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4 17:18:56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古诗教学设计集合[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教学设计集合[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

  2. 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 配合《阳关三叠》的乐曲,在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到哪里?”(安西)解读“安西”。学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的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

  3.同时出示标有三个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算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要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再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是“后之咏别者,纵有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根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但由于年代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第二课时:《赠汪伦》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1.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泥融飞(燕子)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1)(不敢高声语) (2)白发三千丈 (3)(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 (缘愁似个长) 低头思故乡

  (4)(朝辞白帝彩云间) (5)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导入。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对李白的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便于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

  三、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第三课时:《别董大》

  授课时间:

  一、 审题导入。

  1.审题,引出是送别诗。

  2.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今河北沧县人,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后,他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直至做到散骑常侍,因此世称“高常侍”,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唐书》也著录其文集20卷,但都已遗失。现存《高常侍集》,有诗87首。

  3.诗人在送别董大时的情景如何,会说些什么呢?

  二、 理解诗文。

  1.感悟诗文,学生自由读诗文。

  2.明确学习目标。

  (1)读懂加点词和每句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3.学习方法指导。

  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结组学习 ,准备汇报学习成果。(全体参与)

  4.理解指导。

  (1)前两句写到了哪些景物?

  (2)学生谈感受(景象凄凉),体会读。

  (3)诗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4)最后两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会这样对他说呢?

  高适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董庭兰虽然身怀绝技却常无人赏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对朋友董庭兰的。

  (5)这两句中哪些词表现出了安慰与鼓励?

  (“莫”、“谁人”)

  5.感情升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齐读体会、表达诗情。

  三、课外拓展与能力提高。

  1.激趣导入:古代送别诗还有很多,如下面列出的几首。

  《赠汪伦》 《 夏口夜泊别友人》 《 送桂阳孝廉》

  2.能力运用实践。

  (1)体会几位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2)发现诗人的优秀品质。

  (3)发现写法上的不同特点。

  (4)其他课题(自拟)汇报时可以结合其他的诗。

  (5)可以利用自己找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

  3.组织学习结果交流,鼓励学习精神。

  四、小结。

  古诗词是一个丰富的宝库 ,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主动大量阅读。

古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课件播放录音。学生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一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随堂练习

  自读下面一首古诗,试着解释,并讲给同学们听。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十、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农绩麻,勤劳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淳朴

  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天真可爱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认真专心

古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三、 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 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 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⑴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 (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出示: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

  ⑶ 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 。(句意让学生说。)

  ⑷ 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⑸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⑹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⑴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⑵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⑴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⑶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六、板书设计

  (怎样)倍

  九月九日 忆 山东兄弟

  思

  (为什么)独、异 登高(干什么)

古诗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年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载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老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务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三、学习第一首诗《乡村四月》

  1、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阅读诗文:

  ⑴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 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诗文,纠正字音。

  ⑵ 理解诗词的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4、读诗文,想画面,说感受:

  (播放音乐带,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展示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画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四、学习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

  1、作者简介:

  范大成:苏州吴县人(今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宁四大家。他的诗忧国忧民,多有佳作,晚年隐居,写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他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民生疾苦。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学习,了解诗意。

  3、汇报交流,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夏季农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间锄地,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虽然他们不懂的耕种与织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5、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的感受:

  (配乐朗读)

  诗文描绘了乡村大人耕织,孩子也学耕种的情景,展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是一副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农家耕织的图画。

  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课堂作业设计

  1、把诗句补完整:

  ⑴ 绿遍山原( ),⑵ 童孙未解( )

  子规声里( )也傍桑阴( )

  2、请你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我会背其他描写田园的古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渔歌子》理解词意,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张志和的生平资料。

  2、准备优美轻柔的曲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两位宋代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田园风光,使我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谁能想象画面,再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二、回顾词的特点

  1、谁还记的我们第一节课学的`一首词,你们还能背诵吗?《忆江南》

  2、词有什么特点:

  词有词牌名,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渔歌子》但后人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就与词牌无关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三、学习第三首词《渔歌子》

  作者简介。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被贬官后,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1、自读课文:

  ⑴ 轻声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对照注释,结合画面,了解诗意。

  ⑶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2、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词《渔歌子》纠正字音。

  ⑵ 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意: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溢于其中)

  3、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⑴ 配乐朗读。

  ⑵ 谈谈你的感受:

  作者将山前高飞的白鹭、岸边盛开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鳜鱼及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充满情趣的渔翁垂钓图。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4、练习背诵。

  四、总结拓展

  1、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后,你对乡村生活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背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翁卷(宋) 范大成(宋)朝张志和(唐)

  绿白

  鸟雨 生机 耘绩 山鹭

  闲人少 繁忙 各当家 劳动场景 花水鱼 悠然自然

  才了....又 未解 斜风细雨 情趣盎然

  学种瓜 渔翁不归

  〖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西塞山前( ),( )鳜鱼肥。

  ( )箬笠,( )蓑衣,( )不须归。

  2、用自己的话把《渔歌子》第一句的画面描绘出来

  3、快来读读下面的古诗,想想描绘怎样的画面。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古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3.认识双线格内的个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字。

  难、重点:

  1.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三首古诗。

  2.颂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这三首诗的资料。

  2.挂图或课件。

  课 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介绍作者

  A 板书并揭题,说说你知道的王昌龄、杜甫的诗歌有几首?你了解他们吗?你知道戚继光吗?

  B 介绍王昌龄、杜甫、戚继光,说说这些了解是从从哪里得到的`?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出示自学提纲,按提纲要求自学三首古诗歌。

  三、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A 小组内朗读这三首诗歌,组长汇总组内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B 小组学习汇报:学习组长先报告讨论的是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弄明白了什么,是怎么弄明白的?其他同学补充。

  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积累内化。

  (1)背诵三首古诗。

  (2)“自选佳句”由学生自由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二、迁移练习。

  (1)仿照戚继光的《马上作》,替北洋海军名将邓世昌也写一首《舰上作》,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如学生有困难,也可用填空形式完成。

  (2)根据情景填写适当的古诗。

  20xx年的春天,当一位中国记者踏上伊拉克的领土,面对葱葱的绿树和弹痕累累的墙壁,不禁想到了杜甫的两句诗:“ ,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指导写字。

  三、实践活动。

  课后找王昌龄、杜甫的其他诗作读一读,背一背,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对爱国诗有所感悟,对爱国诗人有了深刻的了解。

古诗教学设计6

  设计模式

  从单篇精读课型模型设计向群文阅读课型转变,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尝试诗歌教学。

  设计理念

  摒弃单篇精读、摒弃老师阅读、传统按部就班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去理解,质疑和发现,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文本选择

  《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议题

  爱国诗人的诗歌同他的生活道路密切相关,深入认识其作品思想意义、艺术特色和各个时期不同创作风格。

  设计重点

  1.通过阅读古诗词,感受诗歌魅力;

  2.认识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思想意义、艺术特点和创作风格;

  3.在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最强音!

  设计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设计

  展示课型:群文阅读课

  单元主题:爱国

  设计课时

  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创设情境:欣赏歌曲《精忠报国》

  虽然说,古人的“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情结,却滋养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就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在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最强音!

  二、主题明确

  本堂课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本堂课的四首诗也都与爱国有关。

  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出节奏和情感。(难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重点)

  3.分析鉴赏名句,背诵默写课文。(重点)

  4.比较四首诗歌的异同。

  5.谈谈自己的诵读体会。

  三、初读诗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同桌互相评价。

  2.学生示范朗读

  根据同桌和小组推荐,找同学范读,四首诗任意选择。

  3.音频示范朗读

  4.结合范读,自由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四、质疑发现

  四首诗都是表达爱国情感的,但各有什么侧重?即具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要找出依据。同学可以根据诗歌材料的写作背景自由评价。老师归纳明确(老师仅示范《春望》,另外三篇学生自己做答):

  《春望》通过一个“望”字,表达一个“忧”字。(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泊秦淮》通过一个“犹”字,表达一个“愤”字。(抒发诗人对士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通过一个“思”字,表达一个“愿”字。(表达自己还愿意为祖国收复失地国家统一而现身的强烈愿望。)

  《过零丁洋》通过一个“死”字,表达一个“忠”字!

  五、合作探究

  (一)这四首诗歌在课文中的编排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1)学生回答(预设):杜甫和杜牧是唐代的。他们虽都生活在晚唐,但杜甫(712——770)又早于杜牧(803——852);陆游和文天祥都是南宋的,虽都生活在南宋时期,但陆游(1125——1210)又早于文天祥(1236——1283)。按作者所处的时期和写作时间的先后安排的,因此不能颠倒。

  (2)学生回答(预设):四首诗歌表达的爱国情感由浅入深,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到对士风和时局腐朽的“忧愤”;从日思夜想为国家统一而重返沙场的强烈“愿望”,到不受敌人威逼利诱而从容就义的对国家的赤胆“忠心”。爱国情感逐步升华,愈来愈激昂,因此不能调换顺序。

  (二)学完四首诗,有何发现和收获

  1.找出这四首诗的相似之处:

  (1)不论处于何朝何代,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感是一脉相承的。

  (2)他们都处于王朝的没落时期,却成就了不朽的诗篇。时代的不幸,是诗歌的大幸。时代的苦难,国家的衰败,造就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昌盛。

  (3)诗人因爱国,而和诗篇名垂青史。

  1.你认为四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爱国深情的词语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老师只提供鉴赏名句的范例学生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即可。)

  预设答案:

  1、《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因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因为:【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隔着河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后庭花》乃亡国之音。南朝陈皇帝陈叔宝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至亡国,所以后世以此曲为亡国之音。说“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而唱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斥责“商女”,实际上另有所指,真正应该汗颜的是座中哪些点歌的人。】作者对国家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尽在其中。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因为:“僵卧孤村”表处境,“不自哀”表襟怀。“尚思”句直抒胸臆,言卫国壮志。直接表现其爱国思想情怀

  4.《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为: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六、拓展延伸

  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他们都是国家的脊梁,人民的骄傲。他们或以手中的一支纤纤弱管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或借助梦境倾述自己重返沙场杀敌报国的渴望,或以死明志证明自己对祖国赤胆忠心。那么,作为学生的你,打算怎么做来表达你的爱国之情呢?情景创设: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七、小结

  读过了一组仁人志士的爱国诗歌,相信同学们的心中也涌动着一股澎湃的爱国激情。那么,从现在起就用这种激情用于学习,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吧!

  八、作业

  1.收集整理爱国的诗词名句、名人故事等。

  2.背诵默写四首诗。

  (十五)板书设计

  《春望》——望——忧

  《泊秦淮》——犹——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思——愿(憾)

  《过零丁洋》——死——忠(义)

古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熟读背诵两首古诗。

  【学习难点】

  领悟春天自然景物的美,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老师布置的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叫做……

  (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件中的图,你们右图中看到了什么?

  7、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贺知章。

  (简介诗人生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边读古诗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4、从读“咏、碧、妆、裁、剪“要求学生会读,读准。

  5、指名读,请其它学生正音,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⑴ (放远处看到柳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⑵ 诗人从远处看到了柳树,发生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丽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的多好,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2、自读第三、四句:

  ⑴ 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样和同桌去读第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⑵ 学生自读,指名读,读到第三句时,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⑶ 读到第四句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去和小伙伴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和同桌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

  4、讲评学生的小绿笔。

  五、指导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学生提出难写的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笔顺要多次书空,记准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要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开来,一捺改成一点。

  “剪”字下面是刀。

  2、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六、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作业

  1、背诵《咏柳》。

  2、读春,积累词句。

  (开火车,每人说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说一个含有“春”的词语,看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

  3、课前搜集的有关“春”的佳句名诗,你们都搜集了多少?

  4、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

  5、老师出示课件(收集的词语、成语、名诗佳句)请学生来读。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他们对春天是那样欣赏,那样痴情,真可谓是把春天描摹的.绚丽多彩,古人赞美春天的诗很多,我们今天学的是南宋诗人朱熹《春日》。

  2、今天咱们学的这首诗,谁知道它们题目是什么意思。

  3、简介诗人朱熹。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朱熹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后,你能猜一猜诗人在写《春日》时的心情吗?

  (高兴、喜悦、欢快、舒畅……)

  (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猜测,大家能从诗文中找出明确的词句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老师点拔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设得、东风面、总是春

  万紫千红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师范读一次。

  8、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滨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

  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出示)《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孔子在书籍中寻找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像是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从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系吗?我们大家要在书海中求知识,因为书的海洋里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古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爆、屠、曈、符”的读音,并认清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本诗,力求停顿恰当、有感情,默写本诗。

  3、通过查工具书结合上下句学会生词:屠苏、曈曈、桃符,掌握学习方法;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收集一些关于过年方面的图片、传说、屠苏酒、桃符的资料,有条件做成课件。

  2、布置教室,衬出喜庆的氛围。

  3、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几个话题,可供选择其中的一些)。

  1、带领大家回忆学校过教师节和国庆节时,大门上悬挂横幅的标语说起,引出“国庆、元旦”之类的话题。

  2、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图片。

  3、和学生一起回忆去年过年时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课文题目: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一块儿学一首古人写春节的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谁能说出题目的意思?(大年初一、正月初一、农历一月一号、春节)。

  5、了解课题,介绍诗人。

  老师说话:《元日》这首诗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写的(板书:宋·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学生自读,感知。

  出示这首诗(老师可以提前把诗句抄写好在黑板上),出示要求:(小黑板或者课件)

  (1)借助课后生字表中的拼音把诗读正确;

  (2)结合插图,试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

  2、检查交流。

  (1)指名读古诗,相互正音,点出停顿规律和押韵规律。

  (2)生字(生字卡片)

  爆屠瞳换符

  教“爆”:

  大家都知道过年的`时候我们很喜欢放鞭炮,这鞭炮,在课文里诗人用了什么词?

  出示“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出示一个爆竹,给学生解释爆竹的原理: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用纸包起来,点上火,便会刺刺的冒烟,再就是“砰”的一声巨响。

  师: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屠童换符

  学生读生字、学生字。

  (3)词语

  小黑板出示:

  爆竹屠苏曈曈桃符

  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抄写,注意指导重点词语的结构特点,姿势要求。然后学生再自己抄写,遍数随机而定。

  (3)齐读诗歌。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

  指导“屠苏”

  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

  屠苏:古代一种酒名。

  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六、作业设计。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

  元日

  (宋)王安石

  放爆竹

  喝屠苏

  迎红日

  换新符

古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

  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古木/阴中//系短篷,小扣/柴扉//久不开。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沾衣/欲湿//杏花雨,-枝/红杏//出墙来。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读,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读,;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

  指名读。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读,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一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练习1》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3、照样子填空。

  4、重新排列次序混乱的句子。

  5、熟记成语。

  6、读读背背。

  7、口语交际:不要私自撕别人的邮票。

  8、学写毛笔字。

古诗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们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

  ? ? ? 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a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b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c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谘。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指读、抢读、同桌互读)

  2、比赛: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古诗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会写“熏、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课前预习布置

  1.自学生字;

  2.熟读这首诗,并读出感情。

  三、解诗题

  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题临安邸

  2.介绍诗人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四、读诗句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五、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六、入诗境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都描写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七、悟诗情

  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

  师: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的?(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

  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熏”与“醉”的解析)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作:当作。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3.填空

  《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对统治者( )。

  板书:忧国忧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4.有感情地读诗

  师:(放音乐)请大家跟着音乐练习读诗,读出诗句的含义,读出作者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在网上找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并背诵下来。

古诗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会认“徐、篱、疏”3个字,会写“宿、徐、篱、疏、蝶”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根据诗句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课件展示春天美景图片。

  教师:同学们,课件中展示春景美不美?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

  学生:词语:万紫千红、诗情画意……

  诗句: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师: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2、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3、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教师: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宿新市徐公店: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出示课件】

  4、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把诗题节凑停顿读正确吧!

  宿/新市/徐公店

  简介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出示课件】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某年)。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间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大声、流利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借助课文注释及其他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适时指导。【出示课件】

  (1)生字学习

  会写的生字

  杂:杂色杂事杂技夹杂

  稀:稀疏稀客稀少稀有

  篱:篱笆篱落寄人篱下

  蜻:蜻蜓蜻蜓点水

  蜓:蜻蜓蜻蜓点水

  蝶:蝴蝶蛱蝶蝶变蜂蝶

  宿:住宿寄宿宿舍宿敌

  徐:徐徐徐缓徐步姓徐

  疏:稀疏疏忽疏远疏导

  茅:茅草茅屋茅庐茅厕

  檐:屋檐房檐帽檐廊檐

  翁:老翁渔翁翁婿主人翁

  赖:依赖抵赖诬赖赖账

  剥:剥削剥夺剥离盘剥

  重点学习多音字:

  宿:sù宿舍

  宿:xiǔ一宿

  宿:xiù星宿

  剥:bō剥削

  剥:bāo剥皮

  ①注意读准平舌音“宿”,翘舌音“疏”,边音“篱”。

  ②指导书写“篱、疏”。

  注意“篱”上下结构,上窄下宽,倒数第二笔是撇折。

  “疏”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一笔是横撇,下面的“止”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

  (2)词语理解。【出示课件】

  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疏疏:稀疏。

  阴:树荫。

  三、图文结合,初读感知

  1、了解景物。自由朗读后交流: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学生:杨万里在诗中写到的景物有“篱”(篱笆)“树”“菜花”(油菜花)“儿童”“黄蝶”;

  预设:从图中还能看到田边小路。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理解:

  “篱落”指的就是篱笆;

  “树头”是指树枝上。

  “小路”就是诗中所写的“小径”。(板书:篱落、一径、枝头(静)儿童、黄蝶、菜花(动))

  2、再读诗句,读通顺。

  四、重点突破,理解诗意

  教师:篱笆很稀疏,小路很长。

  指导图文对照了解“疏疏、深”;指导联系“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

  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

  “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没有找到)

  古诗意思:

  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再读诗句,读好节奏。【出示课件】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古诗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教学难点:

  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秋思”怎么讲?作者思什么?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观察诗中插图,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4、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5、班级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14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古诗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悟。

  1、谈话激趣入题。

  2、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进一步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检查预习情况,校正读音。

  4、初步走进诗篇。(大体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诵读诗文,把握诗意。

  1、总结理解古诗的办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学生自主利用上述方法互相说说诗的大意。

  3、理解诗意。、

  4、整体把握诗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意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诗人和朋友告别时的地方。

  (出示地图:黄鹤楼)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让学生通过结合地图理解“西辞”的意思。

  3、以“烟花三月”为切入口,让学生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诗人和朋友离别的情景。让学生入境入情)

  4、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诵读这两句诗,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

  (1)让学生想象诗人站在江边久久不离去,看着友人渐渐远去,诗人此时会有何感想。

  (引导体会朋友之间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朋友之间那种“海内存知己”的情谊。)

  (4)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诵读诗句。

  (提倡换位赏读,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身临其境地感悟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2、有感情地背读。

  3、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是充满深情厚谊的)

  五、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第一首诗。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利用学习上首诗的办法,学生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2、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在合作中学习。共同发挥自己的特点,互相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3、诵读诗句,整体把握诗句的意境。

  三、拓展思维,举一反三。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在诗句中深深体会到: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朋友,友情让人生更加美丽。

  3、初步总结古人是怎么样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爱。

  四、布置作业。

  1、写两句表达有情的话。(也可以是诗句)

  2.查找有关友情的名句、名言。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经典】古诗教学设计05-15

古诗教学设计04-20

古诗教学设计06-20

古诗的教学设计06-04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12-06

古诗教学设计《春晓》04-03

古诗《春晓》教学设计04-04

古诗教学设计范文04-01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04-03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