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

时间:2024-09-15 04:30:25 弟子规 我要投稿

(热门)《弟子规》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1

  《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人物李毓秀。我从上幼儿园大班时,就非常喜欢看这本书。《弟子规》这本书讲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和优良品质,我因此而迷上了这本书。

  《弟子规》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吃东西、喝水或坐下、行走时,都应该先让长辈在前,我们这些小孩子在后,这也是尊敬长辈的一种传统美德。

  记得有一次,我们全家人一起去饭店吃饭,爸爸妈妈还约了一些叔叔阿姨,他们在一起正聊得热火朝天。妈妈突然对我说:“旭冉,你去服务台那儿拿一盒饮料吧,现在大家都有点口渴了。”“Ok!”我爽快地答应了。然后,就跑到服务台那儿跟阿姨要了一盒橙汁。我回到房间后,没等妈妈催促,我就连忙把饮料盒撕开,给叔叔阿姨和爸爸妈妈各倒了满满一杯橙汁,然后给我自己倒了大半杯橙汁。爸爸妈妈都吃惊地望着我,好像我的身上长了什么东西一样。爸爸笑眯眯地对我说:“今天我的宝贝女儿怎么这么懂事了,知道先给大人倒饮料,然后再给自己倒,真是长大了。”我自豪地说:“我这是从《弟子规》上学来的呀,‘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所以,我要先给你们倒饮料,让你们先喝!”房间里的'人都鼓起掌来。一个阿姨对我妈妈说:“瞧,你家女儿可真懂事儿,比我那调皮的儿子可强多了,那家伙一天到晚就知道打游戏,让他干点家务活他都不做,你看这孩子不用人催,就知道先给大人倒饮料,可真是个好孩子!”我一听到别人的夸奖,心里更加美滋滋的。

  回家的路上,正好有个路口正在施工,必须从一条很窄的小路绕过去,我让爸爸妈妈走在前面,我跟在他们的身后,“我们家旭冉今天表现得可真棒!”妈妈边走边说,“是呀,是呀,应该好好奖励一下。”爸爸说。

  《弟子规》这本书讲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真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经典作品。

《弟子规》读后感2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我一遍遍地诵读着这朗朗上口的《弟子规》,一次次聆听着《弟子规》给我带来的谆谆教诲,一石激起千层浪,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呼唤时,回答不要迟缓,父母指派做事时,行动不要偷懒。父母教导时,要洗耳恭听,父母责备时,要顺从的接受。当我读到这里时,我惭愧极了!想想自己,那一次,妈妈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却慢吞吞地应了一声:哦。等一下再去。然后自顾自地埋头看起了电视。根本没有做到父母命,行勿懒。最后,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不情不愿地去晾衣服。后来因为一点误会,被爸爸妈妈批评,我不但没有做到"怡吾声,柔吾轻,还板着脸跟爸爸妈妈讲道理!有时甚至在心里恨他们、讨厌他们!现在想起来,真是太不应该了!

  爸爸妈妈每天天还没亮就出去上班,很晚才回来,他们做这些,都是为了我们这些儿女。可是,作为大女儿,我却没有体谅他们的艰辛,不仅没有做弟弟妹妹的榜样,有时还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弟弟妹妹们吵架,让爸爸妈妈为我们操心。而爸爸妈妈,一天工作下来,累的腰酸背痛。却没有半句怨言。爸爸有胃病,腰也经常疼,时常吃不下饭,可是为了我们,却是心甘情愿的付出。可我们呢?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义,更何况人呢?我们为人子女理当以孝为先。孝,是父母干完活回到家后,我们送上的那一杯热茶;孝,是父母累的时候,我们一句安慰的`话;孝,是父母晚上回家后,我们端上的洗脚水;孝,是让父母看到我们的成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孝,是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孝。

  读《弟子规》,它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常读《弟子规》,细细品读,我真是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啊!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感化父母,孝顺父母:端上一杯热茶,对父母嘘寒问暖,洗洗脚,捶捶背,报上一句平安,献上一份孝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弟子规》吧,你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弟子规》读后感3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此文脱胎于孔子的“论语”学而篇,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独立成章却又密不可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做人、处事等行为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行为敦厚、人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

  百善孝为先,“入则孝”中说到,在家中要听从父母,爱亲人。亲人有病,要耐心细致地照顾他们,不与父母争吵。这让我们在家中与父母之间更加和睦、温馨。“出则悌”则告诉我们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样,为人为谦虚,见长辈要让道,这使我们在外出时有“风度”、“彬彬有礼”。“谨”是要我们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小事上也可以体现你和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使别人眼中的我们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谦谦君子。“信”是贯穿儒家思想的一条主线,也是弟子规中讲述比较深刻的一部分。信”更应该是我们今天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信”这一章不光讲述一诺千金,还讲述了向别人应该学习什么,怎么样对待批评,怎样“朝闻过夕改之”。亲仁”则阐述如何向有仁德的人学习,事实上是儒家的交友观,即要交怎样的朋友,向真正的朋友学习什么。“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不要勾心斗角,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余力学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听讲时要认真,学习时要努力,写作时心态要端正,要心无旁物。

  通读了《弟子规》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小心做人,谨慎做事——我的.人生信条。因为我觉得孝顺是中华传统美德,基本我们都会做到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姐妹。与此同时我们对朋友,同事也会热诚相待。但是为人处世不能仅仅因为做到这些就满足,不仅在我们潜心工作时要谨慎认真,在与他人交际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微小的事件会体现一个人的素养。感受了弟子规的思想后不仅提高个人修养,更加让思想得到升华。

《弟子规》读后感4

  想必大家都读过《弟子规》吧,《弟子规》中主要讲礼、孝、谨、敬、信、亲仁等一些做人方面的道理。虽然《弟子规》中都是重要的真理,但我们却没有照做。比如“人不闲 勿事搅 人有短 切莫揭”意思就是:别人忙事不要打搅他人,别人有短处也绝对不要揭露出来,这是对人的一种尊敬。而现实生活中就有那种专门捣乱专门揭短的人,一点都不尊重别人。最近,我也在读《弟子规》,读到了一些关于“泛爱众”的内容。

  《弟子规》中有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意思是;别人对你有恩惠,你要是时刻刻想着回报他;如果别人和你有仇怨,你应该及时求他人谅解。仇怨在心中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而别人对你的恩惠要一直长存在心里。既然很久以前古人就知道报恩、感恩,那现在社会的我们呢?

  通过观察,我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知感恩忘恩负义的人;这次别人帮你找到了丢失的钱包,下次别人向你借钱时,你却连理都不理她(他),这种人就叫忘恩负义。雨果说:“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一部分。由此说明忘恩负义的人就是一个卑鄙小人,你愿意当一个卑鄙小人吗?大家都不愿意,那就做一个学会感恩的人吧!

  学会感恩,是做人的一的很重要的.真理,古今中外,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哪个不会感恩的?孟子小时候厌学贪玩,他的母亲就剪短织到一半的布,为此教育孟子,结果孟子长大以后为感恩母亲成了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爱迪生也感恩母亲对他儿时的精心教导,长大成了一个出色的发明家

  看,这么多人都知道感恩,我们从小当然也要知道、学会感恩。从感恩父母开始,父母一直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最要感恩的当然是自己的爸爸妈妈。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父亲每天起早贪黑地出去工作养家,母亲每天忙忙碌碌的照顾我们。可知父母每天为我们是多么的劳累,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从现在看是努力学习,长大报国报父母。

  每个人都要学会感恩。要让不会感恩的人学会感恩,要让学会感恩的人感恩别人,要让每个人都在感恩中成长。

《弟子规》读后感5

  今天又到了我们每周二的师生阅读日,同学们和老师都各自拿着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津津有味的读着,我读的是《弟子规》,它里面每一个故事都含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读完让我感触多多。这本由大教育家孔子先生编写而成的书,那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教育我们要如何做人,做一个会感恩的人。怎样感恩为我们呕心沥血付出的爸爸、妈妈、老师、朋友。《弟子规》让我从中吸收到了阳光雨露,让我放飞自己的心绪。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些都是在说,从古代而得到的教导,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然后要谨慎约束自己,对人诚实守信,不失口,博爱民众,只要做好了这些有余力的事,就可以改变自身的毛病。书中不仅传授了我们许多丰富的文学知识,还教会了我们怎样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父母,人人都会”但未必人人都能让父母感到欣慰,“感恩”要有着端正的态度。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当父母教训我们的时候,必须恭恭敬敬的倾听着;当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必须从容接受;当父母呼叫我们的时候,必须马上回应,不得迟疑;当父母叫我们办事的时候,应马上行动,不可以拖延偷懒。以后在生活中我会谨记于心,尽自己的能力去孝敬自己的父母。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我最喜欢“王裒闻雷泣墓”,这个小故事,王裒从小就是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人,父亲在他很小时就去世了,他的母亲非常怕雷声,每当打雷时他立刻便到母亲的房间里安慰母亲,后来母亲去世了,作为儿子他十分伤心,虽然母亲去世了,但只要一打雷他就跪拜在母亲的坟前。

  王裒这种行为,使我教育匪浅,深受感动。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而作为儿女的我们却一点都不知心。读了《弟子规》以后,它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还使我可以穿越时空,纵横古今中外的知识,也让我懂得了怎么去孝敬自己的父母,以后做一个感恩父母的人。

  教师评语:孩子“阅读点燃思想的火花,”希望让喜欢阅读的你一生与书相伴,不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还要做一个会感恩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6

  百善孝为先——读《弟子规心得》百善孝为先,善良是人最崇高的美德,而孝是百善中最重要的。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想起了父母,也进行了反思,它引起了我内心的触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无论我们走到哪里,父母的心总是牵挂着我们的,不管是儿时我们的外出求学,还是长大后工作在外,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无时无刻不在担忧着我们。读完了《弟子规》,心头不禁冒出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孝顺了吗?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父母的爱像流水,源源不断,而儿女的爱像树叶,风吹一下,便摇一下”。所以要做到《弟子规》里面要求我们做到的坚持就很重要了。下班回到家,特意留意了一下父母,突然觉得他们老了很多,是一夜之间的改变还是岁月的沉淀让他们的皱纹多了那么多?让他们的头发变得如此苍白?可是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准时把饭菜端到工作了一天的我们面前,那似乎比闹钟更准时。自工作后,便把心思放在了工作上,不经意间就减少了对父母的关心。晚饭过后和父母一起出去散步,走在他们后面,发现他们的步履也蹒跚了不少。他们是真的老了,想想儿时,母亲总是有精力任由我们撒娇,父亲总是像大山永远可以让我们依靠。可现在,他们却像个小孩一样需要我们的关爱和保护。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也许为人子女当意识到父母的苍老和对我们的付出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吧?父母等待我们的孝顺是不是等得太漫长了?那无声的需求我们怎能拒绝的了呢?善良的人是最可爱的'人,当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善良都失去了的话,那么那个人就不值得交往了,而孝顺又是善良的核心部分。只有孝顺父母才可能对别人由衷地好,才可能用善良的心对待别人,所以,孝顺是一个人首先要培养的品格。百行善为先,百善孝为先。我们的孝顺不仅是对父母的尽责,也是对我们心灵的救赎,是我们对从父母处获得的爱的回赠。感谢《弟子规》让我感悟到了这样的道理,这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一层意义,也给我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盛大的洗礼。《弟子规》是一篇每个人都应该读的书,因为它给予我们的教育对于我们的人生是有着无穷的意义的。

《弟子规》读后感7

  《弟子规》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特别是当今社会风气不好,我们更应该以书中的思想光辉作为我们前进路上的明灯。以下是我阅读书后的深刻体会。

  首先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里主要是教诲我们读书要专注,集中注意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注意力是心灵的窗子,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不进来。”就拿我们学生说吧,要想学习好,上课就要认真听讲,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要仔细观察。为什么在讲这个问题时老师声音那么大;为什么讲那个问题时,老师特意打了个手势。如果听课时东瞅瞅西望望,不能全神贯注,是听不好课,掌握不好所学内容的。

  其次是“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告诉我们把握光阴及时努力,如果经常熬夜玩电脑游戏睡懒觉会影响身体,人也会很快衰老的。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受益匪浅,也是感触最深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我写作业时,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思考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学习效率通常不高,甚至常被父母批评,也让老师跟着操心。我周围还有些同学,经常抱怨自己脑子笨基础差,自甘落后。其实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对自己没信心,因此就不能像学习好的同学那样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创造性地去学习。

  读着这本书就像在读一片天空,深邃悠远。我要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行,为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弟子规》读后感8

  “孝”这个字,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第一次听到,仿佛似懂非懂,渐渐,都读过了许多关于孝心的文章,或许我才真正的明白,但似乎有点晚了,长大懂事的我,不可能再像小时候一样黏着爸爸妈妈、去讲肉麻的话……这些,全都被我烂在肚子里,留下的却只有那些十分客套客气的话语。应该是因为《弟子规》的存在吧,把我对孝的理解更加深刻、明白……

  “你怎么了?”“是不是发烧了?”“让我摸摸看”“要不要去医院啊”“今天想吃什么”……好熟悉的台词啊、每次你一生病了,这些都是会在你身边围绕着的话语,是不是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呢?那,如果是父母生病了。你会不会先尝尝药,尝尝他的药苦不苦,烫不烫,你会不会昼夜都不离开他,守在他身边,伺候在他身边呢?你会不会尽心尽力,全心全意,没日没夜的照顾她?妳会不会担心父母,担心他们会不会照顾好自己?妳会不会去唠叨父母,唠叨他们要按时吃药、多喝水?拜托听听自己的声音,妳做到了么?如果做到了。我想、这就是孝道。

  从小到大,好像一直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父母去世了怎么办?”我希望父母可以一直一直陪我到老,但又能怎么样么?古人说守孝要二十七个月,因为哺乳期是二十七个月,所以在古代,只要有父母去世,都必须要守孝,搬在父母的陵墓旁边,吃素、陪着他们。我懂我,只要是为了父母,我什么都做,就算受伤,我始终坚信—“孝心一定会感动天地!”我一定不会始乱终弃,因为我爱她们、真的好爱……

  学习古人的孝心,我愿自己真的.能说到做到,但又纠结的不想做到,因为我不想为父母守孝,不想父母离开我的身边,希望他们高高兴兴、健健康康的,这样或许慵懒的我是不是可以不用做到呢?即使会被人误会、指骂,但我觉得已经值得了,因为我的不孝,但那也代表了我所爱的父母、妳们---一切安好!

《弟子规》读后感9

  “弟子规,圣人训,首条弟……”校园里不时传来朗朗书声,随着读书声,李毓秀的《弟子规》也来了。它的书香弥漫了整个校园,低年级背着,中年级读着,高年级理解着。全校每人都有着一本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启蒙教材,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文章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格守的守则规范。

  《入则孝》是《弟子规》里一个重要的部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应立刻动身去做。父母教导,应恭敬聆听,父母责备教诫时,应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不使父母生气。我们要学习黄香,十分孝顺父亲。平时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有规律,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纵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我们不能损为人儿女的本分,因此惹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如有私藏,品德就不完美,父母会伤心。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每个人第二个“身份证”,在日常行为中,是诚信和信用的综合表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果,一方九鼎,一诺千金。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守信作为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一道重要的底线,成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一块基石。

  诚信,可以引来发家致富。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而无信,行之不远”,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应尽力做好,而不能用花言巧语或欺骗。华盛顿与樱花树是个流传为广的故事,华盛顿小时砍倒了棵父亲的樱花树,他勇敢地承认,并得到了父亲的谅解。

  古代流行弟子规,今天仍然流行,它不是人认为那是老顽固,而是我们的优秀好传统。读了它,我已知做人,做事的道理了,我会时刻用它在人生中鞭策自己的,这让我们成功,何乐而不为?

《弟子规》读后感10

  最近读了《弟子规》,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再来是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最后是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11

  《弟子规》是一门国学,已经开课一个学期了,学了它后我也有了很多的体会,然而,在众多的体会中最大的就是我变了。

  以前的我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着。而如今学了《弟子规》后的我,变的'勤劳懂事了。早晨不再让妈妈叫着起床了;一些该做的事我也不会不做而让妈妈做了;现在每天晚饭后都由我来刷碗、擦地,也经常给父母洗脚,替他们分忧。

  现在的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们的辛苦。所以我现在变的非常的节俭。在饭桌上时,我都会小心翼翼地吃饭,怕把饭粒掉到外边来。浪费了农民们用辛勤汗水浇灌而出的果实。而且每当吃饭前我都会在心中默背"感恩词"。

  我不光懂得了珍惜事物也懂得了珍惜时间。以前我总是说一句话:"还有时间呢!不着急!"往往也都是因为这句话使我总是在最后一分钟才开始着急,而前面的大好时光也都白白地浪费掉了。现在可不同了,有事我不会再拖时间做了,总是很积极地做着,很快就会做完,剩余的时间我也不浪费掉,用它来干一些有意义的事,让我的生活中没有空白的部分。

  除了珍惜我还懂得了爱惜和环保。我不再乱扔垃圾了,反而开始遇到垃圾就捡起来仍进垃圾箱里。邻居家的叔叔总是喜欢在草坪里遛狗,小狗也经常把粪便排到草坪里,造成了环境影响,我也开始经常到他家做客,总是给他和他的家人讲一些环保知识,劝告他们不要带狗到草坪中去,让他们好好保护环境。

  我最大的变化就是言行举止和我那臭臭的牛脾气。现在的我非常的有礼貌,在学校遇到老师就问"老师好!"并深鞠躬,遇到客人也热情问候,在家中我不再那么刁蛮了,懂得了关心父母,不再和父母发脾气了。妈妈他们都说我长大了,懂事了。在外边我更是做的讲礼貌了。串门时受到亲人们的赞赏,在路上时也会受到路人的好评,此时此刻我真的觉得自己长大了。《弟子规》使我彻彻底底地变了,变的成熟了,变的懂事了,变的越来越好了!相信我以后会继续的变,变的更好!

《弟子规》读后感12

  我有一个私人“加油站”——书柜,《红楼梦》、《淘气包马小跳》、《获奖作文大全》。各种各样的书填满了它的肚子。其中有一本《弟子规》,那是我的最爱,因为它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首孝悌,次谨信,出必告,反必。”。诵读着它,我知晓了为人处事之理。不信,你看!

  一天放学后,我应同学之邀去她家玩,却忘了事先跟爸爸妈妈打个招呼。在同学家,我们先完成了作业,然后谈天说地,吃零食,听音乐玩个不亦乐乎!完全把“出必告”抛之脑后了。5点,6点。时间在悄悄地流逝。

  爸爸妈妈下班回到家,习惯性地叫着:“囡囡,我们回来了!肚子饿了吗?”连喊了好几遍,都得不到我的回应。

  “别躲猫猫了,妈妈都看到你了哦!”妈妈还以为我在和他们玩捉迷藏呢!

  她找遍了家里的所有房间,都不见我的踪影,这下可把她急坏了:“都6点多了,囡囡会在哪里呢?”

  她立马吩咐爸爸打电话到亲戚家寻找,自己则联系我平时比较要好的同学。不一会儿,找人队伍就庞大了起来,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亲朋好友都出动了。

  而作为当事人的我,却和同学悠闲地边听着音乐,边哼哼:“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直到爸爸妈妈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我面前,一把紧紧地抱住我时,我惊呆了!只见妈妈脸色苍白,头发散乱,两眼通红,这还是平时大方得体的.妈妈吗?

  “囡囡,你要吓死爸爸妈妈呀!放学了不回家,爸爸妈妈有多担心,你知道吗?呜呜”坚强的妈妈竟然小孩子一般哭了起来。

  “爸爸妈妈,我错了,对不起!‘出必告,反必面’,我一定会牢牢记在心里的!”看着妈妈的样子,我好心疼,也更加痛恨自己了。

  后来,爸爸给我买了一个电话手表,我天天带在身边。无论我走到哪儿,都不忘给妈妈打个电话,或在家庭群聊里留个言。我要时时践行“出必告”,这样爸爸妈妈就随时知道我的行踪了。

  ......

  《弟子规》,你是我成长的坐标,为我的健康成长导航;你是我无声的良师,默默地孕育我正人君子的品行。《弟子规》,Mylove!

《弟子规》读后感13

  《弟子规》是一本既古老,又时尚的读物。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有心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赖,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时候,应该及时赶到;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实,不能推迟;父母教你的时候,必须静静地听;父母责骂你的时候,必须顺着他们的意思。是呀,父母是把我们生出来。他给予了我们生命和无私的爱,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父母把我们抚养长大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要顺着父母的意思去做,即使不能完成,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它。

  在我看来,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怎么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进代屡遭浩劫,它 在中国大地上还是有很强的生命力。

  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容易,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教诲贯穿到生活中,落实在一言一语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得和谐,变成和平的世界。

  我喜欢《弟子规》这本书,它使我悟出了幸福的真谛,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雾,为过去的幼稚而感到无知羞愧,它还为我改变了思考方法;把我带进一个神奇的世界,带入知识的海洋;让我成功地取得自己梦寐以求的一切,让我知道如何来处理自己所处充满文化的环境。

《弟子规》读后感14

  我喜欢看书,就如高尔基说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然而在这千千万万本书中,我偏偏对《弟子规》这本书“情有独钟”。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写的。它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的,总共360句,1080个字。这本书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孝顺父母、诚实守信的人。其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命,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一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命,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段话的意思是:父母呼唤你时,应及时回答,不能慢吞吞的很久之后才回答。父母有事交给你干,要立刻去做,不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时,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教诫你时,应该虚心接受,不能强词夺理,让父母生气伤心。

  每当读完这一段话时,我总会想起黄香温席这个故事。黄香温席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年纪刚刚满九岁,就知道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他就给父母搭蚊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睡得更好;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更好。

  不用父母交代,九岁的黄香就能自觉帮父母做事,现在再想想自己以前对父母交代的事爱理不搭的态度,脸不禁火辣辣的:是啊,父母手把手的把我们拉扯太不容易了,我们做为儿女就算倾尽一生都回报不了,连一点力所能及的事都不愿意去做,更别提什么报答父母了。但是有些儿女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父母,总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需要听父母的教导和做他们交代的事。在这里我希望这些人可以早点醒悟过来,多替自己的父母着想,不然等到父母对你完全失望的那一天,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读了《弟子规》,我懂得了:“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 父母命 ,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希望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弟子规》读后感15

  先师孔子的“弟子规”让我受益匪浅,上面写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道德品德的精髓,是我们必须做到的守则。

  我今天就来说说“孝”孝对我们小孩子来说,就是要孝敬父母,父母,如果连这最简单的都做不到,那这种人可以说是真正的“猪狗不如”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叫了你,不能装作没听见,立即要应答父母。父母叫你做某件事,就要把所有的事情全部放在一边,认认真真一心一意地做这件事,不可以偷懒。这是我们小学生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觉得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你们把我生了下来,就该照顾我!”,这是很多同学的回答。要知道,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对我们来说,父母就是我们的创世主!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不可以分心,要虚心接受父母的批评指责。要知道,父母永远是对你们好的,不然他们为什么要生你们下来了?说句实话,在这点上我太倔了,老是烦父母,有待加强。

  以上的两句话是我们小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上面这两句话的要求是最低的,如做不到,当然就是对父母不敬,希望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下面这两句是对物和做事的要求: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意思是事情虽然很小,但是不能自作主张地去做。如果去做了,就不合乎作为子女的道理了。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会做出不利,所以凡事都要先向父母禀告,父母考虑好了才能去做,以免照成不利。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意思是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偷偷藏起来,如果这样做了,会把亲人的心给伤了。任何东西都不是我们自己的,都是父母的钱,如果我们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的总序,大家要一节一节地读弟子规,好好品尝中华民族的礼仪精髓!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读书心得,《弟子规》读后感想01-23

《弟子规》09-03

《弟子规》的教案07-18

《弟子规》教案[精选]05-27

弟子规心得06-30

《弟子规》教案05-15

弟子规感悟09-13

弟子规的感悟10-02

弟子规心得09-21

《弟子规》教案(经典)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