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5-05 23:09: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学理念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今天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解决今天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学习上的后续发展。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单元正是向学生介绍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空间知识,同时为学生将来学习几何学奠定一定的基础。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相交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基于这点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能力目标: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做一组任意平行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和创造性。

  情感目标:

  ①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

  ②能根据现实生活中平行所散发出来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为: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难点是:能借助工具做一组任意平行线;“同一平面”的理解和延伸。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情境、实践探索与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课的教学策略。运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创设情境回归生活,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学习生活化;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合作探索,使学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形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初步认识;在拓展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特质的初步抽象化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新课程理念和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分成三大版块:

  ㈠创设情境,理解平行;

  ㈡利用平行,发现创造;

  ㈢拓展探究,总结提高

  ㈠中我将其分成三步:

  1、创设情境,初步发现;

  2、教具演示,拓展概念;

  3、分类比较,升华理解。

  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将两根小棒随意扔在桌面上,同时提出要求:观察这两根小棒会形成哪些不同的样子?根据学生实际场景的描述和比划有选择性的画在黑板上,初步发现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同时根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根在桌面上,一根掉在地上”这一现象强调“同一平面”,并利用教具拓展平面概念:请生观察长方体上的红线和绿线(两条看似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长),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发现这两条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揭示今天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四年级的孩子正处在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建立了大量表象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做这一空间想象,既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为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后续发展做了铺垫。接着学生观察画在黑板上的6组线,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比较和分类,说说自己的理由,通过合作初步探究平行和相交的本质。在反馈阶段让学生闭眼想象平行线无限延长后仍不相交,逐步引导出相交与平行,并课件展示图上看着不相交无限延长后会相交的同一平面内的两线情况,揭示平行和相交的概念,总结并完成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㈡实际是一个知识的运用和再创造,我将其分成4步:

  1、出示图片,发现平行和相交的线;

  2、小组交流:在生活中见到的平行或相交的线;

  3、说出已学过的哪些图形里有平行线?并指出各有几组?

  4、动手操作,做一组平行线

  在这个大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眼看(看图片)、嘴说、脑想(联想平时见到的平行线等)、手动(运用手中的材料做平行线),进一步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同时尽量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小组内的说,集体的做,给了每个孩子交流参与的机会,既满足了他们交流交往的感情需要,又是一个练习语言表达的时机;在这一过程中,还考虑到了层次安排:由有表象的运用层次,到脱离表象进行想象(回忆平时生活中见到的平行线和已学过的图形中是否有平行线)的层次,再到创造的层次(运用工具材料做一组平行线实际是一个知识的再创造)。

  ㈢中我出了这样一道习题:

  在这一题中既拓展了平面的概念,空间中的平面;又隐含着三条直线两两平行这一初中几何学中的理念,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昆明的雨》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及雨中特有的事物、人物、情景等,表达作者对昆明的生活的喜爱和怀念,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这篇文章中平凡之物,平常之景,在他的笔下都充满美感和诗意,学生欠缺的正是对我们身边生活的体察感悟能力。另一方面,这篇文章取材广泛,景物、滋味、人情、氛围都能撷来入文,但又能紧扣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这根情感的线索,很好的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所有这些都使得这篇文章很值得品味。

  二、说学情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学生理解能力不强,生活感悟有限,同时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美感有余趣味性可能稍欠,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老师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散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四、说重难点

  结合本课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针对学生阅读和写作中的不足,我把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

  五、说教法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我采用以下的教法:1、速读、精读、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2、讨论点拨法;3、对比阅读。

  六、说学法

  结合散文的特点以及学思结合的原则,我确立了这样的学法:

  1、朗读感悟;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七、说教学过程

  1、导入:我采用了这样的文字——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既引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关注,同时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向往。

  2、作者简介:汪曾祺是散文大家,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要着重介绍。

  3、预习检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我设置了两个问题,一个认读词语,第二个是根据意思猜词,这是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

  4、解读文本

  这是教学的重点,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以便循序渐进的理解课文。同时注重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如何阅读。

  第一部分: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此我设置了4个问题:(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联呢?(4)作者看似信笔写来,无拘无束,将诸多的人、事、物汇聚于此,那么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这几个问题旨在把握课文内容及主旨。这是走进文本的第一步,采用速读的方法,教会学生提炼文章的关键词句,由点带面来把握课文。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推进。而最后一个问题除了体会文章的情感主旨外,也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可谓一题两意。

  第二部分: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散文文质兼美,学习散文语言是绕不过的重点,这里我选了三段富有代表性的文字,让学生在其中挑选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三个句子分别是:

  (1)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很舒服。(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空气更加柔和了。(3)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创造性思维训练,这部分就突出这样的思想。学生可能谈的不够深入,不要紧,思维的调动很重要,长时间如此的训练学生的能力是会提高的。教师在学生谈论后,可再进行一点分析,最终让学生对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有一定的认识。

  第三部分: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最终要为我所用,这里探究写法,实际就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指导。我设置了两个问题:(1)课文第3、第12自然段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有人说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醇厚的情怀,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第一个是结构安排的特点,而第二个问题是选材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身边的人事物的关注、体察,很有思想价值。

  5、课堂小结,我设计了如下的文字: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本文即是作者对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的捕捉与展现。愿我们在生活中能侧耳细听、俯身微察,发现更多的美 ,来点染我们的生活。

  既是对课文特色的再回顾,同时在强化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入大语文的观念。

  6、课后作业:比阅读本文与《雨的四季》,体会两篇散文在写作上的异同。

  7、板书设计:突出课文在选材写作上的特色,既便于把握课文又为写作提供借鉴之处,一目了然。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雨的特点---- 雨季长、明亮、丰满

  昆明的生活 物:仙人掌、各种菌、杨梅、缅桂花

  喜爱、怀念 雨中之 人:苗族女孩、房东母女

  (以小见大) 事;酒店小酌

  八、说教学评价:及时评价,让学生明确得失;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多鼓励,多表扬。

  九、说反思:本节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的设计循序渐进,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注重学法的指导,速读、精读、跳读等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便于学生很好的走进文本。注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创造性阅读,导而弗牵,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定位准确。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始终贯彻大语文的观念。当然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很薄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学生会不断的进步的。

说课稿 篇3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其一)》,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大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极其作用

  《行路难(其一)》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是诗人李白离开长安时的心情抒怀。诗人借乐府古题《行路难》抒发了自己的苦闷、悲愤以及仍执着追求理想的强烈自信。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义重大。

  2.学情分析

  《行路难》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感时而失落苦闷,时而充满希望,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句,使诗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因此在体会诗歌感情之后,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并谈谈收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诗作用极大!

  3.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

  第一、抒情诵读。 ?新课标? 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第二、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三、”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4.教学重难点

  三分文章七分读,所以我将诵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诵读品味法——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道理。”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1.批注法——勤动笔墨,写下感悟

  2.讨论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

  3.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翰林院学士李白醉酒给杨贵妃赋诗时,让总管太监高力士为其脱靴,国舅杨国忠为其研磨导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故事导入。这样做不仅仅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2.出示目标,明确目的地

  3.倾听文本,进入情境

  播放《行路难(其一)》的配乐朗诵带,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济沧海、歧路这几个字检测学生听读效果。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酝酿一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因为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不可能有人对道理的追求。”

  4.反复诵读,走进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个别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纠读、评读;然后集体朗读;最后小组内有感情的朗读,由小组派优秀代表配乐朗读的形式进行。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在反复松动中感悟,初步把握诗歌的语气语调,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奠定良好基础。

  5.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话或哪几句话?为什么?”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运用以前提过的赏析诗词的方法:修辞、动词、情感、描绘的画面等方法,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写下自己的感悟,并做了示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诗人前途的坎坷、艰难,同时写出了诗人的彷徨、茫然之感。学生自己批注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最后展示!

  我设计本环节的依据是新课标提出让教师抛出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而不是用一些琐碎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并且新课程还提倡教师要找到这样一种方法,让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因此教学方法的引导是必要地。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就了解了诗歌的艺术特征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

  6.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让学生谈谈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失落苦闷的人生经历,并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诗歌或者故事呢。小组赛一赛,看谁知道的更多!

  第一个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诗歌结合起来,能够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情绪。而第二个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同学们自己的阅读积累,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将自己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好的知人论世。

  7.教学小结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白感情的波荡起伏,同时也学习了李白那种积极乐观、昂扬向上,执着追求人生理想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了挫折,能够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态度去对待!

  8.兴趣作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刚才的李白诗文大比拼活动,你一定觉得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书了吧,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李白的作品以及资料,让自己更加博学吧!

  五、说板书设计

  行路难(其一)

  李白

  失落苦闷——充满希望(积极乐观,执着追求,倔强自信)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课本中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只有一个地球",从而形成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第二课时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前地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下面我谈一下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

  2、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类的家园为主线,将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所存在的奉献与获取、建设与破坏、减灾与自护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和内容整合为一个单元。而本课《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则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只有一个地球",从而形成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本课时话题切入口虽小,但知识含量大,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并注意将品德的形成与知识的学习相融合,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知识技能的掌握相结合。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初步学会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3、教学目标:

  识记: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理解:深刻理解、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运用:通过学习,初步学会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情感:培养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难点:深刻理解、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从而培养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本课,根据教材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打算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

  给学生播放一段反映地球美丽富饶的录像,从而创设情境,从直观上激发学生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

  2、启发诱导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头脑里灌输到学生头脑里,教师应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本课的教学,我采用边讲解、边提问的方法组织教学,循循善诱,层层深入,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新知。如:在学生观看了展示地球美丽富饶的录像后,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生活,说说地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对地球的感激之情,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3、比较分析法

  教学要得法,根本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有的优秀教师说得好:"要把演员的位置让给学生,自己去悉心钻研导演的艺术。"

  而比较分析法则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仅有助于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解开学习中的疑团,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训练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其他星球基本概况(温度,水分,氧气)的资料同地球给我们提供的生存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并展开讨论,从而论证出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采用这种教法,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各有所得。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因此要求教师不仅"供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毛主席也曾作过一个生动形象的描述,他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为此,本节课我打算教给学生大胆质疑、探究解疑的学习方法。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我在课上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质疑。如:我们是不是可以人为地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呢?进而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查阅资料,展开辩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又可以训练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给学生播放一段反映地球美丽富饶的录像。

  ●看到这一个个美妙的画面,你此刻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对地球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以上的设计,既创设了情境,又集中了学生思想,激发了求知欲。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感悟地球的奉献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生活,说说地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屏幕显示)

  ①、我们身上穿的衣服离不开哪些资源?

  ②、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离不开哪些资源?

  ③、我们的住房离不开什么资源?

  ④、我们的交通离不开什么资源?

  ⑤、我们喜欢的自然风光有哪些?

  (生交流后汇报)

  ●是啊,地球慷慨无私地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她的确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

  ●(师生同唱《我们的田野》,通过歌词和旋律来进一步感受地球的奉献,并从心底由衷地感谢地球。)

  在以上的教学中,我采用启发诱导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动脑思考、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觉,这样不仅重视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思考能力。

  活动二 论证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我们的地球实在是太可爱了,但由于人类不加节制的开采和破坏,目前,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濒临枯竭。有人说:如果地球破坏了,我们不是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请同学们围绕 "如果地球上资源枯竭了,我们能不能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学生拿出自己收集的一些有关其他星球基本情况(温度,水分,氧气)的资料与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条件进行比较,并展开讨论分析:

  ①、月球和火星的温度,大气含氧量和水分状况能否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②、其他星球,如金星、木星等是否适合人类生存?

  以上教学采用比较分析法,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仅有助于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解开学习中的疑团,而且,可以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到目前为止,除了地球之外,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其他星球,谁来救救人类?

  (生质疑: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人为地创造一个适合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的第二个空间呢?)

  ①、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大胆假设和想法,其他学生对此提出质疑。

  (展开小小辩论会。)

  ②、教师介绍"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以失败而告终的相关情况。让学生知道,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以上教学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质疑,并主动探究,去寻找答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又可以训练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小结:

  迄今为止,至少在距离地球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科学家还没在找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而且,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也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作为地球母亲的孩子,热爱她,珍惜她,保护她是我们神圣的使命,也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对于这一点,同学们作何感想?请说一说。

  (生讨论交流,谈体会,表决心。)

  最后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谈感想,深刻理解、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从而培养热爱地球、感激地球、珍爱地球的情感。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液体的压强》,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说板书设计等五方面说说这节课,请各位多指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及处理:

  教材从液体的流动性和液体有重力出发研究了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重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利用物理模型“液柱”从压强的定义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认真做好“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因此,我认为《液体的压强》这节内容划分为两课时教学为宜。第一节课时,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第二节课时,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和三峡船闸的原理。熟练应用液体压强公式并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节课时的重点是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难点是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2、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的能力,学习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用废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4、教学准备: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教学课件,准备各种实验器材,多元化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组内自定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3、演示实验器材:液体底部和侧壁压强演示仪一套、压强计、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

  4、学生实验器材:塑料袋、铁钉、废矿泉水瓶、气球、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学生每小组一套)。

  二、说教法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由于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说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验、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液体压强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诸如拦河坝上窄下宽、深水炸弹等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结合课件):

  【一、引入新课】(2min)

  1、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 (复习:温故知新)

  2、如果在烧杯中加入水,水对烧杯底和杯壁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

  (说明: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板书课题:14.2液体的压强

  3、当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时,最好的验证方法是什么?(实验)

  (说明:解答问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不盲目跟随,用实验验证。虽然学生的想法很多很多,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有的难免有点不着边际,但是老师应当给予适度的评价,切不可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性思维、创造性习惯。)

  【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3min)

  1、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无压强?

  (说明:让学生讨论液体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并亲自动手实验,可用铁钉扎破装水的塑料袋。既锻炼学生的自主设计、动手实验能力,又促进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和建议,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习惯,更是为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敢于大胆的想象,为解决液体内部压强做个铺垫。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主人,自主设计实验。)

  2、其他液体行不?比如盐水。

  (说明:设置一个小的问题,就从研究的水转移到普遍的液体上。这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3、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说明: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实验结论,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板书: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

  【三、反馈练习一】(1min)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说明:反馈练习题设计与实验结论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可以考察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情况和知识迁移能力。)

  【四、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特点】(12min)

  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刚才探究了液体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无压强呢?试举生活实例说明。到了夏天游泳时,当水到达脖子时,呼吸时会有什么感觉?又说明了什么?

  第二环节:猜想和假设:如果有,如何验证呢? 将绑着橡皮膜的正方体放入水中。发现上下前后左右都凹下去了。

  (说明:从学生生活中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学生顺着教师设置的台阶进行猜想与实验设计。降低难度,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探究。保持探究活动的兴趣和连续性)

  第三环节:实验设计:出示压强计,简单解释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绘制实验表格。

  (说明:设计实验是做好实验的前提,可以明确实验目的步骤,优化实验方案,预防实验安全事故发生和应急处置预案。)

  第四环节:进行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说明:初中学生往往喜欢做实验,但容易忽视数据记录,数据处理能力尤其薄弱,在此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数据。)

  第五环节:分析论证:根据刚才实验,发现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什么无关? 由刚才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是由哪些数据得出的?

  板书: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第六环节:交流评估: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说明:通过交流评估,分析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思考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完善方案。通过探究实验,落实新课标要求,在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给学生创设出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一进行猜想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论证—交流评估。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控制变量法)

  【五、反馈练习二】(5min)想想议议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 3、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4、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说明: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生活、生产和现代军事中的现象入手,引起学生思考。根据规律的有关内容,学生相互讨论、畅所欲言、大量举例。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六、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8min)

  1、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我们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同时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

  2、假设液面下某处有个水平放置的平面,计算这个平面上方液柱对这个平面的压强?设平面在液面下的深度为h,平面的面积为s,引导学生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3、例题解答

  (说明:1、从实验探究知道: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密度有关,与方向无关。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在液体中取一段“液柱”,利用压强的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公式,很容易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h。2、公式推导出以后总结方法,进一步从公式理解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3、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

  【七、反馈练习三】(4min)

  (说明:1、从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出发,学以致用,利用液体压强公式理解拦河坝设计上窄下宽的道理,通过展示三峡大坝、潜水服、我国研制的深海潜水艇图片,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计反馈练习题,回归课本回归教材)

  【八、小结】(2min)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你记住了哪些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什么疑问?

  (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归纳总结)

  【九、布置作业】(3min)

  (说明:1、作业设计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回归课本回归教材。2、课外小实验:用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实验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进一步了解认识深水炸弹的应用和原理,拓展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 14.2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的压强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

  二、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压强计——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深度h:同种液体深度增加,压强也增大。

  2、因素

  密度ρ: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3、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4、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 h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点亮我的小灯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电"单元第二个课题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充分感知了电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基础上,真实触摸和运用电的一次尝试活动,是为下一步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奠定的基础工程、教材在设计上安排了2大主要活动:一则是"让小灯泡发亮",在这个活动中内设了"观察小灯泡、连接小灯泡、猜测电流路线、画电路装置图”4个小活动,期间引发出电流、电路等科学概念。二则是讨论电路的4种接法来认识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从而深刻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外延。教材的这种布局,体现了2大优势: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点亮小灯泡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当小灯泡在自身努力下发出灿烂光芒时,会带给学生个体十足的成就感。而课程在设计时,首先介入了“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这是非常迎合学生心理需求的。

  2、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电路的具体连接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得以有利突破。

  但这样的安排是否最大价值化地挖掘了教材活动的科学内涵,学生是否在亲历活动中,生发了科学概念,体会到了科学学习中一些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科学学习不但要面对成功,更要从容地、冷静地面对失败,在失败中找到科学研究的种子与动力。

  基于这样的思考,所以我认为需要重新来权衡这些活动的权重,给予新的组合、

  首先,描述“小灯泡内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这会令学生觉得有很大难处。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来认识小灯泡的内外结构,同时掌握相关的名词术语。所以观察小灯泡应成为教学的起始活动,且占到一定的位置。

  其次,在连接小灯泡这个活动中,学生经历的是一场尝试,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尝试过程,是一场成功与失败交织在一起的尝试活动。其间的探索是坎坷的,有的学生第一次成功了,或许第二次又失败了;有的学生也许尝试了几次才获得成功;有的同学帮助同伴点亮了小灯泡;有的同学的电路接发竟然不与同伴相同,但结果却都亮了。

  这些在努力付出后求的的成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们需要花大力气让学生“胡搞”,让他们去面对自己的失败,总结自己的失败,在失败中体会科学学习的真谛,认识到“科学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的真理。

  再次,“电流、电路”等概念的建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电流是不能用眼睛看到的,只有凭借想象和猜想。而电路是建立在电流上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是电流过的路,外延又很丰富,有通路、短路、断路等。要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必须要把电流和电路概念的教学捆绑在一起,设立成独立的一个活动,存放于“连接小灯泡”的活动之后。

  因此,本课将围绕“观察小灯泡”,“尝试接亮小灯泡”,“讨论电流、电路概念”3大主要活动而展开。所以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画印象中的小灯泡,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经历连接小灯泡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体会到科学成功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尝试经历小灯泡连接的过程,同时学会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连接亮一个小灯泡,探究出接亮小灯泡的不同方法。

  3、科学概念:

  认识小灯泡、电池本身的结构,如小灯泡由锡点、螺线、灯丝等部分,电池有正负极;

  掌握电流、电路等概念,特别是要知道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并能清晰地描述出电流的流向。

  二、教学方法

  目标的达成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在教学中达成目标的要求,突破重难点,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尝试---探究”法开展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结构观察法

  新课程提出“科学学习的观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提倡的‘亦步亦趋“的观察,而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它包含2层含义:一是无意观察,二是结构观察。本课在观察小灯泡的环节,采用了“结构观察法”。

  2、自主操作法

  科学学习与常识教学的不同之一是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头戏。本课在设计上突出了“动手操作”这项技能的训练,切割10分钟的时间块用于学生连接小灯泡。操作,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程度而言,它可分为“引导式操作”、“挑战性操作”、“自主性操作”这样三种状态。针对“接亮小灯泡”这个环节而言,由于内容本身能吸引儿童,而且从本活动的教育意义出发,我把操作定位在突出“自主性”的层面,这样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连接中的创造性,而且能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交织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3、对比理解法

  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本质特色,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本课教学中存在着多出对比:首先,自我认知与活动结果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本认为很容易接亮的小灯泡在实践中却花了一大笔力气;本认为很容易画的灯泡,却没能自信地画出来。

  其次,多种电路连接方式的对比。这些对比是促成学生对电路认知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4、再认识法(或再体会法)。也称反思法,是达成情感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堂中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谈谈活动后的各种想法环节上。

  三、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过程要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统一,才能发挥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学生认知结构来布局活动的结构,立足学生心理需求来解析每一个具体的活动,让每一个活动成为承载科学概念、激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体。

  所以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进行:

  1、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

  2、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

  3、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

  具体阐述如下:

  (一)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立足“尝试画小灯泡——产生观察需求——再认识小灯泡”3个小活动而展开。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观察和描述小灯泡样子的时间块,因为掌握小灯泡的结构是突破描述电流走向的介质。教师则在活动中做好学生情绪的调控与把握,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幅小灯泡的内部放大图,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关小灯泡的专有名词术语。

  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缺乏细腻的认识, 课堂中,教师通过设计“画小灯泡”这个环节来揭露儿童对小灯泡粗略的、不完整的认识,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地产生对小灯泡进行细致认真观察的愿望。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段,是对儿童心理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得以运用的,它在设计上把画灯泡与观察小灯泡两个活动有结构地串联了起来,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了孩子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让他们在体会中明白科学探究不能凭借印象想当然,要躬行,要细致。

  (二)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

  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学习环节,其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自由的心境中大胆发挥自己的创意,经历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感受到失败也是科学探究的无形资源,认识到科学失败的借鉴、启发意义。所以,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提醒学生边尝试边思考“自己是怎样接亮小灯泡的?是一次就成功了,还是几次连接才换回的成功,当时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样的心理想法?”

  学生就是围绕这样的问题自主尝试10分钟,同时把成功的、失败的实物装置图都记录下来。

  在学生自主连接的过程中,由于考虑到班级学生水平层次发展不同步,所以“近距离层次指导”显得很重要——对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教师要多与其对话,并做出示范,提供一些失败的经历,让他们在变革中纠正教师的错误,从而体验成功感。对于班级中一般的群体性学生,他们在连接小灯泡的活动上,可以经过摸索获得成功,有的可能一次就成功。所以教师在指导中把重点放在指导他们反思自己连接的过程,同时学会用语言来描述整个经历。对于班级中的强势群体,他们很喜欢这种自由的发挥,他们拿到材料会立即行动起来,他们也会不费力气的把小灯泡连接亮。教师引导他们思考新的连接方法,同时提供反例,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样的连接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初步建立起电流、电路等模糊概念。

  最后,教师和学生谈谈尝试连接小灯泡的一些感受,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科学道理,促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的达成。

  (三)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

  这是本课教学最大的难点,是“知其所以然”的科学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电流、电路等概念已经建立了“知其然”的印象,但还不能在大脑中清晰地建立相关概念。所以这个环节的学习重点是依据“认识电流流向——理解电路内涵——扩大电路外延”这样一个概念箭来布局的。首先,教师拿出通路电路,要学生猜猜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在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义的基础上,给出科学家讨论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通路电路电流的流向是“从电池的正极流出,流过导线——锡点——灯丝——螺线,最后回到电池的负极”。同时引出电路的概念。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比较通路、短路、断路电路的迥异,在讨论中明晰“电流没有通过小灯泡,直接从电池正极出发回到负极,是短路现象,短路导线会发热,电池会烧毁。”“电流从正极流出,不能回到负极的是断路现象。”进一步丰富电路的外延。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概念的描述”能力和“在细微处发现差别的观察能力”。

  四、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说课稿 篇7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41~42页《观察物体》和相关练习。

  从低年级起,学生就学习了有关观察物体的简单知识,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册观察了由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的物体,初步学习了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描述物体各个面的形状。本课是这一学习内容的继续学习,也是观察4个以上同样大正方体摆的物体的基础。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初步拟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能够通过对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的观察,正确选择或描绘出相应的视图;知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能够依据同样的视图要求,拼摆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技能目标: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会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指定视图摆出物体。

  教学准备:小黑板 同样大的正方体4个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课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充分发挥主题性作用。三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还是形象思维、直观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在学习方法上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研究,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互动工具自主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摆一摆,连一连。学生用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一摆观察后连线。

  2、今天,我们就用同学们的方法继续观察物体。(板书)

  [设计意图:首先复习,在学生摆一摆和连一连的过程中对互动工具的使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自己的操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操作中建构“摆一摆”:

  (小黑板出示例题中的三幅图。)

  老师这里有三幅图,数一数:每幅图有几个小正方体?你会摆吗?(小组四人合作摆一摆。)(三个同学每人用互动工具摆出其中的一种,一起观察所观察到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由一名同学做好记录。)

  (1)从正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形状?

  思考:观察了这三个物体的正面,你有什么发现?(从正面看形状相同。)

  (2)观察一下这三个物体的侧面,你又会看到什么形状?

  思考:观察了这三个物体的侧面,你有什么发现?(从侧面看,形状也相同。)

  (3)、从上面看,你又会看到什么形状?

  从上面看这三个物体,你有什么发现?(从上面看,形状不相同。)

  思考:我们观察了这三个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你有什么发现?

  (4)、小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为学生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平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使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进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得以突破。这样也体现以人为本和学生可持续、和谐地发展,切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实施的策略之一,有利于学生主体性、探索性、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发展。]

  三、巩固应用,“想一想”。

  1、想想做做1

  ( 出示想想做做1的图)小组四人合作摆。

  师:观察一下这三个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语气慢)

  一起来看看题目的要求:(出示题目的要求:从哪面看,这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完全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学生摆一摆,看一看,并在练习本上画一画。要求:形状相同的画一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画三个图形。

  学生画好后汇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反馈时还要让学生观察。)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认真地观察了一组物体,再请大家来观察一组。

  2、想想做做2

  (出示想想做做2的两个图。)有兴趣摆一摆吗?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摆好后,仔细观察这两个物体的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学生完成连线

  汇报:说说你是怎么连的?

  通过连线,你发现了什么?

  3、想想做做3

  师:刚才,我们根据摆出的一些不同物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画出一些不同的形状。那根据一个画出的形状,你能摆出一些物体吗?

  (出示要求: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按下面的要求摆一摆。)

  指名读,让学生说说用几个正方体?

  ①、按要求摆:(出示要求:(1)、从上面看到的是 □(2)、从上面看到的是□□(3)、从上面看到的是□□□ )

  ②、 学生摆,反馈时让学生自己摆,再观察侧面和正面

  [设计意图: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尤其显得重要。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消化、理解、掌握都必须通过练习来解决。设计有效的练习时,我注意练习设计的梯度和层次,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锻炼思维;练习时要求全体参与,并安排足够的时间,练习后及时组织反馈,收集反馈信息,特别是那些学困生,帮助他们发现在练习中存在的错误,让其自主寻找差距,自我矫正错误,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主动发展。]

  四、总结延伸,“说一说”。

  刚才,同学们想出这么多方法来拼一拼,摆一摆,真了不起。那么,如果用5个、6个、7个小正方体会摆出什么不同的物体,他们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又分别会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去拼一拼,摆一摆。相信你会发现一个奇妙的世界。

  今天的课堂上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堂交流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促进学生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学习。课堂交流是一种人文性、创造性、互动式、合作化的艺术。“说一说”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勇于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同时还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说课稿 篇8

  《看电视》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二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看电视》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编排《识字2》、《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五篇课文,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使学生懂得要尊敬长辈、敬爱父母等道理。

  《看电视》这篇课文是一首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精彩处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感慨万千。作者以“奇妙”为线索贯穿全诗,开头、结尾两次提到我家看电视有些奇妙,首尾呼应;整首诗也都在写我家看电视的奇妙——放弃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换成别人爱看的频道。最后,作者巧妙地抛给读者一个问题,引起读者思考——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一样什么东西?

  二、教学目标

  《看电视》这首诗歌的教学时间安排为二课时,其中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一)认知目标:学生会写“家”、“完”两个字,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技能目标: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情感美,喜爱读诗歌;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体会人与人之间亲情;

  三、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力求做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四、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小记者采访,谈话导入新课

  1、小记者采访时提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平常在家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第二个问题:你知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最喜欢看什么节目吗?第三个问题:你家的遥控器平常谁拿着,你家看什么电视节目谁说了算?

  2、小记者采访代替了教师的平淡谈话带入,让他们带着新鲜、好奇进入本课学习,而且所采访的问题为后面学习课文时解决重难点搭设了一个桥梁,起到了一个铺垫作用。

  (二)听看结合,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动画范读,渲染烘托气氛。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整体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教师提出问题:欢欢家看电视藏着好多秘密,你们想知道吗?要想知道秘密,就要“闯四关”(这样设计是充分掌握学生好胜、喜欢挑战的心理,设计“闯四关”游戏,激发学生主动往下学习的愿望)。

  第一关:放课件,认生字,摘果子,教写“家”、“完”两个字。

  第二关: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才算闯关。教师提示:遇到读不准的字要看准字音,多读几遍,知道读准再往下读。学生读完后可让学生说“哪些字经你后来努力,你读准了?”。每组喊一学生读课文来代表本组闯关。

  第三关:同桌读书,一人读、一人听,读得好,奖给他一颗星。可以让他当小老师,纠正别人的错误,也可以当虚心的学生,从小伙伴那学会一个字。

  第一关认生字是复习上节课所学,是为后面读课文扫清障碍。教写“家”、“完”两个字,主要是把识字量分散,体现了每节课动笔!第二关一读课文,要求明确,教师提问题“哪些字经你后来努力,你读准了?”,让学生自己解决难点,互相有启示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有了成功学习的体验。第三关二读课文,互听互帮,读得有层次、有目的,合作读书,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第四关经过一读课文二读课文后填空:

  爸爸和我爱看 ;却换成

  了 ;

  奶奶爱看 ;却换成了 ; 外面一起为妈妈换成了 。

  第四关的填空是将课文的主线抓出来,学生读课文后如果能将这条主线抓好,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同时,第四关的填空题将学生的视线直接拉入到学生课文之中。

  (三)图文结合,读中悟情

  针对填空题解决三个问题:

  1、为什么爸爸和我爱看足球赛,却又换成了京剧?你是从课文的哪一小节知道这些的?学生读第一小节后,用“因为”、“所以”回答这个问题。

  2.为什么奶奶爱看京剧却又把它换成了足球赛?出示课文上插图,学生观察图上有谁?他们分别在干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奶奶当时的表情和心理。采用师生赛读、生生赛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方式重点指导读第三小节。

  3、为什么我们最后又都提议换成音乐舞蹈?指导齐读第四小节,用“因为”、“所以”回答这个问题。

  设计以上三个问题,正是对本课重难点的剖析,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用上“因为”、“所以”说话,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在解决三个问题时,把重点放在了第二问题上。通过看图分析奶奶的表情心理,多种方式指导读第三小节,可谓是

  突破了重点中的难点,解决了难点中的重点。本课的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同时,本课的“情”和“趣”都被抓住了。

  4、用自己的话讲述欢欢家看电视的故事

  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培养学生语言口头表达能力;二是训练学生读诗时,在头脑中形成诗歌画面,在转述过程中让学生隐隐感觉体会到诗歌分行排列的文体特征。

  (四)整合全文,整体感悟

  教师提出问题:欢欢家看电视的故事讲完了,她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课件出示最后一小节),学生齐读。问:你现在知道欢欢家看电视的秘密是什么吗?学生自由说。

  最后一问,是对全文的一个整合,学生自由说的答案也是对课文所要表达“情”的一个整合。

  (五)小记者采访

  问题一:你最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

  问题二:以后如果你最喜欢看的《动画城》开始了,而奶奶最爱看的《梨园春》也开始了,你会怎么办?

  小记者采访首位呼应,同时小记者所提的两个问题也是对本科内容的一个综合,而且将“情”落实到学生今后的行动上来了。 本教案在设计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感悟。学生读的有层次,先自己解决难题读,再同桌互读,培养了学生会倾听的好习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读书后要读有所收,读有所获。教案在设计时也注重

说课稿 篇9

  《青蛙吃害虫》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内容,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整十数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是几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这是一节数学计算课,在计算课的数学中注重教学与生活紧蜜联系,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的多种计算方法和想法,培养学生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较为灵活,加之孩子天性中对小动物的喜爱,因此,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遵循着这样几个设计思想:

  1、创设教学情境,生动呈现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材的呈现是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片段,教学中我将教材中静止的主题图改编成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图,巧妙、生动的将知识点和环保及爱护小动物的教育融汇贯穿于教学情境中,使教学结构更加合理、科学,同时有效的激发,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习过程,淡化学习结果。我改变教材中问题直接呈现的方式,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引导同学们自主思考、讨论、合作、获取、发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

  3、在加减法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计数器、小棒等教学用具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这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索和合作意识,使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节课还存在着值得改进和思考的地方:

  1、是否可以考虑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寻找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提出相关的计算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相对不易集中,但是他们对于实践动手类的活动兴致比较高,比较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为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中,是否可以考虑学生的这种认知特点,组织一些动手操作、实践类的活动让学生参与,使其在动中学,在动中理解,在动中掌握。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关于第一单元教学主题的界定:

  我认为是一个关于心路历程的单元。是“使个人成长发生转折的人和事、或回忆对自己产生有益影响的人或事”的一个阅读单元。

  2、关于《三颗枸杞豆》在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紧紧衔接第一单元刻画杰出人物的风采而来。本文是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更直接地揭示了伟人的成长。

  3、关于小说的主题

  是一篇朴实无华而又蕴含深意的小说,作者借助那令“我”一生为之改变的“三颗枸杞豆”,阐明了人生历程改变的偶然性。三叔的一生给了“我”许多启迪:只有抓住时间,人生才会有价值。绝不能见异思迁、知难而退,否则,必将一事无成。

  4、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教学目标从以下个维度设计:

  知识与能力1、小说人物描写的分析与学习: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2、小说语言的品味与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方法。

  3、小说写作方法的学习:以小见大选材方法、倒叙叙述方法、前后照应的结构。

  4、小说深刻主题的体会与把握:

  过程与方法:

  朗读(整体把握小说)——朗读(重点问题导引)——交流(解决问题、学习重点)——讲解(整体把握小说重点、查漏补缺)——练习(重点拓展延伸、深化对小说理解、训练小说主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只有抓住时间,人生才会有价值。绝不能见异思迁、知难而退,否则,必将一事无成。

  5、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1、小说人物描写的分析与学习: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2、小说语言的品味与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方法。

  3、小说写作方法的学习:以小见大选材方法、倒叙叙述方法、前后照应的结构。

  6、课时划分

  本课我打算用三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小说,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反复朗读,品析语言,交流,讲解,练习等方法教学。

  三、说学法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有效,最直接 的手段。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朗读(整体把握小说)——朗读(重点问题导引)——交流(解决问题、学习重点)——讲解(整体把握小说重点、查漏补缺)——练习(重点拓展延伸、深化对小说理解、训练小说主体能力)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训练,指导。

  四、说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预习

  一、朗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⒈ 掌握文章中重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⒉ 掌握重点词语的词义。

  二、思考问题,初步感知小说主题

  ⒈ 提问:通过预习,你们能否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样的三颗枸杞豆(在“枸杞豆”前面加上一个恰当的修饰语)?

  明确: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有深刻涵义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三叔送我的三颗枸杞豆。

  ⒉ 提问:这三颗富有深刻意义,催人奋进的枸杞豆征服了“我”,但在之前“我”是什么样的人呢?之后又变成什么样的了?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成语来概括这种转变呢?

  明确:开始“我”是一个贪玩的孩子;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一个爱逃学的孩子;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孩子。后来他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开始勤奋好学,成为植物学家。——判若两人

  第二课时

  整体把握课文,

  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引用名言,用热烈的语气这样导入: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其实每一个成功人士后面都有一个或者几个人,这些人可能成就斐然,也可能是个可悲的失败者,正是这么一个人,指引着一个人走上成功之路。什么是成功?努力过了,奋斗过了,可以不必为浪费生命而后悔了,那就是成功。今天我们就想让大家通过学习《三颗枸杞豆》来深刻地理解这个道理。

  二、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小说内容。

  1、小说先交待自己是植物学家,然后又说自己是出名的淘气鬼,这样好交待的目的是什么?

  制造悬念,引起回忆,解释自己是如何由一个淘气鬼转变成为一个勤奋好学的人,最终成为一个植物学家的。

  2、哪些段落是作者回忆的内容?回忆了一些什么内容?

  3——59小节;回忆了与三叔相遇,受到他虚度一生教训的启发和教育,认识到时间、生命的珍贵,勤奋努力,最终成为一名植物学家的经历。

  3、一共写了几次与三叔的相遇?各自的段落划分是怎样的?

  二次。

  4、在相遇之前还写了什么?

  山谷树林是我的乐园。

  为什么要写这些?

  位下面写在树林里遇到三叔、自己后来成为植物学家做一个铺垫。

  5、二次相遇之后,我有变化吗?说明了什么?

  “○”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

  于是,我从这三个“○”出发,勤奋地去追寻一,二,三……以至更复杂、更艰深的学问。

  第二次相遇使得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懂得了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从此努力奋发,终于有所作为。

  6、最后一段写作者成为植物学家之后认识到了什么?

  使他真正成为植物学家的是三叔一生虚度的教训给他的启示和教育。

  (二)、小结

  1、这种将结局放在最前面来写,起到制造悬念、引起回忆效果的写法叫做:倒叙写法。

  2、文章采用了倒叙写法,写三叔虚度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留给我的启示和教育:要抓紧时间、抓住生命,勤奋努力,有所作为。

  (三)、探究练习。

  1、曾经的淘气鬼变成了植物学家,是什么原因使“我”有这么大的变化?

  听了三叔的介绍后,了解了他虚度的一生,特贝汉斯塔临终前送给我的三颗枸杞豆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宝贵,领悟到了他的悔恨和对我的期望,所以我以此为鉴,以现在为起点,抓紧时间,勤奋学习,最终有所成就。这也就是我由淘气鬼成为植物学家的根本原因。

  2、如何看待三叔的一生?

  虚度一生的教训不可效仿,警示后人的勇气实在可嘉。

  (四)拓展

  《夸父追日》

  (五)总结

  三叔的一生给你怎样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一、三。

  2、完成同步训练。

  3、体会小说描写人物方法的妙处。

  4、体会小说语言的精妙,完成课后第二题。

  第三课时

  体会小说人物描写的精妙,

  品味小说生动的语言。

  一、人物分析

  (一)、对“我”转变历程的描写分析

  1、小说开始就提出自己是一个淘气鬼,淘气表现在什么地方?

  抓金巴牛、捣鬼、逃学、捉蝴蝶、掏雀蛋,上学几天后,旧病复发。

  体现出对学习的什么态度?

  不重视后者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

  2、“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 ”“乐园”般的树林里,这是为什么感到乏味?

  三叔对野豆角花细致的观察,对知识的渴求触动了他,乐园成了乏味的所在,是三叔的问题唤醒了自己体内蕴藏已久的求知,认识到了逃学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

  3、 再遇三叔是什么时候?说明了什么?

  星期天,至少再遇时“我”没有再逃学。

  4、“我一下站起来,逃跑了。”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俯下身”,捏住我的脸蛋。说:“这是太阳?这也是太阳!”

  怎么理解?

  “我”是孩子,能否成为太阳——有用的用价值的人,值得怀疑——因为还曾经逃学嘛!

  但是对我已久报有希望,“我”就是希望,就是太阳。

  5、三叔留给我的人生最后一个谜于是什么?

  三颗枸杞豆。

  三个生命告终的句号,三个遗憾的0。

  对我有什么启示?

  0是起点,从0出发,抓住实践,勤奋追寻,有所作为。

  (二)、描写人物方法的总结

  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三)、三叔的描写

  1、外貌描写

  体现他疾病缠身、身体虚弱。

  2、动作描写

  3、语言描写

  二、语言品味

  1、描写语言的生动形象。

  2、人物的语言贴近人物身份的特点。

  3、修辞使用的恰当。

  比喻、拟人。

  三、关于小说特色的理解

  (1)、小说人物:

  三叔的描写相当成功,主要通过对三叔行动、语言、外貌的描写来表现他:

  疾病缠身、身体虚弱的身体现状;悔恨自己虚度一生、希望能够抓住仅有的时间努力学习和工作,并且想用自己一生的教训来教育后人的心理现状。

  “我”:

  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完成对“我”由一个“淘气鬼”转变成一个珍惜时间生命、勤奋求学、最终成为植物学家这样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完成人物的塑造,进一步体现三叔这个值得思考的人物、三叔的生命教训给我的一个影响。

  关于人物的界定:

  如何理解三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三叔的一生,虽然一事无成,但是他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清醒地认识到抓紧时间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当他后悔莫及的时候,又把教训留给了后人,希望后生把握时光,做出有为的业绩。

  一句话:虚度人生的教训明镜可鉴,警示后人的勇气实属可嘉。

  (2)、小说情节:

  设计了两次与三叔的相遇,展现“我”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我”由一个“淘气鬼”转变成一个珍惜时间生命、勤奋求学、最终成为植物学家这样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

  (3)、环境描写

  (4)、小说语言:

  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仔细揣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体现了他对时间、生命的认识,对自己过去生活的总结和悔恨,能抓住时间、生命,也就是能抓住时间学习、工作、生活。

  (5)、关于小说叙述顺序的学习

  文章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先交待“我”是植物学家,但是小时候却是出名的淘气鬼,形成悬念,引出回忆。然后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叙“我”同年时候怎样受三颗枸杞豆的启发、教育,懂得生命的意义,转而勤奋好学的。

  (6)、关于文章以小见大写作方法的学习

  表现一个“人应该抓住时间、抓住生命;人应该有目标、有毅力,应该知难而进等人生要义”的主题,作者选择了用自己如何由一个出名的淘气鬼转变成勤奋好学、珍惜时间、生命而最终成为植物学学家这样的人生经历,来告诉人们:珍惜时间、生命的重要,告诉人们善于借鉴的重要,告诉人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要知难而进、要有毅力,选择材料的角度不可谓不巧妙,这种选材角度小,而表意深远的方法,实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四、拓展延伸

  1、你曾经有过想“逃”的感觉吗?你曾经有过“逃”的经历吗?

  2、你对父亲的这种“牛羊怕杀,人怕打!”

  五、迁移感悟

  三叔的一生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影响,以至于“我”能成为植物学家。那么你的童年中发生过类似作者的事情了吗?请你把它整理在周记本上。

  六、尾声

  一年又一年,枸杞豆红了,我心中永远记住了那个和枸杞豆一样鲜红的教训,它时刻告诫我,引领我走向更加光明的人生。

【【精华】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2.【实用】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

3.【精华】说课稿十篇

4.【精华】说课稿模板10篇

5.【精华】说课稿合集7篇

6.【精华】说课稿合集8篇

7.【精华】说课稿合集5篇

8.【精华】数学说课稿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