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节古诗登高 推荐度:
- 登高古诗鉴赏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登高的古诗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高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登高的古诗1
1、《登总持阁》
岑参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总持阁在终南山上,这一天登阁游览,所以做这首诗。很高的一座总持阁,好像逼近了几重天空,我今天走到阁上,似乎离着那太阳不远了。倘然在天气晴明的时候,见那万家的树木,很可以开拓胸襟;若在天光傍晚时分,看到五陵的烟气,又未免触动我的离愁。高阁的槛外,秦岭反觉得低了,更从窗里望去,渭水也觉得小了。做人能够早知道清净的道理,存了出世的思想,便情愿供奉那大罗金仙了。
2、《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从前耳闻洞庭湖的水名;今朝却上得岳阳楼来。远望那吴楚地方,在东南角上分着界限;天地虽大,好似在水中日夜浮沉。想我自到这个地方,亲戚朋友都没有一封信寄来;年老多病,只有这一只船罢了。如今在关山的北面正是兵荒马乱,我不免身倚轩窗,眼泪要流下来了。
3、《登山》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这首登山做的诗,是说丈夫不得志的.时候。我一天到晚的糊糊涂涂,似在酒醉睡梦的中间,忽然听说春光已完,只好勉强走上山去散闷。因为一路行来,经过竹林的院子,遇见了一个和尚,和他谈话了多时,自觉忘记尘世烦闷,又得着半天的空闲了。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独自生活在异乡,即使住了很久,也仍感觉是在做客。每当佳节来临,我就越发思念家乡的亲人。如今,又是重阳佳节,遥想兄弟们登高望远,遍插茱萸,却独独少了我,不禁黯然神伤。
5、《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我登上坐落在江边的宣城,好似在图画里面一样,天色已晚,登楼远眺,望见晴明的天空。楼下的宛水句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夹城而流;溪上高驾着两条桥,又似半天里落下来的彩虹。这里人烟虽是繁密,天气早寒,已见青黄的橘柚了;这时候秋色将至,试看着梧桐叶落,便多衰颓的景象了。还有什么人纪念着北楼上,临风想起当年的谢眺呢?
6、《登兖州城楼》
杜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我到东郡来看望我的父亲,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观看,还是第一回。但见天上浮云,接连着东海岱山;一片平阳的旷野,仿佛直达青州徐州。又见那孤高的山峰上,秦始皇的石碑还竖着;荒城里面,鲁恭王的宫殿还留着。这里很多古迹,我在登高眺望的时候,不免独自发生感慨呢!
登高的古诗2
1.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2.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曹植《明月上高楼》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4.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5.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6.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秋风词》
7.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佚名《留别妻》
8.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9.思君令人老,岁月忽以晚。——《行行重行行》
10.不尝世间醋与墨,怎知人间酸与苦。
11.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野有蔓草》
1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3.苦难寻红锦妆,问东君归计何忙!尽叫得鹃声碎,却教人空断肠。——阿鲁威《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
14.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鱼玄机《闺怨》
15.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6.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纳兰性德《蝶恋花》
17.心若有良人,世人皆路人。
18.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卓文君《白头吟》
19.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鱼玄机《赠邻女 / 寄李亿员外》
20.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21.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李白《长相思·其一》
22.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23.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24.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凤求凰 / 琴歌》
25.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汤显祖《牡丹亭》
26.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27.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留别妻》
28.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李白《王昭君二首》
29.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见绣屏孤枕。——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30.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3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32.教人无处寄相思,落花芳草过前期,没人知。——孙光宪《虞美人·好风微揭帘旌起》
33.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陆游《金错刀行》
34.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35.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36.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
37.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39.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4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4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2.光景不胜闺阁恨,行行坐坐黛眉攒。——阎选《八拍蛮·云锁嫩黄烟柳细》
43.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张惠言《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44.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45.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46.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47.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
48.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49.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乐府《古相思曲》
50.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51.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留别妻》
52.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李白《杨叛儿》
53.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54.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55.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5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57.曾把芳心深相许。——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58.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
59.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6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登高的古诗3
这一首是经典名篇。虽然在诗句中点到“哀”,但不是直接诉说自己感到的悲哀,而是“风急天高猿啸哀”──猿猴的鸣叫声悲哀。这留下了想象的自由,并不说明是猿叫得悲哀,还是自己心里感到悲哀,反正是“哀”的氛围就是了。点明了“哀”还不够,下面又点到“悲”。“万里悲秋常作客”,这回点明是诗人自己悲秋了。一提到秋天就强调悲哀,不是落入窠臼了吗?
不然。这是因为,杜甫的悲哀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他的悲哀虽然是个人的命运,却博大深厚。客居、多病、白发、潦倒、借酒消愁,这都可能是俗套,但是,不写个人的悲哀,于杜甫可能太轻巧,至少是不能充分表现其个性。沉醉在自己的悲哀之中,也不能绝对说就写不出高远的精神境界来。杜甫的悲哀有什么特点呢?杜甫不习惯把自己的情怀局限在狭小的自然空间中,这里就显示出他的悲哀相当深厚博大。
这种博大,首先就表现在空间视野上。诗题是“登高”,开头两句就充分显示出登高望远的境界。风急天高,回荡猿啸之声,渚清沙白,空间壮阔,本已有俯视之感;再加上“鸟飞回”,更觉人与鸟之间,如果不是俯视,至少也是平视了,正是身在高处的效果。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俯视的空间感不但广阔,而且有时间的深度。和前两句比,这两句境界大开,有一种豁然提升的感觉。如果说前两句给读者的感觉还可能是写实的话,这两句则明显有更强的想象性、虚拟性。落木居然满眼都是,无边无际,充满上下天地之间;长江滚滚而来的传统意象,不仅仅是空间的纵深透视度,而且是时间的无限长度。空间和时间的交织,当然不是局限于空间的画面可比的,再加上意象是如此密集,前两句每句三个意象,后两句虽然只各有一个意象,但是其属性却有“无边”和“萧萧”,“不尽”和“滚滚”,有形有色,有声有状,有对仗构成的时空的转换,还有叠词造成的滔滔滚滚的声势。从空间的广阔到时间的深邃,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而且是诗人的精神气度:悲秋而不孱弱,有厚度,有浑厚之感。
如果就这样深沉浑厚地写下去,未尝不可,但是,诗人似乎并未一味浑厚深沉下去,到了第三、第四联,有了些许变化: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应该说,这里的境界不像前面的诗句那样开阔,一下子回到自己个人的命运上来,而且把个人的“潦倒”都直截了当地写了出来。浑厚的深沉的宏大境界一下子缩小了,格调也不单纯是深沉浑厚,而是有一点低沉了,给人一种顿挫之感。境界由大到小,由开到合,情绪也从高亢到悲抑,情绪有微妙的跌宕。杜甫追求情感节奏的曲折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默默的,有时却有突然的转折。古代诗话上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沉郁是许多人都做得到的,而顿挫则殊为难能。
这是杜甫的拿手好戏。他善于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使得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但是,总又不完全停留在高亢的音调上,常常是由高而低,由历史到个人,由空阔到逼仄,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息。我们来看他写于差不多同一时期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明明是个人的痛苦,健康恶化、亲朋离异,但杜甫却把它放在宇宙(“乾坤”)和时间的运动(“日夜浮”动)之中,这个气魄就宏大了。这并不完全是技巧问题,诗人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是够宏大的了,但他随即又转向了个人的小命运,而且为亲朋信息杳然和自己的老病而涕泗横流起来。这不但不显得小家子气,而且以深沉的情绪起伏来调节诗的情感节奏。这就难怪诗话的作者们反复称道他的感情“沉郁顿挫”。
在《登楼》中,则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动变古今。”他个人的“伤心”总和“万方多难”的战乱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他的悲痛有了社会的广度。为了强化这社会性的悲痛,他又从“天地”的宏大空间和“古今”的悠远时间两个方面加以充实。杜甫的气魄,杜甫的深度,就是由这种社会历史感、宏大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三维一体构成的。哪怕他并不是写登高,他也不由自主地以宏大的空间来展开他的感情,例如秋兴八首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借助“兼天”“接地”的境界,杜甫表现了他个性宏大深沉的艺术格调。换一个人,即使有了登高的机遇,也不一定能表现出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来。
当然,杜甫的风格是多样的,有时,他的风格并不以浑厚深沉见长,而是以明快细腻动人。例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里最大的特点,不是浑厚深沉,而是相当细腻。不是外在感官的宏大视野,而是一种内在感觉和情致的微妙审视。诗题是“喜雨”,没有一个字提到“喜”。这不像悲秋,公开地堂而皇之的渲染悲痛。但是,这种喜是默默的,无声的,是伴随着细致的内在审视的。这种感觉不是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直接感受的,而是在无声无形之中的。所写的雨是细雨,细到感觉不到,“随风潜入”,“潜”是看不见的,又加上是夜里,可是还使诗人感觉到了一种独享的喜悦。接着下来“润物细无声”,声音本来是看不见的,“无声”更是突出了听不见,外在感官不可感,但是,“润物细无声”,“润”,却流露了内心感受的喜悦的特点,说的是物之被润,表现的却是心的滋润。无声的微妙胜过有声。只有细致的心灵才能感受到这种微妙的喜悦。只有具有精致的内在感受力的诗人,才能为生命看不出来的生长而体验到默默的欣慰。
下面两联,又转换到外部感官上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妙在黑白对比,明暗反差。野外的路有云,说明是平原。连云都是黑的',天空地上,一片漆黑;用一个“独”字,表现江船上一点灯火的鲜明,这是色彩的反衬。光是孤独的,但是,在黑夜中却分外生动。
最后一联,则是和全诗在视觉效果上的对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如果说,第三联的色彩还是相当含蓄的,只是因对比而显得鲜明,那么,到了最后一联就是浓笔大墨,有如泼墨写意花卉,感觉不但浓烈,而且丰富。花“红”已经是浓烈了,还要加上“湿”。已经是有质感了,可是杜甫还不满足,还要让红湿的花有量感,重量感。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杜甫刻意要用花把自己对雨的感觉写足,多方面都写透,也就把自己的喜悦写够。诗中的喜悦有两种,一是默默的、内在的、不形诸于色的喜悦。一是外在的、视觉的,突然发现雨后的花的鲜艳和分量,情不自禁的、形诸于色的惊喜。
我们之所以要介绍杜甫的这首诗,是为了从反面说明,什么不是“浑厚深沉”。只有懂得了什么不是浑厚深沉,才能真正体悟出什么是浑厚深沉。理解诗歌,最忌是空泛。我国古典诗话往往有些精致的感觉性断语,如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浑厚深沉”等等,对于理解杜诗应该说是有帮助的,但是这样的话语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比较模糊、抽象、不确定。我们的任务不是停留在古人的水平上,而是在古人的水平上提高一步,这就要对这些话语进行分析,结合杜甫的作品加以具体化。深入地具体分析已经不易,还要防止孤立地封闭地分析。分析要开放,最好是把作品放在系统中,在多方面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才有可能使分析深入。
登高的古诗4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九日齐安登高》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必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九日齐安登高》注释
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齐山:在今安徽省贵池县。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曾任池州刺史。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后遂以“牛山悲”等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指对事物迭代感到悲哀。),即其地。
《九日齐安登高》赏析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江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须,“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江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登山登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醉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去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去纵快乐的思想。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尾联是说,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这里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登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登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积,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乐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须楚的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登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杜牧自己怀登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江”登关。这位“江”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斥,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丹阳(今属江苏)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登高的古诗5
古诗原文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霑同:沾)
译文翻译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注释解释
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齐安:今湖北省麻城一带。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创作背景
唐会昌五年(845)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九日登齐山时,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诗文赏析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诗人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苦涩。
此诗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登高的古诗6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诗鉴赏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
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诗薮》)
登高的古诗7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5.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汪遵《渔父》
6.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7.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8.风清月正圆,信是佳时节。——贺铸《愁风月》
9.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马诗)
10.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 刘方平 《 月夜 》
1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13.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14.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李煜《喜迁莺·晓月坠》
15.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16.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7.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白朴《天净沙·冬》
18.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杜甫《夏夜叹》
19.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司马光《阮郎归·渔舟容易入春山》
20.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2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2.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史达祖《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
23.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江总《三善殿夜望山灯诗》
2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25.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26.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27.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28.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29.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李白《塞下曲六首》
30.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朗月行》
31.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32.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3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34.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35.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周邦彦《兰陵王·柳》
36.冉冉年华吾自老。——辛弃疾《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37.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38.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39.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登高的古诗8
不是,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就赞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第一,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七律与七绝的区别
七言绝句是指每首四句,每句七字的诗;七言律诗则是每首八句。
(1)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2)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登高的古诗9
而在最近热播的大剧《庆余年》之中,范闲在诗会之上以杜甫的一首《登高》拔得头筹。唐诗宋词,无数诗人大家,可供范闲选择的名诗佳作数不胜数,为何范闲会选择这首充满着"暮气愁绪"登高呢?
从范闲本身来说,他穿越之前是一位将死之人,因为残疾一辈子都没有能够亲自登上高山望远。他前世做的最多的事情,可能就是在诗句文章之中找寻精神寄托。他被植入了几十年的现代记忆,这一辈子又活了快20年,就灵魂来说,他已经年过半百,对于这首《登高》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的确,杜甫这首诗,没有一定的年龄积累,很难领会到那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妙处。
清代杨伦曾经在《杜诗镜铨》之中认为,杜甫的这首《登高》高浑一气,独步古今,在杜甫七言律诗之中当属第一,明朝的胡应麟则称这首诗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旷世的悲歌虽然苍凉,但依旧拔山扛鼎,杜甫写出暮年之人的无奈,却不会让人看到消沉阴暗,而是涌动着对生命的仁爱和人生的悲壮。
离愁别绪一直是古人写诗的主题,秋景月夜,最是能引起悲情诗人的共鸣。金圣叹曾言:"士对秋而情至,凡山川林峦,风烟云露,草色花香,目之所睇,耳之所闻,何者不与心相为蕴结?乃先生(杜甫)以忠挚之怀,当飘零之日,复以流寓之身,经此摇落之时,其勃然触发,有自然已。"
《登高》一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园767年)秋季,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四年,但乱世的余波还没有平息,各方军阀乘乱崛起,相互争夺领地,吐蕃、回纥乘乱常常犯边。杜甫此时在夔州流转,这一年的重阳节,他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之上,极目远眺,感慨万千。
杜甫一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众多仕子一样,一生目标不过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言:杜甫一生名诗无数,名动天下,至今仍被国人奉为经典;
立德:南宋理学宗师曾对杜甫的行为品格大加赞扬,认为杜甫是天下文人的典范,将杜甫与诸葛亮、颜真卿、韩愈和范仲淹并称为"五君子",以赞叹五人的高风亮节。而王安石在《子美画像》之中赞叹道:"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
而说到立功,杜甫的仕途坎坷,是杜甫心中难以消弭的郁结之处。
杜甫七岁能诗,二十岁漫游吴越,二十五岁小有名气,回归洛阳。此时的杜甫满腔豪情,开元二十三年,赴京兆贡举,不第。后来在洛阳遇到了李白,两位诗人惺惺相惜,杜甫写下《望岳》,记录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士。
一直到至德二年,杜甫坚持不懈地追求功名,然而屡战屡败,每每落空。至德二年,杜甫逃亡到凤翔拜谒唐肃宗,算是迎来仕途之上的高峰,他被授予了右拾遗的官职,这是他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换来的。但这种辉煌并没有维持多久,后来杜甫因上疏申救房琯而触怒了唐肃宗,杜甫被贬。九月,长安收复,杜甫带着家人来到长安。被贬的失落和看着诸多百姓颠沛流离的触目惊心,一次次触动着杜甫的内心。这一时期,杜甫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名作《三吏》和《三别》。
杜甫写《登高》之时,已经55岁了,在外漂泊了八个年头。永泰元年(765年),杜甫好友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逝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不得已来到了夔州。根据史学家考证,当时的杜甫身患肺病、疟疾和风湿病等疾病,耳背齿落,一只手已经麻痹到不能动弹,备受病痛折磨。而好友李白、高适相继离世,知己难寻,精神上也倍感落寞。经历了安史之乱,整个唐王朝元气大伤、江河日下。所有这些就像浓云一样密布在杜甫的心头,杜甫深受煎熬。
当他在重阳节这一日孤独得登高望远,时间流逝,草木凋零,急风哀猿,满目萧杀,山城萧条的秋色唤起他对跌宕人生的悲叹。
但我们的身体已经衰老,但是创业未半,对生命随时可能逝去的恐惧和对人生的不甘心,会占据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惶恐、不安而无可奈何。然杜甫叹老,和我们并不完全相同,他对自己一生进行反思,有对生命由绚烂终于平淡的感悟,所以诗中有"无边落木"的悲叹,也有"滚滚长江"的豪情。这位老人站在天地间,以病弱的`身姿迎上瑟瑟秋风,浑浊的双眼中是无尽江山。他深感自己的渺小,明知已经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想要扭转乾坤,但对生命的依恋依旧在血脉的激流之中翻腾,一种无法压抑的焦虑在心头激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曾经多么爱喝酒,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中,杜甫高兴地写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然而今日在夔州,他因为重病缠身不得不戒酒,想要借酒消愁已经不可能。千言万语,在"停杯"的一瞬间化作一滴枯泪,所有的烦闷,无人诉说,无法排解,只得沉重地压在心头。
登高远望,使人心瘁。少年登高,看天下天下河山皆是豪迈,欲踏遍山川,救济穷苦,成就功名,是多少文人学子的梦想。老年登高,看尽风景却是悲歌,古今感慨,天地忧思,离别愁绪,求而不得……
杜甫也曾是"五花马千金裘"的贵公子,也曾是皇帝身边重用的谏臣,而生于那样的乱世,遇到那样的君主,他空有报国之志,却难有用武之地。如今病痛和战乱,让他成为了流亡的难民,成为了在江面踽踽独行、在山顶吞声悲泣的少陵野老。即便如此,他的内心依旧保存着对贫困人民的怜悯和对生命的仁爱之心。即便历经苦痛,他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失去了好友,失去了金银,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国家……但这种悲悯和仁爱,却在心中越积越浓。
时空广阔如斯,人生寂寞如斯。
胡应麟评论《登高》:"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是,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一首古诗,一段古诗。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的喜悦,也有它的悲思。一年365天,每天都有属于它的诗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近日热播的庆余年中,主角范闲因一首杜甫的《登高》而名动天下。
今天知闻君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一、创作背景
公元767年,也是安史之乱结束的第四年,全国各地军阀四起,民不聊生,杜甫迫于生计,在时任成都尹的严武府内做幕府食客,好景不长,严武不久便去世了,五十六岁的杜甫没有了依靠,迫于生计,只好离开草堂,买了一条小船,准备南下去重庆的奉节县,结果却生了一场大病,在重庆的云阳县待了几个月后才到达奉节县,此后的三年,杜甫在当地官员的关照下,依旧过着清贫的日子。
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奉节县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望,百感交集,回想这一生的漂泊与清贫,悲从中来,于是就有了这首慷慨激烈,动人心弦的千古七律之冠——《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诗词赏析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登高的古诗10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诗薮》)
登高的古诗11
1、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宋之问:《题大萸岭北驿》)
2、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4、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5、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6、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7、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袁凯《京师得家书》
8、徒劳问归路,峰叠绕家乡。一一杜牧《西山草堂》
9、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贾岛《题诗后》
10、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到黄昏雨。——段克己《渔家傲?诗句一春浑漫与》
11、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12、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李益《塞下曲·其一》
1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4、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15、别后书辞,别时针线。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16、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
17、寄书长不达,况且未休兵。
18、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周贺:《冬日山居思乡》)
19、莫向樽前须尽醉,与君俱是异乡人。——韦庄
20、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
21、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刘昶《断句》
22、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一一卢纶《长安春望》
23、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
24、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辛弃疾《满江红·点火樱桃》
25、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26、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8、墙里秋千墙外道。——苏轼《蝶恋花?春景》
29、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
30、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司空图:《故乡杏花》)
31、白云江上故乡,月下风前吟处。——子兰《秋日思旧山》
32、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33、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杨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34、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薛逢《宫词》
3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6、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刘长卿
37、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袁凯:《客中夜生》)
38、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且未休兵。
39、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40、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41、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一一李白《郢门怀秋》
42、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43、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斜。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44、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45、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一一李白《客中作》
46、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章台夜思》
47、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48、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49、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50、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51、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52、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5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54、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55、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56、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一一范仲淹《渔家傲》
57、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8、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关山月》
59、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60、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柳》
6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6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63、戍鼓断行人,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4、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
65、他乡不似故乡亲——东周列国志。
66、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杜甫《夏夜叹》
67、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李煜
68、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6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70、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王沂孙《眉妩新月》
71、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袁凯
72、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袁去华《水调歌头定王台》
7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7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75、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一一王建《辽东行》
76、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77、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周邦彦《瑞龙吟大石春景》
78、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薛涛:《乡思》)
79、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80、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
81、倚枕辗转难眠,两鬓如霜,起身听屋檐水泻,似断续喧哗的江水流淌。那边佳人啼泪销脂粉,这边离人如车轮转愁肠。
82、25客中夜生【袁凯】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83、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84、莫嫌白发不思量,也须有、思量去里。——辛弃疾《鹊桥仙·送粉卿行》
85、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李煜)
86、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一一李白《客中作》
87、赠吴之山【王间 】城拆声声夜未央,江云初散水风凉:看君已做无家客,犹是逢人说故乡。
88、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一一张乔《江上送友人南游》
89、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一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90、刚断肠、惹得离情苦。——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91、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9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3、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杨子,天晴共上望乡楼。(李益:《行舟》)
94、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
95、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96、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张九龄《西江夜行》
9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李商隐
98、那堪陇头宿,乡梦逐潺湲。——齐己《送人游塞》
99、泊船瓜洲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100、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01、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李商隐《茂陵》
102、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韦庄
103、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104、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105、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李白《郢门秋怀》
106、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107、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108、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一一《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09、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11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关山月》)
112、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元稹:《远望》)
11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114、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王维《不遇咏》
115、吐蕃别馆月夜 【吕温】三五穷荒月,还应照北堂。回身向暗卧,不忍见圆光。
116、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117、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118、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119、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一一白居易《望月有感》
120、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一一《汉乐府民歌》
121、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一一徐淑《达秦嘉诗》
122、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12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124、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125、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潆潆。——张先
126、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127、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128、和三乡诗 【唐】高衢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
129、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司空图《漫书五首》
130、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登高的古诗12
九日齐山①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②何必独沾衣。
【注】①齐山: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作者此时被贬任池州。②牛山: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子春秋》内篇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国都城,长叹流泪,为自己百年之后离开这世界而悲哀。
8.此诗首联与杜甫《登高》颔联相比,所描述的秋景对全诗情感抒发有什么不同的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9.有人评论杜牧此诗“语虽达观而意含抑郁”,你认可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
8.《登高》颔联描绘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以及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其作用在于营造苍凉恢廓的境界,烘托诗人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悲愁之绪。《九日齐山登高》首联描绘江南秋景:碧波中倒映着初飞大雁的身影,齐山在这秋季仍是一片青翠的颜色。这样美好的秋景,烘托了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也为下文借此排遣自己抱负难施的郁结情怀打下伏笔。【评分标准:《登高》颔联的分析,2分;《九日齐山登高》首联的分析,3分。】
9.认可。诗人描写秋天的山光水色,直言要开口欢笑,并折下菊花插满头,更要用酩酊大醉来梧酬答这良辰佳节,但同时又意识到尘世终归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从“须插”“但将”“不用”“何必”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语言情调上的爽利豪宕,但“难逢开口笑”“登临恨落晖”等语句又流露出抱负不展的郁结情怀。【评分标准:概括诗歌内容,2分;语言特色分析,2分;诗人情感分析,2分。】
登高的古诗13
1.登高古诗词
金城北楼
唐代: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2.登高古诗词
人月圆·茫茫大块洪炉里
元代:刘因
茫茫大块洪炉里,何物不寒灰。古今多少,荒烟废垒,老树遗台。
太行如砺,黄河如带,等是尘埃。不须更叹,花开花落,春去春来。
3.登高古诗词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唐代:杜甫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4.登高古诗词
谒山
唐代: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5.登高古诗词
登古邺城
唐代:岑参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6.登高古诗词
临江仙引·渡口
宋代:柳永
渡口、向晚,乘瘦马、陟平冈。西郊又送秋光。对暮山横翠,衫残叶飘黄。凭高念远,素景楚天,无处不凄凉。
香闺别来无信息,云愁雨恨难忘。指帝城归路,但烟水茫茫。凝情望断泪眼,尽日独立斜阳。
7.登高古诗词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唐代: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8.登高古诗词
春日登楼怀归
宋代: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9.登高古诗词
登高丘而望远
唐代:李白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10.登高古诗词
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
宋代:张先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登高的古诗14
南北朝—王僧孺
凭高且一望,目极不能舍。
东北指青门,西南见白社。
轸轸河梁上,纷纷渭桥下。
争利亦争名,驱车复驱马。
宁访蓬蒿人,谁怜寂寞者。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斗牛山登高
宋—陈杰
佳节一消忧,携壶上斗牛。
乾坤有今日,江汉自东流。
乱后不多菊,看来无限秋。
凭高未能已,更为夕阳留。
登高感兴
宋—程炎子
破帽西风里,龙山忆孟嘉。
白衣谁送酒,黄菊自开花。
塞远书传雁,天昏墨点鸦。
凭高穷北望,何处是中华。
次韵知郡登高言怀
宋—郑侠
莫向天涯说故乡,人身不似雁随阳。
黄花满手空佳节,千里有怀如雨肠。
为许功名酬圣代,不须愁绪付瑶觞。
男儿不是闺中物,生则桑弧射四方。
上封登高
宋—胡寅
今朝的的`是重阳,独步崔巍觅醉乡。
饱日山枫千树赤,绚秋岩菊一枝黄。
幽禅出应耶城供,倦客来迎宴寝香。
閒读旧题嗟岁月,功名回首鬓毛苍。
金缕曲/贺新郎—携手登高赋
宋—刘辰翁
携手登高赋。望前山、山色如烟,烟光如雨。
少日凭阑峰南北,谁料美人迟暮。
漫回首、残基冷绪。
长恨中原无人问,到而今、总是经行处。
书易就,雁难付。
斜阳日日长亭路。倚秋风、洞庭一剑,故人何许。
寂寞柴桑塞花外,还有白衣来否。
但哨遍、长歌归去。
尚有孔明英英者,怅孔明、自是英英误。
歌未断,鬓成缕。
念奴娇—登高作赋
宋—管鉴
登高作赋,叹老来笔力,都非年少。
古观重游秋色里,冷怯西风吹帽。
千里江山,一时人物,迥出尘埃表。
危阑同凭,皎然玉树相照。
惆怅紫菊红萸,年年簪发、应笑人空老。
北阙西江君赐远,难得一枝来到。
莫话升沈,且乘闲暇,赢得清尊倒。
饮酣归暮,浩歌声振林杪。
登胶山绝顶
清—安定
登高须上最高峰,直透云关第一重。
此处山头高几许,如何留得白云踪。
登高不至
清—吴敬梓
绿橙手擘味清嘉,黄菊枝头渐著花。
独坐河亭人不到,一帘秋水读南华。
登高的古诗15
【教学过程】
一、由杜甫诗句导入
有人说唐朝时李白用歌声无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还原的请大家说一下所学杜甫的诗句——
二、出示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怀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
Ppt出示:读
1.一生读,他生评价,纠错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四、品读
1.师:打击对这首诗歌的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就是——生答“悲”,师板书“悲”
2.师:悲从何来?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悲的原因,从诗中找答案
生自由朗读
生1:3、4两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师:什么样的身世?现在怎样?为何看到落叶就悲?
生回答:命运多舛的身世,现在已经老了,此时可能重病在身
师:再读一下!为何见到长江而悲?
生再读
生:因为时光飞逝,生命流逝
师结: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时光流逝之悲
生2:1、2两句,由景及情,悲凉的景情,全是冷色调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
生读
3.师:其他同学也选了这句吗?(无人回答)那大家再读一下1、2句,思考一下,这两句写了什么秋景?
生3:“万里”让我想到了他萧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怀(鼓掌)
师: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个词?
生:孤独的身影多病
生4:天才的孤独的心声
4.师:还有哪里体现了悲?从原诗中找
生5:“艰难”句
师: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读一下
生再读
生6:“艰难”指生活上的苦,成为老年人的悲;也是身体上的病,无法借酒浇愁的悲饱经沧桑
师:只有一己之沧桑吗?
生:还有国家
师板书:家国之悲
生齐读
5.师小结
Ppt出示:品
6.师:再齐读,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现的
师提示:看看目标
生答:借景抒情
配乐师朗诵,要求生再次体会诗歌悲情
2生读,生齐读
7.师补充杜甫晚年境遇(配乐抒情一段话)“你的命运即使像墨汁一样黑,你也坚持用……我多想遇见你,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Ppt出示:写
多想遇见您,
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
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
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多想遇见您,
在“ ”的时候,
,
要求生仿照句式写出诗歌下节
2生上黑板展示
3生诵读展示
Ppt出示:背
师放较为悲哀的音乐,要求生站立背诵
【评述】
整体设计美玉含瑕
这节课同样注重了诵读,诵读方式也较为多样化在诵读中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注意挖掘了学生在诵读中的感受体会
同时老师特别重视了学生“听说读写”几个能力的训练,课堂最后有仿写环节,设计不错不过展示部分让两个同学上黑板书写比较浪费时间,个人不如投影再让其他学生读一读更实际一些
老师从“景”“情”两个大的方面串起整个课堂,思路比较清晰但是诵读一开始老师就抛出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读诗的感受(这个字必须是“悲”)而且这个字跟老师的板书设计关系很大,所有的问题都是由这个字引申出的,没有这个字就不能形成“泪”形状的板书个人认为,这个设计比较刻意是这堂课美中不足之处
还有,教师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老师在课堂最后环节播放一首比较哀伤的配乐,要求学生齐背课文个人背景的渲染太过于哀伤了我觉得唐诗悲,但仅是悲壮,却不悲伤即使如杜甫的诗,也绝不会悲伤所以这个背景的处理不太合适
【登高的古诗】相关文章:
登高古诗鉴赏12-11
[唐诗]《登高》03-10
描写登高诗句12-06
重阳节的登高作文02-19
很经典的古诗03-11
经典的古诗11-15
古诗05-26
古诗的浪漫-有关古诗的作文02-17
关于霜降的古诗_古诗大全12-30
冬天的经典古诗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