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4 12:44:15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篇【实用】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篇【实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巩固积累,引导方法,为《绝句》的学习做准备。)

  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平舌音”,“泊”读“bo”不要发成“be”的音等。

  (挖掘学生识字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加强识字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渠道识字的良好习惯。)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创设情境,变“话”为画,有机地转化学习活动,在学生想画、说画、赏画、评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的大意,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

  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2.香炉--炉山西北部一座高峰的名字。

  3.紫烟--山上水气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紫色烟雾。

  4.前川--山前面的河水。

  5.银河--天河。

  6.九天--天空最高处。

  [1]黄鹂:黄莺。鹭:鹭鸶。

  [2]西岭:泛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冬夏积雪,千年不化。含:从窗中远看西岭白雪,所以用“含”。

  东吴:指今江苏、浙江一带。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他在诗歌中热烈歌唱进步的社会理想,表示了对黑暗统治势力的极大轻蔑;他善于以豪迈的笔墨绘祖国壮丽山河,写了许多想象丰富、气势奔放的优秀诗篇。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李白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诗仙”,是人们对他的美称。本诗大概是他在开元十三年(725)出蜀后的第二年游览庐山时作。原诗二首,这是第二首。庐山峰岩奇秀,泉瀑飞湍,无限风光。诗人在对壮丽的自然奇景的描绘中,也展现出自己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绝句四首》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这是第三首。诗人在这首七绝中写了四种景物:黄莺在青翠的柳丛中鸣叫,白鹭在万里碧空中飞翔;西岭上千年的皑皑白雪,浣花溪中停泊的万里行舟,构成了一幅明丽清新、开阔生动的图景。描写中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通篇对仗,极为工稳,表现了诗人对诗歌语言的锤炼。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课前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以及知道的诗人。

  2、引入今天学习的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

  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

  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猜读生字。

  5、认字游戏:

  听老师读字音,在自己的生字卡片中找出来,比一比谁找得又对又快。

  三、学习《所见》

  1、出示投影片,看图激趣:

  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2、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轮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组织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结合图画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4、简述诗意,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教师简述诗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5、读一读,想一想:

  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所见》

  二、学习《小池》

  1、读题:

  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

  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

  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会意诗的.意境。

  ⑴教师范读。

  ⑵学生练读。

  ⑶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出泉水,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⑷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⑸朗读反馈。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三、写字

  共同研究并写好“黄、闭、立”3个字。教师重点示范书写“黄”字。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并朗读或背诵自己搜集到的写夏天的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 自由记生字。

  ⑵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醒──醉

  睡──眠 屋──居 亲──童 外──处

  对──树──村 闪──问──间──闻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⑴ 师范读。

  ⑵ 自愿读。

  ⑶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 )( )( ) 声( )( )( )

  多( )( )( ) 处( )( )( )

  知( )( )( ) 忙( )( )( )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咏、碧、妆、剪、裁”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咏柳》。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谈话激趣:同学们,春天到来时,天气转暖,花开了,草绿了,小鸟又飞回来了,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春天的一切都充满着生机。春天是这样的美,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

  2.释题:“咏”即用诗歌来歌颂和赞美。“咏柳”即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合作探究字词。

  (1)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相互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3)释词:

  碧绿:翠绿色的玉石。

  妆:装扮,打扮。

  万条:文中指无数根柳条。

  丝涤:用丝织的带子。文中用来形容柳枝细长而柔嫩。

  裁:裁剪。

  三、深度感悟,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二句诗。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二句,思考:这两句是是什么意思?

  (2)指导看图: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儿童坐在一棵柳树上吹着竹笛)从远处看,倒垂下来的柳条像什么?(像用丝织成的带子)

  (3)理解句意。

  谁能试着说说第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高高的柳树如同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万千条柳枝好像垂下来的绿色丝带)

  (4)指导朗读。

  一要读出对诗人的赞美,二要读出节奏感。

  引导:诗人从柳树写到柳枝,又从柳枝写到柳叶,诗人看到这细嫩的柳叶,是怎样想的呢?

  2.学习第三、四句诗。

  (1)指名读第三、四句。

  (2)交流汇报:诗人是怎样想的?

  (柳叶怎么这样细这样尖,好像是人裁剪出来的)

  (3)诗人又想到是谁裁剪的呢?

  (二月春风)

  (4)诗人为什么会想到二月春风呢?

  (因为春风一吹,吹绿了柳树)

  (5)投影出示:“二月春风似剪刀”,引导理解。

  (6)谁能说说这两句的诗意。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

  4.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诵。

  五、小结

  在春天里看到吐出新绿的柳树,就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所以许多诗人都写是赞美杨柳。诗人赞美杨柳更为奇特,从“树——枝——叶”联想到“碧玉”“绿丝涤”,最后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仿佛是二月春风把这剪刀裁出满树又细又嫩的柳叶。

  六、扩展升华

  诗人描写的柳树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你眼中的柳树又是怎样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唱一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绝、鸣、岭、泊”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并会默写。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咏柳》。

  2.全班齐背《咏柳》。

  教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写春天柳树的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景物的另一首诗《绝句》。

  3.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杜甫到了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那时正是春天,他看到明媚的春色,心情十分愉快,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指导自学(按上节课的方法学习)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诗人看到一幅怎样的画?画上有些什么?

  3.同桌交流。

  三、合作探究,质疑释惑

  1.齐读第一、二句,想想这两句描写了怎样美妙的画面?

  2.指名读第三、四句,说说这两句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指导:诗句中的一个“含”字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在屋子里向远处眺望。这窗户好像画框,远处的山,门前的大船,都镶嵌在画框里。诗人写得多妙啊!

  四、朗读感悟,欣赏体会

  1.指导朗读。

  朗读这首诗时语调要轻松,要突出重音:鸣、上、含、泊、千秋、万里,要边读边想像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语言特色。

  4.体会诗歌节奏。

  读中体会。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画面有声有色,充满生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你能体会得到吗?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古诗《雪》节选了4句,作者尤袤抓住子夜雪的两个特点,将夜雪景色描写得生动逼真,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江雪》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古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的心志,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设计理念: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图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是第1学段古诗教学的重点。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3、认识7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会写11个生字,学会雨字头、穴字头。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书写11个生字。

  3、通过诵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冬季来临,我们就会经常看到雪花那轻盈的身影,夜里漫天飞舞的雪花,有月光的映照下,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南宋诗人尤袤是怎样赞颂这雪景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实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指导朗读,感知诗意。

  1、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诗,可以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准确。

  2、同桌互相读,听一听,他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指名读。

  4、这首诗,怎样读才能把它读得更美呢?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啊?(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重音。)

  5、请你像老师这样读,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会!(自由练读,读中体会。)

  6、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三、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1、这么美的诗句,你知道每句诗的意思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互相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2、指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整体感知全诗内容。对学生理解困难的词语重点指导。

  3、由文入画,提升理解。

  学生观察插图,理解全诗,图文结合,同桌合作交流,理解全诗内容。

  四、感悟诗境。

  1、作者尤袤就是用这样朴实的语言,自然真实地将一幅夜雪图展现在我们眼前。看到此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2、配乐反复吟诵,体会诗境。

  五、识字与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检查字词读音是否准确。

  2、合作交流识记方法,重点指导“雪、窗、照”3个字。

  3、学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南宋诗人尤袤笔下的夜中雪景,然而,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唐代诗人柳宗元主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第2首《江雪》。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结合插图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3、指名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境,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1)说。

  ①配乐,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诗句描绘的景象: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②谁还有什么补充的?(指导对“蓑笠翁”的理解。他身上穿着的是——蓑;头上戴着的是——笠;整个词的意思就是——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③与第1首《雪》对比,此时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

  ④带着你的体会再读一读(自由练习、指名、齐读)。

  (2)画。

  ①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②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③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3)读。

  ①指名读。

  ②集体评议。

  师指导朗读停顿、节奏、韵脚。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③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④背诵。

  四、识字与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检查字词读音是否准确。

  2、合作交流识记方法,重点指导“惊、独、钓”3个字,特点:左窄右宽。

  3、学生按照田字格练习书写汉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2、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紫川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1、提问:

  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2、“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3、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日照香炉生紫烟: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飞流直下三千尺: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疑是银河落九天: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6、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行泊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1、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2、《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3、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

  鸣:叫。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⑵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

  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

  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释题:

  ⑴读古诗题目。

  (注意重点字音:赠。)

  ⑵师简介诗人“苏轼”。

  2、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⑴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

  擎残橙刘

  ⑶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⑷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七、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1、释题:

  ⑴读题。

  ⑵简介诗人“杜牧”。

  2、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3、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⑴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⑵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4、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5、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⑴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⑵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6、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⑴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⑵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

  小朋友们,请把眼睛闭起来,想像画现,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视着树上鸣叫的知了。这种情趣,你有过吗?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

  (所);骑牛写文章

  (牧);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哇,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老师跟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你们愿意吗?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 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揭题: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诗

  2.自主识字

  3.指导写字

  ⑴“我的.发现”。

  “口”在左边高又小(鸣),“口”在上下小而扁(吴、含)。“山”作偏旁竖折斜(岭),“火”在字左捺变点(炉、烟)。

  “含”字上边“今”,“岭”字右边“令”,有点和无点,细心分辨清。

  ⑵示范讲解。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三、朗读感悟《望庐山瀑布》

  1.板书题目,并解题

  [望庐山瀑布]望:远看。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师:简介庐山(见附录)

  2.简介作者:(见附录)

  3.理解诗句之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阳光照射。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那样,因此而得名。)生:发生,产生。(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紫烟:紫色的云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遥:远。前:山前。川:河流。诗句之意: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飞奔的流水。直下:笔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虚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长。疑:怀疑,以为。银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现的明亮光带(天河)。落:泻落下来。九天:指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所以称九天。)诗句之意:那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足有三千尺长,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⑴四行诗各写什么?(第一行写背景;第二行写静态;第三行写动态;第四行写联想。)具体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二、三句)

  ⑵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夸张)

  师: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写背景时,“生”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犹如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奇特的想象,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张。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其长、其高。

  ⑶那些字用得好?(生、挂、飞、直下、疑、落。)

  师:“生”(上有)。“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点名“远看”题意。“飞”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高峻,又显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这些眼前。“疑”是大胆、奇特的想象。

  ⑷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四、诵读背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诵读:一、二缓、舒;三、四快、高。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要求:

  1、学会7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记住意、写美观)

  2、学习两首古诗,熟读成诵,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介绍作者,诗名

  《春雨》唐杜甫

  《春晓》唐孟浩然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认读古诗以及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指导正音;

  3、齐读生字词,齐读古诗。

  三、解读诗文,读通诗句

  《春雨》

  1、春雨的.特点是什么?

  2、重点理解:

  好雨——

  知时节——

  乃——

  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朗读

  《春晓》

  1、重点理解:

  眠——

  不觉晓——

  啼鸟——

  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人们对春天有怎样的感情?

  3、朗读

  四、理解诗情,读好诗句,熟读成诵

  1、欣赏感受。听老师介绍和古诗有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理解诗情,练习朗读;

  2、指名诵读,品评指导

  3、齐读(配乐)

  4、背诵

  五、课后作业设计

  1、收集2-3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2、朗读背诵《春雨》、《春晓》;

  3、预习生字

  第二课时

  六、朗诵古诗,巩固复习

  七、拓展体会

  1、小组汇报收集的诗歌;

  2、老师评点。

  八、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2、自学生字,主动记字

  3、老师重点指导:随、晓

  4、学生临描,老师巡视

  九、课后作业设计

  1、“春天的歌”诗歌朗诵会

  2、“我爱春天”书法比赛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

  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

  2、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2、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梅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傲冰斗雪。她既有冰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越重,他的清香越芬芳。因此梅花历来都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这节课,我们读的就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

  补充板书:墨

  2、了解诗人

  说到王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已经学过的课文《少年王冕》中我们就认识他了,谁可以向我们大家介绍介绍?

  (出示:王冕,字元章,号竹斋,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

  3、如此爱梅的王冕,一生画过许多幅墨梅,他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诗,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今天我们要读的就是王冕为这幅墨梅画所提的诗

  4、解题

  看着这幅画,想想诗题“墨梅”是什么意思?(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小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幅画,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自读

  我们知道,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请同

  学们试着准确而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

  2、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释古诗

  1、同学们能把古诗读得有节奏、有韵味,真棒!现在请你联系古诗,想想、说说王冕笔下的这株梅花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生交流,出示:生长地点 —— 洗砚池头

  形 态 —— 个个花开

  颜 色 —— 淡墨痕

  气 味 —— 清气

  交流提问:

  (1)王冕为什么要强调“吾家”呢? (骄傲自豪)

  生读诗句

  (2)出示墨梅图

  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素洁、淡雅、不俗气)

  (2)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

  (3)请大家闭起眼睛想象,此刻你做了一个深呼吸,闻到那香气了吗?

  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真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2、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梅花呢?

  板书:(素洁淡雅、高洁不俗、不要称赞、不计名利)

  现在你可以联系古诗的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梅花吗? (生说诗意)

  3、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在不知不觉中都已经能把整首古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了,而且还为我们大家解释了古诗中的一些字词。但是老师觉得有两个词是值得提出来和大家重点说说的,出示“流”“满乾坤”

  流:流溢 满:弥漫

  乾坤:乾即天,坤即地,乾坤即天地

  4、自己试着联系诗句,说说你眼前的这株梅花。

  5、齐读古诗

  让我们一起边读古诗边想象这株“色淡气清”的梅花。

  四、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1、同学们,王冕之所以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色谈气清吗?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话来称赞王冕:(出示)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你是如何理解的呢?可以联系你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也可是借助老师提供的资料,同桌讨论讨论。

  色淡——清雅高洁

  气清——淡泊清高、不计名利

  2、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

  3、读着王冕的简介,你是否对王冕,对这墨梅有了更深的体会?

  (王冕写梅花色淡气清,不在意别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别人的奉承。其实是在写自己品行高洁,不计名利)

  4、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三千株,还自称为“梅花屋主”?学了这首诗,你知道原因了吗?

  (王冕喜欢的是梅的高洁、清雅的品格,希望自己也能像梅花那样)

  小结:对呀!(板书)王冕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这首诗表面是在写墨梅,其实讲述的是诗人自己的志趣,志向。想想我们之前学习的《石灰吟》也是如此,像这一类的古诗就是就是“托物言志”。

  小结:一朵朵色淡气清的梅花在诗人的笔下凝成的是一个个清雅高洁、淡泊清高、不计名利的人,我们喜欢梅花,就要学习梅花,像墨梅一样只流清气满乾坤!让我们记住“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最后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熟读背诵两首古诗。

  【学习难点】

  领悟春天自然景物的美,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老师布置的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叫做

  (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件中的图,你们右图中看到了什么?

  7、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贺知章。

  (简介诗人生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边读古诗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4、从读咏、碧、妆、裁、剪要求学生会读,读准。

  5、指名读,请其它学生正音,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⑴(放远处看到柳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⑵诗人从远处看到了柳树,发生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丽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的多好,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2、自读第三、四句:

  ⑴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样和同桌去读第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⑵学生自读,指名读,读到第三句时,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⑶读到第四句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去和小伙伴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和同桌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

  4、讲评学生的小绿笔。

  五、指导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学生提出难写的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笔顺要多次书空,记准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要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开来,一捺改成一点。

  剪字下面是刀。

  2、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六、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作业

  1、背诵《咏柳》。

  2、读春,积累词句。

  (开火车,每人说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说一个含有春的词语,看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

  3、课前搜集的有关春的佳句名诗,你们都搜集了多少?

  4、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

  5、老师出示课件(收集的词语、成语、名诗佳句)请学生来读。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他们对春天是那样欣赏,那样痴情,真可谓是把春天描摹的绚丽多彩,古人赞美春天的诗很多,我们今天学的是南宋诗人朱熹《春日》。

  2、今天咱们学的这首诗,谁知道它们题目是什么意思。

  3、简介诗人朱熹。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朱熹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后,你能猜一猜诗人在写《春日》时的心情吗?

  (高兴、喜悦、欢快、舒畅)

  (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猜测,大家能从诗文中找出明确的词句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老师点拔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设得、东风面、总是春

  万紫千红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师范读一次。

  8、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滨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

  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出示)《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孔子在书籍中寻找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像是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从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系吗?我们大家要在书海中求知识,因为书的海洋里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所、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背育古诗。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老师范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愿意将课外学飞的古诗背育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诗。

  3、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

  (老师贴出图)

  谁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正在看什么)

  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自己读完古诗后,读给大家一听,互查读音。

  2、将本诗要掌握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同桌交流记忆。

  3、老师反馈:

  ⑴出示生字卡片:

  所、牧、蝉、闭、材、童、黄、诗、指名读准字音。

  边读老师边按诗的顺序摆放生字卡片。

  ⑵分析记忆:

  这么多生字怎样快速的记住呢?

  ①熟字带生字:

  推──捕蜻──蝉共──黄认──诗

  听──所意──童亲──立放──牧

  ②编儿歌记忆:

  一户一斤米──所人才进大门──闭

  骑牛写文章──牧由到共里共加队──黄。

  ③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

  (指多名学生读诗)

  2、自由读诗:

  结合图想想,诗人都看到什么啦?再与同桌交流。

  3、请学生简述诗意,老师相继补充:

  学生:诗人看到一个放牛娃骑着一头老黄牛唱着歌,他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树林。可他听到了蝉的叫声,想要去捉蝉,于是马上闭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师:同学们想像一下,闭上嘴的小牧童会怎样做呢?

  学生甲:骑在牛背上盯住蝉。

  学生乙:不,牧童从牛背上下来,准备去捉蝉。

  学生丙:牧童从牛背上下来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标,然后去捉蝉。

  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大家说产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

  四、在意境中诵读古诗

  1、自由读练。

  2、扮演诗人到图画前诵读古诗。

  3、背育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自己描红找关键笔画。

  2、教师出示范字:

  请学生说说关关键笔画。

  3、学生独立临写。

  4、同桌交换课文互相写。

  5、展示评价。

  六、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古诗《所见》,说说诗人的名字。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词语:

  所以所有放牧特草关闭闭路电视黄牛特童古诗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古诗两首中的另一首诗。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小池。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诗是谁写的?

  (杨万里)老师简介: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人大多数也是描写自然景特的。

  2、借助拼音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

  池、惜、阴、晴、柔、露。

  学生边读老师边将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交流记忆方法。

  5、集体反馈:

  ⑴熟字带生字:

  地──池明──阴错──惜情──晴雾──露。

  ⑵编儿歌记忆:

  把矛放在木头──柔。

  6、再读古诗:

  看谁字音读得准。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听老师范读:

  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儿看出的?

  学生甲:夏天的景色,因为夏天荷花开。

  学生乙:夏天的景色,夏天的时候有蜻蜓。

  2、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景物,你还从诗中看出有什么景特呢?

  学生甲:有泉水。

  学生乙:还有树。

  3、那还有没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泉眼、晴柔)

  老师简单讲解:

  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口。晴柔就是晴天的美好。

  4、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找到小伙伴再读读古诗。

  5、推荐读。

  6、练习背诵。

  四、课后延伸

  1、齐背13课的两首古诗。

  2、请每个学生收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小池惜晴柔

  阴

  露

  六、课堂作业设计

  照样子填一填:

  放:放牧放羊

  牧:________

  晴:________

  惜:________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04-20

古诗的教学设计06-04

【经典】古诗教学设计05-15

古诗教学设计(经典)07-01

古诗《春晓》教学设计04-04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04-03

古诗教学设计范文04-01

古诗画教学设计04-09

[热]古诗教学设计06-15

(精)古诗教学设计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