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古诗》教案

《古诗》教案

时间:2024-11-12 08:01:27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古诗二首》教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二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

  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柳”识记与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在假期里,爸爸妈妈带你们去过哪些名胜古迹?风景如何?

  2、今天跟老师去领略一下庐山瀑布的美,好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本课的古诗。要求:

  把字音读准,庐、紫、川。

  2、指名学生分行读诗句,注意正音。

  3、学习生字“庐、瀑、炉、疑”,重点正音“瀑”。(学生很容易读成“破”)

  说说在读这4个字时,你发现了什么?

  如:“庐、炉”读音相同、偏旁不同,“庐、瀑、炉”的韵母相同,“疑”是整体认读音节。

  给生字扩词。

  4、齐读古诗。

  三、朗读感悟

  1、生自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有疑问?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随学生回答相机点拨和引导)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

  理解“香炉”。可以让学生说说见过香炉没有,在这里指什么?“紫烟”在这里其实是什么?为什么云雾会是紫色的?抓住“生”字进行朗读指导。

  遥看瀑布挂前川:

  理解“遥”“挂”,为什么瀑布会挂在山川的前面?抓住“遥”字让学生明白这句话写的是远景,抓住“挂”字进行朗读指导。

  飞流直下三千尺:

  理解“飞”,说明什么?“三千尺”又说明什么?(课件演示:瀑布的`壮观)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说什么?(学生想象说话)朗读指导。

  疑是银河落九天:

  理解“疑”,“落九天”说明什么?朗读指导。

  3、简介作者:

  你还知道什么?

  简介诗人“李白”。

  四、美读成诵

  1、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2、教师配乐范读。

  3、个人展示读。

  4、挑战读:

  学生站起来说自己要挑战谁?跟他赛读。

  5、跟同桌互读。

  6、齐背古诗。

  五、书写生字

  书写生字“炉、银、烟、流”,重点指导“流”字。

  课后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教学尤其如此,在这堂课中,我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虽然有老师随堂听课,但学生的积极性丝毫不减。如:生字教学,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诗句的含义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最后用有滋有味的声音展示自己对诗的感悟。课后,听课老师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你上课怎么能有这样的激情?你们班学生的思维真活跃,朗读那么投入、那么有感情。有什么诀窍吗?”有诀窍吗?──有。有人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而我不是,我把它看成是我的生命,在课堂上我展现给学生的是我的生命──激情而又饱满!我用我的生命去解读、去唤醒、去激励、去鼓舞我的孩子们!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在我生命的绽放中读懂人生!老师──在你的心里真的装着孩子们了吗?老师──当你听到学生极其崇拜地叫你一声“老师”,你读懂这一声呼唤了吗?

《古诗二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独立学会本课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房兵曹胡马》。

  3、我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导学过程:

  一、自学导学

  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他是唐代伟大诗人,被称为。

  3、我还知道《》也是他的作品。

  二、自学生字词

  1、我把古诗大声地读了三遍,我发现这些字的音容易读错。

  2、我把课后生字工整地抄写三遍,把易错的地方用双色笔标出来。

  3、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并把意思写下来,:

  批:轻:托死生:

  峻:堪:骁腾:

  三、自己尝试,理解诗意

  我又把这首诗认真地读了两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

  交流协作:

  对学:1、对子互读古诗,正音。

  2、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

  学:

  1、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3、讨论:诗句的意思。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展示激励:

  (一)朗读展示

  1、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2、我要通过重读、停顿等方式读出建功立业,作者的远大抱负。

  (二)感悟展示

  1、通过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2、透过古诗,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3、我知道作者描写马的目的。

  (三)书写展示

  我要把这首诗工整地抄写下来:

  (四)拓展延伸

  我又想到了一些描写马的诗句:

  五、达标检测

  1、读一读,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宛()骁()峻()凌()

  苑()挠()俊()棱()

  2、仔细读《房兵曹胡马》,思考填写下列空白处。

  (1)这首诗前四句主要写马的,后四句主要写马的。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杜甫对马的情感。

  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为“李杜”分别代表着中国诗歌创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高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独立学会本课生字。

  2、我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我能用心感悟这两首诗,并体会它们的不同之处。

  导学过程:

  一、自学导学

  1、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自学生字词。

  (1)我把古诗大声地读了三遍,我发现这些字的音容易读错

  (2)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钩:

  燕山:

  走:

  金络脑:

  3、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

  二、交流协作

  对学:1、对子互读古诗,正音。

  2、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

  学:

  1、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3、讨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展示激励

  (一)朗读展示:

  1、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2、我要通过重读、语速的变化等方式读出作者的情感

  (二)感悟展示:

  透过古诗,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四、深化引领

  《房兵曹胡马》和《马诗》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马,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达标测评

  1、我会给下面的字注音:

  ————————

  棱堪蹄峻

  2、填空:

  所向,真堪。

  有如此,可横行。

  “何当,快走。”

  从这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

  3、我还能写出一句关于马的诗句:

《古诗二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从中感受诗人描写的火热的劳动场景,对劳动者的赞美核对为他人酿造幸福的劳动者的同情。

  3、激发学生尊重劳动者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重难点:

  体会两首古诗的思想感情和异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我们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二首》,从前面我与同学们的简短交流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非常会预习,那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首《秋浦歌》,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查(查资料)

  看看大家在上课之前都了解到了哪些关于这首诗的知识。

  学生汇报

  1、字

  2、词

  3、作者

  4、背景

  5、诗题

  教师出示学习古诗第一步:查(字音、字义、作者及背景、诗题)

  (三)读(多诵读)

  听完你们的汇报,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你们做得非常棒,大家预习做得好,不知道诗读的怎么样呢?

  1、用自己的方式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读,学生正音。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尝试划出节奏。

  4、运用正确的节奏,再读古诗。注意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教师出示学习古诗第二步:读(字音、节奏、感情)

  (四)明(明诗意)

  师: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是会飞的思维。

  1、默读古诗一二句,发挥自己的想象,作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遭遇流放而内心惆怅的李白,晚上独自一人来到郊外散步,他远远的.看到————————,于是,他加快了脚步,来到冶炼厂外,他又看到————————。

  2、就这样,你们再来读读诗歌的三四句,把你想象到的表达出来:

  在这个月朗风清的夜晚,赧郎们一个个————,那激昂的劳动号子——————————。

  3、学生整体在感知诗歌的大概意思。

  教师出示学习古诗第三步:明(整体感知诗歌的大概意思)

  (五)悟(悟诗情)

  同学们,看到你们能这麽快乐的学习,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刚才从同学们的预习中得知,“赧”,是因羞愧而脸红,那你们想想这里的赧郎的赧是因羞愧而脸红吗?

  1、学生自由回答

  同样地方法,体悟“明”、“郎”、“动”

  这几个字体现的正是李白对冶炼工人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教师出示学习古诗第四步:悟(抓住重点字词体悟诗情)

  2、根据诗的节奏和诗人渗透在诗中的情感,饱含激情的背诵这首诗。

  (六)回顾学习经过,再熟悉古诗方法步骤。

  (1)查——查资料

  (2)读——多诵读

  (3)明——明诗意

  (4)悟——悟诗情

  老师知道同学们不仅爱学习,还非常喜欢挑战自我,刚才我们学习了《秋浦歌》,聪明的你,运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古诗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古诗《悯农》,今天想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1、自学古诗《悯农》,提出自学要求

  (1)各小组选派自学小组组长

  (2)通过故事学习“四字诀”,自学古诗,小组合作

  (3)十分钟后汇报自学结果

  2、小组汇报自学古诗情况

  (1)教师对诗歌节奏给予相应点拨,对学生的朗读给予指导。

  (2)教师提出国家对今日农民的各项惠民政策。

  (3)体会“犹”字的含义,让学生充分认识劳动者的艰辛,伟大,于今天农民的生活作对比,认识社会制度的弊端对劳动人民的危害,理解古诗。

  3、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

  4、今天你都学到了什么?觉得自己的表现怎没样?

  (七)教师总结,出示作业

  1、《秋浦歌》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们来个《秋浦歌》朗诵会。

  2、请结合今天学习的《古诗二首》,写写你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的劳动场面。

《古诗二首》教案4

  教学目标

  会认“首、踪”等9个生字,会写“首、无”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词语、古诗大意。

  4.多元识字。

  5.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首、踪”等9个生字,会写“首、无”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

  一、识字解题,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教学“首”。

  知道这是表示数量的量词,还可以说“一首歌”“一首曲子”等。

  课题中的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划出来,读一读。

  明确本课的任务:学习《池上》这首古诗。(板书:池上),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识字入题,从而引入古诗。】

  新课教学()分钟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课件出示2)

  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逐句检査朗读,随机出示折叠卡片认读“踪迹”“浮萍”,并正音。

  以字带词,加上动作,读好词组“撑小艇”——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小娃撑小艇”。

  卡片认读“踪迹——藏踪迹”,“踪”读好平舌——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卡片认读“浮萍”,结合浮萍的图片,借助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识记: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课件出示3、4)教师分别出示“小娃采莲回”和“浮萍一道开”的图片,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连一连。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课件出示5)

  (1 )边做动作边读诗,理解和识记“采”。

  采:(课件出示6)出示字源,看老师演示动作,结合字形知道采字的“爪字头”代表手,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2)请同学当当小娃来演一演采白莲的动作,感受小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课件出示7)

  诗画对应,教学“踪迹”。

  (课件出示8)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等3幅图片说说这都是谁留下的踪迹。

  练习说话:是留下的踪迹。

  在图中找找小娃留下的踪迹,理解“踪迹”在诗中的意思是指船开过后留下的痕迹。

  通过对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

  四、诵读积累。

  通过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帮助学生背诵古诗。

  调皮的词语宝宝把踪迹藏在荷叶里了,你能背吗?(课件出示9)

  小娃撑,偷采回。不解藏,浮萍开。

  又有一些词语宝宝不见了,谁还能背?

  撑,采。藏,开。

  去掉文字,看图背诵古诗。(课件出示10)

  配乐背诵古诗。

  五、写字。

  (课件出示11)出示田字格中的“首”和“采”,观察它们所在的位置。

  教师范写,强调书写难点。

  首: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自”的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右边的竖。

  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注意三个点笔画的方向。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生字的正音,为下面的分析和阅读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根据图片的.意思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这一设计是为了降低难度,借助图画这一载体,将学生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通过连线的方式呈现出来。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古诗大意的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设计意图:写字难点的讲解,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重点字的指导,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的书写,规范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板书内容小娃偷采

  池上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不解一道开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踪(zōnɡ zhōnɡ)萍( pín pínɡ)泉(quán qán)露( loù lù)

  2.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古诗描绘了孩子什么样的形象?()

  A.胆大B.愚笨C.天真D.活泼

  参考答案:

  1.踪(zōnɡ)萍(pínɡ)泉(quán)露(lù)

  2.《池上》写了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形象。

  3.C、D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词语、古诗大意。

  2.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分钟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板书:《小池》)

  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诗是谁写的?(杨万里。)(板书:杨万里)

  (课件出示13)老师简介: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大多数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2.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课件出示14)

  无树爱尖角(板书:无树爱尖角)

  学生边读,老师边将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交流记忆方法。

  5.集体反馈。(1)熟字带生字:对—树用—角友—爱

  (2)编儿歌记忆:二儿——无上头小下头大——尖

  6.再读古诗,看谁把字音读得准。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课件出示15:《小池》)听老师范读,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甲:夏天的景色,因为荷花在夏天开放。

  学生乙:夏天的景色,因为夏天的蜻蜓最多见。(板书:夏天蜻蜓)

  2.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景物,你还从诗中看出有什么景物呢?学生甲:有泉水。

  学生乙:还有树。

  3.那还有没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泉眼、晴柔。)老师简单讲解: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口,晴柔就是晴天的美好。

  4.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找到小伙伴,再读读古诗。(课件出示16:《小池》)

  【设计意图:简介作者,识记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元识字,自主识字,体现教材的特点。】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理解感悟,自主学习诗句的词句。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齐声诵读,更能读准节奏,总结全文,积累语言。】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四、诵读古诗,课后延伸

  1.齐背古诗《池上》《小池》。

  2.请每个学生收集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板书

  内容泉眼惜

  小池树阴爱生动有趣生机勃勃

  小荷露

  蜻蜓立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ǒu xiān ài xī jiān jiān jiǎo cǎi yònɡ dà shù

  ()()()()()

  二、区别字组词。

  踪()原()何()青()

  粽()泉()荷()蜻()

  三、把下面的古诗补充完整。

  小池

  泉眼,

  爱晴柔。

  小荷才露,

  立上头。

  【答案】

  一、首先爱惜尖尖角采用大树

  二、区别字组词。

  踪(跟踪)原(原来)何(如何)青(青草)

  粽(粽子)泉(泉水)荷(荷花)蜻(蜻蜓)

  三、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尖尖角早有蜻蜓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根据图片的意思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这一设计是为了降低难度。

  2.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3.古诗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课前导入中让学生背诵上节课学过的古诗《池上》,创设了学习古诗的氛围,借助图画这一载体,帮助学生完成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

  4.在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的时候,还可以相互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识字法,并向别的同学学习新的识字方法。小学生总是对新的事物感兴趣,更多的识字法使得学生能体会到识字的乐趣。

  5.在学完《小池》后,再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一起讨论,加深感悟夏天的美好景象。课外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学习积累古诗。这样就不是为了教古诗而学古诗,而是举一反三,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不足之处:

  1.课堂环节的设计,再生动活泼一些,加入一些游戏活动的因素,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古诗的朗读指导不太到位。教师的范读做得不够好,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池上》和《小池》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是叙事,后者是写景。《池上》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菜白莲又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小池》从“小”处入手,把大自然中极平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

  【作者介绍】

  1.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一生力主抗金,与范成大、陆游等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也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的诗篇。如《悯农》《农家叹》《秋雨叹》《悯旱》《过白沙竹技歌》等写出农民生活的艰难和疾苦,《歌四时词》《播秧歌》等写出农民的艰辛和欢乐。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界定池塘和湖泊的方法颇有争议性。一般而言,池塘是小得不需使用船只而多采竹筏渡过的。另一个定义则是可以让人在不被水全淹的情况下安全横过,或者水浅得阳光能够直达塘底。池塘也可以指人工建造的水池。

  通常池塘都是没有地面的入水口的。它们都是依靠天然的地下水源和雨水或以人工的方法引水进池。因为如此,池塘这个封闭的生态系统都跟湖泊有所不同。池水很多时都是绿色的,因为里面有很多藻类。

  在亚洲,池塘常见于庭院,小区之内;而在欧洲,池塘经常见于城堡之中;在加拿大,水资源丰富,池塘很常见。

  【其他资料】

  描写夏天的古诗:

  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初夏》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认真读一读,写一写。

  首角

  无采

  爱尖

  二、比一比,再组词。

  首采

  自菜

  无角

  天用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课文整体梳理。

  《池上》是唐代著名诗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作品文字洗练,内容通俗淡雅,寥寥数字,生动逼真地描述了一个天真活泼、憨厚可爱的

  形象。

  四、重点段落品析。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

  2.“小荷才露尖尖角”中“小荷”指的是,这一句的意思是。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读一读,注意画出停顿。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参考答案:

  一、略二、一首自己采花白菜无法天地一角用处三、白居易儿童四、宋杨万里小荷叶水里的荷花还和小孩子一样,刚刚一点点。

《古诗二首》教案5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 )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古诗二首》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采、无”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池上》,背诵古诗。

  3、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难点)

  4、感受诗中儿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

  4、板书课题:池上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首:共九画,下半部分是“自”,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

  3、生字宝宝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找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一片荷塘,荷塘里开着几朵粉红的荷花,有一个小朋友撑着小船,到荷塘中采莲蓬。)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撑:撑船,划船。小艇:轻小的船。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开: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件出示每句诗的翻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4)指定一名学生读诗句翻译,另一名学生朗读诗句。

  4、集体讨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爱吗?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可爱?(“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

  5、指导朗读、背诵古诗,读出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小池》,背诵古诗。

  3、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学习《小池》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的字音。

  3、指名两人一组朗读并汇报。

  三、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生字,带音节认读,去掉音节认读。

  2、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3、指导书写生字。“树”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对=树。“爱”为上下结构;“角”字中两横不能碰到左右两边。“尖”字上方“小”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短竖。

  四、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泉眼、树阴、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诗意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师引导理解“惜”“爱”的意思。(泉眼:涌出泉水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联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齐读全诗,说说此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7、各种方式诵读古诗。(齐读、比赛读、合作读)

  五、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欣赏荷花池的美景图片。

  2、全体学生朗读古诗。

  [教学板书]

  12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学习古诗的时候,我先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领悟图画内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和生成。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意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激发阅读兴趣。

《古诗二首》教案7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 寺 危 辰 恐 惊 似 庐 笼 盖 苍 茫。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惊”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古诗二首》教案8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初读古诗,激发兴趣。

  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叫《静夜思》,你还能背下来吗?

  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李白。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让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作者的心情如何?

  “郝”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3、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5、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二、简介作者

  三、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四、精讲诗意体会思想感情。

  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

  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朗读体会

  五、巩固练习

  同学们,此时,你就是罗隐笔下的小蜜蜂,你和伙伴们是怎样在百花中到处飞翔、辛勤采蜜的?

  六、小结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

《古诗二首》教案9

  教学内容

  村居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课型

  古诗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分析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准备

  优秀案例

  生成设计

  一、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板书课题:村居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4、(小黑板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么好的春光,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2、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

  3、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防纸鸢

  4、你能读好它吗?自由读古诗第二句。

  5、指名读、齐读。

  6、你能配合画面,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7、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8、很有意思的想法,能将你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

  9、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这样吧,让我们一起放飞心爱的纸鸢,一边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

  四、背诵全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一首古诗你一定能背下来。

  2、生自由背。

  3、集体配乐吟诵。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村:乡村居:居住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读完诗后,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再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烟”前鼻音,“醉”“散”是平舌音,“忙”“童”后鼻韵母。

  (三)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指导写“忙”字。

  3、请你谈谈自己放风筝时的心情,把自己想象成图中那几个刚散学归来的小孩,请你欢快地读三、四句,读出心中的喜悦。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四)放飞想象,发散思维。

  早春二月,鸟语花香,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边读一边想,你的脑海里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这是春的气息,这是春的脚步。让我们在美美的读一读。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练习朗读全诗,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准备比赛读。

  2、比赛读。其余同学当评委。

  3、背诵,边背边想象在美丽的春天里快乐的生活。

  五、注重拓宽教学内容

  春天这么美好,有多少诗人曾经赞美过它呀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好吗?

  六、注重读写结合

  师:春天的景色如此令人陶醉,就让我们以《村居》为題把春天早晨的景象写下来或画下来吧

  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业设计

  背诵《村居》,把意思讲给父母听。

  背诵《绝句》。

  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案10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诗人对春光的赞美之情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吧!(板书课题:村居)

  四、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出示风筝图,上面带有生字)大家瞧,这些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堤”的声母是“d”,不是“t”。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齐读生字)

  4.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小组交流。

  五、品悟古诗

  (一)学习第1、2句。

  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第1、2句。

  3.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

  4.你能把你看到的景物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第1、2句)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早春二月里,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仿佛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里,在春风中轻拂堤岸。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指名读)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生汇报)

  7.这么多美妙的感受,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两句诗的。(生齐读第1、2句)

  (二)学习第3、4句。

  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你能读好它吗?

  2.自由读这两句古诗。

  3.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4.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他们在干什么?(分组交流)

  5.你们能配合画面,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分组交流,尝试练说)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6.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生汇报)

  7.你们的想法都很有意思,你们能将自己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指名读)

  8.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中去呢?这样吧,让我们朗读古诗,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吧。(生齐读第3、4句)

  六、背诵古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首古诗你们一定能背下来。

  2.集体配乐吟诵。

  3.生自由背。

  七、指导书写

  指导写好生字“诗”“童”“村”,重点写好生字“童”。

  1.看“电脑小博士”的笔顺顺序,学生认真观察笔顺顺序、笔画写法。

  2.指名反馈。

  “童”字是上下结构,共有12画,可组词为“儿童、童年”。

  3.观察田字格中的“童”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找到关键笔画,再通过课件演示,提醒学生“立”的最后一横最长。)

  4.教师范写3个生字。

  5.学生描红并临写3个生字。

  6.师生评议。

  八、梳理板书

《古诗二首》教案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

  教具准备:

  课件或实物。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红豆或课件,图片。

  师讲红豆的特点。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写红豆的诗歌。

  板书课题:相思

  解题:思念。

  自由读诗

  画出生字。

  读准节奏。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学习生字

  读"此ci"此物,此事,此地。

  注意与"些"的区别。

  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8个。

  组词识记。

  师进行指导识记。

  此,客,何,背,尾,房,屋,层

  师范写。

  生书写。

  朗读诗歌《相思》

  自由读诗。

  师引导读诗。

  (1)大家找找,哪一句写了红豆(红豆生南国)

  (2)出示红豆(可以是图片)

  出示地图(长江以南叫南国也叫江南)

  红豆生长在什么季节,找一找,读出来。(春来发几枝)

  出示挂图,红豆树枝繁叶茂,红豆累累。

  师引导:这红豆美么大家想把这份美读出来么

  齐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如果你要离开故乡了,会带走故乡的哪些东西

  (泥土,水,树叶,红豆)

  (9)师:对。江南的水,土,叶,豆代表了故乡,所以诗人这样写。

  愿君多采撷,(希望你多多采摘)

  此物最相思。(这东西最会引起人们思念故乡)

  挂图了解诗意。

  红豆生长在江南,春天来了红豆常得十分茂盛。

  希望大家多多采摘,这东西能引发大家思念故乡。

  大家想想学过哪些写到思念的诗。(静夜思)

  对故乡的思念还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

  请一学生示范读。

  评价。

  读出红豆树的美。

  读出了对故乡的思念。

  大家齐读。

  背诵古诗。

  六,拓展思维

  再出示几首有关思念的诗,让学生课余读一读。《静夜思》,《忆江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业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读余下的6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回乡偶书》并背诵。

  感悟诗歌中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回乡偶书》。

  背诵《回乡偶书》。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识记"此"。

  听写三个词语。

  背诵诗歌。

  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偶(少)鬓衰客何

  2,同桌交流读生字。

  3,容易学的生字不教。

  重点教以下几个生字。

  偶(偶然)鬓(鬓毛)衰(衰老)

  出示诗句测读。

  回乡偶书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问客从何处来

  初读《回乡偶书》

  自由读诗,找出读不懂的词,句。

  交流。

  汇报并解决。

  乡音:故乡的口音。

  鬓毛衰:鬓角的头发花白了。

  相识:不认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笑着问客人从什么地方来。

  朗读指导。

  解题:回乡偶书

  回到故乡偶然写下的`(或有感写下的)

  师:大家读懂了哪一句

  师:面对一点都不认识的老人,儿童会说什么请同学们表演一下。

  朗读全诗。

  感悟诗歌小结

  这首诗中的诗人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他多么高兴啊,可是却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小孩,小孩的问话让老人感慨不已,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现在请大家齐读诗歌,读出诗人回乡的快乐与惊讶,读出小孩的可爱,真诚。

《古诗二首》教案1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2、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亲情;

  3、指导朗读,要求会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感情

  【教学思路】

  课前,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预习理解生字词。课上先组织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古诗,通过朗读、品味,深入理解古诗所包含的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精妙之处。再通过训练,强化理解,达到检查的目的。课后组织学生进行我国古代节日风俗调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一幅、有关茱萸的画片两张、大字课文、练习纸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理解课题,介绍唐代重阳风俗。相机教“茱萸”一词。

  3、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预习的,进行指导。

  二、指导朗读,理解古诗意思

  1、组织学生自由的读古诗,组内交流如何停顿。

  2、组织学生交流朗读。相机教“佳节”一词。

  3、指导朗读,要读出“××/××/×××”的节奏,读出孤独和无奈的感情。

  4、指导学生逐步翻译古诗的意思。(直译)在古诗的右边完成以下板书:

  九月九日想念家乡的兄弟

  独自一人在外地作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

  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5、组织学生理解读,比较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6、组织讨论: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小结,并过渡:诗人是怎样表达的呢?

  三、品读古诗,深入理解古诗

  1、组织学生读古诗,思考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

  3、逐步提问:

  ①第一句中的一个“独”和两个“异”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谈谈孤独和思念的'关系。

  ②怎样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每”字?

  ③“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感情?它与“思念”有关吗?为什么?

  ④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最好的是哪句?为什么?

  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组间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5、小结古诗的写法。

  6、组织背诵,组内检查。

  四、组织练习反馈

  1、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_______倍______

  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兄弟”指的是_______“一人”指的是______

  2、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王维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读一则关于茱萸现状的新闻,让学生懂得,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的感情都无法表达。

  六、兴趣作业

  调查我国古代节日风俗,互相交流交流。

《古诗二首》教案13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请你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

  2.学习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

  《游子吟》歌曲录音,课文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你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吗?(学生畅谈)

  2.解题。

  游子吟:古时歌曲的名称。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3.简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

  二、自读诗文,扫清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读全诗,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词。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三、细读诗文,理解意思。

  1.解题。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吟:轻轻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读诗。

  ②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慈:和善。衣:衣服。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线:穿针引线。

  ④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临行:快要走的时候。

  密密:细细密密。

  归:回来。

  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

  意恐:生怕,担心。

  迟:晚,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

  ④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能回来。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你对诗句的理解。

  寸草:小草。这里指游子。

  三春晖: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晖:阳光。

  ③教师补充解释。

  言:说。寸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

  报:报答。报得:报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④指名读诗句,说出这句诗的意思。

  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

  3.指名读全诗,两人互说诗句的意思。

  4.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5.教师小结: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真挚感人。

  6.齐读最后一句,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比喻意味深远。)

  四、听录音,看画面,写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录音,展放课本中的插图。请学生想象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远行前,借着灯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2.同学相互交流。

  五、作业

  1.背默两首古诗。

  2.搜集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记录在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

  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凉州词 浪淘沙

  孤独 蜿蜒曲折

  荒凉 流程长

  同情 激奋

《古诗二首》教案15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借景抒情,同是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送元二使安西》则流露出作者内心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

  教学目标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构想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让学生充分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收集送别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一首古诗,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

  2.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板书课题)

  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

  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明确: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2)高适是谁?(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3)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谁能说说呢?(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

  (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明确: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

  3、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

  (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看图,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荒寒凄凉的环境)。

  (2)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你觉得那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3)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4)读这句诗,突出“千里”;再读这句诗,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5)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4、“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啊!这就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

  (1)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明确: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2)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安慰,鼓励

  (3)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劝慰朋友?

  (4)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一些什么呢?(小组说说)

  (5)感情升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学生自由讨论赏析(董大是个人才,但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让我们祝福他吧。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的豪情来,确实让人佩服。)(板书:豪情昂扬)

  三、小结:

  古诗词是一尊巨大的,丰富的宝库,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大量阅读。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体会诗句表达的不同情感。

  2、背诵自己喜欢的送别诗。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荒寒 凄凉 真挚 深厚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豪情 昂扬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二首古诗,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背诵《别董大》

  二、对比阅读,感悟诗蕴

  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学生比较,指名汇报。

  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

  4、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送元二使安西》。

  三、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解题学生读读题目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3、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4、自由读,交流读懂的内容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旅店。新:焕然一新。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师小结: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体会诗句表达的不同情感。

  2、背诵自己喜欢的送别诗。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写景

  抒情

  课后反思

【《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教案05-28

古诗《画》教案06-19

幼儿古诗教案08-15

语文古诗教案05-16

古诗《咏柳》教案03-11

古诗元日教案08-02

小班古诗教案10-03

古诗《所见》的教案10-30

古诗《清明》教案09-12

古诗《风》教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