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有感(经典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弟子规》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弟子规》有感1
“百善以孝当先”这是古人流传下来的一句千古名言,这就是做人的根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游子吟》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啊!儿女的心怎能报答得了父母的恩情呢?这次我在学校的组织下读了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弟子规》。其中让我久久沉思的是八则孝这门学生主修的课。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几句真理是在我读《弟子规》这本书有着最崇高的位置在我心中,这就是说:“父母叫你的时候不能迟缓答应;父母让你去办事的时候,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责备,要从中吸取教训。子女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舒服。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侍候他们安眠。
岳飞是一个宋朝有名的抗金名将。他的一生也以孝闻名至今。他的母亲是想岳飞当上一名大将和要他精忠报国,所以她在岳飞的背上用针一针一针地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时常提醒岳飞。古时候的刺青技术还没有现代的`先进,想想要在背上刺四个大字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可岳飞就是为了一个孝字在背上刺上四个大字。
古时候就有这么一个孝顺的名将,可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又有多少人会这样呢?别说那么艰苦的事吧,就是早上请个安,晚上侍候他们安眠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有人甚至觉得说孝太俗气了,说笑还差不多。我们现代小学生就是忽略了这门重要的功课。
有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是你叫父母的时候,父母不能迟缓,做事要马上去做。对于父母的教诲还会顶嘴。
父母照料你已经多时了,那你有没有试过照料回你的父母。他们为了你每天出去辛辛苦苦工作,令两鬓日渐增加银丝的父母呢?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开始为我们的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吧!
读《弟子规》有感2
“铃……”伴随着音乐铃声我们又进入了经典诵读的时间喽!我快乐,我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情不自禁地学古代诗人摇头晃脑,琅琅诵读,书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弟子规》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说:“父母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一遍遍的诵读,使我深有感触:父母生儿育女,含辛茹苦。父母的爱比海还深比天还高。
回忆小时候的我,体弱多病。在寒冬腊月的夜晚,我常常突然就“呼哧呼哧”喘得厉害。爸爸妈妈总是冒着严寒,摸黑把我送去看病。路上,我被裹得严严实实的,生怕我受凉。就这样,他们常常忙到天明才疲惫地回家,而我却在爸爸的怀抱里呼呼大睡。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他们在这样重复着这样的生活。
最难忘的是我六岁那年,在幼儿园里排练舞蹈时,不小心扭坏了脚,脚肿得像“馒头“那样高。那时我家住在七楼,恰巧那天爸爸又出差了,妈妈想扶着我上楼。可是不懂事的我不愿意,只嚷着:“妈妈抱我上楼。”妈妈默许了,背着沉重的“我”,双手拎着包包艰难地上楼了。走到三楼时,妈妈汗流浃背,大口大口地喘着气。稍作休息后,妈妈又重新背上我继续上楼。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地往上走。背上的我,小手越来越松,身体不断地往下“坠”。快到五楼转弯时,妈妈大叫一声,迅速扔掉手中的`包包,紧紧地拽住我,因为我要掉下去啦!好险呀!妈妈长长地叹了口气,我大声地哭了起来。妈妈抱住我,安慰我,我发现妈妈全身都在发抖。
“妈妈累,我自己走!”妈妈摇摇头,重新又背起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走向七楼。
当时的我不懂事,可是今天的我却心疼不已。
爸爸妈妈,如今长大的我,总是“淘气”,“不听话”、“顶嘴”……我要在这里说一句:“对不起”。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爸爸妈妈,我一定会做一个你们孝顺你们的孩子。
读《弟子规》有感3
读《弟子规》有感杨海莎又上“弟子规”的课了,我很高兴。因为里面每一句的道理都使我受益匪浅。“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短短的十二个字,就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我有一次听一个同学说要买一本书,奔放热情的我一听,马上爽快地说,哦!我知道xx书店有,我去买吧。
可一到那地方看,傻了眼:书卖完了。结局我就不说了,狼狈得很。一想到我轻易承诺,却办不到就心里责怪自己。这就是信!做人就要讲究信用,如果不能轻易办到,就不能先应承下来,要等办好才能说。见到有人在干坏事,自己就要想:我有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呢?
有,就要对自己说;不能学他(她),他(她)那样做是不对的;如果跟他(她)一样犯了这种错误,那也不用担心,改正了不就好了吗?这就是“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在一声声琅琅读书声中,我又明白了许多道理…。
读《弟子规》有感4
《弟子规》是一本凝聚了中华美德的书,“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母每天为我们操劳、奔波。如今他们银白的发丝,无情地占据了他们的头发;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在他们脸上筑成一条条横沟;手上长满了老茧,变得粗糙。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我们怎能不知感恩回报呢?
回忆小时候,从只会在襁褓中哭泣,到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住宿,我们都经历过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光着脚丫子在地上学走路,体会着父母细心的指导,第一次哭着在学校上课,内心却想着父母来陪伴我们;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望着父母欣喜的笑容……这无数个第一次,也许已经被我们慢慢地淡忘了,但是在父母的脑海里却无法抹拭。无数个第一次,父母悄声无息地在其中倾注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爱。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遇到挫折时,是谁鼓励我们,给予我们信心?遇到伤心事时,是谁安慰我们,让我们振作起来?遇到难题时,是谁帮助我们,使我们度过难关?是父母,是一生都在为我们操劳的父母,是连琐事也会为我们担心的父母,是投入了无数爱在我们身上的父母。
父母的心,有时严厉如法官、有时温暖如太阳、有时慈爱如大地;父母的心是为了我们、父母的爱是为了我们,父母的汗水是为了我们。因此,我们应该付出自己的孝心,孝顺自己的父母。如果我们现在不尽一份孝心,一份能力,那么等到晚了,后悔就来不急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是父母工作累了,为他们端上一杯温开水;孝,是放学归来,亲昵地说声“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孝,是每天空闲之时,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孝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我们只有付诸我们的行动,才能报答我们的父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装扮,才显得静穆安祥;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家庭。因为有了亲情的滋润,才显得平和温馨。而孝是绽放在亲情里的一枝最美的花。让只会索取的我们,付出行动报答我们的父母,让他们感受我们炽热的心。
读《弟子规》有感5
我今天读了我们的国学经典《弟子规》,从这本书中受到了许多启发,《弟子规》共有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分别是: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
总序部分概括地介绍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做事要严谨,还要诚实、博爱,在做好以上这些事情的基础上,还要去学习文化知识。
入则孝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在家要孝顺父母的道理。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了解父母的好恶,力争为父母生活的更好创造条件。在这些方面,我感觉自己做的`还可以,为什么说只是还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时间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时候在有些细节上还不够注意,比如,有时父母教育我时,嫌他们唠叨,没有做到“父母教,须敬听”。
出则悌的主要内容是:在外边要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并要学礼、懂礼等等。我在尊敬师长方面做的很好,对于和长辈我都能做到见面主动问好,从内心去尊敬他们,但是有些时候和同学相处的不太好,离“兄弟睦”的要求有点差距,会努力做的更好。
谨和信的内容主要有: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要端正,说话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我感觉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较好,能够以诚待人。但是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做的不够,有时东西摆放比较乱,而不经常收拾。另外,我在经常反省自己这方面做的不够好,不擅于和不愿意做自批评,这是以后需要改正的,因为只有经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掉缺点,从而使自己进步。
泛爱众、亲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爱天地万物,爱万物生灵,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更要亲近有仁德之人,不诽谤别人,不强人所难等等。
今天,我就读到了亲仁这一部分,以后我会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读完的,从我读的弟子规当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我发现了自己的不少缺点,一定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读《弟子规》有感6
山河岁月,绵绵地来,匆匆地去。即使行走万里,亦抵不过这样一处世外相遇。在这样的地方,适合思考自己,抽离自己,回到另外一个时空,与另一个自己相遇。这样的地方就是书的世界。进入书的世界,给人以乐趣,给人以才干,给人以光彩。
宛如中华辽阔的疆土,我华夏的传统文化也在书的世界中占据着巨大的比重。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孝道”。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我在读《弟子规》中“入则孝”这一篇时受益匪浅。我最喜欢的两句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两句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为人子女应该恪守的本分:父母教育的时候,必须认真倾听,父母责骂的时候,必须恭顺承受。这句话精准地体现了“孝”作为我国基本道德规范,作为几千年来传统美德的的要求。
为何要以“孝”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呢?我想,一切美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而父母正是我们生命之始,是我们第一关心与尊重的人。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个人若是连父母都无法关心与尊重,那又如何会关爱尊重其它人?所以说,一个要做大事的人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必先经过孝道教育来培养,没有了“孝”,其它品质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国人将“孝“作为评判君子的第一标准,国君也把“孝”作为审核官员的标尺。舜以孝德获得尧帝的禅让;东汉则直接以“举孝廉”的'形式选拔官员;魏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才有了为孝敬祖母而辞官的李密,才有了感动世人的《陈情表》。几千年来,我们已经将“孝”之一字融入血脉,渗入骨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以传承孝道,赡养父母为己任。与西方追求自由独立的思想文化不同,中国人重孝道,重家庭责任,国人从没有因为成年就离开父母,成立自己的小家庭的习惯,而是选择挑起家庭重任,将营造温馨和睦的大家庭作为理想目标,让老人有所养,而子女更是耳濡目染,将这品质代代相传。所以四世同堂是国人最大的理想,而这一理想中透露出来的正是“孝”之精髓。
掩卷而思,我们自小就从书籍中不断聆听着“孝”的教育。《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教育着我们爱护小辈,尊敬长辈;《增广贤文》里“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教育着我们当供养父母,回报恩情;《韩诗外传》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教育着我们当及时行孝,莫要追悔终生。华夏儿女将生活的智慧,将”孝“之大道记入书册,在书中将我中华文明之魂凝聚,形成我泱泱中华具有民族独特性的精神支柱。它不仅是国家的根脉,更是我华夏儿女的血脉传承。在”孝“之一字的血脉传承中,中国人自成谦逊温和的圆融品质,中华民族自成宽容仁爱的国风国格。
我慈孝之心,国人人人皆当有之。
读《弟子规》有感7
我喜欢的经典作品很多,有法布尔写的《昆虫记》,萧红写的《呼兰河传》,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等等,而我最喜欢的应该是清朝李毓秀写的《弟子规》。
《弟子规》依据古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是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规范。全文三字一句,分七部分共一千零八十字讲述了做人处世的准则。
要说认识《弟子规》,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爸爸陪我看了一部关于传统文化论坛的光碟,光碟中的老师有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还有两位七八十岁高龄的老爷爷。他们中有企业家,大学教授,医生,菜农,学生等各行各业的人士。大家都用浅白真诚的语言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和变化讲述了出来,揭示了许多人生哲理,使人非常感动。原来这些都是他们学习和落实《弟子规》的教育后产生的变化。我被他们真诚的语言,无私的行为深深感动了,所以我对爸爸说我也要学《弟子规》。于是爸爸找来了《弟子规》,我们一家一起开始了《弟子规》的学习并逐步落实。
在《弟子规》中,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规范。以前妈妈叫我,我听到了都懒得答应,经常惹妈妈生气,读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后,我就再也不那样了;“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是说开口说话,应该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至于欺骗与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这成了我和同学之间交往的重要守则,使我们的友谊更加深长,因为我知道要对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负责,我和同学之间常常互相帮助,患难与共;《弟子规》还使我懂得了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邻里兄弟之间要和和睦睦等等道理。
我决心把《弟子规》中的道理更多的融入到我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也希望所有的同学都喜欢这部经典作品,因为我相信它会让我们一生受益!
读《弟子规》有感8
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好思想与坏思想,我们应当分清好坏,从而正确的成长。虽然在这个时代,科技很发达,但人们的道德素质却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先人的理念,扳正我们的行为。古人规定行为有专门的一部书叫《弟子规》。它是一部经典读物,归纳了做人做事的各项准则。
《弟子规》共有七部分,分别是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问。可见,古人规定孝为首,学位最后。但今人把它完全倒过来,学文第一,剩下的几乎不排名。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呢?
入则孝。“教”字是左孝右文。古人讲“教者,孝之文也。”教育从何而起?从孝开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需敬听;父母责,需顺承”——看似简单的话,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为什么孝在第一位?因为如果不孝,后面几项全不用做了。因为生你养你的人你都不尊敬,那么你会尊敬谁呢?如果连你父母的话你都不听,你还会听什么呢?你更不会听老师的,也不会与同学和气,还有可能成为社会败类。可以说有地位、人缘好的人都孝顺父母。你的一切功名,如果没有父母,都会虚无。所以,人只要把“孝”做到,就能干一番大事业。
“悌”就是兄弟友爱。对自己的兄弟要让、爱。让就是谦让,爱就是友爱。古代有个人叫许武,他从小没父母,自己养育两个弟弟。把官位给兄弟,把家产给兄弟,自己什么都不要,然后到父母坟前哭,说“我终于让弟弟成就了”。可见悌道也是很重要的`。
“谨”是对人们穿衣吃饭等的一系列要求、应:“冠必正,纽心结;袜与履,俱紧切”可现在有些社会青年,有帽歪戴,上衣不扣,穿着拖板,一身不正气。经典的作用虽然很大,但这些人就是不按经典去做,造成世风日下。
“信”就是诚信,既指做事又指说话。“凡出言,信为先;做为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妄巧,事故的人们善于溜须拍马,看人脸色,忘了“作与妄,奚可焉”尤其是“佞巧”,比如说,爸爸问孩子:“考了多少分?”孩子说:“我在班中不溜!”这就是“佞巧”。
“泛爱众”总的来说就是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有重要一点“人有能,勿轻誓”就是别人有才能,不要诋毁。有些人一看别人的分数超过他了,就用一切办法祸害人家。这就是“轻誓”。其实,《弟子规》中类似的内容有很多,也很全。我只是写了冰山一角。
说到“亲仁”,不客气地说,人都没有猪更亲仁,猪虽一生为吃、睡,但没有一头猪折腾另一头猪,也没有一头猪挖个坑把另一只猪埋了。可人有,可见亲仁是难得的。
“有余力则学文”,现在人们都让孩子枉读书,为了工作。可先人读书是为了有更高的修养,而不是好工作。
“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谁说的?孔子说的。“纸上谈兵”就是一个好例子。有文化吗?那人文化高。但有理论无实践,不行。所以,盲目学文是悲剧。
经典是成长的标准,只要按照经典去做,你的成长就会文明,让我们文明的成长,为社会做出贡献。
读《弟子规》有感9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我从小就喜欢背的一本书,名叫《弟子规》。以前我很小,不知道书里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现在,我已经能领会其中深意了。它告诉我们的`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我记得最深刻的两句话是“父母命,行勿懒”和“出必告,反必面”。记得二年级时的一天,妈妈说了很多遍让我把垃圾倒掉,可是因为家住六楼,所以我不想去。妈妈很生气,她说:“知道‘父母命,行勿懒’是什么意思吗?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应该帮妈妈做点什么?”就这样,我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乖乖地倒了垃圾,倒完之后妈妈还表扬了我。渐渐地,我会主动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妈妈觉得我真的长大了。
记得还有一次,那是去年暑假,我刚做完作业,想出去玩又担心妈妈不同意,于是偷偷地跑了出去,中午也没有回家吃饭,直到下午肚子饿的时候才回家,到家后被妈妈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妈妈说:“出门时一定要告诉父母什么时候回来,你这样做对吗?害得妈妈在家担心了一天。”我知道自己做错了,也明白了“出必告,反必面”的意思。
现在,我不管做什么事都会先想一想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而这也是《弟子规》教会我的。
读《弟子规》有感10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对你来说可能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对我来说它是一盏启明灯,时时刻刻叮嘱着我做人的道理。它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来自《弟子规》这本书。
我的.性格很倔强,总惹父母生气。有一次我和妈妈顶嘴,她说一句我还一句,气得她掉下了眼泪,晚饭也没吃。我却坚持自己没错,拒不认错。最后还是爸爸出面,给我讲了很多道理,又劝了妈妈我们才和好如初。《弟子规》中讲到“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看到古人都是这样孝顺父母的,我感到很惭愧。想起每天天不亮爸爸妈妈就起床为我做早饭,每天接送我四趟,晚上陪我学习,陪我练琴,满足我各种各样的需求,而我却总是让他们生气伤心,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更要把这些美德代代相传,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读《弟子规》有感11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一阵琅琅的读书声传来,原来是小学的学弟学妹们在背通《弟子规》呢!真巧,我们的经典诵读也在温习《弟子规》。
《弟子规》是依据孔子的教诲而改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它教会我们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一切的.日常生活中,要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百善孝当先”只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的确,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有的责任,如果不懂得孝敬,那么你就永远不会成为有品质的人。《弟子规》的开篇第一章讲的就是孝。
我在家里就经常和父母发脾气。
有一次,我在家里玩电脑。妈妈来叫我吃饭,大概是因为正入迷的缘故,我就特别想继续玩下去,我顺口就接到:“马上,马上,一会就来!”过了三四分钟,妈妈又叫我去吃饭,我因贪玩就又说:“马上就好了,再等一分钟。”就这样我一直推了十几二十分钟,都没去吃饭。老妈终于发火了,冲过来就揪着我的耳朵把我拉了过去。当初我还很反感妈妈。可后来一想,妈妈也是为了我好嘛,何况是自己不对嘛。《弟子规》中不是教导我们要“父母呼,应勿缓”嘛!
自从读了《弟子规》后,便打算按照弟子规的规范来要求我自己。希望以后可以成为一个孝顺父母的儿子。
我一直很困惑一个问题,《弟子规》上说:“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的意思是要先做到孝顺父母,和其他人友爱相处,等做到这几点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时间,就要学习。可是现在呢?两种规范倒了过来,子女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等学习完之后,如果有时间,再来尽孝道。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呢?我们现在做的和《弟子规》上的规范有了很大的出入。这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
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在品德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多的不足。但《弟子规》可以帮助我们改善我们的这些不足,大家一起去看吧!好好品味其中的内容,能让你越品味越有味道。
读《弟子规》有感12
《弟子规》共有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分别是: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
我已经读完了前六个部分。知道了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做事要严谨,还要诚实、博爱,在做好以上这些事情的基础上,还要去学习文化知识。
在外边要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并要学礼、懂礼等等。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要端正,说话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人在世上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爱天地万物,爱万物生灵,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更要亲近有仁德之人,不诽谤别人,不强人所难等等。
今天,我就读到了亲仁这一部分,以后我会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读完的,从我读的弟子规当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也发现了自己的'不少缺点,我一定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读《弟子规》有感13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典古籍倍出,就算是泛泛之辈也能列举一二。我向来是不慕什么风花雪月的酸词的,但却深深欢喜着古人的诗文。如同品尝一杯香茗,浅尝斟酌,缓缓入味。最喜的`古籍当是《弟子规》一文,它虽不是长篇论述,却显精致,蕴含哲理。今有幸拜读此文,在此略发见解。
今之世人免不得相交,世人有善恶之别,有娴雅粗俗之别,亦有风俗之别。八方异士相交,混迹于社会之间,最免不得冲撞口角,更甚者大打出手,拳脚相加。何必?《弟子规》有云:“言语忍,忿之泯。”世人皆不愿吃亏倒争得面红耳赤,有时退让宽容倒是更金贵的。待人处世贵在以德服人,重在亲善。不消说“势服人,心不然;礼服人,方无言。”无论何时何处何人,都理应谨记一个“理”与“善”字。安定和谐皆是人人所向往的,国家亦是。“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泛爱众》篇告之世人:处世间,人与人,应友善。四海之内皆兄弟,同是炎黄子孙,共承一脉,凡遇事先讲“善”,四方有爱,岂不善哉?
中国者,方圆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也。国之大,欲昌盛,顺民心。核心价值观流淌心河,盛于各方,则国首要,讲民主,为人民。《弟子规》中一句“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此意教导国之领袖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有“事诸父,如事父”之感悟。在其位,谋其政。当摒弃“腐败潮”,事事躬亲力行也,弘扬正气树新风。最怕是,一富一贫两景色。政府应当表率行,即访民间,抓好扶贫是首要。国之心,装人民;国之顺,在领袖;国之昌盛,当靠人民大家。不可弄虚作假,不可贪污腐朽,不可只光喊口号便无行动,万万不可弃人民之不顾。国再大,也须领袖,慎行执权,谨“富强”目标,脚踏实地。此后昌盛,普天同乐,岂不乐哉?
莘莘学子自当是国之栋梁,首要事,爱读书。学子读书,贵在自觉自立。读书若不力行,但学文,长了浮华,又何如?读书若只力行,不学文,任凭己见,却昧理真。《弟子规》中教导“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读书应当“勤”,博览群书深研究,理应抱有“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之悟。任谁皆须一番努力才能有所成功,倘一时不成,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加倍功夫后,终会见月明。学子们,当秉着一颗赤诚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虽人智有高低之别,绵薄之力当出。怀揣着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用才华全副武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人才强国,岂不壮哉?
人民者,爱国也,敬业也,诚信也,友善也,萌理想之芽!
社会者,自由也,平等也,公正也,法治也,绽灿烂之花!
国家者,富强也,民主也,文明也,和谐也,结自强之果!
人民,社会,国家,齐聚。共筑一个中国梦。
愚辈之见,虽不高明,但也尽心焉尔矣。有感而发,万望不至一片批声。
后记:
昨夜有感《弟子规》,倾身奋笔枕上书。
小辈在此诉衷肠,字字珠玑满腔血。
核心价值驻心间,能人妙士领风骚。
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读《弟子规》有感14
好朋友,让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假期。每次背诵时,都让我深深地感叹道;“做一个好孩子有多么重要。”书里的小故事让我百看不厌。尤其是回想起课堂上老师讲的有关《弟子规》里的故事,更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每当我给爸爸妈妈背诵时,我就感觉到自己特别开心,因为我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平时我看到一天因工作忙碌而疲劳的`妈妈,我就会端来一盆温水,亲自用小手洗大脚,看到妈妈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我显得更加快乐!自从读了《弟子规》,我学会了和小朋友们相处要平等博爱,说话要讲究信用。因为“凡是人,皆需爱。”课下,我和小朋友说话时总是很友善,说到做到,小朋友们都愿意和我一起玩耍,因此,我也拥有了更多的好朋友。渐渐地,我发现我与《弟子规》已经形影不离了,它就是我的良师益友,因为它的出现,让我学会了做人,更学会了做事,我开始长大了。
读《弟子规》有感1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绵延五千年而不曾终绝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国学经典,渗透着众多国学精髓。正如我手中的《弟子规》,使人受益终生。
翻开《弟子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孔圣人的教诲。“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为此奠定基础,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谨慎、守信用、有善心、有仁德的人,还要多学知识、充实自己。
“入则孝”讲述要尊敬孝顺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自己儿女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有时父母的.一句句啰嗦、一声声叮咛、一次次嘱托正是对我们的关怀和爱护。正值学习紧张的我们,在埋头苦读圣贤书时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哪怕手中的事再多、再忙,也应该停下来到他们面前;正值青春期的我们,在面对父母的教导与责备时,也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犯了错,面对父母的责罚,我们不能一错再错、越陷越深,而是要冷静地接受,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平时我们要尽力了解父母的好恶,所作所为要体贴父母,若让父母担忧、伤心,此乃不孝之举。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爱护自己、注重品德修养。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文明,父母把最好的东西全部留给儿女,我们在父母年老时也要做到这样。乌鸦尚返哺,羔羊犹跪足;人若不孝亲,不如禽与兽。西汉汉文帝为母亲尝药,常常衣不解带;晋朝的王祥为不喜欢他的继母在腊月卧冰求鲤的故事都深刻体现了反哺之情。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出则悌”教育我们对待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对待长辈要谨记“长者先,幼者后”的教导。在古代,对待长辈要凡事都为长者尊,如若晚辈先行,见长辈没大没小,便会被众人认为是没有修养、素质低下的粗人。对待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长辈或兄长,也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兄长一样毕恭毕敬。汉朝大臣张释之尚能跪地为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系带,刘邦谋士张良亦可为老人拾鞋三次并为其穿上,更何况如今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年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谁都能说出这句话,可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谨”阐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道德规范行为。“朝起早,夜眠迟”,岁月不等人,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时间。我国是“礼仪之邦”,作为中国人就更要做到“礼”字。春秋卫国士大夫蘧伯玉在过宫殿时扶轮步行,怕打扰君王;孔融四岁让梨,我们又怎能不做有“礼”的人呢?礼者,人道之极也。
“信”道出做人基本信用、说话做事的方式。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分别描述友善、感恩、读书。
一本《弟子规》在手,我可真是一生受益不尽!
【读《弟子规》有感】相关文章:
(经典)读《弟子规》有感07-27
读《弟子规》有感【经典】07-29
读《弟子规》有感12-13
读《弟子规》有感12-23
读弟子规有感02-26
读弟子规有感10-17
读弟子规有感(精选)11-22
[通用]读《弟子规》有感07-20
读《弟子规》有感(热)08-01
读弟子规有感(精华)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