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乌衣巷古诗鉴赏

乌衣巷古诗鉴赏

时间:2024-06-01 10:03:58 古诗词 我要投稿

(推荐)乌衣巷古诗鉴赏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乌衣巷古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乌衣巷古诗鉴赏

乌衣巷古诗鉴赏1

  乌衣巷

  (唐诗)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赏析】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他还继承了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注意反映民生疾苦和重大事件,风格刚健爽朗。他的一些怀古诗,也凝练含蓄,含不尽之意鉴于言外。有《刘梦得文集》。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各位愉快!

  相关推荐: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早春》(韩愈)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北来人二首》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金陵望汉江》

乌衣巷古诗鉴赏2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1.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六朝时代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的大桥,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2.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这首诗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写乌衣巷的今昔变化。

  3.王谢:指东晋时代王导和谢安两大贵族之家,乌衣巷是这两大贵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后二句诗写出沧桑变化的事实,自然成为对豪门贵族的辛辣讽刺。

  4.寻常:平常、普通。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简析]

  最新的小学古诗词鉴赏《乌衣巷》: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乌衣巷古诗鉴赏3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朱雀桥: 在今南京市江宁县,横跨秦淮河,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译文】

  曾经风光无两、繁华竞逐的朱雀桥边,如今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的断壁残垣在夕阳斜照里一片残破,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大世家大族堂前的燕子,而今却已飞入寻常百姓的家中。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

  前两句写昔日东晋国都金陵最繁华的`热闹地区现在荒凉冷落的景象。首句的“草花”前缀一“野”字,凸显了荒僻的景象;次句在“夕阳”前加上一个“斜”字,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宛在眼前。诗人只字未提往昔这里钟鸣鼎食、日夜笙歌的繁华,而是从地面和天空两个维度写今日的一派荒芜和衰颓,诗人的感慨藏而不露,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三、四句诗人运用“寻常百姓”与“旧时王谢”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旧时飞进王、谢厅堂的燕子,现在又飞回来了,却以物是人非,此处已不再是昔日尊贵豪门世族了,而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诗人借助“燕归旧巢”,来见证沧海桑田,感慨人生多变,语言虽然浅淡平直却余味无穷。

【乌衣巷古诗鉴赏】相关文章:

乌衣巷古诗鉴赏06-01

《乌衣巷》古诗赏析01-25

《乌衣巷》古诗赏析[热]03-25

江南古诗鉴赏01-20

《关雎》古诗鉴赏04-02

《梅花》古诗鉴赏04-02

《相思》古诗鉴赏03-08

出塞古诗鉴赏05-23

古诗原文及鉴赏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