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古诗三首的教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古诗三首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古诗三首的教案1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均出自于《诗经》。那就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2、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3、出示学习目标。
说明: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展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增加对《诗经》的了解,扩充学生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题情境中,为后面的学习蓄势。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伴乐朗读课文。
(1)、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唏(xī)坻(chí)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4、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说明: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跟读、齐读并且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力求扎扎实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做到字对音正,从而达到积累字词的目的。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请学生试着伴乐朗读课文。
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大家指正。
2、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再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4、教师概括:
(1)《关雎》朗读指导: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蒹葭》朗读指导:
每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男子想象与淑女在一起的欢快、愉悦,升调。)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焦急的心情,降调。)
说明:放开声音,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仅有利于理解诗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利于增强记忆,还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通过诵读,脑子里积累的材料多了,写作或讲话时才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对人的气质和自信心的'培养也很重要。就像朱熹所说的,“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思索。”
四、研读共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
1、《关雎》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
(2)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2、《蒹葭》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⑴、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执著专一。
⑵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3、比较阅读:请指出《关雎》和《蒹葭》两首情歌的不同点。
说明:继续提高学生分析、感受、判断能力,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五、美文共品读
《关雎》和《蒹葭》两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最美?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说明: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同时,通过语言表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六、诵读作结
说明:本课要求学生背诵。在前面反复朗读品赏的基础上,学生其实对全诗已基本上口,再通过小结、回顾、归纳等将诗歌的内容大意、思想感情、艺术特点贯穿起来,以便学生更好的领会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和《蒹葭》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不少于150字。
2、阅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作好笔记,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诗经》两首
六年级古诗三首的教案2
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古诗朗读的兴趣。
2、通过欣赏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从而对古诗尝试兴趣。
活动准备:
一幅山水画,音乐。
活动过程:
一、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幼儿谈论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1、事先布置好场地,教师带领幼儿入场。
2、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主题。
(1)小朋友们,春天的时候你们去山上玩过吗?在山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2)大树上住着谁呢?如果你过去抓它,小鸟会扑棱一下飞走吗?
(3)小朋友们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鸟有花,真漂亮!
二、以郊游的形式带领幼儿去看画。
1、今天老师也带小朋友们去美丽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么?让我们背上背包出发了!
2、带领孩子一边开汽车一边欣赏路上的风景(轻音乐起,欣赏图画作品)
三、引导幼儿观看图片,并初步讲解诗句的意思。
教师与幼儿围在画的周围,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1)小朋友看这个地方漂亮吗?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哪些漂亮的东西?
(2)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好漂亮的小花,春天过去了,可小花还依然开放的很漂亮(春去花还在)。
(3)有一座山,我们走远一些看看山宝宝今天穿了件什么颜色的衣服?
(4)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很漂亮的衣服,有很多颜色(远看山有色);
(5)(教师手指水)看山宝宝旁边是谁呀?悄悄的走进水宝宝的身边听听,它发出声音了吗?
(6)竖起小耳朵,再听听水宝宝真的发出声音了吗?(近听水无声)
(7)漂亮的'小鸟,和小鸟打个招呼吧:嗨!你好。咦!小鸟怎么不理我们?我们轻轻的走过去摸一摸,奇怪?小鸟怎么不动的?(这是画上的小鸟)哦!原来这是一幅画!
(8)结:难怪小朋友刚才没有听到水的声音,小鸟也没有被吓跑,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幅画)在很久很久以前许多读书人喜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用简单的好听的话写下来,变成诗让别人朗诵。那么古时候有位叔叔就因为非常喜欢这幅画,所以写了首诗,名字就叫“画”。
四、着音乐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1、师范读古诗一遍。
2、儿再次静听录音一遍:我们再仔细听听录音机里的叔叔是怎么念的,你听他说到了什么?怎么说的?
3、配乐朗诵古诗。
4、用动作来表演古诗内容。
活动反思: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次活动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活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让幼儿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观察,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感受景物的美。在尝试朗诵古诗的时候我也采用了多种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幼儿能在活动中保持兴趣跟着整个活动的流程走,对古诗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六年级古诗三首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带着感情和诗意认读古诗,并准确背诵古诗。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创作时的凄凉心情。
3、引导幼儿感悟诗意,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读古诗,并准确背诵古诗。
2、引导幼儿感悟诗意,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景教学法、互动交流法
教学准备
语言表达书、PPT课件
一、常规部分:
1、儿歌律动《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2、师生问好
二、导入部分:
小朋友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谁能说一说?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看看它是怎样来展现春天的。(出示PPT课件)
三、新授部分:
1、请幼儿翻开课本第7页,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些什么?
2、师泛读《乌衣巷》(请幼儿注意听老师泛读的`语气及诗句如何停顿)。
3、师讲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出示朱雀桥繁荣和凄凉景象图片的对比。
提问:你觉得朱雀桥繁华时,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凄凉时,又是什么样子的?
4、分句教读古诗。
5、师根据诗句,讲解古诗全文大意,请幼儿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意。
6、古诗游戏:“填一填”。
7、引导幼儿带着感情和诗意齐读古诗。
8、分形式朗读古诗。
9、幼儿准确背诵古诗。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的《乌衣巷》,是一首怀古诗。全诗通过对眼前荒凉景物的描写,暗示了乌衣巷旧日繁荣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怀旧的感慨,读起来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作业设计
回家把古诗《乌衣巷》背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逐句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知道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情景下,作者创作了这首诗,并能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述诗意。课堂中用各种形式带领幼儿认读古诗,在认读古诗和背诵古诗时,重在引导幼儿在读和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读出古诗的韵味,结合诗意和作者创作古诗时的凄凉心情来读。
【六年级古诗的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教案11-12
古诗《咏柳》教案03-11
古诗元日教案08-02
古诗教学教案05-28
古诗《所见》的教案10-30
古诗优秀教案11-12
古诗《风》教案10-11
幼儿古诗教案08-15
小班古诗教案10-03
语文古诗教案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