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

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

时间:2024-04-01 10:15: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

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1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教材第一节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但根据微粒的一般性质,只能解释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却不能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本节内容将一般的微粒具体化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说明在化学反应中,旧分子破坏和新分子生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的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能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3、通过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章的学习中,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的探究欲望。有的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提问,也是本章内容的切入点。也正是这些疑问,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本节内容是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但是,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对一些微观概念,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如分子、原子等。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分析身边的一些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去认识,避免发生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分化。同时,在引导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注意让学生运用物质的.结构初步去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图片演示法

  学法指导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利用给出的各种材料,通过提取信息、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领悟科学的探究方法。

  学法指导有利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我特制了一套图片。通过这套图片,学生可以认识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构成,进而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还可以通过这套图片学生自己演示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事实。通过图片演示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从微观角度认识了物质的变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干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拓展视野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苯分子图像一些科学家移动48个铁原子排成的一个圆环后来,又成功移动铁原子写成了两个汉字“原子”探索发现分子氢分子H2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独特的性质。为什么水不具有氧气、氢气的性质呢?水氧气氢气水通电→氢气+氧气结论: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不同。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你能解释吗?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交流与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感受到分子的真实存在吗?举例说明。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氧原子氢原子水电解动画电解水想一想:在水电解过程中,什么微粒没有发生变化?什么微粒发生了变化?结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的实质:反应物分子被破坏原子新分子聚集聚集新物质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在不断运动。原子之间有空隙。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分析归纳相同点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分子原子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有间隔,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相同。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不同点相互关系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课堂检测1、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A、氧气B、氧元素C、氧分子D、氧原子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实质的是()A、分子运动加快B、分子间的间隙变小C、分子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D、一种分子运动到了另一种分子之间去3、关于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B、原子比分子的体积小C、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D、分子、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4、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氧气B、水C、酒精D、汞5、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A、能否直接构成物质B、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D、分子大,原子小6、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明()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D.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原子学说创始人类对原子的认识人--道尔顿(阅读P65—P66页)板书设计分子和原子物质构成构成分子构成分裂原子(小、轻、动、空隙)谢谢大家

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三第一单元,根据新课标本单元可以分3至4课时,结合学生实际,将本单元分为4课时,第一课时是《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第二课时原子》,第三课为分子》,第四课时为离子》。现在就第一课时《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进行说课,本节内容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考虑到知识的抽象性,教材编排了一些宏观物质的图片和三组实验,从三组实验产生的宏观实验现象入手,让学生根据现象进行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起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并明确微粒所具有的基本性质,并且在实验中教会学生“比较法”这种科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标准要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将能得到一定提高,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学生将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树立“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并初步对“宏微观结合的辨证统一”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在分析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重点:微粒概念的建立和微粒所具有的基本性质。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难点:微粒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能学会运用微观知识对宏观现象进行想象、解释和推理。

  二、学情、学法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微粒特征的认识。

  三、教法分析

  1、由于微粒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微粒概念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由于以前化学知识的学习,对一些宏观的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角度出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分(提醒学生不要乱丢纸屑)。在一段激烈运动之后,展示学生分的最小的纸块,在适当的鼓励性评价之后,再问,这么小的纸块,还能分吗?可以分到什么为止呢?让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设计意图:在回答中指导学生感受物质的分割过程,树立“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初步构建微粒的概念。

  然后继续从瓶中挑一颗碘和高锰酸钾的细小颗粒展示给学生,并提问: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可以再分,那么你能将试剂瓶中的碘和高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再分吗?学生讨论、交流分割的方法,这时给学生提示,可以用加热或水来进行分。由此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一)——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全员参与,学会合作学习,以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物质的构成;使学生研究物质从宏观层面进入微观层面,从而得出“物质由微粒构成”的结论。

  2、启发引导,探索新知

  (1)微粒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看到。

  接着播放一段“水分子自述”的声音。内容是:嘿,我是构成水的微粒,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我的`质量约为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和我一样的微粒。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微粒,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我想请你们猜一猜当我们微粒构成水时,是不是静止不动,紧密无缝的聚集在一起呢?由此,引入微粒的第一条性质。接着用大屏幕展示在101个铁微粒形成的最小的汉字“原子”。

  设计意图: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微粒的真实存在,同时也顺利的过渡到微粒的另两个性质,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任务。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在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一)时,我在讲台上放一杯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接下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香水是在讲台上的杯子里,大家却可以闻到香味?”由此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2——微粒的运动。我对这个探究实验进行了改进:把滤纸折成花,我就引导学生把A,B两烧杯改成用滤纸折成的纸花,一只贴在大烧杯内壁,一只在外壁。实验前用酚酞把纸花喷湿,在实验过程中烧杯内的白花会变成红花。此时追问:“为什么白花没有接触到氨水也会变红呢?”学生讨论后很自然得出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设计意图:这样会缩短实验时间,并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微粒不断运动的例子吗?

  (2)实验中为什么氨微粒可以运动到酚酞中,那酚酞微粒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

  (3)衣服为何在太阳光下干的比在阴凉处要快?补充实验——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并用多媒体演示在不同温度下水微粒的运动快慢。设计意图:以上三个问题的设置,使理论结合实际,使结论更有说服力,并由此得出不同物质的微粒性质不同,利用多媒体演示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微粒的运动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3)微粒间存在空隙。

  问题思考: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体积等于20ml吗?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3——酒精和水混合,并讨论交流原因,这时,教师提示学生联想生活中一碗黄豆和一碗小米混合,是否有两碗?并用多媒体演示酒精和水混合微粒的运动。

  设计意图: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利用多媒体演示增强直观性,使学生容易接受微粒间存在空隙。

  在学生认识到微粒间有间隔的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景:微粒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4——水和空气的压缩,并用多媒体演示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由此得出固、液、气态物质微粒间空隙大小不同。同时讲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与微粒间空隙大小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新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利用多媒体演示带领学生走进物质的微观世界,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3、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4、拓展训练,教学评价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设计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课堂习题及时投影反馈、设计的练习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能力较差的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能力较好的学生能"考一考,还想要"。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利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宏观现象,使学生初步形成“宏微观结合的辨证统一”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四、板书设计

  单元1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

  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度越快。

  3、微粒之间有空隙

  固体、液体微粒间的空隙较小,气体物质中,微粒间的空隙较大。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在设计时注重了以下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理解微观事物;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如果单独进行实验,过程比较快,学生只会观察宏观现象,很难走进物质的微观世界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而多媒体的演示,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尤其在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时,把微观世界直观的呈现给学生,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4-17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02-08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03-24

生物说课稿02-22

个人说课稿05-25

《抱抱》说课稿11-07

《荷花》说课稿11-09

《统计》说课稿12-19

上课说课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