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写作素材>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读后感

成语故事读后感

时间:2024-06-07 12:05:49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成语故事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故事读后感

成语故事读后感1

  暑假中,我看完了《成语故事》,我最喜欢“凿壁偷光”这个故事。

  “凿壁偷光”是讲西汉时候有个叫匡衡的人,非常喜欢读书,但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晚上没有照明的`,也就没有办法读书了。匡衡的邻居是个大富翁,每天晚上都点燃很多很多的蜡烛,家里照得像白天一样亮。匡衡起初想到大富翁家里去看书,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被拒绝了,也许是大富翁瞧不起穷人,也许是大富翁要收照明费。后来,匡衡想了个好办法,他偷偷在墙壁上挖了个小孔,大富翁家的光亮就照到匡衡家里了,他就用透过来的的灯光认真读书。他书越读越多,得到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后来成了个大学问家。

  “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告诉我,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要努力去学习知识。我现在的学习条件比匡衡好得多,真应该像他那样刻苦学习。

成语故事读后感2

  《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故事是讲有一块大石头,上面有山泉水一直留下来,刚好滴到大石头上。一滴水滴到石头上没有变化。几年、几十年过去,大石头发现身上有洞。一滴一滴的水经过多年的'努力把大石头滴穿了。

  我读过《水滴石穿》之后,我明白做事只要坚持,就能成功。比如说我写的字很差,我只要坚持练字,我写的字就会有进步。以后我要坚持练,争取把字练好。

  干什么事,只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

成语故事读后感3

  寒假里,我读了《囫囵吞枣》这篇成语,让我有许多感悟。

  这个成语写了古时候有一个人,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老医生对他说:“水果各有各的特性,但吃多了,也会带来害处。”这个人说:“我有办法,一举两得,那就是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吃,比如吃枣子可以整个吞下去。”老医生听了,忍不住笑道:“你那样囫囵吞枣,也没尝到什么滋味啊!”

  成语读完了,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学知识如同吃东西,要细嚼慢咽,才能真正消化吸收成为身上的营养。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认真仔细学好各科知识,首先把要学的知识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这样才能记得更加牢固。

成语故事读后感4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成语故事》,虽然它外表很普通,可是里面的内容很丰富,能让你明白许多道理,比如拔苗助长的故事,说宋国有个急脾气的人想让禾苗快长大,他每天都到田里看,嘴里还不停的.说:“禾苗禾苗你快快长大,早点让我吃到香喷喷的新米。”突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要是把禾苗往上拔拔,它不就长高了吗?说干就干,他一直忙到太阳下山。回到家他把事情告诉了妻子,还觉得自己很聪明,妻子听了忙跑到田里一看,吃惊极了,只见禾苗全部枯萎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要是只凭着自己良好的愿望很有可能好心做错事。

  比如守株待兔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农夫在耕地,忽然一只兔子撞死在了树桩上,农夫高兴极了,捡起兔子回家饱餐了一顿,从此,他再也不耕地了,整天守在树桩旁,等着兔子过来撞死。可是一天、两天……一个月过去了,他也没见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农夫的田里长满了荒草,颗粒无收。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成果,就在那等将是一无所获。

  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我看了许多遍,但是还是很喜欢看,并且保护的很好,我会让它一直陪着我成长。

成语故事读后感5

  成语——是我们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我国古代人民在自然界、社会以及在征战过程和各种斗争中所发生的历史典故,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结晶、语言精华。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成语能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我很喜欢读《成语故事》这本书。这本读物,它不仅有对成语由来的小故事,对其中的生僻字做了详细的解说之外,还增设了历史典故、人物介绍以及道理等。它还包括历史成语故事、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成语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历史成语故事,因为它能让我了解历史上的一些典故,能让我更好的学习历史。

  这不,今天我又读了一篇《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这则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的是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早操失败,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经过多方打听,得知诸葛亮住茅庐草棚,精研史书,是个杰出的人才。于是专程到隆中去拜访。而诸葛亮得知后故意躲开,刘备两次扑空,第三次看见诸葛亮在睡觉,不敢惊动他,一直等他醒来,诸葛亮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一起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建立蜀汉政权。而现在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来表示诚心实意的邀请。在请求别人帮助时,一定要有诚意,这不只是礼貌的问题,更是态度问题,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同时通过读了这则成语也激起了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了。

  《成语故事》让我懂得了不少的知识,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了要多读课外书的道理。

  我喜欢读这本书。

成语故事读后感6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这是三字经的一句话,大意是说:晋朝人孙敬夜晚读书时,为防止自己打瞌睡,把自己的头发悬在屋梁上。战国人苏秦读书困倦时,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需别人教导、督促而能自觉地刻苦学习。这句话是使我终生受益。

  故事是说:深夜到了,孙敬还在奋力读书,他虽然很困,毅力使他不停地读书,但他还是非常想睡觉。“啪”的'一声,头猛地撞在了桌沿上,毅力让他想到了方法:头悬梁,把头发用布绑在房梁上,然后继续读书。凭着这么想学习的毅力,孙敬终于学有所成。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感叹孙敬、苏秦等等的伟人,他们是多么的有毅力啊!他们是多么的有意志啊!他们是多么的能忍受痛苦奋力读书啊!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叫匡衡的人,他家很穷,匡衡很爱学习,可是他早上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吃完晚饭才能读书,可是吃过晚饭天马上就快黑了,但是他家太穷了,连蜡烛都点不起,看书时间太短了,匡衡想起来了邻居家晚上是点蜡烛的,匡衡向邻居家借蜡烛了,可是邻居不借蜡烛给匡衡。匡衡想啊想,有了好主意,想出了好办法,正好邻居家和匡衡家之间有有一堵不厚的墙,匡衡就在墙上挖了一个洞,光就射了过来,匡衡可以读书了,匡衡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毅力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我们做什么事都能做好!

成语故事读后感7

  我读完成语故事后我觉得它的.成语非常好,也有图画含有解释,非常好看有一篇是一举两得解释有一个人想上山打虎可是有两只老虎,有一个聪明的朋友和他说你可以把一只羊赶上山两只老虎抢食物,所以打架总有一只老虎被打死,另一只也会受重伤,那时你在上去,那这两个老虎都是你的拉。

  这篇就让我觉的很好,所以我就觉的很好。

成语故事读后感8

  我使用本年的寒假读完了《成语故事》,他是我有增加了一些常识。

  最让我浮光掠影的是《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它诉说了战国时的苏秦。苏秦年轻时,目不识丁,无所作为,连家人都瞧不起他,常遭到他人的'讪笑、讥讽。他为了有所成果,便开端奋发学习。俗话说“少年时学习,像刚出升的太阳;中年时学习,像正午的太阳;老年时学习,像焚烧的蜡烛。”苏秦无时不刻不在学习,就连家人熟睡时,他还在挑灯夜读。苏秦还找来了一把锥子。每逢困了的时分,就用锥子猛刺大腿,让痛苦驱除疲倦,持续看书。

  哈哈哈。方才我也用了一个成语———目不识丁呢!那就来说说“目不识丁”的故事吧。

  目不识丁讲的是唐宪时,张弘靖手下有两个肆无忌惮、狗仗人势的官吏,分别是韦雍和张宗厚。一天,韦雍喝醉了。他来到兵营,见战士们正在练习,便大发狂言:“现在国家和平,又没有战役,你们便是能摆开二石重的弓,又有啥用?还不如去认个“丁”字!

  自从我读了《成语故事》后,我不只增加了常识,还学到了许多道理:苏秦凿壁偷光、墨翟故步自封。有勤勉、有聪明,看来,我更应该去看一些好书,让自己变得更棒!

成语故事读后感9

  今天,我读了几个成语故事,十分有意义,其中一个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讲的是:战国时赵国被秦国围困,平原君到楚国求援,他选了十几位文武双全的官员一起去,毛遂也想去。平原君看不起他,最后勉强同意了。到了楚国,恰恰是毛遂机智勇敢,说服了楚王,才解了邯郸之围,楚国再也不敢小看赵国和毛遂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自己有能力,就应该多尝试尝试,只有多去尝试,才能发挥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才会有走向成功的.可能。相反,如果又不敢尝试,又没有信心,必将会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自信感,不要害怕错,要大胆去尝试,这样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成语故事读后感10

  从我记事起,妈妈就教育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精神上的财富》”,所以我从小养成爱看书的习惯。我看过的书有很多,如《西游记》、《查理九世》……但我最喜欢看的还是《200个成语故事》。

  大家都知道冰心吧!没错,她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她写过很多书。其中这本《200个成语故事》被评为“冰心儿童图书奖”,这本书的成语故事太多了,我最喜欢《铁棒磨成针》这个故事。李白小时候特别爱逃课,有一次逃课他碰到了一个老奶奶,她正在用一个铁棒努力地想磨成针。她坚定的'说:“只要工夫深,不怕铁杵磨不成针!”李白听后,深有感悟,再不也逃学了,努力学习,并成为了“诗神“。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人一定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做事情能持之以恒,则必有成果。

  读了这本书,我的知识也积累的越来越多了。

成语故事读后感11

  这本书里有742个成语故事,如:爱屋及乌、草船借箭、画蛇添足、画龙点睛、狐假虎威、打草惊蛇和赔了夫人又折兵等故事,在这些故事当中,我最喜欢的是“画龙点睛”了!

  这则故事比喻说话、写文章时,在关键处用神来之笔点名要旨。

  从前,有一个人,他非常擅长画龙。他画龙已经达到了出人意料的境界。最神奇的`就是他画龙点睛的传说了。有一次,他在金陵的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白龙,但这四条白龙却没有画出眼睛。许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就问他道:“先生,您画的龙为什么不画眼睛呢?”他一本正经地回答道:“一旦画上眼睛,龙就会破墙而去。”大家都不相信他说的,纷纷让他画眼睛,看看龙是否会飞出去。他再三解释,点了要飞出去,可大家执意要他画,于是,他拿起笔画了起来。奇迹来了,他刚画了两条龙的眼睛,就雷声大作,暴雨倾盆而下。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墙破裂了,大家一看,两条画眼睛的龙已经飞走了,而两条没画眼睛的龙还留在墙上。大家这才心服。

  这本书又可以让我们知道成语,又可以增长知识,我觉得,买这本书值了。

成语故事读后感12

  我读了《成语故事》,它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有82个成语,他们都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它们是按第一个单词的语音顺序排列。有些习语很容易理解,比如胸有成竹,有的成语则需要探明来源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比如近水楼台,有的甚至失去原先的好处,比如朝三暮四。

  我最喜欢的成语之一是“八仙过海”,故事讲的是八个仙人过东海去参加蟠桃盛宴的故事。八个神仙有点把葫芦变成一叶扁舟,有的把篮子当船,其他几个神仙也是把自己的宝物投入大海变成渡河的工具,最有趣的是张果老,他从一个小盒子拿出纸驴,啐一口想起,它变成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小毛驴,他就骑上毛驴渡河。在渡河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表现出了自己的特殊才能,最后他们都顺利渡河上岸。这个成语意思是比喻各自显示自我的潜力和本领。

  成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文化符号,读完这个成语故事,当我说话的时候使用我读过的成语。我妈妈经常说:你还挺会用词的`。

  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也会用到这些习语,使我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也表扬了我的写作水平,文章都很生动,这是我从阅读《成语故事》中学到的。我希望你也能抽出时间来学习更多的成语,这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成语故事读后感13

  今天,我在家中看了一本《成语故事》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迷途知返,这个故事讲的是:在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联合攻打袁术,袁术败走扬州割据一方。

  这时汉朝已将土崩瓦解,袁术看到这种形势欲乘机称帝,于是他极力拉拢好友陈珪,然而陈珪反对袁术称帝,并劝他说:迷了路只要知道返回还可以避免灾祸,但是袁术不听劝告,最终自食恶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这样才能不犯更大的错误。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中国成语故事》,里面讲了许多成语故事,并带有插图,非常吸引人,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

  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后来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来大家一起吹改成一个一个的吹,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我读的这个成语故事叫做《邯郸学步》!

  古时候,在赵国都城邯郸,每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雅,个个风度翩翩。有个小伙子住在燕国寿陵,他想去邯郸学上几招,回来显显本领。他终于到了邯郸,看见没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美,之后他就每天上街学人家走路。总是这次觉得这个人走路好看就学这个人走路,一会儿觉得那个人走路好看又学那个人走路。最后什么都没学会,就连自己本来怎么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东西不能三心二意,如果机械的去模仿别人,不但学不会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

  这一次,我就跟这个小伙子犯了一样的错误,我爸爸教我学毛笔,叫我先练横,我才练了三天,就想练竖,连着连着就又想练点,最后什么都没学会,爸爸生气的说;“做什么事都这么三心二意,这样能学好什么?”我跑到小房间把门用力的一关,趴到了床上,嘴里嘀咕着;“只不过是一个毛笔吗,有什么好计较的,切!”

  就这样,我跟爸爸僵持了一天没说话了,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跑去像爸爸道歉爸爸也原谅了我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们又开始学毛笔,听了爸爸的话,我的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好了。

  我一定会好好学,把毛笔学会,不会再三心二意了。

  读了《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我非常喜欢,篇篇动人的故事吸引了我,段段中华历史震撼了我。

  其中,《雪中送炭》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宋朝,太宗赵光义是个比较关心穷苦人的皇帝。有一年,下大雪了,天气非常寒冷,他在皇宫中突然想起了穷苦百姓,于是就派官员拿着粮食和木炭送给京城那些穷苦人和孤苦伶仃的老人,让他们有米做饭吃,有木炭生火取暖。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京城,雪中送炭的故事也就由此而来。雪中送炭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就是在寒冷的大雪天,给人送去木炭取暖,让人感到暖和,比喻在别人处于极端困难和危险的境地时,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不时让我想起在四川发生的地震灾害中,许多人失去了家园,还有人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危难的时刻,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为灾区人们送去温暖。

  我相信,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一定会战胜困难,迅速展开恢复重建工作,灾区人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我想,许多人都看过《成语故事》吧!《成语故事》里有着丰富的知识和道理等着我们去学习,比如说《拔苗助长》,它告诉我们不能不顾事物发展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比如《百步穿杨》,它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自大。还比如说《井底之蛙》,它告诉我们不能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盲目自大。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囊萤夜读》,这个故事中的车胤因为刻苦读书,努力学习,后来成为了有名的大问学家。回想起现在的我们,真是惭愧不已!我们有良好的环境,却要在大人的监督下才看书、读书,尽管这样,我们读书时还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女生,爱打扮,心思全在穿的、吃的上面。男生,爱打架,整天玩,大人怎么教也教不会。富裕点的孩子那个不要,这个不要,娇气得不得了,你说和车胤比我们相差多少?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向车胤学习,做个勤奋好学的人。

  自从读了《成语故事》之后我深有感触,不禁对文中的诗人、文学家肃然起敬。

  这个暑假我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有很深的感受,中华成语故事是文明智慧的源泉,思想文化的结晶。汉语成语,浓缩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枝独秀的奇葩。在文字表达中恰当地使用成语,能起到画龙点睛、生动形象、意境深奥的效果,这也是其他语言文字难以比拟的地方所在。

  我从“不自量力”的成语中学到了:要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过高估计自己。

  我从“大公无私”中学到了:要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才能受人爱戴。

  我从“悬梁刺股”中学到了“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为大器之材。感受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一个成语故事往往就是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一个哲理。我要以史为鉴,学习古人的智慧,时时反省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我不喜欢学成语,因为成语都是四个字,也不好理解。妈妈为此总生我气。

  几天前,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书,妈妈与你一起阅读此书,而且非常肯定的告诉我,你肯定会非常喜欢此书的,喜欢学成语的。今天妈妈抓我一起阅读《成语故事》书,翻开书妈妈给我一边读成语一边讲成语的故事,我发现里面有许多我没学过的成语和没有看过的故事。

  让我难忘的是《专心致志》这一篇讲的是:两个人拜著名棋手弈秋为师,学棋的时候,认真地听讲,乙却心不在焉。结果,甲的棋艺越来越高,乙的棋艺还是一样。

  弈秋语重声长地对两个学生说:“下棋如果不专心致志,也是学不好的!”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至。

  还有的故事是《愚公移山》的内容是: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还有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

  没想到,我真的喜欢上了成语,原来每个成语都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啊!

  我读了《成语故事》,它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成语共有82个,它是按第一个字的音序归类的。有的成语比较好理解,比如胸有成竹,有的成语则需要探明出处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比如近水楼台,有的甚至失去原来的意义,比如朝三暮四。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成语是“八仙过海”。这个故事讲的是八个神仙过东海去参加蟠桃盛会。八个神仙有的把葫芦变成一叶扁舟,有的把花篮当船,其他几位神仙也把自己的宝物投入大海,最有趣的要算张果老,他从一只小箱子里拿出一只纸驴,吹了口仙气,它就变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小毛驴了,他倒着骑在驴背上渡海。在渡海的过程中,他们各显神通,最终都顺利地渡过了东海。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各自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本领。

  成语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符号。读完这本成语故事,我说话的时候就会用到我读过的这些成语,妈妈经常会说我:“你还挺会用词的。”写文章的时候,我也会用到这些成语,我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也夸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文章词句很生动。这就是我读《成语故事》这本书的收获。希望大家也抽空多学成语,这样就能XX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成语故事读后感14

  成语故事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的成语都教会了我许多道理,下面,就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凡事不能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去赚钱、去干活,过安生的日子。不要像《守株待兔》上的农民那样,交到一次好运后就觉得还会再交一次好运,再一次到上次交好运的地方等着好运再一次的.到来,那是不可能的。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了做事不能心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还有一个成语故事是《三人成虎》告诉了我不能轻信谣言、不能因为有许多人说出谣言就相信他们说的是真话,相信他们这些坏人造出的谣言,反而害了好人不说,还会遭到天下百姓的咒骂。

  生活中随处都有一些道理,遵守这些道理,你一定能做一个好人。

成语故事读后感15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华成语故事》,看完后我受益良多,有几处甚至教会了我人生的道理。这本书可谓是我在寒假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让我领悟到了许多哲理,更让我明白为人处事的方法。

  《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描述的是:从前有一个老人叫愚公,他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出入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就叫上全家人移山。他们的精神感动了神,神派人把山移平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成功!像我们的沙漠绿化工程,工人们在一步步向成功迈进。如今的'大沙漠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绿化带在向外扩散,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我们很快也把沙漠变成绿洲。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沙尘暴风沙肆意给人们带来不便,恶劣的环境就像文中的“大山”那样,绿化工人就像“愚公”和他的家人一样,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大沙漠很快也能被移平。

  书中不但教我持之以恒,还教会了我“铁杵也能磨成针”的耐性。《铁杵成针》这个成语说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很调皮,直到一天,李白看见路边有一位老奶奶,她要把一根铁杵磨成绣花针,后来李白受到启发,刻苦努力,最后成了大诗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玩拼图,,妈妈给我买了一张一千拼的奥特曼拼图,我一点儿也不会拼,弄得心烦气燥失去耐心索性一扔,把它扔在一边再也不管了。自从我看了这个成语,感受良多想起那张我半途而废的拼图,心想我应该把它拼好。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最后我把它拼成一张奥特曼的全家福。过年了,亲戚朋友们见了,第一句话就是:“哟,磊磊挺厉害的嘛,这么乱的拼图都能拼出来,挺有耐性的嘛!”其实我心里知道这都是《中华成语故事》的功劳。

  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哲理,我只能说到这了,如果你想看也去图书馆找找这本书吧。

【成语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07-31

经典成语故事02-16

成语故事大全08-01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05-16

历史成语故事11-29

古代成语故事11-30

为丛驱雀成语故事11-24

读书的成语故事02-02

简短成语故事02-24

同舟共济的成语故事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