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所见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读《识字4》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
(蝉)
3、出示图:
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情景图:
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
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
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
这首诗我通过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边看边说。学生较快理解,并能背诵。
第二课时
小池
一、背了《所见》
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
三、自学古诗《小池》
1、个体自学:
⑴ 学生自主读古诗。
⑵ 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⑶ 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⑴ 小组互相读读这首诗。
⑵ 请读得最棒的`小朋友带读有困难的同学。
⑶ 小组负责认记生字。
⑷ 讨论组员中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馈:
⑴ 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⑵ 夸一夸,帮一帮:
① 各组派代表读古诗,评议。
② 展示:
说说你们组自己学懂了什么?
③ 帮一帮:
说出需要帮助的地方。
④ 点拨(结合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朗读比赛。
2、背诵古诗。
这首诗前两句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中理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2、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紫川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1、提问:
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2、“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3、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日照香炉生紫烟: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飞流直下三千尺: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疑是银河落九天: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6、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行泊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1、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2、《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3、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
鸣:叫。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⑵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
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
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三)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朝(zhāo)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
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
(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
教案点评:
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背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
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一、导入
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相互解决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2、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⑴ 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⑵ 《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⑴ 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⑵ 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4、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5、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他们的故事。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
3、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
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
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
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 字。
五、迁移方法,学习《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习《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习汇报。
六、总结
【评析】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1、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和期待。
2、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习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平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习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24.古诗两首
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
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 B.读懂、 C.读精、 D.读会、 E.会读。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
朝 ( zhao chao )辞
一日还 ( huan hai )
万重 ( chong zhong )山
白帝 ( ti di )城
啼 ( ti di )不住
2、齐读
(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
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
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
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
3、练说句意
1)互相说
2)指名说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
5、小结
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练说
C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听到、看到_______?
2、为什么作者会有啼不住的感觉?
3、两岸的猿声还没停,乘的船就怎样了呢?
表达出船的什么?因此称之为轻舟。
4、合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一个有感情地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D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三)、领会意境、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讲解
当年李白获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时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悦,看到长江山峡壮丽奇特的景色。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2)抒发了作者历经艰难岁月被赦免后归乡途中怎样的心情?
3、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进行想象,更好地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1、有表情朗读
我们读这首诗时仿佛随着诗人的小船一起游览了长江山峡两岸的壮丽景色。把这些壮丽景色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把大家一起带入诗的画之中。
2、感情背诵: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齐背
五、指导五读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是用五读法学习这首诗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用五读法学习的?
2、出示五法歌谣。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知道诗的意思,了解了诗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五读法。同学们可要记牢,下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二部分。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点:读议结合,理解诗句的意义,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播放)。
刚才听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画,猜一猜这是哪一首诗的内容?出示:《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学习他的另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分析诗题,梳理信息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指导认识三个生字,学生讲识记方法。指导书写:孟。在田字格里范写,指出下面皿子底写时要内收,学生再练写一遍。
2.借助注释“之”,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读出古韵
学习自读;指名读,指出停顿;范读,声断气不断,读出古诗的韵味;学生练读。
四、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1.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能通过读诗中的句子告诉我。(前两句)
(1)板画地理方位图,了解黄鹤楼、扬州的方位。
(2)借助注释,说说是怎么回事?(出示后两个注释)借助注释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识记“辞”
(3)古诗中用“烟”来描述花草的颇为常见。请看:(出示诗句,以便积累,让学生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
烟花山际重,舟楫(jí)浪前轻。 ——杜甫《泛江送客》
2.说起“故人”,你知道他们之间的故事吗?(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友情的故事)。借助资料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古诗。
3.送故人远行,这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出示后两句)自由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汇报,教师在学生基础上作以下点拨——
(1)点红“孤帆”。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 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激情:老朋友正离我而去,我的眼里心里只有老朋友,就这么一直看啊,看啊!读出我的'不舍吧!(指名读第三句,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读的时候,看着远方的那条孤帆!)
(2)诗人一直看了有多久?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汇报后,点红“唯见”。是啊,最后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引说,让几位学生接着说)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
(3)出示文中插图:诗人就这么一直望向天的尽头,他的心里在诉说着什么?
(4)说不尽的不舍与留恋,让滔滔的江水传达情意吧!(我们一起读后两句)
4.结课:你瞧,后两句没有出现留恋、不舍等字眼,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情意,这就是通过写景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在学习第二首诗时,你一定会有类似的发现,期待着你们的表现!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画) 扬州
西辞 } 叙事
黄鹤楼
孤帆 (画画:孤帆到碧空尽)
} 写景抒情
唯见 (画画:长江流向天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
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
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
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
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
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荷花格外红艳,红得另有一种模样)
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
三、体会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讨论)
2、体会作者的感情。(引导说出作者是通过对西湖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3、齐诵古诗。(创设情境:同学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
四、拓展学习
1、回顾古诗。相机板书:送别诗西湖荷花
2、小组为单位。上网查阅,自主学习
3、交流汇报师生互动
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还利用网络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多发现,多查找,吸收更多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的学习。最后让我们再把这首古诗美美的吟诵一番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绝句》,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绝句》
1、按自学四步骤读一读古诗。
2、交流自学所得:
卡片认读生字──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扩词──展示读,正音。
三、朗读感悟
1、默读古诗,如果用诗配画的方式学习古诗,你觉得该画哪些画?
2、交流理解,说理由,教师相机简笔画: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在赏画、评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意。
3、感悟语言之美:
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语言又什么特色?
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学生发现后再让学生拓展。
在语言的比较中,让学生明白这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四、美读成诵
1、自读、小组合作推荐读。
2、配乐读。
3、背诵。
五、书写指导
书写剩下的字,强调“含”与“岭”,一个不要多点,一个不要漏点,重点指导“窗、柳”。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策略】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学习和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三、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四、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
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⑴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⑵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⑶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
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⑷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五、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
配乐读;
竞赛读。
六、背诵
七、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________,
一岁一____________。
野火______________,
春风________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八、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背诵
同桌互背;
指名背;
挑战背;
齐背。
六、拓展
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
【教后反思】
孩子们比较喜欢第一首诗,第一首为五言诗,字面上就通俗易懂。而第二首字多,又难,内容羞涩难懂,只有抓住孩子感兴趣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种有趣的心里变化才能吸引住孩子,低段所学的古诗应该通俗易懂或带有趣味性才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所、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背育古诗。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老师范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愿意将课外学飞的古诗背育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诗。
3、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
(老师贴出图)
谁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正在看什么)
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自己读完古诗后,读给大家一听,互查读音。
2、将本诗要掌握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同桌交流记忆。
3、老师反馈:
⑴出示生字卡片:
所、牧、蝉、闭、材、童、黄、诗、指名读准字音。
边读老师边按诗的顺序摆放生字卡片。
⑵分析记忆:
这么多生字怎样快速的记住呢?
①熟字带生字:
推──捕蜻──蝉共──黄认──诗
听──所意──童亲──立放──牧
②编儿歌记忆:
一户一斤米──所人才进大门──闭
骑牛写文章──牧由到共里共加队──黄。
③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
(指多名学生读诗)
2、自由读诗:
结合图想想,诗人都看到什么啦?再与同桌交流。
3、请学生简述诗意,老师相继补充:
学生:诗人看到一个放牛娃骑着一头老黄牛唱着歌,他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树林。可他听到了蝉的叫声,想要去捉蝉,于是马上闭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师:同学们想像一下,闭上嘴的小牧童会怎样做呢?
学生甲:骑在牛背上盯住蝉。
学生乙:不,牧童从牛背上下来,准备去捉蝉。
学生丙:牧童从牛背上下来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标,然后去捉蝉。
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大家说产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
四、在意境中诵读古诗
1、自由读练。
2、扮演诗人到图画前诵读古诗。
3、背育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自己描红找关键笔画。
2、教师出示范字:
请学生说说关关键笔画。
3、学生独立临写。
4、同桌交换课文互相写。
5、展示评价。
六、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古诗《所见》,说说诗人的名字。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词语:
所以所有放牧特草关闭闭路电视黄牛特童古诗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古诗两首中的另一首诗。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小池。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诗是谁写的?
(杨万里)老师简介: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人大多数也是描写自然景特的。
2、借助拼音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
池、惜、阴、晴、柔、露。
学生边读老师边将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交流记忆方法。
5、集体反馈:
⑴熟字带生字:
地──池明──阴错──惜情──晴雾──露。
⑵编儿歌记忆:
把矛放在木头──柔。
6、再读古诗:
看谁字音读得准。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听老师范读:
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儿看出的?
学生甲:夏天的景色,因为夏天荷花开。
学生乙:夏天的景色,夏天的时候有蜻蜓。
2、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景物,你还从诗中看出有什么景特呢?
学生甲:有泉水。
学生乙:还有树。
3、那还有没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泉眼、晴柔)
老师简单讲解:
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口。晴柔就是晴天的美好。
4、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找到小伙伴再读读古诗。
5、推荐读。
6、练习背诵。
四、课后延伸
1、齐背13课的两首古诗。
2、请每个学生收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小池惜晴柔
阴
露
六、课堂作业设计
照样子填一填:
放:放牧放羊
牧:________
晴:________
惜:________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②配乐情境朗诵。
想象画面
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拓展活动
①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②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
29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板书:
乞巧
乞—气
宵—霄
课后反思
1、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
2、未有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有、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带领学生感悟古诗中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用幻灯片出示2首古诗。
2、学生配诗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师:学习了前面几篇课文,和你的所见所感,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师: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讲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
认读生字“古、诗、首”。
4、指名读古诗名(题目)。
比较“春”和“村”的发音。
二、自学生字、自读古诗
1、生自由读诗:
师:一边读古诗,一边把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师:要来读一读吗?一定要读准字音。
⑴ 区别平、翘舌音:诗、首、处──村、醉、散。
⑵ 字形:
① 古:十+口; 闻:门+耳
居:尸+古; 童:立+里
② 诗:讠字旁; 醉:酉字旁; 忙—忄旁
3、口头扩词:
古( )( )( ) 声( )( )( )
多( )( )( ) 处( )( )( )
知( )( )( ) 忙( )( )( )
4、同桌抽读生字。
三、书写指导
1、引导生观察书写、掌握要领。
2、师范写,生观察:
“古”字横要长而凸。
“多”要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
“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
“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的垂直且稍长。
四、课外作业
查找有关诗人、古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欣赏导入
1、生看课文插图,听师配乐朗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愿意听老师先来读一读吗?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那你们也想来读吗?
二、朗读、体会、理解古诗
1、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要想读好这两首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到“五不”,还要读通句子。其次,就是要反复多读几遍,因为古人能用很少的`句子,表达很丰富的意思。最后,还要看谁的想象力丰富,一边读诗,一边能在大脑里作画!
2、生自愿汇报读。
3、生赛读(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竞赛)。
4、背诵古诗:
师:一不留神,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都可以背诵古诗了,来站起来,展示一下。
5、交流理解、体会:
师:愿意把你们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体会用画笔画下来吗?选择其中一首作画。
间休:在作画前,我想为大家朗读一段文字(教材简说)。
交流诗画,展开想象,畅谈感受。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一起到前面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三、完成“课后练习”
1、生口头扩词:
师:看看谁的词汇量大,是我们班的“小词霸”!
2、动手实践:
师:希望利用周末或课余的时间,同学们回家做一只风筝,要记住的是,一定要自己参与动手哦!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04-20
古诗的教学设计06-04
【经典】古诗教学设计05-15
古诗教学设计(经典)07-01
古诗画教学设计04-09
(精)古诗教学设计05-15
古诗教学设计(精华)05-15
古诗教学设计[优秀]05-15
古诗《春晓》教学设计12-14
古诗教学设计范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