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

时间:2024-11-09 08:15:36 弟子规 我要投稿

弟子规读后感(荐)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弟子规读后感(荐)

弟子规读后感1

  “明明,别玩了,快去写作业。”

  “知道了!知道了!我马上去。”

  “你今天在学校中饭都吃了些什么菜,吃饱了吗?”

  “吃饱了,吃饱了,别老是问我了。”

  “明天周一,去学校别忘了系红领巾。”

  “我知道了!”......

  “妈妈你真是啰嗦,我耳朵都要长茧了。”

  父母的千叮万嘱,在我们心里就是“啰嗦烦人”;父母的良苦用心,我们却误解为“多管闲事。”“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让我感到十分惭愧。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这样兄弟之间才能够和睦相处。每次我有好吃好玩的`东西,我会记着给弟弟留一份。遇到弟弟不讲理的时候,我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对他凶,在和弟弟的相处中,我学会了分享和谦让。

  记得有几次放学和几个同学结伴回家,事先也没有电话通知父母,等到了同学家玩得忘了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结果让妈妈担心的到处打电话询问,最后确定在同学家才放心。

  还有一次妈妈和我聊天说起:说我从一年级到现在也学了不少兴趣班,可惜的是没有一项能长久坚持下来,对待兴趣课提不起热情,积极性不高,回来以后也不练习,结果都半途而废了。”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出必告,返必面,居无常,业无变。”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要通报父母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自从知道这句话后,我决定改掉这些坏毛病,应该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要轻易放弃!做一个让爸爸妈妈放心的好孩子。

  《弟子规》是我的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发觉不了的很多不足之处,通过努力我想我会成为一个既懂事又孝顺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2

  我很喜欢读书但是《弟子规》是我的最爱,学习了《弟子规》让我受益匪浅。

  《弟子规》是显圣镜,可以显现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有德行。《弟子规》同时也是照妖镜,对照一下看你是否做到《弟子规》哪些,假如没有做到那就“有则改,无加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人指路”,谁是名人?我们的老祖宗呀也就是古圣先贤,《弟子规》就是古圣先贤用简简单单的1080个字描绘出人生中的131件事情,每件事情都意味着一个人生的哲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按照《弟子规》所说的来做人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是幸福快乐的。

  《弟子规》教诲我们,真正幸福的源泉在于时时刻刻以一种恭敬的心,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他人要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境,要有舍得的精神,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弟子规》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至真,至纯;《弟子规》是引领孩子步入规范殿堂的老师,它至善,至美!《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让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让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说《弟子规》是一本好书,我便是读书人;如果说《弟子规》是一条河流,我便是鱼儿;如果说《弟子规》是一片蓝天,我便是翱翔的雏鹰;《弟子规》熏陶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文明上,礼节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有感恩的心,才会有爱人的.心。知恩才能报恩“,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那么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生活在感恩和爱的世界里,就能时时品尝幸福的感觉。

  蔡礼旭老师说,有爱的地方就有家,有感恩的地方就有家。把爱和感恩带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学会爱学会感恩和谐就在你我身边,愿我们用《弟子规》携手共同营建一个和谐幸福的家。

弟子规读后感3

  最近读了《弟子规》,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再来是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最后是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4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四句话是专门对我们这些未成年人说的。也是引指后人要这样做的,但炎黄子孙们总有一些人不按书上说的做。我也看见了一些事:

  一个假期,我写完了作业。约了几个朋友玩儿,我唱这小曲儿,走在路上。忽然看见了一群小孩儿在踢足球,但有一个大人一直在不停的吆喝着一个小孩儿,说是去上英语课。但那个小孩儿拒绝了,还说什么上课,上课,天天上课烦死了,还不如天天在这里踢球。那个大人听了,二话不说,硬把那个小孩儿拉了回去,那个小孩哭了,但那个大人还在说他,还说以后不许踢球......

  我不禁想:为什么他们不按书上说的.去做?他们难到只看书,不懂书中的意思吗?书只是样品吗?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四句话出自于弟子规的前四句,大意是父母叫你,你就要马上回答,父母让你干什么你就马上干什么,父母教育你,你要恭恭敬敬的去听,父母责被你你就要接受并改正。着这些话句句是在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但现在,炎黄子孙大部分都不照书上说的去做,我也看见了一件事:

  有一天,我和妈妈到商店买书,对面就是玩具店,这时,又有一对母子来到书店,那个小孩看见玩具吵这要买玩具,这孩子的母亲劝道:“家里有好多了,回家再玩吧。”但那小孩不听,硬要买,说着说着还哭了起来,那孩子的妈妈见孩子哭了,只好买了一个,然后看书,看到这儿,我想:如果所有人都不按理做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

弟子规读后感5

  有很多人他都误以为在现在文明的社会,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这些宝藏它的可贵。尤其近一、两百年来,中国遭受极大的动乱,许多的传统文化道德都在这个荡乱的时代当中,被破坏殆尽。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说是已经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叹,当今的社会不安宁,人在茫茫的人生当中,不知所为何来,可以说是茫然无知。

  今年寒假,学校要求我们背《弟子规》。回到家我问妈妈什么是《弟子规》,妈妈说《弟子规》主要讲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妈妈还说要我对照自己的行为认真阅读,背诵。我一听来了兴趣,心想自己平常是家里的乖乖女,应该不会与书中所说的有多大差距。

  我每天详细阅读《弟子规》却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缺点。

  《弟子规》中说:"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可是我偏偏和书作对,我的'书桌上放着练习本,练习册,漫画书……所有和学习有关,无关的书全都放在书桌上,东一本,西一本,我的书桌成了"旧书摊",要想找一本急用的书,有时比登天还难。现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弟子规》中还说:"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却常常忘记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没有告诉妈妈,我回到家里妈妈狠狠地说了我一顿,我读过《弟子规》以后,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对,我出门时要和妈妈打招呼,回家时也要跟妈妈说一声。这样妈妈就不用担心了。

  我读完了《弟子规》,了解了自己的缺点,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点,做一个完美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6

  回想《弟子规》这本书已经在我家有几年了,记得幼儿园大班时老师每天给读论语,妈妈也曾经给我读过,所以这本书没怎么翻阅就被闲在了书架上。一直到这个寒假老师让同学背诵《弟子规》,我才把这位沉睡已久的老师请出来。

  读了这本书,虽然有些我还不是特别明白,但我还是收获了许多,比如:“父母呼应勿缓 行勿懒父母教须听从 父母责 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有时候妈妈喊去擦桌子,叫几声我还磨磨唧唧的不想动,再叫,我有时还会回上一句:“有奖励吗?” “什么奖励?”我说“那就擦一次奖励一块钱吧!”妈妈也许是想让我干的有动力些,索性就答应了我的要求,说实在的那段时间我的钱包真的是鼓鼓的。后来妈妈觉得我大了一些,妈妈再次喊我擦桌子的时候,她说:“儿子,咱家四口人,那这四口人是不是都是这个家的一份子?”我说“是”妈妈继续说:“那既然是,那咱干点家务,做点事情,还用钱吗?”从那以后,我感觉我再也没有擦过桌子。读了弟子规之后,觉得自己太不应该了。

  还有“朝起早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大意是早上应该早起,晚上不应该过早睡;因为人生易老,所以应该珍惜时光。早晨起床,务必洗脸梳妆、刷牙漱口;大小便回来,应该洗手。想想我自己呢,每天早上都是妈妈叫完一遍又一遍,像是个打鸣鸡,督促我的`学习,又像是个唠叨的唐僧。

  这本书让我的脸红了一次又一次,很多我不太明白的地方,我会仔细阅读。以后也会以《弟子规》来要求自己。

弟子规读后感7

  读了《弟子规》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爱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勤俭节约,什么叫宽容大量……这一切一切,都是读《弟子规》给我带来的收获。

  当我读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妈妈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却慢吞吞地应了一声“哦……等等!”然后又一头埋在电视堆里,要妈妈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这是多么不应该啊!当我读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倘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恳求父母改过!对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惭愧!爸爸妈妈批评错了我,而我没有做到“怡吾色柔吾声”!只是板着脸孔跟爸爸妈妈讲道理!当我读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时候,我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因为我时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跟弟弟争吵,爸爸妈妈来劝我们不要为了这点小事去争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处,姐姐就应该让弟弟,而我却认为爸爸妈妈偏帮弟弟,常常让爸爸妈妈为了我们而操心!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惭愧极了。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的时候,我知道了我们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流走了;可能会在你看电视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们尽情玩耍的笑声中悄悄地滑走了……

  《弟子规》给我带来的'实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下定了决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

  啊!我终于知道了老师叫我们读《弟子规》的用义了——学会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团结兄妹、珍惜时间、诚实守信、认真学习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8

  《弟子规》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人民是如何孝亲父母的,古代人民勤奋好学的故事。它不只有一个故事,而是有很多故事,比如说涌泉跃鲤、孟宗泣竹、孔融让梨、温公警枕……很多很多故事。

  涌泉跃鲤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叫姜诗的孝子,侍奉母亲十分周到。姜诗的'媳妇庞氏,对婆母更是孝顺。婆母非常爱喝江水,庞氏便不怕路途遥远,到江边挑江水回来给婆母喝。母亲特别喜欢吃切细的鱼肉,姜诗夫妇便把鱼精心制作后让母亲吃,并且每次都要请邻居的母亲来作陪。有一天,在他们住的屋子旁边,忽然喷涌出一股泉水,泉水的味道和和江水一样,泉水中每天还蹦出两尾鲤鱼,姜诗夫妇正好可以取来供母亲食用。人们都说是姜诗夫妇的孝心感动了上苍,才出现了“涌泉跃鲤”。

  孟宗泣竹讲的是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和后娘一起生活。后娘经常打骂他,邻居都为孟宗打抱不平,可孟宗却说:“那是娘心情不好。”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后娘突然病了,什么也不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后娘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宗听完,马上来到一片竹林。他跪在地上,用手扒开泥土到处找,可就是找不到笋。他急得哭,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忽然他听到一种声音,原来孟宗的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他赶紧把笋挖出来,回家做了一锅鲜美的竹笋汤,后娘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其中,孟宗泣竹的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为孟宗的后娘对他那么坏,而孟宗却还那么孝亲他后娘,真是个孝子!

弟子规读后感9

  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读《弟子规》,到了三年级我能流利地朗读这本书了,基本懂了每句话的意思。“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济”,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是最令我感慨的一句话。

  一次,我和妈妈去姨妈家玩,看见表哥正在看书,我们到了他也没和我们打招呼,只见他手握一支黑笔,不时地在书上画圈,点点,划划,时而瞪大眼睛,时而紧锁眉头,时而如痴如醉,时而面露笑容。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态,真是可爱。

  正和姨妈讲话的妈妈突然问我:“琪琪,你知道熊猫前掌有几根指头吗?”

  我一下子愣住了,想来想去答不出。我就问表哥,他笑着说:“熊猫前掌只有四个指头呀”。他现在才读五年级,知识竟这样丰富,实在让我佩服,同时也让我感到惭愧。我家书房有我专属的书柜,装满了我的课外书,这些我都看过,但大多都“走马观花”,没有收获。我读书的时候,态度也不如表哥认真。

  回到家,夜已深,我却久久不能入睡,表哥是我学习榜样,我要努力向他看齐,即使差距很大,也要下定决心赶上。窗外,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济”的声音,它陪我进入梦乡。

  从那以后,我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时认真做笔记,有好词好句就摘录下来,不懂的地方问老师或家长。现在读书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读一本书,就好像进入另一个新世界-——书的海洋,我陶醉其中,享受着书本带来的乐趣。在向表哥学习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弟子规》中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句子,“见人善,即思齐”这种对我们青少年的真诚劝勉,深深打动了我。我要用它勉励自己,认真学习别人的闪光点,使自己也闪光。

弟子规读后感10

  先师孔子的“弟子规”让我受益匪浅,上面写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道德品德的精髓,是我们必须做到的守则。

  我今天就来说说“孝”孝对我们小孩子来说,就是要孝敬父母,父母,如果连这最简单的都做不到,那这种人可以说是真正的“猪狗不如”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叫了你,不能装作没听见,立即要应答父母。父母叫你做某件事,就要把所有的事情全部放在一边,认认真真一心一意地做这件事,不可以偷懒。这是我们小学生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觉得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你们把我生了下来,就该照顾我!”,这是很多同学的回答。要知道,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对我们来说,父母就是我们的创世主!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不可以分心,要虚心接受父母的批评指责。要知道,父母永远是对你们好的,不然他们为什么要生你们下来了?说句实话,在这点上我太倔了,老是烦父母,有待加强。

  以上的两句话是我们小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上面这两句话的要求是最低的,如做不到,当然就是对父母不敬,希望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下面这两句是对物和做事的要求: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意思是事情虽然很小,但是不能自作主张地去做。如果去做了,就不合乎作为子女的'道理了。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会做出不利,所以凡事都要先向父母禀告,父母考虑好了才能去做,以免照成不利。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意思是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偷偷藏起来,如果这样做了,会把亲人的心给伤了。任何东西都不是我们自己的,都是父母的钱,如果我们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的总序,大家要一节一节地读弟子规,好好品尝中华民族的礼仪精髓!

弟子规读后感11

  读完《弟子规》,我不禁感叹它真是一部经典,是先人智慧的结晶,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余力学文”一章中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想真正理解,明白一本书,就必须做到心、眼、口全部投入到读书中,否则只是走马观花看故事般一笑而过,并没有吸收这本书的各种知识。

  心、眼、口,他们各在读书中发挥什么作用呢?眼在于看,是最基础的要求,不是一目十行一扫而过,更不是三心二意左瞟右瞄,而是聚精会神地细心地看。心在于看书时仔细思考,将书中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并了解它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等。口在于大声朗读,这样就丝毫不会含糊,更能加强记忆,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者结合在一起,就能理解透任何一本书。

  我原来读书总是喜欢一瞟而过,只是单纯地用眼睛扫一遍,不用心体会这本书,更不会大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便不理它;不懂的句子,也干脆跳过。因此,我虽然看了很多书,却不知其意,几乎等于没看,读了《弟子规》里的这几句话,我不再不求甚解,囫囵吞枣了。我对每一本书逐字逐句地理解,用心体会其中的含义,还会大声朗读出来,不知不觉记住了不少文章,作文水平又上了一层楼。

  我想,心、眼、口三到对于完全读透一本书是必不可少的,可还得做到“手到”。当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得用手翻查字、词典,读书有心得时用手记下来,碰到自己喜欢的句、段,可以抄录下来,正如“看一遍不如读一遍,读一遍不如抄一遍”。俄国大作家契诃夫看书时记了厚厚一本随笔,据说他写的很多感人的题材都出自于此呢!

  读书有方法,心眼口皆要。让我们牢记《弟子规》的谆谆教诲吧!

弟子规读后感12

  最近,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弟子规》,接过书,我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凡出言,信为先”。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曾子的故事: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说:“我不过是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曾子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让孩子懂得诚信的道理,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

  所以,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秀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让我们从我做起,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13

  我有一个私人的加油站——书柜,爷爷买的《成语小故事》,爸爸送的《十万个为什么》,妈妈奖励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刊》……摆了满满一柜子。其中有一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物——《弟子规》,它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父母呼,应勿缓……”诵读着它,我知晓了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份之道。不信,你看!

  我是一名住校生,每个星期要乘坐两趟公交车。每逢周一、周五上下班的高峰期,公交车上的乘客就特别多。这一天放学,我仗着个小机灵的优势挤上车,还抢到了个位置,不禁暗自庆幸:“哈哈,今天运气真好!”

  还没等我屁股坐热,一位挺着大肚子的阿姨艰难地上了车,她环视了一下车厢,找不到空位了,就无奈地站在了我座位旁。“长者立,幼勿坐”,阿姨比我年长,又挺着大肚子,对,我把座位让给她!于是,我站起来扶着她:“阿姨,您坐这里!”

  “谢谢,谢谢!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阿姨感激万分,连声道谢。她刚挪动笨拙的身体想坐下,身后的一位时髦女郎眼疾腿快,“咯噔”一下把位置抢走了。孕妇阿姨看了她一眼,皱了皱眉头,又把身体挪开了。见此情景,我一步跨到时髦女郎面前,理直气壮地说:“‘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我们小孩子都懂得给老弱病残让座,难道你不懂吗?”其他乘客也纷纷指责,弄得那位时髦女郎无地自容,面红耳赤地为孕妇阿姨让出霸占去的座位……

  《弟子规》,你是我成长的坐标,为我的健康成长导航;你是我无声的良师,默默教我待人处世。《弟子规》,My love!

弟子规读后感14

  读完《弟子规》后,我感觉它主要是规范了人的行为,每句话都有一个道理,每句话都发扬着一种思想,《弟子规》用最简短的文字,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形象全面。

  通俗易懂的文字里揭示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于我们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在此我简单的写一下它给我在工作中的启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张,忙乱就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要认真对待。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意思是指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齐,哪怕同他相差很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总会赶上,看见别人坏的行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马上改正,没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是教人不断形成恭敬之心,尊老爱幼。“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讲要有责任心,养成有条理的做事方法。“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讲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习惯。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而在《弟子规》中就是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的各个细节,我们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做好,这些事就是大事。

弟子规读后感15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什么是入则孝呢?就是在家要孝敬我们的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

  入则孝讲的是如何孝敬父母。比如说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不像《弟子规》那样,做一些小事。比如说:依我推测,该学院的大多数同学回家未必会给父母磕头,他们的父母大多也不会在意这事。毕竟,磕头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不过,“亲情寒假、感恩父母”这一寒假作业的主题很好———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这是许多人都应该回答的一道人生题目。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严寒酷暑,打个电话回家问问父母的身体状况;逢年过节,回家给父母报告一下学习、工作、生活的'情况,这都是在精神上对父母的孝敬。当然,孝敬父母,很多时候也是需要经济上的付出的。

  有的父母可能是老无保障的农民,有的可能是收入微薄的下岗职工,他们需要“养儿防老”。但实际上,如今,在农村,有的子女成家以后,自己住新楼房,却让父母住茅屋,父母衣食住行问题也在几个子女之间“踢皮球”;在城里,对待生活并不宽裕的父母,有的子女不是“敬老”,反而是“啃老”。所以,这道“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作业,应该布置给更多的人。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孝敬父母的另一层涵义往往被人们忽视,即孝敬父母并不在于子女多么“光宗耀祖”,而首先是儿女要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不要给父母脸上抹黑,不要让父母为自己的儿女脸红。

  比如,为官不受贿,经商不作假,做学问不抄袭———当然,把这也算作孝敬,也许层次低了些,但却是不可缺少的。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读书心得,《弟子规》读后感想01-23

《弟子规》09-03

《弟子规》教案(经典)10-17

《弟子规》教案05-15

弟子规教案08-30

弟子规心得06-30

《弟子规》经典名句07-04

《弟子规》教案[精选]05-27

弟子规感悟09-13

弟子规的感悟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