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小学三年级古诗

小学三年级古诗

时间:2025-08-11 10:06:55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古诗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古诗

小学三年级古诗1

  浣溪沙·端午

  苏轼[宋代]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肯定要浴兰汤。参加者人山人

  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

  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解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

  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碧纨(wán):绿色薄绸。

  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云鬟(huán):女子的发髻。

小学三年级古诗2

  1、《春夜喜雨》杜甫 唐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望天门山》李白 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嫦娥》李商隐 唐代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5、《小池》杨万里 宋代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乞巧》林杰 唐代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7、《独坐敬亭山》李白 唐代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唐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小学三年级古诗3

  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教学中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

  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

小学三年级古诗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练习用“读—议—背—画—演”的方法学习古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媒体:

  小黑板、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所学的生字。

  2、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一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1、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2、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3、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抄写本课所学的生字,并家听。

  2、背诵《古诗两首》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小学三年级古诗5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空蒙淡妆浓抹相宜

  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与《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两首描写祖国风光的诗,重点是学生体会到从诗句中所反应出的意境,学习诗人的观察及表达。所以在同年级的老师问我怎么讲,我就想先让学生读读诗大概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再看图体会作者看到的景物美,再读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看到的景物,我想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并体会出美,那么学生就肯定已经理解了古诗,再带着感情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的诗,说不定学生也能作诗了。所以课堂上我也这么做了,学生确实能自已悟出来,并比我想象得还要好,所以一节课就把两首古诗全部学习了,但课尾就没有时间让学生自已练习作诗了,只好留在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已试着把祖国那美丽的山河之景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虽然我没有给学生讲诗的写法,因为自已实在也是个笨手,但我想学生学了不少诗歌可以比葫芦画瓢,说不定会有人写出更好的句子,到时可以让大家学习。下课后想想自已不禁脸红,学生也是刚学,我为什么不可以和他们一起来学诗,一起来写,说不定我还能因此学会写诗。

小学三年级古诗6

  1、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7、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8、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0、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小学三年级古诗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的大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许多同学都喜欢背诵古诗,谁来背一首给大家听?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菊花。

  (板书: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2.解题。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看图、读诗

  1.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图上都有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图意吗?

  2.读诗。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①一边读诗,一边看图理解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花满蹊、留连、恰恰。

  ③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一下。

  2.学生自学、交流。

  (四)理解诗意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说出诗的大概意思即可,给以适当鼓励、评价)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留恋不舍,时时戏耍飞舞,可爱的黄莺在花间不断地欢唱。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怎样的感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受)

  (五)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1.带着对春景的喜爱之情来朗诵这首诗。

  2.背诵这首诗。

  (六)扩展

  1.自学、讨论杜甫的另一诗《绝句》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2.交流(如果喜欢,可以抄在摘抄本上)。

  (七)总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齐背《江畔独步寻花》。

  2.分层次让单个学生背诵。

  (二)谈话导入第二首诗《菊花》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菊花元稹)

  (三)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①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更等词义。

  ②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③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自学。

  (四)理解古诗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了。

  3.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五)有感情地朗诵《菊发》并背诵

  带着对菊花赞赏的感情朗诵。

  (六)把两首诗结合起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七)总结

  (八)课堂练习

  1.理解词语。

  江畔: 蹊: 留连: 恰恰: 秋丛:

  2.理解诗句的意思: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3.默写两首古诗。

  (九)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江畔独步寻花 菊花

  杜甫 元稹

  黄四娘家/花/满蹊,秋丛绕舍/似/陶家,

  千朵万朵/压/技低。遍绕篱边/日/渐斜。

  留连戏蝶/时时/舞,不是花中/偏/爱菊,

  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花开尽/更/无花。

小学三年级古诗8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学习本科,意在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课外古诗。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2、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3、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4、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挂图,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5、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流利、杜正确这首古诗。

  6、同桌互读互查。

  7、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的指导识记。

  8、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9、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问题。

  10、小组一起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

  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那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那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而是钩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的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小学三年级古诗9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小学三年级古诗10

  【应知应会】

  1.理解诗句名义,了解古诗内容。

  2.学习本课5个生字。

  3.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重点难点例析】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例析:

  这两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在内容上都侧重于写景,并借景抒情。

  《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李白站在很远的山峰下面向上看瀑布,看到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遥看”与题目《望庐山瀑布》中的“望”字相照应;“挂”是悬挂。这一“挂”字用得格外生动,它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这飞一样的瀑流从山上奔腾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长,让人感觉像是银河从天空中最高处落下来了。“飞”给人以瀑布急流飞奔的感觉;“直下”既写出了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课练】

  A组

  一、选择正确读音,打“√”号。

  二、比一比,分别组词语。

  三、结合两首古诗,理解下列词语。

  遥:     川:     生:

  疑:     鸣:     含:     泊:

  四、说说诗句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疑是银河落九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个黄鹂鸣翠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窗含西岭千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一、填空。

  《望庐山瀑布》、《绝句》这两首古诗作者分别是()代伟大诗人()和()。在内容上都侧重于()。并借景()。《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的景色。《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二、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参照画出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绝句》,然后再回答问题。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诗中描写色彩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描写动作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色?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三年级古诗11

  1、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yì)为鬼雄(xiónɡ)。

  至今思项(xiànɡ)羽,不肯过江东。

  2、三衢(qú)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fàn)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tiān)得黄鹂(lí)四五声。

  3、示(shì)儿

  [宋]陆(lù)游(yóu)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bēi)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jì)无忘告乃(nǎi)翁(wēnɡ)

  4、秋夜将晓(xiǎo)出篱(lí)门迎凉(liánɡ)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rèn)岳(yuè)上摩(mó)天。

  遗(yí)民泪尽胡尘(chén)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四时田园杂(zá)兴(昼(zhòu)出耕(ɡēnɡ)耘(yún)夜绩麻)

  [宋]范成大

  昼出耘(yún)田夜绩(jì)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ɡōnɡ)耕(ɡēnɡ)织,也傍(bànɡ)桑(sānɡ)阴学种瓜。

  6、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xī)。

  日长篱(lí)落无人过,惟(wéi)有蜻(qīnɡ)蜓(tínɡ)蛱(jiá)蝶(dié)飞。

  7、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xī)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róu)。

  小荷才露(lù)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8、晓(xiǎo)出净慈(cí)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bì)竟(jìnɡ)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yǔ)四时同。

  接天莲(lián)叶无穷碧,映(yìnɡ)日荷花别样红。

  9、春日

  [宋]朱熹(xī)

  胜日寻(xún)芳泗(sì)水滨(bīn),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xián)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观书有感

  [宋]朱熹(xī)

  半亩(mǔ)方塘(tánɡ)一鉴(jiàn)开,天光云影共徘(pái)徊(huái)。

小学三年级古诗12

  冬至夜旅怀

  (宋)杨齐

  乱霜如叶扑窗寒,愁到心如欲断弦。

  凤管阳才一声起,蟾轮月已九分圆。

  拥炉酌冻酒相对,枕背残灯未眠。

  乞得晓钟西拜望,露中香为祝亲燃。

  译文:

  乱飞寒霜如落叶,扑打着寒凉的窗户;忧愁甚至到了心快要像断了弦一样。

  凤管的清扬之音刚一声起来;蟾轮似的明月已经有九分圆了。

  拥着火炉,饮着冰冻的酒,与之久久相对;斜着枕头,背靠着残灯,一夜辗转难眠。

  向西探望,乞求得到报晓的`钟声;霜露之中,燃起一炷香为亲人祝福。

  注释:

  凤管:笙箫或笙箫之乐的美称。

  蟾轮:圆月。

  枕:斜靠着枕头。通倚。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杨齐的一首冬至怀乡诗。乱飞寒霜如落叶,扑打着寒凉的窗户;忧愁到心快要像断了弦一样。这是写“旅怀之心境”。“如叶”、“如欲断弦”,诗人连用两个比喻,来描写心中思乡的愁苦。冬至,在古代有团圆之意。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可是,诗人却不能归家团圆,孤单寂寞地客居异乡,内心倍感凄凉愁苦。一个“愁”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凤管的清扬之音刚一声起来;蟾轮似的明月已经有九分圆了。这是侧面写“旅怀之清景”。这两句对仗工稳,既有听觉描写,又有视觉描写。羁旅他乡,听到凤管之音,顿起故园之思。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冬至这一天,天上的明月也快要满圆了,这圆月更多的则是带来对于故乡亲人的思念。

小学三年级古诗13

  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楚江(cǔchǔ)孤帆(fānfán)中断(dànduàn)

  淡妆(zhānɡzhuānɡ)潋滟(liànniàn)雨亦奇(yíyì)

  二、写出下列字的`偏旁。

  断()楚()孤()帆()

  三、写出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色空濛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

  四、默写本课所学的两首古诗。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睛后雨

  五、写出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一诗句的意思。

  六、填空。

  《望天门山》的作者是。我还知道他的诗:《》和《》。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我还知道他的诗:《》、《》。

小学三年级古诗14

  1、江上渔(yú)者

  [宋]范仲(zhònɡ)淹(yān)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lú)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yīnɡ)啼(tí)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qí)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蜂

  [唐]罗隐(yǐn)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元日

  [宋]王安石

  爆(bào)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tú)苏。

  千门万户曈(tóng)曈(tóng)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泊(bó)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ɡé)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

  6、书湖阴先生壁(bì)

  [宋]王安石

  茅檐(yán)长扫净无苔(tāi),花木成畦(qí)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绕(rào),两山排闼(tà)送青来。

  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zhē)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8、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shì)

  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yì)奇。

  欲(yù)把西湖比西子,淡妆(zhuānɡ)浓(nónɡ)抹(mǒ)总相宜(yí)。

  9、惠(huì)崇(chónɡ)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lóu)蒿(hāo)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tún)欲(yù)上时。

  10、题西林壁(bì)

  [宋]苏轼(shì)

  横(hénɡ)看成岭(lǐnɡ)侧(cè)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lú)山真面目,只缘(yuán)身在此(cǐ)山中。

小学三年级古诗15

  嫦娥(唐代:李商隐)

  【原文】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韵译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赏析】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小学三年级古诗】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古诗03-06

小学经典古诗06-07

小学古诗06-21

小学夏天古诗09-29

小学元宵的古诗10-17

小学古诗《雪》11-08

小学经典古诗[实用]06-10

小学经典古诗(精品)06-10

小学必学的经典古诗05-14

端午小学古诗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