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高适的古诗

高适的古诗

时间:2024-06-01 09:22:09 古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适的古诗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适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适的古诗

高适的古诗1

  《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诗人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第一首诗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第二首诗写老朋友相逢连买酒的钱都没有,自是穷困不堪,但诗人没有因此沮丧、沉沦,而是想到要奋翮高飞,其慷慨豪放之气自不可掩。全诗语言质朴,格调豪迈。

  1、高适别董大古诗带拼音版

  bié dǒng dà èr shǒu

  别董大二首

  táng dài:ɡāo shì

  唐代:高适

  其一

  qiān lǐ huáng yún bái rì xūn,běi fēng chuī yàn xuě fēn fēn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mò chóu qián lù wú zhī jǐ,tiān xià shuí rén bù shí jūn?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liù hé piāo yáo sī zì lián,yī lí jīng luò shí yú nián 。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zhàng fū pín jiàn yīng wèi zú,jīn rì xiāng féng wú jiǔ qián 。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2、高适别董大的意思

  译文

  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气阴沉,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纷扬大雪。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就像鸟儿四处奔波无果只能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注释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翮(hé):鸟的羽翼。

  飘飖(yáo):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京洛:长安和洛阳。

  3、高适别董大赏析

  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开头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虽是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北方的冬天,绿色植物凋零殆尽,残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视界很广,可目极千里。说“黄云”,亦极典型。那是阴云凝聚之状,是阴天天气,有了这两个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风”,“雪纷纷”,便有了着落。如此理解,开头两句便见出作者并非轻率落笔,而是在经过了苦心酝酿之后,才自然流一出的诗歌语言。这两句,描写景物虽然比较客观,但也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所以,首二句尽管境界阔远渺茫,其实不无凄苦寒凉;但是,高适毕竟具有恢弘的气度,超然的禀赋,他开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驭情,另具一副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说:“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写的不过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创作背景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董庭兰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高适的古诗2

  【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封丘作】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铜雀妓】

  日暮铜雀迥,秋深玉座清。

  萧森松柏望,委郁绮罗情。

  君恩不再得,妾舞为谁轻。

  【蓟门行五首·其五】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酬裴秀才】

  男儿贵得意,何必相知早。

  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

  长卿无产业,季子惭妻嫂。

  此事难重陈,未于众人道。

  【酬陆少府】

  朝临淇水岸,还望卫人邑。

  别意在山阿,征途背原隰。

  萧萧前村口,唯见转蓬入。

  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

  固应不远别,所与路未及。

  欲济川上舟,相思空伫立。

  【蓟中作】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酬司空璲少府】

  飘飖未得意,感激与谁论。

  昨日遇夫子,仍欣吾道存。

  江山满词赋,札翰起凉温。

  吾见风雅作,人知德业尊。

  惊飙荡万木,秋气屯高原。

  燕赵何苍茫,鸿雁来翩翻。

  此时与君别,握手欲无言。

  【酬李少府】

  出塞魂屡惊,怀贤意难说。

  谁知吾道间,乃在客中别。

  日夕捧琼瑶,相思无休歇。

  伊人虽薄宦,举代推高节。

  述作凌江山,声华满冰雪。

  一登蓟丘上,四顾何惨烈。

  来雁无尽时,边风正骚屑。

  将从崖谷遁,且与沉浮绝。

  君若登青云,余当投魏阙。

  【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

  故人亦不遇,异县久栖托。

  辛勤失路意,感叹登楼作。

  清晨眺原野,独立穷寥廓。

  云散芒砀山,水还睢阳郭。

  绕梁即襟带,封卫多漂泊。

  事古悲城池,年丰爱墟落。

  相逢俱未展,携手空萧索。

  何意千里心,仍求百金诺。

  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

  圣心思贤才,朅来刈葵藿。

  【东平留赠狄司马】

  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

  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

  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

  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

  森然瞻武库,则是弄儒翰。

  入幕绾银绶,乘轺兼铁冠。

  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

  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

  激昂丹墀下,顾盼青云端。

  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

  将军既坎壈,使者亦辛酸。

  耿介挹三事,羁离从一官。

  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

  【效古赠崔二】

  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

  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

  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

  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

  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

  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

  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

  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

  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

  我惭经济策,久欲甘弃置。

  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

  长歌增郁怏,对酒不能醉。

  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

  【过卢明府有赠】

  良吏不易得,古人今可传。

  静然本诸己,以此知其贤。

  我行挹高风,羡尔兼少年。

  胸怀豁清夜,史汉如流泉。

  明日复行春,逶迤出郊坛。

  登高见百里,桑野郁芊芊。

  时平俯鹊巢,岁熟多人烟。

  奸猾唯闭户,逃亡归种田。

  回轩自郭南,老幼满马前。

  皆贺蚕农至,而无徭役牵。

  君观黎庶心,抚之诚万全。

  何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鲜。

  能奏明廷主,一试武城弦。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

  圣代务平典,輶轩推上才。

  迢遥溟海际,旷望沧波开。

  四牡未遑息,三山安在哉。

  巨鳌不可钓,高浪何崔嵬。

  湛湛朝百谷,茫茫连九垓。

  挹流纳广大,观异增迟回。

  日出见鱼目,月圆知蚌胎。

  迹非想像到,心以精灵猜。

  远色带孤屿,虚声涵殷雷。

  风行越裳贡,水遏天吴灾。

  揽辔隼将击,忘机鸥复来。

  缘情韵骚雅,独立遗尘埃。

  吏道竟殊用,翰林仍忝陪。

  长鸣谢知己,所愧非龙媒。

  【苦雨寄房四昆季】

  独坐见多雨,况兹兼索居。

  茫茫十月交,穷阴千里馀。

  弥望无端倪,北风击林箊。

  白日渺难睹,黄云争卷舒。

  安得造化功,旷然一扫除。

  滴沥檐宇愁,寥寥谈笑疏。

  泥涂拥城郭,水潦盘丘墟。

  惆怅悯田农,裴回伤里闾。

  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

  万事切中怀,十年思上书。

  君门嗟缅邈,身计念居诸。

  沉吟顾草茅,郁怏任盈虚。

  黄鹄不可羡,鸡鸣时起予。

  故人平台侧,高馆临通衢。

  兄弟方荀陈,才华冠应徐。

  弹棋自多暇,饮酒更何如。

  知人想林宗,直道惭史鱼。

  携手风流在,开襟鄙吝祛。

  宁能访穷巷,相与对园蔬。

高适的古诗3

  【诗句】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出处】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翻译】萧瑟的秋风从西吹来,苍茫茫的秋色弥漫了整个关中。

  【全诗】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全诗赏析】

  先看起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此叙诗人身在塔底,猛见七层之塔直耸云霄的瞬间印象,不仅发语突兀,而且著一“涌”字,顿有一种强烈的“生成”感:那塔仿佛才从地下冲涌而起,就扶摇直上,刹那间便穿透云空;其“孤高”自得之态,竟把缥缈森严的“天宫”,也逼得退避三舍。笔端带有何等气势!至于杜甫,作诗既在其后,又有与岑参一比高下之心,开篇自亦吐语惊人、毫不相让:“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以“跨”字状貌高塔横出青穹的雄影,又烘托以烈烈不息的天半之“风”,气势虽不若岑参,境界则更见阔远,可谓旗鼓相当。

  接着四句叙登塔。由于诗人巧妙地把塔外世界作为登高的参照物,那愈升愈高的景象,便带有了奇幻飘渺的错觉。随着逐层的升登,诗人仿佛一步步踏“出”了人间的大千“世界”。仰看头上的“蹬道”,因为有塔外碧天白云的衬托,便似乎不是架设在塔身之内,而是无所凭借地盘升于“虚空”之上!到了楼近塔顶的.高处,感觉就更奇幻了:那峥嵘高峻的宝塔,仿佛不是从地上耸起,倒是靠了鬼斧神工之力,从悬浮的万里云空,突然压向了神州大地——“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两句,正是从诗人登高俯、仰的错觉中,表现慈恩寺塔的峻高,不仅富于动态感,而且造出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奇境。比较起来,杜甫之叙登塔,就略显逊色了:“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方始登高,便生“百忧”,自是忧国忧民的“诗圣”襟怀。但就对升登之境的描摹看,杜诗毕竟太跳脱了些,反不如岑作之奇妙真切。

高适的古诗4

  【诗句】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出处】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翻译】耸然而出雄视着神州大地,峥嵘峻险非人力营建之工

  【全诗】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全诗赏析】

  天宝十年 (751),岑参第一次出塞回到长安,此诗即留在长安期间同诗人杜甫、高适、薛据、储光羲同游慈恩寺塔而作的写景名诗。

  杜甫讲: “岑参兄弟皆好奇。”这首咏塔诗就充分展示了岑参诗歌好奇的.一面。这种奇瑰的诗风和佛塔的神秘莫测非常和谐,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内在情感和外在表征和谐统一的诗歌境界。诗在描摹慈恩寺塔的巍峨高大方面,可谓匠心独运。“如涌出”、“耸天宫”、“碍白日”、“摩苍穹”等等,语语奇绝,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让人为之击节赞叹。

【高适的古诗】相关文章:

有关尹廷高的古诗01-30

古诗东城高且长意思原文、翻译、赏析03-20

很经典的古诗03-11

经典的古诗11-15

古诗05-26

古诗的浪漫-有关古诗的作文02-17

关于霜降的古诗_古诗大全12-30

秋天的古诗09-13

经典古诗赏析09-16

兔年的古诗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