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古诗词鉴赏答案

古诗词鉴赏答案

时间:2025-08-12 07:24:04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古诗词鉴赏答案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鉴赏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词鉴赏答案

古诗词鉴赏答案1

  【20xx四川巴中】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感情。(2分)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诗句的画面加以描绘。(2分)

  【答案】(1)(2分)思乡(怀乡

  (2)(2分)示例:诗人舟过荆门,眼前,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像飞下的天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意近即可)

  【20xx四川成都】

  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烟、雨、落花、鹧鸪组合在一起,除了点明暮春时节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作答。(2分)

  2.下面哪一个选项的诗句最能表达词中“远客”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2分)

  A.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B.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案】1.从“思乡”二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思乡小词。词中写岸边烟雨朦胧,花瓣伴着雨滴飘落水中,鹧鸪几声啼叫,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借景抒情,为下文渲染了离愁别恨的崽乡之情做铺垫。

  2.答:C。《南乡子》表达的远客心境是,身在遥远异乡,内心孤独凄凉,思归心切,却只能在潮退的日暮春色里,遥寄乡愁。而C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也是表达了作者深处边疆之“远”,保家卫国,但功业未建,只有在杯酒中表达内心的孤独凄凉,寄托思乡之愁。

  【20xx四川达州】

  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问刘十九①

  (唐)白居易

  绿蚁②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释】①刘十九:刘十九乃白居易堂兄刘禹铜,两人常有应酬。②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两首小诗都写的是诗人在寂静的夜晚邀请老朋友来倾诉衷肠。它们无论是写声,还是绘色,都十分精妙,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细细品读,回答下面问题。

  (1)简析《约客》中写雨声、蛙声、棋子声的作用。(2分)

  (2)《问刘十九》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很有特色,试对“绿”“红”“雪”三字的表现力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1)雨声、蛙声写景中以声写静,烘托出了当时周遭的清静;棋子声看似百无聊赖,实则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的独得之乐。

  (2)“绿”字描绘出新熟家酒的淡绿和浑浊粗糙,引发读者的联想;

  “红”字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

  【20xx四川广安】

  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鲁山什么季节的景色?(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分)

  【答案】(1)千山、好峰、幽径、(秋)霜、熊、树、林、鹿.(小)溪、人家、云、鸡鸭(答到其中任何四个意象得满分2分,少一1个扣0.5分)秋季(1分)(共3分)

  (2)表达了作者对鲁山(美景)的喜爱之情。或:表达作者沉醉鲁山(美景)的愜意。(1分)

  【20xx四川乐山】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

  D.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行,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艺术成就。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可见,李白在盛唐诗坛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4分)

  【答案】1.C(2分)

  2.(4分)不好。“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1分;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情形,体现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1分;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1分。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1分。

  【20xx四川凉山州】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的是何时的景色?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2)这首诗的尾联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3分)

  【答案】

  (1)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深秋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_____

  (2)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20xx四川南充】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问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上阙描写__________(季节)的景色,表现该季节特征的景物有___________。(2分)

  (2)下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2分)

  【答案】(1)春天或春季(1分);兰芽、子规(任答一个得1分)

  (2)借溪水西流(1分)表现作者老当益壮,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分)(意近即可)

  【20xx四川攀枝花】

  乙卯重五①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②,艾束著危冠③。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③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

  (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

  【答案】

  (1)比喻(或对偶);吃粽子、插艾枝

  (2)山村景色美好;节日气氛浓厚;较早做完天的事情;能轻松享用晚餐。(意思对即可)

  【20xx四川遂宁】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流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①此诗作于玉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墅之时。暝:夜色。②歇:干枯。③《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王孙:这里指京城贵族,一说游子。

  (1)请赏析“空山新雨后”一句中“空”字的表达效果。(3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这和“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空”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0xx四川宜宾】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使至塞上》中的“征蓬”是什么含意?(2分)

  (2)这两首诗同为边塞诗,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1)飘飞的蓬草,(1分)比喻诗人自己(答“比喻漂泊的旅人,又泛指远行之人”也可)。(1分)

  (2)《使至塞上》抒发的是诗人只身出塞的飘零落寞、抑郁激愤之情。《从军行》抒发的是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0xx四川自贡】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蜀相: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丞相祠堂即成都诸葛武侯祠。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5分)

  (1)诗歌用设问开篇,“何处寻”写出了找寻的艰难,表达出对先贤的追慕之情。〔A〕〔B〕

  (2)第二句写丞相祠堂掩映在高大茂密的翠柏丛中,营造出一种静谧肃穆的氛围。〔A〕〔B〕

  (3)三、四句描写丞相祠堂景色,动静结合,春草青青黄鹂声声,一派春意盎然。〔A〕〔B〕

  (4)春草自碧,黄鹂空鸣,“自”“空”二字于写景状物中,传达出知音难觅的慨叹。〔A〕〔B〕

  (5)五、六句转入议论抒情,概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他忠心报效蜀汉朝廷的一生。〔A〕〔B〕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1.B A A B A

  2.既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深深惋惜之情,诸葛亮北伐的目标尚未实现而身先死;(2分)又表达了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以及自身处境而产生的惺惺相惜之情,不由得发出了英雄泪满衣襟的浩叹。(2分)

  【20xx广东广州】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2分)

  (2)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1)“顾”意思是:看。“济”意思是:渡过。

  (2)“像姜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诗人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20xx广西北部湾】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塞下风景与中原地带风景的大不相同。

  B.上阕后半部分景物描写极具感染力,边声、号角声写动,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充满样和之气的战地画面。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正面揭示了词人与征夫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家乡,却又因战功未建,不能如愿而归。

  D.整首词意境苍凉悲壮,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词中描写的是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词人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读来真切感人。

  【答案】B(B中的“充满样和之气的战地画面”是错的)

  【20xx广西桂林】

  【甲】《渔家做》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友征夫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两首诗词均借用了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甲】词用___________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乙】诗则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毎空1分,共3分)

  2.【甲】词委婉曲折,【乙】诗豪迈奔放。请选择其中一首,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答案】1.(3分)窦宪勒石燕然(1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1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志向(1分)。

  2.(3分)答案要点:结合词句内容1分,分析2分。甲词分析须立足于“委婉曲折”,乙诗分析须立足于“豪迈奔放”。

  示例1:甲词借鸿雁南飞之坚决,借浊酒一杯之苦楚衬托征人思乡之深切(1分),借“燕然未勒”表达功业未成之遗憾(1分),委婉曲折的表达了戍边将士欲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1分)。(“委婉曲折”表现:情感的复杂性,抒情的含蓄性。)

  示例2:诗人先浓墨重彩描绘战场之危急:“黑云压城”、“甲光向日”(1分),然后笔锋一转,借用典故抒誓死报国之志(1分),感情豪迈奔放,读来让人热血沸腾(1分)。(“豪迈奔放”:描写战场的浓墨重彩,危而不惧;抒发壮志的豪言万丈,铿锵有力。)

  【20xx广西贺州】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歌的一、二两句中以“_________”和“_________”来烘托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后心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四句是这首诗的精华,请你作简要赏析。

  【答案】(1)白日斜天涯痛苦或愁苦。

  (2)示例一: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示例二:诗歌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红”和“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20xx广西梧州】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下列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答案】C.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表述不正确。

  【20xx广西玉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丙辰”指干支纪年法的丙辰年,“不胜寒”意为“忍受不了寒冷”“何似”意为“怎么比得上”,“何事”意为“为什么”,“但愿”是“只希望”之意.

  B.词的上片词人由赏月抒发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但他最终不愿“归去”,是因为在“天上宫阙”里,自己会有“高处不胜寒”的不适,而无在人间“起舞弄清影”的欢乐。

  C.词的下片由月写到人,由自己联想到兄弟,由抱怨圆月到理解月圆,由月圆月缺的自然规律到悲欢离合的人生规律,由对生活的无奈到对生活的祝福,表现了词人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D.中秋与明月是美好的时节和事物,离别与亲情是千古传承的无奈与温馨,如同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给自己给亲人也是给我们留下的美好祝愿。

  【答案】B

  【20xx海南省】

  水调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词中加点的“此事”指的是__________(请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1.(3分)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2分)C

古诗词鉴赏答案2

  从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这首诗里选一个词语作为诗的.题目,并简述理由。(3分)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农耕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饥勤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答案】

  田家。全诗是围绕“田家”展开的,通过写“田家”的劳碌与辛苦来表达诗人对其的同情。

古诗词鉴赏答案3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⑴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2分)

  ⑵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⑴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1分)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1分)(共2分)

  ⑵抒发了作者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2分)

古诗词鉴赏答案4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试题】

  1.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

  A.《龟虽寿》曹操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竹里馆》王维

  D.《月下独酌》李白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3.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B

  2、比喻 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用“流水”比喻时光流逝,生动形象(或:对比用“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

  3、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20xx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注释】

  每:总是。

  浮云:比喻聚散无定。

  萧疏:零落。

  何因:什么原因。

  淮上:淮河水边。

  【译文】

  曾在汉江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喝醉了才回去。像浮云一样分别后,时光如流水,一别就是十年。欢笑的情谊同过去一样,只是两边的鬓发已经斑白稀疏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因为有淮水上的满山秋色。

  【鉴赏】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象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这就需要剪裁。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颇见这首诗的熔裁功夫。(林东海)

古诗词鉴赏答案5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1)解说本诗第一、二句所象征的内容。

  (2)简析全诗的主要艺术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龙潭夜坐

  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 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 析。

  10.阅读下面的,然后回答问题。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1)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8.答案 (1)得第者有所凭恃,特承恩宠,春风得意,前程似锦,平步青云。

  (2)手法:诗全用比拟。思想情感:诗中暗寓自己生不逢时的悲慨,又不卑不亢,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同时也表现出了对自己才识的自信。

  9.答案 (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

  (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10.答案 (1)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的初春之景”。

  (2)①反衬。用芳春(或)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凸显(反衬 )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古诗词鉴赏答案6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①,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①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题目中的“劝”是勉励的意思,起统领全片的作用。

  B.首句写读书时间﹣﹣从“三更”读到“五更”,极言读书之刻苦勤奋。

  C.“黑发”、“白首”借指青年,老年,两相对照,突出年少勤学的可贵。

  D.诗的`语言平实质朴、自然流畅、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

  2.补写下面的“劝学”诗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汉乐府长歌行》)

  【答案】

  1.B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诗词鉴赏答案7

  (20xx荆州)

  古诗文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2分)诗歌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9.(2分)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鉴赏:杜甫《春望》阅读答案

  8.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答对一半得1分)

  9.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意近即可)

古诗词鉴赏答案8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友人出塞①吴伟业

  其一

  鱼海②萧条万里霜,西风一哭断人肠。劝君休望零支塞,木叶山头是故乡。

  其二

  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

  注:①友人因罪流放宁古塔城(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辞官归乡不久的诗人,在吴江垂虹亭置酒相送。②鱼海:即“捕鱼儿海”,远在塞北内蒙古之境。

  (1)零支塞是友人出关必经的边塞,在今河北迁安县西。当友人离去途经此地时,诗人本该劝他“回望”故乡,却不合情理地劝他“休望”,为什么?(4分)

  (2)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主要不同?请简析之。(4分)

  答案

  (1)①背井离乡的人途中的回望,只会徒增几分乡关日远、一去难返的哀慨和绝望。诗人的劝慰,正是深切地把握了友人出塞时的凄绝心态。(2分)②反常的劝慰,使思乡之情流徙之苦倍增,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2分)(意思对即可)

  (2)①第一首诗运用想象手法,悬拟友人出塞途中的凄凉景象,表现友人肠断天涯之伤。(2分)②第二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在风雪肆虐的黑水与亭草渡船的`江南的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流徙生涯的牵挂与担忧。(2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古诗词鉴赏答案9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2分)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4分)

  【答案】

  1.B(2分)

  【解析】这种愁情不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至”,因为前面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句”。诗人的愁情是忧国思亲。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2分)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2分)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2分)

古诗词鉴赏答案10

  诗歌鉴赏(7分)

  卜算子苏轼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0.(1)《卜算子》是?(2分)

  (2)诗歌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5分)

  答案

  (1)词牌名(2分)

  (2)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思想情感。(2分)上阕前两句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词人以象征和拟人化手法,表现与孤鸿惺惺相惜,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3分)

古诗词鉴赏答案11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2)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1)高大巍峨(2)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

  2.阅读下边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3.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4.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案:23、行字为线索(春行也可)早春美景

  24如“争”生动的反应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带来的自然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的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3.阅读下边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社日①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

  ⒒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⑴开头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怎样的景象?反映了农家怎样的生活情景?(2分)

  答:▲

  ⑵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答案:⒒⑴(2分)村外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内猪满圈,鸡栖埘。反映了农家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⑵(2分)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古诗词鉴赏答案12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⑴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从本词的题材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_________词。

  ⑵词的下片中用遣冯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案】

  ⑴江城子 豪放

  ⑵“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古诗词鉴赏答案13

  20.【20xx年山东省济宁市】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答案: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喜爱);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爱,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21.【20xx年·江西省】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4分)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作者綦( 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 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 ③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①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

  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

  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②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

  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答案:①C(2分)②D(2分)

  22.【20xx年·湖北省荆门市】

  阅读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共5分)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①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2分)

  ②“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①(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

  ②(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23.【20xx年·甘肃省兰州市】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4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①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_________”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1分)

  ②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答案:①(1分)物是人非

  ②(3分)C

  24.【20xx年·四川省乐山市】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①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②“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25.【20xx年·浙江省丽水市】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4分)

  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①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

  ②选出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答案:①一个“堆”字,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

  ②B

  26.【20xx年·江苏省连云港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①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

  ②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答案:①(3分)“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山光使乌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1分)。“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1分);“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1分)。

  ②(3分)(1)不矛盾(1分)。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1分)。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1分)。(观点1分,表现手法1分,分析1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得分;若答矛盾,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7.【20xx年·四川省凉山市】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3分)

  (2)请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的表达作用。(3分)

  答案:(1)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2)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合起来表达了松柏顽强的生命力。

  28.【20xx年·山东省临沂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4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①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2分)

  ②“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2分)

  答案:①(2分)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②(2分)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一个1分)

古诗词鉴赏答案14

  盆池

  杜牧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注:“盆池”,即挖地成盆或埋盆于地,引水灌注,种养鱼类与水生花草以供观赏。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思想?(2分)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

  【答案】

  1.情感: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思想:超尘脱俗(或淡泊宁静,或天人合一)评分:答出情感或思想中的一种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构思:总分相承,层次井然。先写凿池,灌水,映天,然后再写天空中的白云,明月,依序而进。第二句是总写,三四句是第二句的分写,条理清晰,颇具章法。写法一:借助鲜明意象,创造幽淡境界。以碧绿之“苔”、蔚蓝之“天”、雪白之“云”、清澈之“月”这些淡雅纯净的意象,营造出淡泊雅静之境,体现出诗人超然脱俗.心契自然的思想情怀。写法二:融情于景。诗人将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之情,融于对盆池景物描写之中。写法三:借景寄志。诗人将超尘脱俗的襟怀(或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寄寓在对盆池的描写之中。语言一:平中见奇,凝练传神。示例一,如“偷”字,将池水映现天空想象成盆池把一片天空偷纳自己怀中,可谓奇思妙想,自出机杼。示例二,如“生”“落”两字,化静为动,平中见奇,情趣盎然,将盆池景色写得栩栩如生,表现诗人对盆池景色的喜爱之情。语言二:巧用修辞。示例,“白云生镜里”,把盆池比喻成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倒映入池如同从镜中浮出的景象。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从构思.写法.语言中任何一个方面答题均可;其中写法.语言答出其中的一个角度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古诗词鉴赏答案15

  诗歌阅读(4分)

  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9.这首小令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秋景图,体现出秋天不同的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9.作者用了孤村、落日、残霞、老树、寒鸦等意象(景物)(1分)来表现传统秋意冷寂、凄清、萧瑟的一面(1分);结尾又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等意象(景物),(1分)展现了秋天明朗、绚丽、多彩的一面(1分)。

【古诗词鉴赏答案】相关文章:

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02-23

古诗词鉴赏02-12

古诗词鉴赏10-22

(优)古诗词鉴赏01-15

《登楼》古诗词鉴赏11-08

送别古诗词鉴赏01-13

《菊》古诗词鉴赏12-15

古诗词鉴赏【热】05-14

唐宋古诗词鉴赏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