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时间:2021-05-07 23:09: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九篇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一、教材分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页的内容,它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

  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我从三个方面考虑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面重点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分以下的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为了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

  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364、420、515、736、1028、905

  让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依据,从而进行小结: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都是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定。而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便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猜想验证。

  由于学生在《猜一猜》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让学生去作

  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我便引导学生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三、体验新知。

  由于学生求知欲空前高涨,学习积极性高。这时我出示了一组这样的数据。

  3×1=3、3×2=6、3×3=9、3×4=12、3×5=15、3×6=18、3×7=21……

  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

  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与同桌合作,动手摆小棒,一人摆,一人记录。顺便提出要求:摆小棒时,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用几根小棒表示。然后观察各位上的数的和,你发现了什么?此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12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但1+2=3,3是3的倍数”。同时,学生也发现15、18、21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也是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随即说道:“这么简单的数你会了,那么大一点的数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接着我便又出示一组这样的数据:30、31、46、134、156、296、463、405、384。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可以使用计算器,并让学生把结果填到各自的练习卡纸上,然后先跟同桌说说,再把结果汇报结果给老师,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这也正应了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的”。

  四、归纳总结。

  在学习操作验证完成后,我用充足的时间让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成果,说出各自的思考过程,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最后达成共识: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3的倍数(板书)。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五、实践应用。

  当学生学会了老师猜数所用的窍门,显然兴致极高,个个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我便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1:课本P19做一做1。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35451003328767488

  (这是一个基本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练习2:

  ①P21页(5、6题),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我增设了3道发展题。

  ②把数娃娃送回家。题目如下: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判断、选择等题目,使学生在判断中明事理,提高找规律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练习3:P21(7题)

  7、在口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口74口2口4465口12口1

  (这是一个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六、拓展延伸

  为增添课的趣昧性和挑战性,我让学生畅谈整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式写出一些能同时是2、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和同伴交流,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新知,相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附:设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一、把握教材,准确定位目标

  24时计时法是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对24时计时法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题材。结合这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理解24时计时法,能用它正确地表示时刻,会计算经过的时间。②明确两种记时法的不同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其中,理解24时计时法并能对两种计时进行互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尊重学生,选择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本节课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辨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完成知识建构。

  三、结合生活,巧设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②合作探究,理解建构;③联系生活,实际应用;④趣味游戏,巩固深化;⑤回顾质疑,拓展延伸。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中,我是按照“说一说——猜一猜——想一想”的主线进行教学的。

  说一说:你喜欢看哪个电视节目?它是在什么时刻播出的?

  猜一猜:这是什么节目开始了?(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新闻联播》是在什么时间播出的?电视上写的是晚上7:00吗?(播放《新闻联播》片头视频)19:00和晚上7:00表示的是同一时刻吗?

  想一想:你在哪里见过类似的计时法?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记时法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首先通过“说一说”引导学生回顾12时计时法;再用《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构建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注意;最后借助“想一想”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关于24时计时法的经验,引入新课的学习。】

  另外,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几个时刻,并出示课题《记时法》(板书),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作好准备。

  2、合作探究,理解建构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三个层次:比较两种计时法、理解24时计时法、沟通两种计时法。

  (1)比较两种计时法

  为了使学生体会两种计时法形式的不同和它们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结合板书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不同?②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③你更喜欢哪种计时法?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工作纸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名称比较

  ()计时法

  ()计时法

  学生汇报时,统一认识:这种计时法叫做12时计时法(板书)。它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口语交际中。而这种计时法采用0时到24时计时,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它简单明了、不易出错,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邮电、广播电视等部门。

  (2)理解24时计时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和操作能调动学生耳、眼、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感知更加敏捷、想象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更加高效。24时计时法比较抽象,是教学的难点,为了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我采用了动画演示和学具操作两种手段。

  首先播放这段动画(播放动画),引导学生发现12时后的时刻依次是13时、14时、15时……使学生形成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操作学具使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思维。我为学生准备了标有时间刻度的纸条(出示),用不同的颜色标注0时至12时和12时至24时。结合时间彩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①红色、蓝色彩条分别表示什么?②请把规定的时刻标注在相应的位置上。③0时是今天的开始,它和昨天有什么关系?④0时是白天还是黑夜?把月亮画上去吧!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一天的时间这样短,怎样才能干更多的事呢?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3)沟通两种计时法

  同学们,为了让大家吃好早饭,二七区教文体局把咱们上课时间向后推迟了10分钟,这可真是个好消息。瞧!这就是我们新的作息时间表(屏示),你能把它填写完整吗?填完后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作息时间表

  节次12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

  上

  午第一节上午8:30——上午9:108:30——9:10

  第二节上午9:20——上午10:00()

  课间操()9:50——10:10

  第三节上午10:20——上午11:00()

  第四节上午11:10——上午11:50()

  中午

  下

  午第一节下午2:40——下午3:20xx:40——15:20

  第二节下午3:30——下午4:10()

  活动下午4:10——下午5:00()

  【使学生在“观察范例,发现规律——完成表格,应用规律——组内交流,概括规律”的思维过程中,掌握两种

  计时法的互换。(上午相同,下午只需加上或者减去12即可。板书)】

  3、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为学生准备了三个现实题材:

  (1)观察图画内容,你知道答案吗?引导学生运用观察钟面和画线段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53

  首班车:6:00

  末班车:20: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开往:火车站

  19

  首班车:6:00

  末班车:21: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开往:火车站

  郑州市商业银行营业时间

  储蓄:周一至周日9:00——17:00

  结算:周一至周五9:00——12:00

  13:00——17:00

  (2)李叔叔要去火车站附近的红珊瑚大酒店参加会议,晚上8:30结束。他能赶上哪趟公交车回家?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3)这是银行的营业时间牌。到这个牌子,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深入的思考。

  4、趣味游戏,巩固深化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我带你们玩一个游戏。我用握拳的手臂表示时针,另一个手臂表示分针,请同学们根据2个手臂的位置和夹角判断它表示的时刻。(做动作)引导学生体会这个钟面既可以表示3:00也可以表示15:00。然后再出示18:00和6:00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是相同的。

  【这个环节看似游戏,实则是对本课重难点的巩固和深化。】

  5、回顾质疑,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上网、阅读、请教等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本节课的教学画上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省略号。】

  四、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板书

  我采用了比较式板书形式,突出了重点难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想,希望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现。】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说学生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 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同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尝试研究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是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2、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改错题,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通达改正练习,引以为戒。学生指出错误后,可要求完整地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形成正确的概念3、第三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图书连连串信息,变出加减法多道计算题,让学生完整地写出解题过程,集体批改,便于教师掌握反馈信息。

  4、第四个练习我设计了两道聪明题,第一题(这组题中,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道题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数。引导学生计算时,发现规律,寻找捷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解题规律用不等于零的字母表示为①a1+b1=aba+b,a、b为互质数;②a1-b1=abb-a,a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这次五一长假,陈老师到舟山的普陀山游览了趟。一上码头,我在路标上看到了这样一组信息。

  2、出示信息。(幻灯)

  码头→前寺 前寺→ 佛顶山步行要 21 小时 乘汽车要 41小时乘汽车要 41小时 坐缆车要31小时3、师:看到这些信息,你可以选择哪种方式到达佛顶山,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所需要的时间。

  (板书得出): 21+ 41 21+31 41+ 41 41 +31引导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计算法则

  (1)上面这些算式中,哪个算式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1/4+1/4)(2)这属于哪一类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3)谁会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出示幻灯)(4)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可以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因为分数单位相同)(5)那另外3组的分数又叫什么呢?(异分母分数)揭示课题

  师:XX说的不错,这类题目叫做"异分母分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相加减的方法。

  (二)、尝试研究

  师:我们先来看1/2+1/4这题,请独立思考,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答这道题目,需不需要老师或同桌帮忙?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通过集体的智慧,你们小组可以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使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学生操作、交流、反馈(板书)

  (1)1/2+1/4=0.5+0.25=0.75

  (2)先通分1/2=2/4 1/2+1/4=2/4+1/4=3/4

  (3)画图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一、简析教材

  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例7和例8,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让学生观察它们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是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进而简单介绍循环小数的简写。接着,教材通过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最后简单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学了循环小数等概念,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学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情怀,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见,新课导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课开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从而说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深入理解循环的意义,为后面学习新知作个好的铺垫。

  2、主动探索,建立认知

  新课程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一个小组计算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小数还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中还有循环小数等。

  3、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

  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完新知后,我设计了三类练习,一类是填“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在学生填完后我适当进行总结,深入渗透“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一定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的思想。第二类是练习循环节的近似值,这也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时进一步巩固以前学过的求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内在美。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讲故事“从前有座山……”让生说说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

  2、揭示“循环”,让生举例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3、引入到数学现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现在课堂所追求的一种情境教学。并让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循环现象,为新知教学架梁铺桥。

  (二)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计算四道题目,其中一道的商是除的尽的,三道的商的是除不尽的。并组织讨论:将这些商分分类,你们发现了什么?

  2、交流总结得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以及循环小数。

  3、重点研究:循环小数的特征(得出定义及探索是怎样发现它是循环小数的)

  4、让学生出题判断是否是循环小数,加强理解循环小数的定义。

  5、深入得出: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并举例证明)

  6、看书并教学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小数的两种形式: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循环小数。这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看书质疑,对新知及时进行巩固,并让学生提出想学习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练习设计

  1、填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1)出示六个数,你们有什么疑问?(3.1604是什么意思?)并教学三个循环节的写法。

  (2)让学生填空。交流并小结:先选出有限小数,再做无限小数,从无限小数中得出循环小数。渗透数学思想。

  (3)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3、判断题:错的说说原因。

  针对本课知识点较多,我在练习设计时考虑到多层次、多角度。并在第一题的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延伸

  1、说说本节课学到什么知识?

  2、趣味数学(课外延伸题)

  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体验数学的美。(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比如玩个数学游戏等)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相遇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材简析:

  相遇问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的有关速度、时间 和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例如数学书58页-8题(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699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实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除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1千米,再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58页-11题。同时,由于相遇问题中术语较多,如相向、相背、同时、相距,并且速度和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此类题目的发展变化也比较多,因此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同时、两地、相向、速度和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3)经历比较、优化等学习过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空间感缺乏认知能力,所以首要解决的就是一些术语的理解,行程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却很少用专业的词语去表述所以我特意设置了真实场景、电脑演示、文具模拟帮助学生建立对于物体位置移动的空间想象感。

  我班的大部分学生都属于龙洞本村的孩子,平时的家庭辅导仅仅限于检查作业是否完成。虽然三、四年级就开始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训练,不过一小半的学生仍然感到吃力,对于三步应用题经常会做却不会写数量关系,讲不清楚道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比较差的,比较习惯寻找题目特点,套用相对应的方法。一部分学生能够利用分析法从具体问题出发,找到解题的方法,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抽象概括出性 速度和Χ时间=路程 这个公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从复习、探讨问题到解决问题我的步子都比较小,多让学生讲解算式的含义,帮助学困生记忆、理解方法。

  基于学生情况,我选择了例2“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段地铁。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12米/天,乙队的进度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段地铁长多少米?”对“进度”是多角度的,理解差的可以看作是前进的速度,也可以看作工作效率。

  练习的设置从基础题到提高题有一定的梯度,尽量照顾每一层次的学生。

  三、说教法

  教法:通过情景教学,创设最佳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紧扣教学内容,科学直观地演示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情景,这样把数学问题转化成动态的数学模型展现出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逐层推进,分散难点,增强感性认识,建立表象、抽象规律。

  四、教学流程:

  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算理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和”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两块橡皮(或两只笔)

  (一)、 创设情景、逐步感知

  帮助学生理解相遇、相向、同时

  师请两位学生从教室两头相向走—相遇—相背走到头,让学生围绕走的方向、走的结果、走的路程几个问题进行观察。两个学生走走停停,学生可以观察不同时间里的运动结果,走了的路程、还有多少路程。这段活动需要一些时间,但对整体认识行程问题有好处。

  考虑学生的基础、教学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将准备题和例1合并,并为以后的工程问题做铺垫,特意设置了例2,修地铁。首先学生通过情境演示(两学生表演相遇)理解“相遇”、“相向”、“同时”,对相遇问题建立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电脑课件的演示,加深“速度和”的理解,知道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的位置将发生移动;最后学生可以利用简单的学具来模拟相遇过程。通过这3个过程在学生脑海中逐步建构物体移动的空间模型。

  (二)、 探究问题、加深理解

  (大屏幕出示:小强和小丽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两人相遇。)

  1、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点什么数学问题吗?

  问题1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

  问题2:小强走了多少米?小丽走了多少米?

  问题3: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2、 通过问题2复习: 速度×时间=路程

  3、 这节课重点来研究: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理解 相距

  (两地共有多少米? 甲乙两地有多少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4、 生上来板书:(1)100×4+50×4 (2)(100+50)×4

  5、 反馈:板书算式。同学们对他们的解法有什么疑问就提出来?(每一步各表示什么?)

  6、小结:(100+50)表示他们两个人1分钟走的米数,他们走了4分钟,就是4个150米。(课件演示)

  速度和×时间=路程 (师板书数量关系,齐读)

  7、再实践,同桌合作,用橡皮代替两人,演示相遇的过程。

  学生可能会有个难点问题:为什么不列成(100+50)×(4+4),如何处理,体现突破难点?

  可以用课件演示大家走路花的时间是共同的4分钟,或者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解决:上数学课,你一节课多少分钟?他一节课多少分钟?他两这节课多少分钟?那我们大家这节课上了多少分钟?

  根据条件学生提出几种问题,这些问题也很好的将学过的知识过渡到要学的新知识;通过电脑演示分析过程,学生很容易知道“两人每分钟共行多少米?”,“经过4分,两人相遇”的条件,形象地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第二种解法的理解,也验证了学生的第二种解题思路,从而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解决问题,概括方法

  (大屏幕出示:两个工程队合作修一段地铁。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12米/天,乙队的进度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段地铁长多少米?)

  先指导学生审题:进度可以理解前进的速度,那就是行程问题,“经过15天打通是什么意思?地铁的的长与进度有什么关系?地铁的长可以通过什么去求?还可以通过什么去求?”

  1、能独立解决吗?

  2、说说它们相同的地方?

  (大屏幕出示刚才做过的两道题目)

  3、小结

  这个例题的设置使得本课更具有开放性,一是为工程问题打下了基础,也放开了学生的思维,避免应用题中经常出现的对号入座的现象,

  三、 阶梯练习,扩展思维

  1、学生汇报生活中类似问题。

  2、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2)四(1)班为准备联欢会折纸花,男同学每小时折136朵纸花,女同学每小时折164朵纸花,他们共同折了2小时,一共折了多少多纸花?

  (3)甲乙两个打字员合打一份文稿,甲每分钟打35个,乙 每分钟打40个,两人同时打15分钟完成任务。这份文稿一共有多少个字?

  生独立解答,并说出算式的含义。

  3、 扩展练习

  最后,我们来表演一下相遇问题怎样?

  (请两生上来,分别给他们一个速度70和80,老师手中拿时间4分钟)

  第一种情况:同时出发,4分钟后相遇。求路程?

  第二种情况:同时出发,4分钟后两人还相距200米。求路程?

  第三种情况:同时出发,相遇后,两人擦肩而过,4分钟后两人还是相距200米。求路程?

  4、提高练习

  (大屏幕出示题目:小张和小李在环行操场跑步,两人同时从A点出发,反向而行。小张每秒跑4米,小李每秒跑6米,经过20秒在B点相遇。操场的跑道长多少米?)

  如果时间不够,留带课后完成。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时,我对教材作了处理,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课基本练习,要求列式不计算,是希望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算式的理解上,将时间留给学生说算式的含义,列式的理由,说的形式由点带动面,即由好生带动差生,(差生可以仿造说)到同桌互说,借此进一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求路程的算理和解题方法,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教材说明

  这是一节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

  学生分析

  学生整体上思维敏捷,在新授课上总是表现出较浓的兴趣,课堂反应与接受较快。

  本节课将要教学的“成数与折扣”,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如打折,学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价少了,但问其所以然,能解释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对成数、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农业成数与数学、与课本上的百分数数学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明确成数、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地把成数、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成数、折扣应用题。

  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一份,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流程

  一、联系主活,导入新课。

  师:我们刚刚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愉快的寒假结束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过去了,就在春节过后,各商家又会搞些什么样的促销活动呢?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二、在生活情境中,讲授新知。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1)谈话,探学情。

  师: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学生回答。

  师: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

  (电脑显示)

  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

  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

  师: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学生回答。

  师: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拿出你手中调查到的打七折的标签,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2)讨论,找规律。

  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

  师:说说你们组寻找的方法。

  学生的方法有: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等。

  (3)归纳,得定义。

  师: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打九折呢?打八五折呢?

  学生回答。

  师: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

  师小结:“几折”是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4)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1:商店出售录音机,每台原价430元,现价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1)出示提纲。

  ①打九折怎么理解?

  ②是以谁为单位“1”?

  ③可以改写成一道怎样的应用题?

  ④要求便宜多少元?也就是要求什么?

  (2)学生试做,讲评。

  (3)练习,做一做。

  3.教学成数的含义,把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1)新闻,探学情。

  (电脑显示:一则新闻《毛阿敏八成不能来晋演出》)

  师:看了这则新闻,你想到什么?是肯定不能来吗?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认为八成表示有多大的把握?

  学生回答。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如果把肯定来晋看作100%的话,八成就相当于80%。这种说法除了日常生活之外,在工农业生产中也经常用到。

  (2)自学,得意义。

  打开书自学课本相关内容。

  学生汇报情况,概括成数的含义。

  (3)练习。

  师:就要单元测试了,能不能用含有成数的句子表达你对这次测试有多大的信心?

  ①四成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②二成五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③七成五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④八成七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4.运用成数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2:小华家承包了一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学生试做、汇报、讲评。

  三、巩固练习、应用所学。

  1.判断。

  (1)成数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

  (2)五成八改写成百分数是5.8%。( )

  (3)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

  (4)某县今年蔬菜比去年增产四成,这里的四成是把去年看作单位“1”。( )

  (5)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

  2.做课本中的相关练习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又知道了什么知识?

  板书:

  折扣 成数:

  例1:430×(1-90%) 例2:41.6×(1+25%)

  =430×0.1 =41.6×1.25

  =43(元) =52(吨)

  答:比原价便宜43元。 答:去年收白菜52吨。

  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商场购物、新闻消息等,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既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认识到所学数学可应用于生活。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测,积极地讨论,主动地探索,勇敢地尝试,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起劲,学得主动。但在成数、折扣应用题的教学上,个别学困生还是有理解较慢的情况。由此看来,教师应在讲授新课前,适当增加对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本篇虽说是青岛版,但说课模板流程我们有很多都可以学习和借鉴

  今天我说的课题出自青岛版4年级上册课本,第105页第7单元的信息窗1《五级船闸》小数除以整数。(课件出示课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这为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打好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本节课所学内容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在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确立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用竖式计算小数除法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课件出示)

  根据上述对教材与内容的简单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课件展示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经历探究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部分够商1)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感受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鉴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读了。

  课件出示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现阶段的数学学习方法的特点,并且基于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我为学生选择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法,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教师只需引导好学生探究的方向,而不要过多的干涉学生,进而达到绿色课堂的目的。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整节课,我准备分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课件出示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知

  首先,我通过课件的配合(出示三峡情境图),谈话引入,即直接给学生出示几幅三峡的图片,从而引出三峡五级船闸的情境图课件出示,提示学生发现五级船闸的作用——蓄水。

  课件出示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三峡情境图,及五级船闸的作用,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

  课件出示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完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他们已经学习过整数除法的运算,对他们对小数除法的认识还是刚刚开始,所以,这部分知识对四年级学生而言,还是比较喜欢对实例进行模仿的自觉性学习。

  首先,在学生懂得五级船闸的作用之后,我借助课件出示情景图的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在这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的习惯。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由你所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小组合作的模式,根据所发现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即:

  水位一天能够上升多少米?

  处理这个红点问题时,学生会很容易的找出情境图中的信息,并提出相关问题,而且能够列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9.84÷3=,由此也引出了新的问题:

  被除数是小数怎么办?

  在这里,也引出了这节课的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后,可以问学生这么一句话:看到这个课题和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由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思考,在这里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整数除法、小数乘法等。

  在学生发言完毕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想起的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去解决这个问题:9.84÷3= 板书算式

  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可以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彼此的观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研讨寻找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在这里,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就会出现多种观点,比如把小数化为整数、估算等,把小数变成整数,也就是把被除数变成整数,然后用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的整数除法去除,这样就把被除数扩大了100倍,最后要把所得的商缩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

  估算即把9.84看做9,9除以3得3,9.84比9大,所以商也比3大。

  在这里,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来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9代表9个1,除以3,得3个1,商写在个位上。8代表8个十分之一,除以3,结果是2,2写在什么位置呢?引导学生理解2写在8的上面,并且在个位的3的后面要点上小数点,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2是商在十分为上。这样商的小数点也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这样就解决了小数点的问题,剩下的计算可以教给学生去讲解,余数2可以看做20个百分之一,与百分位上的4组成24个百分之一,除以3,得到商是8。

  8代表多少?写在那里? 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

  由此,也突破了对本节课所设的重点难点。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重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达到避免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的目的。

  同时也解决了本课的红点问题,即用竖式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小数除法的关键所在,所以这个重难点要突破好,让学生从根上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在学生对情境图理解、认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切忌出现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同时也实现: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合作探讨交流,感受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算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和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的教学目标。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加深理解。我分为2个层次。

  1.掌握计算方法:让学生加深对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用竖式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用的熟练程度。

  2.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实际问题,进行反馈练习

  问题的设置要多层次,多样式,依次递增练习的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到得到锻炼和提高。

  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首先,我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要点,把总结提高的工作放手教给学生来做,再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小数除法的知识?自己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上网查阅来获得更多的知识。

  这样,通过课堂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获得数学知识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小数除以整数》这一节课的简要分析和初步构思,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8

  一、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圆柱。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

  过程与方法: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三、教学思路

  “做数学”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我想让学生在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通过做一个圆柱来深刻认识圆柱的特征,自主获得数学知识。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自主学习,初步认识;动手操作,深化认识;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在生活中寻找圆柱,你们找到了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李老师也找到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图片)

  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呀!为什么要把它们要设计成圆柱形呢?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圆柱没有棱角,很光滑,所以栏杆、柱子要设计成圆柱形;因为圆柱可以滚动,所以压路机、刷墙滚子设计成圆柱形……同学们,你们说得很好,圆柱有这么广泛的用途,今天让我们进一步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接下来,我让学生结合自带的圆柱自学教材第10—11页上的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看书,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感性认识圆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们都获取了哪些知识?请拿着手中的圆柱来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出:

  两个相等的圆面是圆柱的底面;

  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动画闪烁:底面,侧面,高。)

  其实,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看:长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

  请拿出学具小旗,转一转,试一试。

  3.动手操作,深入认识

  为了突破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底面周长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自制圆柱模型的活动。

  同学们:我们现在对圆柱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们愿意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吗?请看活动要求:

  要求:

  ①同桌两人为一组,借助课前准备的卡纸等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个纸圆柱。

  ②接缝都不要重叠,只需用透明胶纸粘贴。

  ③二人小组汇报,汇报时请指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各是多少?

  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关注每组学生所用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对有需要的小组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做圆柱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屏幕分两格分别显示)

  a.利用参照物做

  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用圆柱物体做参照物来做,有了实物做参照,能轻松得到两个圆形底面,对于这种做法,我会重点关注他们如何得到圆柱的侧面。

  学生可能会采取用卡纸在圆柱上围一围,或者采用把圆柱在卡纸上滚一滚的方式感受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在接口做上记号,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剪下和底面进行粘贴。

  b.不用参照物做(也有的学生不用参照物做)

  ①先做底面,后做侧面

  有些先画出两个圆做底面,再做侧面,没有参照物,侧面该怎样做呢?通过尝试他们会发现,用长方形卷成一个圆筒可以形成圆柱的侧面。那么,这个长方形该做多大才能卷成和底面大小合适的圆筒呢?

  ②先做侧面,后做底面

  还有些学生可能先做了侧面,那又怎样确定圆柱的底面呢?如果直接沿着圆筒底的周围去画一圈,会发现由于纸筒很软,很难画出标准的圆。底面怎样才能画得又圆又大小合适呢?

  不管以上哪种做法,都会促使学生思考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关系。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圆柱后,我再组织他们进行汇报、交流。展示他们的作品,说一说成功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

  展示中也许会出现这样的一些作品:

  有的制作非常标准,有的或许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侧面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样大、底面和侧面接不上……

  学生出现的错误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我紧紧抓住这些问题,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说一说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帮助学生,把所做的圆柱修改完善,体验成功。

  同学们:通过做圆柱,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做圆柱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对圆柱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很快归纳总结出: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做圆柱更深刻地感受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在侧面的展开和围成的过程中,不断经历二维和三维空间的转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最后一个环节我分层次设计了两个练习和一个活动。

  (1)判断下面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第一个练习是巩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在不同的摆放方式下,能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这里有一些做圆柱的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形状不同的圆柱?

  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的知识,体会侧面由不同的卷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圆柱,对应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变。例如:(2)号长方形可以分别和(1)、(3)号圆搭配做成不同形状的圆柱。

  课后活动:

  先用萝卜制作一个圆柱,猜一猜它的横截面、竖切面、斜切面各是什么形状?

  再切一切,验证自己的猜想。

  这个活动,是课堂做圆柱的进一步延伸。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以上描述的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做圆柱来认识圆柱。

  制作圆柱的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共享的过程。

  我相信:听过可能会忘记,看过也许能记住,做过就能真正理解。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9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包括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简单计算两部分。认识几分之几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块,是继学生学习了几分之一后的一节课。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而几分之几是对几分之一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以后小数的认识以及分数的进一步认识。认识几分之几不仅是学生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简单的分数计算的基础。教材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5是认识十分之几,接着是教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在例6中安排了通过学生涂色来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明确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并会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由于有了前面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作为学习的基础,所以学生对于认识几分之几的认识还是比较容易通过知识的正迁移而主动建构的,但是因为这一课之后马上要学习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对于单位1和几分之几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课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认识几分之几,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明确分数各部分名称,而对于像4例题中出现的4/4这样的分数其实就是指整个图形这个含义的理解应该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体验。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着“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我将把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方法渗透、融合到本课的教学过程中:

  二、说教法学法:

  1、在积极的“对话”中学习

  正所谓“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中得到学习能力的提高。

  2、在有趣的活动中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通过……等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加深对……的认识,形成表象。

  3、在数学化的课堂教学中建构

  数学思考不是架空于数学课堂之上的,而要实实在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什么是数学化?简单地说是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研究、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述。在本节课,我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指一指,涂一涂,说一说。让学生真正的去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从以上教学方法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预设为“复习导入,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学习新知——评价交流,总结全课——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四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谁能说出几个几分之一的数,请同学们在这些分数中,选出一个分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它所表示的意义,同学们认识了几分之一,大家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吗?(学生说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4

  1)拿出正方形纸,这折出他的四分之一,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折的,指出它的四分不之一,你还能在这张纸中找到四分之几呢?请你用彩色笔涂一涂,并在心里想好是你找到的是四分之几,然后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进行交流”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新知识展开探究,这是本节课的探究起点,也是本节课的探究主线。

  2)通过反馈交流,共同发现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份就是2/4,3份是3/4,4份是4/4。

  3)完成了对分数含义的探究,接下去是对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关系探究。以2/4和1/4为起点,通过图形的帮助,让学生思考2/4和1/4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明白2/4里有2个1/4,2个1/4就是2/4。接下去的3/4和4/4以学生说为主,并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四分之几和四分之一比较只是取的份数不同,同时结合图形强调指出4/4里有4个1/4,就是取了这样的四份,刚好就是1张完整的正方形纸,让学生初步感知分子和分母相同分数可以写成1。

  2、教学例5

  新课程指出数学学习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例5把1分米的彩纸条用图来表示画在黑板上,使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把1分米长的彩纸条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份是几分之几再反馈,紧接着再画出其中的3份和7份分别是这条彩纸的几分之几,并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在集体交流时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2)让学生说一说你还能从这才纸条中找到10分之几,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取其中的10份是几分之几?就是什么?

  3)小结像3/4、4/4、3/10、7/10也都是分数,它们表示几分之几,并让学生举例创造一个分数,以此来丰富学生对于分数的表象。(教师有选择性地进行板书)

  4)以3/4为例教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刚才创造的分数中各部分名称。

  3、教学例6

  1)第一组题让学生看看哪个学生涂得多,哪个分数大2)第二组题让学生涂一涂,同桌两人根据自己涂的情况,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并集体交流是用什么方法比的。(预设的方法:两张纸放在一起;联系分数的含义比)

  3)引导比较:两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重要的发现,在交流对话中得出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4)学生独立操作:同样两张圆,平均分成相同的自己喜欢的份数,要求其中一个每份都涂,另外一个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并写出相应的分数比较大小。在反馈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如果取的份数和分的份数同样多,也就是分母与分子相同,它就表示整个圆,也可以用1表示。

  【这里把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和1的关系通过实践操作再次让学生得到感知,分层突破了本课学习的难点,也为后面学习1减几分之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评价交流,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由于前面学习探究的知识量比较重,在这里进行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同时引导反思不懂的地方为后面的练习扫清障碍。】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做一做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2、变式练习:

  1)判断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得对不对。

  3、提高练习:猜一猜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1/2,2/4,4/8……)这些分数的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吗?为什么?

  4、让学生拿出一堆小棒12根拿出这堆小棒的2/3,再拿出这堆小棒3/4,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呢?让学生动手操作

  5分数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够碰到,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分数。

  【在练习的安排中注重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最后一个问题实现从生活中归纳出数学,又回归到生活中,真正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1.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4篇

2.数学说课稿小学四篇

3.小班数学说课稿合集10篇

4.关于小学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5.【精品】数学说课稿4篇

6.【推荐】数学说课稿3篇

7.【精选】数学说课稿3篇

8.人教版三上数学教学计划

下一篇:生物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