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古诗参考教案

古诗参考教案

时间:2021-02-24 13:20:09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参考教案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参考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参考教案

古诗两首参考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自由记生字。

  2)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师范读。

  2)自愿读。

  3)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古诗两首参考教案2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

  斜

  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

  别

  叫

  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古诗两首参考教案3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山行》

  共几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2. 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的意思。

  3. 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难点:背诵诗歌,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资源

  1. 古人咏叹秋天的诗:

  2.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3.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预习设计

  1. 收集作者杜牧的资料,了解杜牧。

  2. 读准生字:径、霜;记住字形,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3. 自主练习朗读诗歌,试着背诵,并想想诗句的意思。

  4. 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做上记号。

  5. 收集两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学 程 预 设导 学 策 略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激趣引入(5分钟)

  1.按老师指定的诗题背诵古诗分组进行赛诗,相互进行背诵,积累古诗

  2.说说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15分钟)

  ●预习作业1

  1.齐读诗题

  2.简单了解杜牧和他一些作品

  ● 预习作业2

  1.朗读诗歌

  2.展示交流。

  第三板块:学习《山行》(20分钟)

  1. 理解题目的意思

  【学习单一】

  (1)自由练习朗读诗歌。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在小组内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自主学习

  3.交流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4.理解诗句

  先自由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同桌交流

  个别说,集体评议

  5.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练习朗读和背诵

  第一板块:激趣引入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教师出题或学生之间分组出题,练习背诵,积累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向学生简介“李杜”和“小李杜”。

  ●预习作业2

  1.指名朗读诗歌

  2.选择两个学生展示交流。

  默写:径、霜。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3.小组内两两过关。

  第三板块:学习《山行》

  1.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2.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3.任务驱动

  4.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5.巡视、参与学生探究

  6.理解句子: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7.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8.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9.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10.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11.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作业

  设计

  ★1.完成《习字册》中的生字描红。

  2.《一课一练》中的一、二、三、《山行》的有关题目。

  ★★收集描写秋天的诗句,背一背。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枫桥夜泊》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古诗《枫桥夜泊》。

  2. 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难点:背诵诗歌,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

  资源

  1. 古今中外的名人愁了都做些什么:

  2. 李贺为怀才不遇而愁,写下了《马》,

  3. 陆游为国家战乱而愁,写下了《示儿》给自己的孩子。

  4. 闻一多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愁,写下了《七子之歌》。

  5. 这些是文学作品,还有没有别的呢?

  6.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性格古怪,她愁了就爱哭,她愁了还去葬花

  7. 康熙愁了就去微服私访。

  8. 姜太公愁了就去钓鱼,有个歇后语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他不是真的去钓鱼,而是为了散心消愁。

  9. 画家朱耷愁了就画画,他画的画也带着愁意,他画了呆滞的小鸟,萧条的村庄。

  10. 凡高愁了画过《向日葵》。

  11. 德国有个皇后叫德拉库尔 ,她为看不到自己的样子而愁,叫了很多能工巧匠,想了很多办法,后来发明了镜子。

  12. 爱因斯坦愁的时候睡不着觉,他想,如果人以光的速度奔跑,结果会怎么样,后来就发明了狭义相对论。

  13. 李白愁了就喝酒作诗。

  预习设计

  1. 收集作者杜牧的资料,了解杜牧。

  2. 读准生字,记住字形,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3. 自主练习朗读诗歌,试着背诵,并想想诗句的意思。

  4. 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做上记号。

  5. 收集两首抒发使人发愁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5分钟)

  1.个别、分组、集体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15分钟)

  ●预习作业1

  交流张继的故事。

  ●预习作业2

  1.朗读诗歌

  2.展示交流。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3.小组内两两过关。

  第三板块:学习《枫桥夜泊》(18分钟)

  1.自由读诗句。

  2.理解题目的意思。

  【学习单一】

  (1)自由练习朗读诗歌。

  (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用“——”划出来。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3.自主学习

  4.交流:

  圈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5.有感情朗读

  自由读,读出个性美。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齐读

  6.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诗中写到了月亮,它写到月落,说明月亮从升起,现在已经在慢慢落下去了。诗中还写到了乌鸦在啼叫。月亮一落,天地间变黑了,就吓醒了树上的乌鸦。从诗中看到当时外面有着厚厚的霜,说明时间已经是深秋了。诗中还写道了钟声、渔火、江边的枫树。)

  7.根据诗歌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交流个别说,集体评议根据教师的提示和诗歌的内容,展开交流

  第四板块:总结(2分钟)

  1.齐读古诗

  2.自由练习朗读诗歌,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背诵《山行》。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板书课题。

  过渡:苏州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2.介绍作者:

  讲述张继落榜小故事。

  ●预习作业2

  1.指名朗读诗歌

  2.选择两个学生展示交流。

  默写:泊、愁、苏、城、寺、钟。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3.小组内两两过关。

  第三板块:学习《枫桥夜泊》

  1.出示古诗,轻声读诗句。

  读题释义

  泊:停靠

  2.任务驱动

  4.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5.巡视、参与学生探究

  6.交流展示:

  (1)看到月落,乌啼,霜满天,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一副图?

  这首诗28个字写了月亮,乌鸦,秋霜,江枫,渔火,钟声,描绘了一副非常清幽的情景,令人神往。

  (2)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读出它独特的美。

  7.其实,老师之所以喜欢这首诗,是因为诗中所表达的情吸引了老师,那么这首诗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

  说说他为什么要愁?

  8.苏州是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的色彩。

  9.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10.同学们,假如真有时空隧道,假如时间真能倒流,你想对这位失意的张继说些什么?

  11.同学们,张继愁的时候就写诗,你平时愁了都干些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愁了都做些什么?

  12.补充阅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在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第四板块:总结

  因为这首小诗,使原先不起眼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千古名胜,每年除夕夜有许多人都去听钟声,还有许多日本游客不辞千里远涉重洋来寒山寺,那儿还有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张继的铜像,传说摸摸他的右手食指,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看一看那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首诗,读出张继的愁!

  作业

  设计

  ★ 1、 完成《习字册》中的生字描红。

  2、背诵课文。3、默写古诗,积累记忆。

  ★ ★《一课一练》中的一、二、三、《山行》的有关题目。

古诗两首参考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蓟北(j@) 襄阳(xi1ng)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查字典,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示儿:把事物让儿子知道。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题目的意思的。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诗的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让学生看注解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词句,试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伤。

  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③当学生对不易理解的词语,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诗句弄懂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即: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④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诗人临终前感到最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家庭,而是祖国不能统一。可见诗人具有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啊!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诗。

  ①让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向北方进军去平定。

  中原:课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文中指的是陆游自己。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大家讨论。

  南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④体会诗人情感。

  陆游临终前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自己的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是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呀!

  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1)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讨论整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爱国的情感。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首诗。

  (1)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或诗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悲九州同无忘告乃翁北定中原日

  (2)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爱国热情。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重要特征是感情丰富,节奏鲜明,声韵铿锵。我们在朗读时,不仅要把感情读出来,而且要把诗的节奏和韵脚读出来,并通过反复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引导学生背诵《示儿》。

  (1)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使学生对诗有整体上的认识。

  (2)再引导学生逐句背诵。

  (3)学生试背诵后,教师可指名检查背诵情况,再通过小组背、两人互背、全班齐背做巩固练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诗。

  1、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各抒己见,逐字逐词理解后,连起来说题意。

  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②让学生看注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诗句的内容,试着讲一讲词语的意思。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收:收复。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喜报而泪下。

  ③引导学生试讲诗句的意思。对的充分肯定,错的及时纠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可见诗人当时十分激动,是通过“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词句表现出来的。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①学生读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却看:再看。

  愁何在: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胡乱卷起。

  喜欲狂: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③引导学生试讲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诗意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诗人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④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兴地要发狂了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心。

  (3)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②理解词意。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④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感。

  通过“放歌”、“纵酒”等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

  (4)引导学生学习第四句诗。

  ①教师让学生读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理解词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顺流而下,一……就……

  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④体会诗人此时情感。

  通过“即从……穿”、“便下……向”等词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当时听到收复失地后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情。

  3、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学生通过读诗、理解可以得知:“喜欲狂”是指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后,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可以从诗中的“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漫卷诗书”、“即从……穿”、“便下……向”这些词语体会出来。

  (3)引导学生说说整首诗的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二首诗。

  (1)引导学生从诗中找一找,哪些词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等词,层次分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情绪的变化,从喜极流泪到欢快、狂欢。与此同时,诗人的爱国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间。

  (3)读出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的情怀。可以这样停顿、读出重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引导学生背诵第二首诗。

  ①先了解整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表达的?

  ②指导学生逐句背诵。

  ③教师可采用两人互背、小组背、全班齐背等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三)引导学生找出这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1、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

  2、不同点:《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九州同”。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四)教师可检查学生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的情况

古诗两首参考教案5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

  3. 能解释指定的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4.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实验目标: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已知,理解这两首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能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绘山光水色的古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1、 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瀑。

  2、 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 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四个山名。同学们有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老师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 学生初读诗句,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 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三个生字的音。

  2、 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 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讨论:“烟”这里指云雾。可以观察插图。山峰上经常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就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紫红色的光彩,这就是“紫烟”。由于“紫烟”轻轻飘动,所以诗人说“生紫烟”。“生”,在这里就是发生,产生的意思。“生紫烟”就是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字用的特别好?说理由。

  小结:这个“生”之用的特别好!他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的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让学生看图想象画面)也许香炉峰正是由此得名。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2、 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远远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大河挂在山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指导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这个“挂”字形象的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说明山势陡峭,水流得又急又快)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飞流直下”写水流地飞泻。“三千尺”,不是一个确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形容瀑布极长,挂的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样?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山是绿的挂在绿色总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顶紫色的雨雾缭绕,颜色多么绚丽夺目;再加上静止的山峰,飞流的瀑布,正是动静相配,这画面多么神奇!诗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这样的描写还不够尽意,又用一个“疑”字展开想象。

  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九天”是天的最高一层。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那个字用的最好?

  (“落”与“挂”一样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阿 !)

  4、 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 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通过“生”、“挂”、“飞”、“落”等词的形象描绘,不难看出,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写法和奇特的想象,紧紧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烟的缭绕等特点,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写出了庐山瀑布喷涌而初、倾泻直下的磅礴气势,从而给人以祖国山河壮美的感受。

  6、 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学生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颂、热爱之情。

  7、 练习背诵

  五、 指导书写

  “瀑”“疑”要写的左窄右宽。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练习用钢笔描红这首诗的生字。

  六、作业

  1、 背诵古诗。

  2、 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附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能有感情地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复习

  1、 背诵《望庐山瀑布》。

  2、 《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 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的写下了这首小诗。

  三、 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那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 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字的读音。

  2、 通过,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 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 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重点抓住“鸣”、“上”两个动词让学生体会两种鸟儿的不同特点。黄鹂的叫声悦耳动听,它们成双成对地在刚抽嫩芽的柳枝上叽叽喳喳地叫,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白鹭从稻田里、水沼边一个接一个的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上”字准确地描绘出一行白鹭翩然飞上天空是优美从容的姿态。整个画面黄、翠、白、青,色彩绚丽,鸣、上,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出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之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的四周,使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欣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欣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停泊在岸边的船只)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万里船”,是说成都与东吴之间路途遥远,是虚指)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 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 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2) 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 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 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 用钢笔描红,临写。

  2、 背诵课文。

  3、 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参考教案6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说:

  二、指导看图

  三、讲读诗句

  四、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仔细看图,使学生从图象中认识到这是”一位古代穷苦老农“。

  在初读的基础上,进行细读朗读,通过读读、议议从而达到理解诗义的目的,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比划得来,能表示出情感,说明他们对诗内容理解。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让学生那激动的情感有以声传情,一吐为快的机会。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拉.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9、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1、收:左窄右宽.

  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看图说话

  朗读体会

  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说一说

  朗读

  质疑

  背诵

  描红、临写

  教学流程图

  课前说说--学习古诗《锄禾》--巩固诗意,练习背诵--指导写字--课前说说--指导看图--讲读诗句--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看:锄禾悯农(二)

  想:辛苦春种一粒粟,

  来之不易爱惜粮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比较简单,特别是第一首,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很多学生早已倒被如流了。所以学生基本上都能比较熟练的朗读和背诵,但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却是个难点,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我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学生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在教学中我多采用的是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猜意思,进行理解。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里大量的说话机会。

古诗两首参考教案7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提高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提高自己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难点 :想象并写出《村晚》景象。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之一《村晚》

  教学目标 :

  1、学会古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

  3、能想象古诗意境,并写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录音挂图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绚丽多彩的春天已离我们而去,让人向往的夏日风情将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的诗人雷震带来的古诗《村晚》。

  2、板书课题——村晚

  3、看了课题,想象一下,古诗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欣赏古诗

  1、共定学习目标。

  2、按学习目标自学古诗

  3、交流学习的收获。

  (1)古诗中的生字:陂 衔 漪

  (2)交流读后的感受。

  (3)结合插图谈谈对诗句的感悟,体会古诗意境。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你能把你对诗句的感悟用你的声音来表达吗?

  5、你不想把这么美的夏日风情留在记忆中吗?(背诵指导)

  三、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多搜集一些关于夏日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

  一、创设课堂情境。

  1、背诵古诗《村晚》,说说这首诗给我们带来了感悟与体验。

  2、出示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欣赏古诗。

  1、出示古诗。(配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自读古诗,并交流初步感受。

  3、欣赏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过渡:诗人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想象画面,低声吟诵。出示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感受。发自内心的赞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配乐诵读古诗。

  5、同桌交流。

  三、诗人体验大行动。

  过渡:诗人因对景色有独到的感受,就用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们,想不想过把诗人隐?播放荷花图片。

  小组讨论,现场作诗。

  全班交流。

  四、作业 。

  交流课前搜集的夏日古诗和描写花的古诗。

【古诗两首参考教案】相关文章:

1.《古诗两首》教案

2.《古诗两首》教案15篇

3.《古诗两首》语文教案

4.《古诗两首》语文教案12篇

5.《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6.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7.《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8.古诗两首《咏柳》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