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弟子规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弟子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弟子规读后感1
“如果你不学习,那就不合适了。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学习,为什么不呢?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四句话是专门针对我们这些未成年人的。这也引用了后人这样做,但总有一些人不按照书上说的去做。我也看到了一些事情:
一个假期,我完成了作业。我约了几个朋友去玩,我唱了这首小歌,走在路上。突然,我看到一群孩子在踢足球,但一个成年人不停地喊着一个孩子,说要上英语课。但是孩子拒绝了,还说上课,上课,每天上课都烦死了,还不如每天在这里踢球。大人一句话也没说就把孩子拉了回来,孩子哭了,但是大人还在说他,说以后不允许踢球......
我不禁想:他们为什么不按照书上说的去做呢?难道他们只看书,不懂书的`意思吗?这本书只是样品吗?
“父母呼,不要慢;父母生活,不要懒;父母教,要静听;父母责任,必须顺承。“这四句话来自弟子规则的前四句话,大意是父母叫你,你应该马上回答,父母让你马上做,父母教育你,你应该恭敬地听,父母责怪你,你应该接受和纠正。这些话是在告诉我们生活的基本原则,但现在,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按照书上说的去做,我也看到了一件事:
有一天,我和妈妈去商店买书,对面是玩具店。这时,另一对母子来到书店。当孩子看到玩具吵架时,他们不得不买玩具。孩子的母亲建议:“家里有很多东西。回家玩吧。”但孩子不听,坚持要买。他哭了起来。孩子的母亲看到孩子哭了,不得不买一个,然后看书。看到这里,我想:如果每个人都不按理做事,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初中弟子规读后感2
《弟子规》出自清朝的李毓秀。读此文,是一个提升个人修养、思想品德的过程。读好胜于读坏,背好胜于读好,而真正理解,胜于一切,实际做到,更是上一个等次。每三字为一段话,两字为一组,不免有些枯燥乏味。但这些非华丽的语言,却蕴含着一片极为广阔的空间。当我认真品完后,反复回想,深有感触。
中国有一句俗语,“百事孝为先”。因此,《弟子规》首先讲的是“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看了第一个篇章——出则孝,回想之前的所作所为,太多太多对不起父母的事……我们的一切是父母给的,不要再强求了。趁他们健在的光阴,及时行孝,岁月不待人。
第二篇章讲的是兄弟之间的原则,我很是看重这一篇章。兄弟之间,要合为一心,相互帮助,团结相处,不要因为利益,而抛弃友情。金钱买不来友谊,切记!
”谨“这一章,讲的是生活习惯。这点我认为我是做的很好的。
”信“极其重要,此章节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在现实社会中,失信往往会令朋友十分厌恶,我可是深有体会。一次,我经过长途跋走到朋友家。我和他约好一块玩,却迟迟不见他下来,过了一会儿,他打电话来说,他有事。就这样,我被”放鸽子了,只好走回去,心里很不爽。
“泛爱众”讲的是儒家学派的“仁”。这章里有两段话我非常重视:人所重,非貌高。相貌不能判断一个人,而生活中,许多却恰恰相反。流浪者的品质可能会胜于某位官员。
“亲仁”告诉我们要向有仁德的人学习。
“余力学文”是对学习方法的.一种总结。
上千字,讲的就是这几个方面,而这几个方面,却不是做上千件事就证明你能做好的。必须牢记于心!
《弟子规》引导我们树立各种优秀观念、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带给我们的启示无穷……
初中弟子规读后感3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孔子,给他的学生起的,也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我比较深刻的句子是“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我还听过这样的故事:宋濂是我国明朝著名的大学问家。在他20岁时,他去请教一位前辈。老师正在授课。看到老师没有注意到他,宋濂就恭敬地站在那里,不懂的问题,也像别的同学一样发问;有时老师被问得不耐烦,就大声呵斥他,可他却低头接受,脸上没有任何不悦的表情,也没有反驳老师的`观点。后来,宋濂从老师那里学习了更多知识,比其他同学收益都大。在生活当中,我们在路上遇上长辈,应礼貌地上前问好。当长辈没有要说地事情,打算离开时,晚辈应该恭敬地退后站在一旁,等候长辈离去。宋濂也是一个好例子。
还有“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在这里,我奉送大家一句:言而无信,万事皆虚。
自从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后,我感觉到多读一些书对我们在言行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我想,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弟子规》等各种有益的书籍,争取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初中弟子规读后感4
中国的传统国学博大精深,《弟子规》让我这个从来不读国学经典的人也大开眼界。唐太宗说,魏征是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镜子。我认为弟子规也正是如此。它可以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今天,在读到“任己见,昧理真。”这句话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那幅画面……
小学一年级的我还十分幼稚、天真、死劲儿。还记得那个星期天,我在做数学作业时,遇到了一个关于长方体的题,想了许久,终于回忆起课堂上老师讲课的片段,便写上了答案。妈妈看见我在思考难题,便站在我旁边看着。看了一会儿,她说:“这题错了,你看----”说着,在作业本上给我画了一个图,指着图给我讲解,可我怎么听得进去?我想:老师就是这样讲的啊!哪里有错!我听的`不耐烦了,说:“老师就是这样教的!”妈妈见我如此顽固不化,气得火冒三丈,说:“你先别管老师怎么讲的,你给我听着!”望着妈妈严厉的目光,我委屈地留下了泪。
讲了大半天,我还是迷迷糊糊,滴水不进,根本没听进去。最后没有办法,妈妈只好在门口搬了一些砖头,给顽固的我详细的讲解。妈妈的耐心也感染了我,我专心地听着妈妈的讲解,一遍不懂,我听第二遍……。终于,我突然开窍了,知道这题的原理和错误原因。第二天去学校,我的作业得了满分,老师还特意表扬了我,其实不应该表扬我……回到家后,我对妈妈道了歉,说我受到了表扬,妈妈并没有批评我,对我说:“上课一定要专心听讲,不能再像这次,自己听错了还认为是对的……。”
结合这件事和《弟子规》中的这句话,我懂得了做事,学习都不能一意孤行,执着自己的见解,而违背真理。当别人给你讲东西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认真地听。《弟子规》也如魏征一样,是一块可以明得失的镜子啊!
初中弟子规读后感5
《弟子规》分别是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八个部分。以下是我阅读后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如何教孩子做人呢?这一段讲的是总的原则,后面还会具体事情具体说。总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谨慎、讲信用。对待大众平等仁和,亲近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能够做好这些,还有精力,才可以学习知识,如果做不好这些,学习知识是没有用的。
在弟子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现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现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细细品味。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
当前,西方观和影视节目中一些不健康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太多,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成长,一起去认识“礼仪之邦”的内涵,我觉得这次学习弟子规非常有必要,很有意义。
【初中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初中弟子规阅读心得五篇06-23
《弟子规》教案01-02
弟子规心得12-30
《弟子规》心得01-09
弟子规的感悟12-13
《弟子规》的教案03-23
弟子规感悟09-13
弟子规的故事03-13
弟子规教案03-17
(精选)《弟子规》读后感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