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5-29 18:31: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以及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运用转化思想,在数方格法的基础叟,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沟通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让学生尝试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3)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并会运用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4、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学法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一堂几何初步知识课,为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课的教学设计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初步反馈,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正体现了概念教学的顺序:动作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念。

  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观察、比较,自己去探求,重视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获取知识,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互助合作,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整体提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具逐个出示:

  1、图(1)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算?现在量得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那么图(2)我们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它的面积吗?用什么办法求它的面积?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后反馈。(教具演示把多的一块剪下来,拼过去正好是一个长方形,再用长乘以宽就是它的面积)

  3、刚才我们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2)转化成和原来图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再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求出它的面积。现在谁能计算图(3)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教具演示:把图(3)右边的三角形割下来补到左边,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二)导入新课

  图(2)、图(3)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就能算出它们的面积。(教具出示下图)

  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出示课题。

  (三)引导探究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学生计算1号学具纸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答案。

  到底怎样思考才是正确的呢?充分运用你手头的学具和有关工具(尺、剪刀等)来尝试操作,然后列式计算(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反馈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具演示“转化过程”。

  演示前先比较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再将其中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图形剪开,将左边的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拼到右边去,正好是个长方形,量出它的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7×4=28平方厘米。

  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比较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

  2、操作实践,验证想法。

  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任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任意取一个学具平行四边形纸片,证明你的想法。(结论:由此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要计算它的面积,我们都可以用割补的访求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3、观察分析,归纳公式。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为什么?(学生讨论)

  结合回答,教具演示:因为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形变面积不变,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如果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它的底,h表示它的高,那么平等四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怎样的?

  (四)小结

  1、面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新问题,我们利用已有的“求长方形的面积知识”,通过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现在,你们说说,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键是找哪两个条件?

  (五)练习

  1、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后讲评)

  2、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草地,底18米,高10米。这块草地的面积是多少?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2、同学们的表现好在哪里?

  机动练习:

  计算下面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确列式为()。(单位:厘米)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慈母情深》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作品《母亲》,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以及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

  1、知识目标:认识三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脊背、龟裂、忙碌”等词语,并且再现到课文中加深感悟。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多种方式的解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情深”,提高阅读能力。

  二、说教法

  高效课堂更加关注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高年级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个人独学,小组合作、汇报交流、主题教学(抓住“文眼”——“深”)、创设情境、以读代讲、指导点拨等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愉快学习。

  三、说学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边读边悟边批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展示,质疑反馈拓展等活动,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体会慈母情深。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通过播放《游子吟》画面,让学生背诵这首诗来引入新课。目的是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情,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另一方面用学生熟悉的关于母爱的一首诗导入,让学生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缓和紧张的心情,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2、交流资料,简介作者。课前安排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目的是训练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以自已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以采用个人读、默读、轻声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要求:(1)遇到生字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汇报。(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生字词,如:“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 忙碌 攥”等。(2)用自已的话简述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构建课堂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养成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第三环节: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

  略读课文的教学着重指导学生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因此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我让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要求他们边读边悟边批注,找出反映慈母情深的句子。之后,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要交流自己读书的发现、感悟和疑惑。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待下一步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体现新课标理念。

  第四环节:汇报交流,感悟慈母情深

  在全班汇报交流时,教师相机着重引导学生汇报关于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如:“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等。教学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发挥想象。在有感情地朗读和丰富的联想中着重引导学生从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亲的瘦弱、贫穷和辛劳,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平凡与伟大,从而感受母爱。学生在读中感受到母爱后,顺势引导学生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学习,自读感悟、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展示,可亲自领悟文中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读中悟情,感受准确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美,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第五环节:质疑问难,相互探究

  此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第六环节: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课外阅读其他表现母爱的作品,让课堂的余温在课外延伸,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

  五、说板书设计

  慈 母 情 深

  震耳欲聋的噪声

  瘦弱弯曲的脊背

  疲惫不堪的身体

  毫不犹豫地一塞

  争分夺秒地忙碌

  这个板书设计是中心的浓缩,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我抓住重点词板书,简洁而清晰,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六、说教后反思

  整个教学设计我认为还是很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的,自己认为做得较好的地方:

  1、教学目标基本上达成了。

  2、尽管这节课我觉得时间紧了些,内容多,但教学效果还是好的。

  3、课堂上我能根据学情灵活调节教学内容,不是在走教案也不是被学生牵着走,能关注学生的学情,调控到课文的重难点上来。

  4、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也是我这节课和平时教学中力求做到的,比如:生字词的解决;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小练笔的训练,重点语句的朗读背诵都是在训练学生的语言;

  5、引领学生走出文本,走出教材,阅读课外相关,都体现了一种大阅读观。

  6、板书设计体现了灵动性:如“毫不犹豫”“争分夺秒”是学生真实的感悟。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图文混排》,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一、教材简析。

  《图文混排》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信息技术高中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所属章节的内容包括图文混排、图文组合和多块板块组合的板报的制作。第一节《图文混排》在本章中占据着开篇的地位。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图片的插入和设置图片格式,它是本章后两节的铺垫,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特点,也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进行图文排版的前提。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教育三者统一以及信息技术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用向Word 20xx文档中插入图形并设置图形格式来布局版面,最终达到美化文档效果的作用,并掌握插入图形、设置图形格式的方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向Word 20xx文档中插入图形和设置图形格式的具体方法,并能将其巧妙、恰当、充分的运用到实践和日常学习生活中去。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操作,让学生逐步领悟到图文混排作品的整体设计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

  在本课中学好图片插入和设置图片格式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进行图文排版的基础,因此本课重点是图片插入方法和设置图片格式。而对于刚接触图文排版的高一学生掌握各种图片格式的设置与裁剪图片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课的难点定在设置图片格式和裁剪图片。

  三、教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的原则,着重考虑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以下三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1、电脑同步演示: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尽量放到感官面前。”据本节的内容特点,利用计算机演示操作步骤,直观、明晰,提高了学习效率。

  2、任务驱动:在这堂课中,分别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任务。学生通过对所担的任务进行分析、完成掌握新知。将枯燥的知识练习暗藏于生动有趣的任务之中,不但使学生情绪饱满,而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

  3、课程整合:在本课教学中,将美术、语文课有关知识融入到信息技术课中来,把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同时也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具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我共用了三种教学手段,即教材、图片、课件。

  四、学法辅导

  为了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法:现代化教育思想倡导主动探寻的学习,是为应用知识而学习,而不是为记忆知识而学习。因此本节课以“学生操作”为主,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实际操作中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类比对照法: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进行比对的理解记忆,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

  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能自觉地排除多

  种外界因素和心里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

  上课开始,利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演示功能,向学生展示纯文本文档和插入图片后文档的对比画面,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请大家看下面两篇文档,比较一下两篇文档有什么不同,请指出来。假如你是报社的主编,你会优先选择哪一篇文档呢?”至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已经被调动起来,还会产生很多的疑问,这时再进一步提出:“那么,我们大家能不能设计制作出类似后者这样的一篇文档呢?能,又该如何来实现这一效果呢?

  这样的导入是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是有意无意间给学生一个任务,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往前探索。

  (二)构建新知(20分钟)

  1、电脑同步演示掌握图片插入方法

  (1)借助网络进行电脑同步演示,使学生近距离直观地学习图片插入方法。

  (2)及时通过在“长江三峡”文档中插入图片的任务评价学生新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从图库中选择与文档内容适合的图片不光让知识教学趣味化、生活化。而且放手让学生自由想象,自主动手。在想象能力、审美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培养。

  2、探索发现,引导深入掌握图片格式的设置。

  (1)电脑广播显示一位学生的插入图片的文档。请学生观察这篇文档的图片格式还需改变吗,与文字是否协调,启发学生联系上节艺术字格式设置的方法找出图片格式设置工具栏,以帮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探究学习的习惯。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反馈思考结果,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并演示设置图片格式的操作。

  (2)通过“比一比”的形式,展开练习活动,让学生分组在刚插入图片的文档中设置图片格式使文章更美观。

  由于现阶段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必须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因此在每组选出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同学作组长,以帮助需要帮助的组员完成任务。使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3)当学生完成练习后,展示学生练习作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评、互评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想、观、评、说的能力。

  (三)形成技能(15分钟)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主见。当学生对插入图片与设置图片格式有初步的认识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CAI课件自主学习裁剪图片。

  (1)教师展示两幅图片,进行裁剪图片与完整图片对比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学习裁剪图片。

  (2)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新知的掌握。要求学生运用裁剪图片和图片格式设置的方法,为“长江三峡”的标题设计背景图。

  (3)教师展示部分学生作品,通过自评,互评,找出自己的优点或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或帮助他人提出意见。提高综合素养。

  (四)归纳总结

  下课前五分钟,谈谈教师此刻的心情,展示优秀作品,总结这节课学生的表现,给予赞许。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无限延伸。

  在本课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不同难度的实践活动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突破,从而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教学理念。

  六、板书设计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主要的知识点显示出来,便于学生记忆。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一目了然。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第一节 图文混排

  一、插入图片

  1、认识图片插入的方法。(三种)

  2、掌握图片插入的操作。

  定位文档—> “插入”菜单—>“图片”—>“来自文件”—>选择图片

  二、图片格式设置

  三、裁剪图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评委!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6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致橡树》选自北师大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拓展模块“选文突出经典性,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范本”(见拓展模块前言“编写指导思想”)

  《致橡树》是第二单元第三课,是教材中唯一一首现代爱情诗,意象生动,语言优美,立意鲜明,像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了鉴赏诗美的大门(工具性);如一座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灯塔,为在爱情中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人文性)。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诗歌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向往,却又价值观模糊,需要正确的引导。这节课,我将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根据以上要求和学情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

  2、增强学生表达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之美

  2、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自主合作,探究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依据:意象生动鲜明是本课的特点,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才能理解诗歌的主旨)

  难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依据: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限制,如何引导就成了难点)

  教法和学法

  (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和本人的教学特点高一《致橡树》说课稿高一《致橡树》说课稿。确定以下方法。)

  教法

  1、诵读法: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指导学生准确诵读。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情景创设法: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音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法

  1、诵读法: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交替进行。

  3、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完成诗歌的鉴赏

  (教法与学法在教学过程具体阐述)

  教学过程(一课时,40分钟)

  (依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激情导入 ―― 品析诗歌 ―― 拓展提升 ―― 课后延伸

  (4分钟) (18分钟) (17分钟) (1分钟)

  ● 环节一:激情导入(4分钟)

  创设情境(1分钟)

  播放爱情为主题的背景音乐和图片,师生吟诵关于爱情的诗句。

  (设计意图)旨在调动学生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唤起学生的美感,为欣赏诗歌营造良好的氛围。

  知人论世(3分钟)

  初中已经学过舒婷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老师补充。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便于理解诗歌的主旨。

  ● 环节二:品析诗歌(突出重点)(18分钟)

  ☆通过三个步骤突出重点的学习

  (一)激情诵读,感知音乐美(7分钟)

  1、深情范读――配柔和的背景音乐和图片,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

  3、学生朗读――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节奏,语调,重音等

  (二)探究阅读,鉴赏意象美(7分钟)

  学生分组阅读,回答问题

  第一组读1-13行,回答――

  1、诗人选取了哪几个意象?

  2、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3、他们与橡树之间分别是什么样的关系?

  4、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第二组读14-36行,回答――

  1、诗人选取了哪两个意象?

  2、他们分别象征什么?

  3、表明他们之间关系的语句有哪些?

  4、诗人主张的爱情观是什么?

  (设计意图)按照“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爱情观”的鉴赏方法,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通过合作探究,逐步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三)角色朗读,体验情感美(4分钟)

  男女生分读、合读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性别意识,体验男性或女性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形象,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 环节三:拓展提升(突破难点)(17分钟)

  ☆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突破难点

  (一)比较阅读(5分钟)

  比较《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在意象运用和爱情观上的不同

  (设计意图:同类诗歌比较,检验了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引出讨论话题)

  (二)自主探讨 (6分钟)

  对两种爱情观(《我》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爱情观和本诗的爱情观)的看法

  1、针对学生喜欢娱乐八卦又缺乏辨别力的特点,讨论“王宝强离婚事件”(反面)

  2、播放《简爱》电影片段,诵读简爱经典语句。(正面)

  学生在对比讨论中,明白爱的真谛,总结出爱情的密码:自尊、平等、独立、奉献、包容、坚贞等,完成对本诗爱情观的理解和提升。

  (三)延伸思考(6分钟)

  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早恋?

  (设计意图)在整个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个人体验,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老师不做错或对的评价,只做巧妙引导,讲《蝌蚪与毛毛虫》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讨论后明白:对爱情的向往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现在的他们,就像蝌蚪与毛毛虫,会有很大的变数,如果过早的恋爱,带来更多的将会是苦涩与伤害,只有在身心都成熟之后,才能收获到甘甜的爱情之果。

  ● 环节四:课后延伸(1分钟)

  巩固作业(二选一)

  1、假如你正上初中的表妹早恋了,请你给她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2、模仿本诗,写一首《致木棉》

  拓展作业:

  课外阅读名著《简爱》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调动积极性,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阅读高一《致橡树》说课稿教案

  ◆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提纲式设计,重点突出,思路清楚。

  《致橡树》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

  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1)时代感:讨论话题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社会热点展开

  (2)针对性:针对学情特点展开教学

  不足及改进措施:

  1、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我的语言比较生硬,有明显说教痕迹。以后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与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提升自己语言艺术,使教学更有效。

  2、学生的表达、思辩能力还不够强,除了上课多指导外,要鼓励学生参加演讲、辩论等活动,将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次说课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我这节课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第三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逻辑延伸,也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本框题与前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在“文化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中华文化”的个性,因此本框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框题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学习本框题有助于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课程标准】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根据课程标准和参照考纲考点,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并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其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通过阐释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初步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确立依据:考纲要求基本知识点,学习以后知识的基础。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确立依据:因为对该问题的理解需要相当的文化素养,而对高二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起点大多是历史书本,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跳跃,确有一定障碍。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呈现。

  二、学情分析

  中华文化所涉及范围甚为宽广,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他们对其他地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基本是来自书本,没有亲身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三)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导入: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无不在其中。中华文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问题情境进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多媒体展示图片:京剧、唐诗、园林建筑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性。

  探究一:自主阅读课本66-67页的有关内容,请从我国的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来谈谈是如何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

  此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我国在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来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展示典型的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图片,再次感受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此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历史文化知识来来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环节: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区域性)

  探究二: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对比

  我把搜集到的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

  设计问题:你能说说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特点及差异的成因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去考虑,说出戏种的差异;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充分挖掘学生相对熟悉的乡土资源,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引导学生说出各地戏种的相似点;探究其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对不同戏种差异成因的分析来总结它们的相似性,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最后得出结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区域性)

  第三环节: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通过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民族乐器和民族节日,让学生感悟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在此基础上学生探讨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设计意图】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性和自信心。

  经过前面的铺垫,在此时引出最后一个知识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可尝试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或者由教师来展示)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是教学的难点,我除了要讲清教材知识外,还要进一步解释与阐明,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三)本课小结

  一句话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欣赏京剧《贵妃醉酒》片段升华情感。

  五、板书设计

  独特性

  表现

  区域性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民族性

  原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六、课堂练习(略)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课的构思,有什么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修改的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就上周三在初一(5)班上的一节双语课作浅显的分析,不到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节课。

  1 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

  上周,根据我校提出的“三我六步”的课 堂教学模式,我花了几天时间设计了课件。上礼拜三,课以航空发展史为线索,在初一五班上了一节话说航空的复习课。

  2 分步设计及依据

  课前预习

  课前,我布置了两个个预习作业。(1)预习P10-27的生词,掌握其拼写、音标、词性、中文。(2)预习P10-27的课文。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非常有利于课堂教学。

  预习检测

  根据中文写出单词,我给出了8个单词,让学生举手回答,这项任务完成得还可以,都能够正确得读出单词,但是朗读声不够整齐。

  深入学习

  这个环节我依据人类航空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梦想阶段—战争阶段—完善阶段—现代阶段)来设置教学活动,在梦想阶段,我带领学生复习了3个著名飞行员在航空事业上做出的贡献,谈论到Amelia Earhart的时候,我组织学生们生生互动,让同学们对女飞行员的失踪进行小组讨论,设想她到底在太平洋上空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大胆开口,积极参与语言的实际交际,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学生通过自主的思维而发现的规律要比从老师讲解所学到的规律在脑海中的印象深得多,理解透彻得多。其次,课件把学生带领到战争阶段以及现代,我给学生展示了大量的飞机图片,再对照课文,朗读课文!

  课堂检测

  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达成情况,我设计了排列顺序5个问题作为课堂检测。学生们约花了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学生很快就能说出问题的答案。

  3 教学反思

  1.整节课我语速较快,导致这节课不饱满,有空荡荡的感觉,自己在做课堂检测的时候,还剩15分钟的时间,这套双语教材难度大,单词即长又有难度,原本以为这是一节复习课,单词课文都学过了,学生应该没问题,但是在读课文和单词的时候,学生的声音很低,让我感觉到他们读书的自信不够,朗读声不够整齐,之所以会初夏这种情况,我觉得问题还得回到自己的身上,备课的时候对学生的分析不到位,定位欠缺,总以为学生是会的!其次,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很枯燥,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课堂检测部分。

  2.由于整堂课活动不多样,整堂课还是贯穿老师的讲解,生生互动较少,设置的一个活动也因给学生探讨思考的时间不充分,导致不是很完美!我想在学生质疑上还可引导多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不明显。

  3. 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整堂课下来,语音语调没有变化,课堂用语不够简练,口语基本功也有待于提高!有个别单词还读错了。

  教学收获

  1.尽快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陈旧的教学方法,不能仅靠经验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投入到学校创新教学模式的活动中去。

  2. 初一的双语教学,也适合采用我校“三我六步”的课堂模式,不存在特殊性。

  3.所有的创新改革,都需要一段过程的实践才能得以推广,推翻老的熟悉了的方式方法,需要时间和人们对新的理念的理解和自我消化,决心是首要的, 恒心是必要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需要不断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教无定法,贵在有法。”我将不断总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摸索最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好方法。

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梯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一个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经历、探索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并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中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2、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二、说学生

  由于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思想,具备了初步的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启发。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容易就会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而用一个梯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对有的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班额人数较多,因此在合作中给教师的指导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结合几何形体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知识的迁移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采用“小组活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体现变知识的接受过程为科学的探究过程,利用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采用直观教学法。

  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来突出教学重点,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会以旧引新,学法迁移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梯形的面积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根据我班现有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们班同学喜欢听故事吗?”学生上五年级以来,最感兴趣的就是爱听故事。于是,我通过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悟出转化法来解决梯形的面积。由此,很自然的导入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到求梯形面积的必要性,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活动。因为学生学过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所以很容易就会想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面积公式的途径。最后,再用课件直观展示出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发散验证

  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我向学生提问:“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一般的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想出别的方法验证我们刚才的发现呢?”以此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刚才的结论。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通过展示学生们个性化的研究思路与成果,激发他们成功的学习体验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积极愿望。同时也达到 既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形成数学技能,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围绕这个目的.,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些练习:

  第一题:是判断题,加深学生对推导公式的印象。

  第二题:基本题,例3,基本题,课本中的“做一做”。目的在于让学生准确使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三题:是书中89页做一做,能发现了什么?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四题:课本90页的第1题,给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第五题:是一道变式练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练习设计由浅入深,有层次性,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五环节:课堂回顾,总结收获

  成功和体验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基础,师生在交流中共享学习的快乐。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安恩和奶牛》是七年级语文上册新增加的一篇课文原先是《诺曼底号遇难记》虽然两篇文章的体裁一样,都是小说,都是通过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来凸显人物特征不同的是,前者表现哈尔威船长敬业爱岗的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以及宁死不渝的对轮船和乘客的执着的爱;后者表现安恩老太太尽管不富裕,却拥有爱心,拥有自尊,关爱动物,善待动物,在看到奶牛孤单时,就带到集市上和同类聚聚,说明她已经和那头孤零零的奶牛相依为命文本的改动说明了什么显然,是一种教育的转型,一种舍身救人仁爱天下的转型文章就是希望孩子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在自保的基础上,关爱他人,甚至动物,力求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幸福

  教学设想及教学目标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由点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通过解题来揭示小说主题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研读,能够说出安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3、感悟和懂得对生命的尊重

  教学重点:1、通过课文研读,能够说出安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教学难点:感悟和懂得对生命的尊重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会描写,学会把人物写生动,这应该是初一学生的基本也是重要的要求,因此要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细致的阅读感受,体会表现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光辉

  在对人物的分析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上,试图通过让学生来想象奶牛从集市回家的路上对安恩会怎样说这样的环节来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去理解和感悟

  三、说教法:

  精心设计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细致阅读课文,圈点评注,思考讨论:

  1、从文中你找到了哪些精彩的描写?你觉得这样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怎样的特点?2、小说用了不少生动的词语描写人物,摘出这些词语,说说它们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3、在对待奶牛的态度上安恩和买牛人有着怎样的不同?你对此有怎样的感受?让教学始终围绕文本而展开,不至于架空分析

  想象环节奶牛从集市回家的路上对安恩说——”既是基于对主题的深入理解,更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

  歌曲欣赏,激发兴趣,进入状态

  2、走进课文

  回顾小说的情节,熟悉课文,指出小说中的人物

  3、佳句赏析

  从文中你找到了哪些精彩的描写?

  你觉得这样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4、词语品味

  小说用了不少生动的词语描写人物,摘出这些词语,说说它们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5、生命感悟

  在对待奶牛的态度上安恩和买牛人有着怎样的不同?

  你对此有怎样的感受?

  6、爱的猜想

  奶牛从集市回家的路上对安恩说——

  7、让爱延伸(课堂小结)

  只要每一个人爱自己,爱家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

  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多么和谐与可爱,

  就像安恩和奶牛,默默地处在喧闹的集市,静静地享受情与爱

  五、说板书设计:

  每一处描写都能让人物鲜活生动

  每一个词语都能让文章熠熠生辉

  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

  每一个生命都渴望交流沟通

  每个人的心田都有爱的种子

说课稿 篇9

  一、 说教材:

  《美丽的三潭印月》是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的第2课课文,作者首先从杭州的西湖讲起,告诉人们在西湖的中央有一个引入注目的、人间仙境般的小岛,传说是苏轼发动百姓挖湖蓄水、筑堤筑岛而成。湖水深的地方还立塔做了标记。接着介绍三个石塔的别致造型。最后说明三潭印月名字的由来,并描绘了三潭印月天堂般的美景。文章很简短,但作者充分挖掘与三潭印月"有关的如画的美景、如诗的意境、久远的历史、精巧的设计,使文章短而不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自主积累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读体会景物的美、意境的美。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文化景观的情感,愿意了解景观中的文化故事,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作者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像,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三潭印月风光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中设问、反问句的作用,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西湖的景

  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三潭印月风光的美。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本文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去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美丽的三潭印月》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像,体会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展示一些著名旅游景点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最后,画面定格在三潭印月的一张图片上……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愉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配乐朗读,感知美景。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潭印月

  的。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3、品读词句,感受景美。

  作者充分挖掘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传说,把写景与叙事相结合,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在刚才的配乐朗读中,学生初步了解了西湖美景,知道了三潭印月是怎么回事,还了解了有关三潭印月的传说。于是,我又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三潭印月的美,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三潭印月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带入那美丽、令人神往的西湖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月色溶溶波光闪闪欢歌笑语绿树依依繁花似锦亭台楼阁隐隐约约人间仙境等词语,从而体会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4、总结全文,感悟文法。

  在语言表达上,作者两处运用设问——湖心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小岛呢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起到了制造悬念、引起下文的作用,这也是介绍说明常用的表现手法。于是,我引导说:三潭印月景色优美,作者的笔触也很优美,文中除了运用了大量的优美词汇外,我还发现了作者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请大家默读第二、第四自然段。由此引出两个设问句,以及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1)湖心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小岛呢?相传…… (2)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因为……

  这一环节,在学生发现问题并畅所欲言后,得出结论:

  设问句是自问自答,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

  设问句能引起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那请同学们再读读下面这个句子:

  每当此时,月色溶溶,灯影朦胧,波光闪闪。众多游人到西湖来赏月、划船,一片欢歌笑语。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

  你们能从句子中感受到作者那份强烈的情感吗?是呀,这就是反问句,问中有答,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更强烈地表达感情。

  这一环节的延伸训练,引导学生感悟文法,掌握设问和反问这两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并懂得迁移运用。

  5、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讲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臵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课的教学:这节课,我们随作者一起浏览了美丽的三潭印月。下节课,让我们以不同的身份,再一次走进西湖,走进风景,走进文化,享受美景,享受生活吧。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及创造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我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再现了课文的画面,展示的作者的写作思路,突出了重点难点,是本节课的精华所在。

  2 美丽的“三潭印月”

  人间仙境 挖湖筑岛 造型别致

【【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2.【实用】说课稿锦集7篇

3.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4.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5.实用的说课稿锦集五篇

6.实用的说课稿锦集九篇

7.【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8.【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