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古诗》教案

《古诗》教案

时间:2025-02-19 09:22:07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案15篇【常用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两首》教案15篇【常用15篇】

《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自由记生字。

  2)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师范读。

  2)自愿读。

  3)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古诗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2. 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

  3.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引发学习古诗的愿望。

  一、背诵古诗,温故知新

  1. 师背一首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刘禹锡的《浪淘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请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3. 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刘禹锡。

  4. 揭示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 自由初读诗歌,认识生字。

  2. 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3. 再自读,结合注释,试着了解诗的意思。

  4.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潋滟、空蒙、两相和、镜未磨等词语的意思。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1. 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看图,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2. 配上悠扬的音乐,让学生随着老师富有激情的描述再次进入诗的意境。

  3. 鼓励学生把读诗后头脑里出现的画面画下来,为诗配画。

  4. 课件演示古诗所描绘的`图文结合画面,配上音乐,指导学生朗读。

  5.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 阅读一篇描写西湖、洞庭湖景色的文章或诗歌。

  2. 搜集苏轼、刘禹锡的诗歌,举行朗读比赛。

  参考资料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和极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诗词成就也很高。他的诗风流畅自然,姿态横生,既奔放又旷达,艺术手法变化多样。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是苏轼在西湖上饮酒,看到了西湖在晴天、雨天的不同景象而写成的。在诗中,他把西湖比成西子(即西施),因此西湖又被人们称之为西子湖。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中进士,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王叔文失败,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梦得文集》等。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作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古诗两首》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字:咏、妆、惜、荷、蜻、蜓;会

  写6个字:惜、柳、丝、照、泉、柔,以及“泉眼”一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4、通过学习,初步体会汉语丰富的表现力,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感悟法,情景教学法。

  预习作业:

  朗读古诗;查字典或资料先了解古诗大意。

  教具准备:

  课文课件、图片、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借助拼音读古诗,把诗句读流利。

  2、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汉字。

  3、读古诗,想:

  a两首古诗分别写的'什么季节?

  b结合插图,分别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赞美。

  c细读古诗,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或查工具书。

  d想象小池的美景,进一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e想象诗句的意思,试背诵。

  二、质疑定向(小组长检查)

  三、自主合作探究《咏柳》

《古诗两首》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江南春》。

  2、学会生字'旗"、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同学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读懂诗句、感受江南的美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怎样抓住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南的美景、抒发感情的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复习:还记得一年级时学的那首叫《江南》的古诗吗引导背诵:

  2、交流认识:江南是哪个地方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指导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3、简介诗人:还记得三年级时学的《山行》这首诗吗引导背诵。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人

  4、江南的春天给杜牧留下了哪些难以磨灭的印象呢这节课俺们来学习他最著名的诗《江南春》。

  5、读课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读诗句:

  1、指名读诗句、纠正字音、强调"旗"的字形。

  2、看课件、听朗读。

  3、和课件比朗读。

  三、理解诗句

  1、预习交流:

  (1)通过预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2)通过预习理解了哪些句子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2、逐行理解:

  根据每个词语的意思、想象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色、用自身的话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水村山郭酒旗风。村庄傍着水、城郭考着山、一面面酒旗正迎风招展。

  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以来建造了许多寺院、

  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雄伟壮观的亭台楼阁都被笼罩在迷迷蒙蒙的轻烟细雨之中了。

  重点理解"莺啼"、"绿映红"、"酒旗风"的意思。

  3、完整理解

  想象诗句描写的江南春天的景色、用你具体生动的语言说一说诗的意思。

  四、体会感悟:

  1、交流: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后、你是否回到了千年前的唐朝、看到了那时候江南的春天你对杜牧所描写的江南的春天有哪些感受

  2、引导理解:

  (1)诗句抓住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有景物进行了描写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句话将景物的特点说得更具体形象生动吗

  (2)这首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美

  (3)找出描写江南晴天和雨天的句子读一读、想象:晴天的江南是什么样的雨天的江南又是什么样的概括、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分别有什么特点

  教师补充背景资料:南朝的皇帝都崇信佛教、修建了许多寺庙、京城建康(南京)最多。

  3、体会情感:你感受到杜牧在写这首诗时时什么样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总结延伸

  本节课精典习题设计

  1、填空:

  "大李杜"指的是xx和xx、"小李杜"指的是xx和xx、《江南春》的作者是xx。

  2、根据诗意在诗中的这些景物前填上适当的词语。

  xx黄莺xx的花xx的树xx的村庄xx的城郭xx的酒旗xx的亭台

  3、写写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

  明媚春光

  写今怀古

  4、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春日偶成》。

  2、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同学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游春的快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这首诗同学不熟悉、理解上有难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看课文插图:你感受到什么描述。

  2、图上的这位古人是谁交流简介。

  称颢看到这美丽的春天、和你们发生了同样的感受、并且情不自禁地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春日偶成》

  3、读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偶成"。

  4、提出学习目标:诗人在他的诗中写了春天的什么呢读完诗句、读懂意思、俺们就明白了。

  二、初读诗句

  1、指名逐句读、相机正音。

  2、指名读全诗、竞赛评议。

  三、理解诗句:

  1、预习交流: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

  (1)第一行:

  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云"是什么样的风呢这时正是什么时候

  你也看到了中午时候天空的景象了吗、是什么样的

  根据词语的意思、展开想象、用优美的词句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在有感情地朗读。

  (2)第二行:

  这时的诗人又身处于哪些景物之中来到了什么地方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你想象到怎样的景象

  根据词语的意思、展开想象、用优美的.词句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在有感情地朗读。

  (3)第三、四行:

  看到春天里这美好的景象、诗人的心情如何

  对于俺的这份快乐、人们是怎么看的

  根据诗句想象:假如你是当时其中的一个人、看到程颢在这儿悠闲自在地游玩、你想说什么

  根据词语的意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在有感情地朗读。

  (4)用自身的话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情感:

  1、读完诗句、你对春天又有了哪些认识诗人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你从诗中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诗人为什么很快乐、你能想象他快乐的样子吗

  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背诵古诗。

  五、总结延伸:

  1、诗句的两句话分别主要写了什么

  2、春天的景色是风和日丽、春日的郊游是悠闲快乐、这样的写景和抒情密切相依、融为一体。

  3、想象、诗人还会看到哪些景物

  4、除了这两首诗、还有哪些是也是描写春天的

  六、练习

  本节课精典习题设计

  1、填空

  (1)这首诗的作者是xx代的xx、诗中第一句xx、描写了xx、第三四句xx抒发了

  2、请根据诗句的意思、在诗中的这些景物前填上适当的词语。

  xx的云xx的风xx的花xx的柳树xx的小河

  3、想象、编写诗句背后的故事。

  板书:

  明媚春光

  愉快心情

《古诗两首》教案5

  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单元内容: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

  2.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题西岭壁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

  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看到庐山像()。”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

  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2.(师吟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

  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游山西村

  莫笑 / 农家 / 腊酒浑,

  丰年 / 留客 / 足鸡豚。

  山重 / 水复 / 疑无路,

  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

  (注意纠正“浑”、“豚”、“疑”的读音。)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古诗大家都能读了,还不行,还有四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请自己看看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5)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近字。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

  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

  师总结:(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3.理解诗句。

  A.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B.交流学习所获。(教师主导,集体交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的腊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反复读这两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

  (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

  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从哪儿看出的?

  (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

  5.领悟意境。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

  三、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

《古诗两首》教案6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知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俺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 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

  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同学认读:

  开火车读。

  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⑴ 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烟 口──知

  ⑵ 换笔画,换局部组字: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岁──多 放──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 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根据同学质疑可适当引导:

  ⑴ 晓:是天刚亮的时候。

  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 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 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 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同学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 同学自读,体会感悟。

  ⑵ 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同学: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同学: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同学: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⑶ 自由练习背诵。

  ⑷ 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同学配上音乐。

  ⑸ 集体背诵。

  五、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村 首 醉 出 散

  chu shou san zui shi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俺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悟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

  (清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

  (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

  (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⑴ 自身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

  (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

  ⑵ 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同学边读边扮演。

  ⑶ 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同学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

  读一读:

  古 声 多 处 知 忙

  2、同学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

  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局部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同学自身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忄”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晚春》

《古诗两首》教案7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提高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提高自己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难点 :想象并写出《村晚》景象。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之一《村晚》

  教学目标 :

  1、学会古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

  3、能想象古诗意境,并写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录音挂图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绚丽多彩的春天已离我们而去,让人向往的夏日风情将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的诗人雷震带来的古诗《村晚》。

  2、板书课题——村晚

  3、看了课题,想象一下,古诗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欣赏古诗

  1、共定学习目标。

  2、按学习目标自学古诗

  3、交流学习的收获。

  (1)古诗中的生字:陂 衔 漪

  (2)交流读后的感受。

  (3)结合插图谈谈对诗句的感悟,体会古诗意境。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你能把你对诗句的感悟用你的声音来表达吗?

  5、你不想把这么美的夏日风情留在记忆中吗?(背诵指导)

  三、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多搜集一些关于夏日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

  一、创设课堂情境。

  1、背诵古诗《村晚》,说说这首诗给我们带来了感悟与体验。

  2、出示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欣赏古诗。

  1、出示古诗。(配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自读古诗,并交流初步感受。

  3、欣赏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过渡:诗人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想象画面,低声吟诵。出示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感受。发自内心的赞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配乐诵读古诗。

  5、同桌交流。

  三、诗人体验大行动。

  过渡:诗人因对景色有独到的感受,就用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们,想不想过把诗人隐?播放荷花图片。

  小组讨论,现场作诗。

  全班交流。

  四、作业 。

  交流课前搜集的夏日古诗和描写花的古诗。

《古诗两首》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在感受秋天的诗情画意中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秋天的美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喜欢背诵古诗。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谈话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谁来背几首给大家听听?

  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文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板书:古诗两首学生认读课题。

  初读《赠刘景文》

  1.板书课题《赠刘景文》题目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2.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读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读准字音。

  3.同桌相互认读课文,老师参与同桌学习。

  4.学习生字,重点正音:橙、橘、残。

  5.朗读整首诗。师读、生读、挑战读。

  再读诗歌,初步了解意思,朗读、背诵诗

  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动脑筋试一试,自己能读懂多少?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读不懂哪些?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老师适时指导。重点指导:擎雨盖、傲霜枝。

  激发想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配乐朗读;再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比一比谁读得好。

  看看插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这首诗。

  (四)想一想,议一议

  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种颜色吗?

  学写生字

  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认读记字。

  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写得好的孩子在黑板上示范写。其余在书上描红,临写。

  自评写得最好的一个字,总结经验。

  拓展性学习

  你还知道哪些秋天的诗句,背给大家听一听。

  你还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第2课时

  背古诗,引出课题

  背诵《赠刘景文》和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板书:山行读课题,说说从诗歌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学生独立阅读诗歌,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读准字音。

  同桌相互认读课文。

  认读生字:枫、径、斜、于。

  指多人读古诗,师参与读,及时纠正。

  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山行》?

  小组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读不懂哪些?

  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老师适时点拨。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情景。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想一边读。

  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找个伙伴一起练习背诵。

  你见过满山的红叶吗?说说是怎么样的。(课件出示满山的红枫叶)

  一边观看课件,一边背诵这首诗。

  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说说怎样记住。

  看范字,说怎样书写美观。

  老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枫”字,然后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写。

  拓展性学习

  你还读过哪位诗人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读,背:《词语手册》第15页的古诗。

  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你到郊外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

  “我会填”练习,课本第17页。

  练一练

  连一连:将汉字与相应的拼音连起来。 《新学案》第9页。

  组一组首()()()于()()()

  记()()()枝()()()

  选一选:把气球的序号填到相应的横线上。《新学案》第9页。

  写一写:选两首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古诗,抄一抄或默一默。《新学案》第9页。

《古诗两首》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所见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读《识字4》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

  (蝉)

  3、出示图:

  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情景图:

  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

  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

  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

  〖课后记〗

  这首诗我通过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边看边说。学生较快理解,并能背诵。

  第二课时

  小池

  一、背了《所见》

  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

  三、自学古诗《小池》

  1、个体自学:

  ⑴学生自主读古诗。

  ⑵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⑶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⑴小组互相读读这首诗。

  ⑵请读得最棒的小朋友带读有困难的同学。

  ⑶小组负责认记生字。

  ⑷讨论组员中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馈:

  ⑴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⑵夸一夸,帮一帮:

  ①各组派代表读古诗,评议。

  ②展示:

  说说你们组自己学懂了什么?

  ③帮一帮:

  说出需要帮助的地方。

  ④点拨(结合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朗读比赛。

  2、背诵古诗。

  〖课后记〗

  这首诗前两句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中理解。

《古诗两首》教案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资源朗读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解题: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

  二、介绍作者(用投影片将作者情况演示出来。

  三、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听录音,听示范朗读。

  2、随录音磁带播放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3、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句子的意思,勾画出不懂的词语。

  四、用投影仪演示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字的意思。

  ①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柴扉:柴门。久:很长时间。

  ②指名逐句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是: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院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五、有感情地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1、老师范读,指导有节奏,读出重音。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启发想象:

  ①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

  ②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

  a、有柳树,有美丽的,各色的花。

  b、有蝴蝶,有蜜蜂c、有浓郁的花香。

  六、学生讲完后,自己动手设计,画画。

  1、将满园的春色展现出来(打在投影仪上)。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来描写园中的春景。编儿歌或诗:老师示范

  春色满园绿青苔,鸟语花香蝶蜂缠,花红柳绿笑开怀,红杏出墙引客来。

  七、背诵诗句。

  八、小结: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

  作业:背诵、默写《游园不值》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案11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悟是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具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出示课件庐山画面。)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两行描写看到的景物。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后两行是作者的想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推荐书目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古诗两首》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字词。

  空山

  但人语返景深林复照

  朝辞白帝轻舟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3.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古诗两首》教案13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

  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

  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所以称“回”。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及时引导。

  2、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总”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读诗句。师生接诵,全班齐诵。

  六、拓展积累与运用

  1、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引得无数诗人都歌颂它。你还知道哪些诗句?

  2、学生交流,会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诗《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试着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讨论后理解大体意思。

  (4)师生对读、接读、齐读、熟读成诵。

  4、创设情境加以运用。

  配乐《高山流水》,师语言描述:我们的祖国美丽如画,当你来到江南,看到青山绿水时,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诗句——(生);当我们来到洞庭湖边,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声朗读——;当我们来到茫茫大草原时,禁不住——;当我们看到巍峨的泰山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当我们荡舟西湖时,不禁想起苏轼的——;当我们来到乘船沿着滚滚的长江顺江而下,望见雄伟的天门山时,我们不禁朗诵——。能把这首诗写下来吗?

  5、默写《天门山》

  (1)仔细观察生字“断、楚”老师提醒“楚”的中间部分。

  (2)学生默写。

  (3)全班展示。

《古诗两首》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案15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诗句,进行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二、范读古诗。

  1、听老师读古诗。

  2、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三、结合朗读,学习本课生字词。

  四、理解古诗内容。

  1、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2、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指导朗读。

  六、巩固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练习背诵,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解题。

  二、范读古诗。

  3、听老师读古诗。

  4、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三、结合朗读,学习本课生字词。

  四、理解古诗内容。

  4、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5、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6、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指导朗读。

  六、巩固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七:教学心得:

【《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教案11-12

古诗教学教案05-28

《村居》古诗教案12-02

语文古诗教案05-16

古诗幼儿教案12-24

小班古诗教案10-03

古诗《清明》教案09-12

古诗优秀教案11-12

古诗《所见》的教案10-30

古诗《风》教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