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4篇(集合)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体会两首诗中马的形象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学习以学生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领悟词句的大致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哪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就都描写了马。(教师板书课题。)
二、《房兵曹胡马》初步感知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朝诗人杜甫)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学生齐读。
三、了解古诗内容
1.解题。
《房兵曹胡马》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这首诗以胡马为题材。胡马的主人房兵曹,是一位姓房的武官,其生平、身世皆不可考。
2.解释词语。
(1)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
(2)胡:此指西域。
(3)大宛(yuān):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
(4)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5)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
(6)峻:尖锐。“双耳峻”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7)堪:可以,能够。
(8)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9)骁(xiāo)腾:健步奔驰。
3.诗句理解与赏析。
(1)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房兵曹的马是著名的大宛马。瘦骨棱棱,好比刀锋。
篇首直接点题,交代出胡马产地,令人感到它不同寻常。因为“大宛”一向以出产汗血马而著称于世。接下来写马的形态:骨相瘦劲,状如锋棱。这里表现出了诗人对马的审美情趣:他总是重视马的清骨神韵,偏爱瘦马而厌弃肥马。这种审美情趣在以丰腴为美的盛唐时期,不能不说是超然脱俗的。
(2)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两耳尖锐,如同削竹。四蹄轻快,犹如劲风。
颌联写了马的外部形态。诗人略去胡马的首尾、毛色等不写,只取具有特征性的“双耳”和“四蹄”来写,形容“耳峻”,像竹筒削成;夸张“蹄轻”,能急速生风。这是对马的气质、品格的刻画,同时也借以言志,寄托情怀。
(3)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所向之地,空阔广漠。不怕险阻,可托生死。
颈联承接上句,品评之意,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能有这样纵横飞驰、勇往直前的马,主人真是可以将生死托付与它了。
(4)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有如此健壮、如此奔腾快捷的良马,足可横行万里之外。
尾联更是因马及人,人马合写,表达了对马主人的殷切希望之情。“骁腾有如此”是对上文的总结,“万里可横行”希望友人能够英勇杀敌,保卫祖国横行于疆场之上,立功于万里之外。这也是诗人壮阔胸怀的自我写照。
四、总结提升
这首诗表面上是赞马,实际上是喻人。采用了“借物言志”或“托物寓意”的手法,通过对马的'骁腾善驰、可托生死、横行万里、所向无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的英勇气概,并寄托了他对未来前途的坚强信念。
第二课时
一、《马诗》初步感知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代李贺)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世人称他为“诗鬼”。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昌谷,后世因此称他为李昌谷。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再加上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殒落了,年仅27岁。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学生齐读。
二、了解古诗内容
1.解题。
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这是第五首,采用了比兴的手法。《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表达对自由豪放生活的爱慕和向往。
2.解释词语。
(1)大漠:广大的沙漠。
(2)燕山:在河北省,东西走向,构成了一些重要隘口,如古北口,喜峰口等。一说为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
(3)何当:何时,何日。
(4)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妆饰的马笼头。
(5)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6)清秋:清朗的秋天。
3.诗句理解及赏析。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广阔的沙漠如万里铺雪,燕然山上悬挂着如钩的弯月。
这两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钩”是一种弯刀,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之意。作者所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是在为后两句的抒情做铺垫,又具兴义。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时能够配上金饰的络头,在清爽的秋天奔驰向前。
后两句借马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暗含的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属贵重鞍具,象征着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感叹。
三、比较赏析
《房兵曹胡马》与《马诗》都是写了马,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异同?
1.相同点:
(1)两首诗都借写马来抒发感情。
(2)两首诗都抒发了建功立业的豪情。
2.不同点:
(1)第一首诗对马进行描写,而第二首诗描写边疆景色。
(2)第一首诗表达的感情中包含了对别人的鼓励,而第二首诗没有。
四、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古诗,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
教学方法:
朗读、示范、情景、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看图揭题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3、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小池》描写的是( )的景色。
4、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5、学生读课文题目,教师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
要求: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3)自由朗读古诗,要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古诗,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的过程中相机出示“泉”“流”“爱”“柔”“荷”“露”“角”的生字,巩固字音,交流识字方法,联系诗句或者生活实际理解字义。教师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泉”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小结:甲骨文字形像水从山崖泉穴中流出的样子。本义:泉水。
(2)课件出示“爱”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小结:手捧着东西送给朋友,以此表示友爱、喜爱。相机用“爱”组词并说话。
(3)引导学生用“加一加”或“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流”“柔”“荷”“露”。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记“角”。
3、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古诗中,再次朗读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1)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池塘,去体会它的美。老师再读。
(2)这首古诗听起来很美,你会读吗?
(3)请你也这样读一读,读出节奏。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5)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
(6)师生接力读,全班接力读。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二)理解诗意。
1、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1)相机引导质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怎样理解“爱晴柔”?
(2)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将树荫投到水面,忽明忽暗。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要读得轻柔、甜美,速度稍慢,饱含不舍之情。)
(3)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
(4)“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这两句诗时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交流)
(5)引言:多么细微的画面,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2、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写字指导
1、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无”“树”“爱”“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正确、好看。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补充,重点注意:
(1)“无”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2)观察“爱”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注意比例。
(3)“尖”的第一笔是“竖”,“大”要写得舒展。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临写,描红点评。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2、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在田字格里规范的书写生字。
教学设想:
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教学时,首先出示课件的精美画面,感受春天,从视觉上抓住学生,为诗文的理解做好铺垫。教学时不要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结合课件,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古诗文,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熟知诗文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细致学习,可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想出识记的方法,在小组内实行,比一比看那个小组识记的快,选出最好的识记方法,激发学生动脑、自学的意识。《春晓》一课,生字较少,且部分学生可能已会,可以先学习古诗,在处理生字;《村居》一课生字较多,课先学习生字,后学习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们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
2、师: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指名读。
3、出示生字。
a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b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c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谘。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指读、抢读、同桌互读)
2、比赛: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教学后记:
本首古诗学生都已能背诵,所以本课重点放在识字和写字上。本课生字较简单,学生通过自主识字,自己观察,能够比较准确的认读生字,书写生字。写字时,重点指导“处”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播放课件导入
1、背诵古诗《春晓》。
2、播放《村居》课件,让学生从画面感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画面猜一猜今天要学的内容与什么有关,可能会在文章中出现什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课题:村居
二、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村、居、醉、烟、童、散、忙),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重点说说 “醉”“童”“散”。
3、检查生字认读:
⑴ 齐读。 ⑵ 同桌互读。
⑶ 开火车。
三、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课件出示古诗。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自由练读。
四、朗读古诗
1、师范读 ,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3、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4、自愿读。
5、比赛读:
⑴ 同桌比赛;
⑵ 小组比赛。
五、理解古诗
1、自读《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播放课件,将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以画面的形式展示出来,如:“纸鸢”是风筝 。教师对无法展示的知识点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六、感悟欣赏
1、播放音乐,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尝试背诵。
七、 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声、知、忙”,认读并扩词练习。
2、范写、讲解。
声:上面是“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
知:口在右边偏下,不要写得太高。
忙: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而稍长。
3、学生描红并仿写。
板书设计:
村 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学后记:
本首古诗学生较感兴趣,朗读时采用比赛读、配乐读的方式,学生积极性高。认读生字时,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学生掌握较好。书写生字时,抓住学生易错的地方重点指导。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及文中3个注音字,学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日》和《凉州词》。
3、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
二、学习《凉州词》:
1、出示第二首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
6、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3个字。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习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
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
1、背诵《凉州词》。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代朱熹的`古诗《春日》。
板书诗题,齐读。
二、学习古诗《春日》:
1、出示全诗。指名试着读一读。
2、放录音,生认真听。
3、自学古诗中的生字。
4、小组内互读互听。
5、逐句简析诗意。
等闲—随便
注意:风和日丽时,到泗水边游赏,一望无际的风光恍然一新。随处可见春风的面目,万紫千红的花儿都是他的姿容啊。
6、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想象一下美丽的春天。
7、按节奏朗读古诗,鼓励当堂背诵。
三、练习写“闲”字。
四、请同学们课后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五、作业:
1、背诵《春日》
2、完成课后习题2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交流感受的能力。
3、体会春景的美丽,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朗诵伴奏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生说)
春天是一个鲜花烂漫、充满生机活力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么?(交流杜甫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之后,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到处鸟语花香。这天,江水的歌声,孩子的笑声,鸟儿的叫声,吸引着杜甫走出了草堂。他沿着江边一路走来,寻找春的气息。不知不觉间,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花儿是那样美,草儿是那样翠,宛如仙境。原来他来到了邻居黄四娘的家门口。望着这一美景,诗人灵感突现,才思泉涌,他飞奔回家,挥笔成就了这一千古绝句。(配乐范读古诗)
好,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你们借助课件的注释和老师布置的预习,自学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1、理解词语。
我们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现在我请同学们当小老师,把你自学中读懂的讲一讲。我们都知道要学会一首诗,首先要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蹊:小路。压枝低:把花枝压弯了腰。留连:舍不得离开。自在:自由自在。)
2、理解诗句。
同学们学习词语又快又好,我相信大家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也初步理解了诗句。谁来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有感情地朗读。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
那么,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播放繁花的图片)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来赞叹这欣欣向荣的春天。
前两句写花,后两句写什么?(蝴蝶,黄莺)蝴蝶在花丛中干什么?(翩翩起舞)黄莺呢?(放声歌唱)如果你是美丽的蝴蝶,可爱的黄莺,游戏在这美景中,会有什么感觉?怎么读?(读,评)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齐读)
诗中写了这三种景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美春天)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朗读这首诗。
4、理解意境。
哪位同学认为自己学的最好,读得最棒,就站起来,像一位诗人一样和着音乐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一美景之中?
三、总结学法:(课件出示)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情。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游园不值》。
四、学习《游园不值》
1、了解作者。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
2、释诗题。(1)齐读诗题。
(2)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释“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3、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插图。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勃,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在园子门外看到了什么?(请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2)学生汇报。
(3)诗人是怎样写下自己看到的景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4)哪些诗句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请生读诗句。)
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及诗歌的内容。
(5)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质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指“大概”、“可能”。 怜:爱惜。
(6)汇报小结。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4、读诗句,悟诗情。
(1)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应怜 / 屐齿 / 印 / 苍苔,小扣 / 柴扉 / 久 / 不开。
春色 / 满园 / 关 / 不住,一枝 / 红杏 / 出 / 墙来。
(2)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诗人虽然未能进园观赏,但春天的勃勃生机依然到处可见,一枝露出墙头的红杏使诗人联想到满园繁花似锦的春色。(观察书上插图)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愉快、高兴、陶醉、赞美)
(3)指导感情朗读。你们能读出这种感情吗?请生读――齐读
(4)指导背诵课文。你们也仿照诗人来到园子门外,看到这美丽的春景时,你又是如何情不自禁地吟咏出这首诗歌的。(走到黑板挂图前,加入动作)
五、拓展延伸
春天的景色是如此迷人,你们观赏到这美景时心情怎样?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达你们的心情。(可吟诗、画画、习作等)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
(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春晓”的意思就是──?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范读。
2、自读。
3、指读。
4、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诗句,在这基础上体会诗情。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前两句:
1、出示图2:诗人本在干什么?诗中哪个词表示睡觉的意思?
(眠)
正音。
你怎么看出来它表示睡觉?“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
(很香)
那“春眠”的意思就是____?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
2、(指“觉”)这个字读什么?
再读。
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这儿是什么意思?
(觉得)
3、“晓”呢?跟诗题中同一个字,是解释为“天亮”呢,还是“早晨”?
(天亮)
4、指说第一句的意思。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
5、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师范读、指读、齐读)
6、诗人睡得很香,朦朦胧胧中听到什么?
(鸟叫声)
你从哪句看出?“闻”什么意思?
(听到)
“啼”是一个生字,齐读。意思是什么?
(叫)
“啼鸟”解释的时候倒一下,为“鸟啼”,就是──?
(鸟叫)
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到处听到鸟的叫声)
7、看图1,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这些鸟在唧唧地欢叫,我们来听一听。(放录音,听鸟叫)
练说:( )的鸟叫声
再来说说第2句的意思,把( )填的词放进去。
8、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
9、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
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读1、2句`)
后两句:
1、诗人坐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鸟叫声,想起了什么呢?
2、“夜”指哪一夜?昨天夜里,诗人听到什么声音?
(刮风下雨的声音)
3、“花落知多少。”
“知”组词?这里就表示“知道”。诗人知道花落了有多少吗?
(不知道)
“知”解释诗句时就是“不知道”。谁来说说“花落知多少”的意思?
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注意:开头加“想起”。)
4、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想想春天里有哪些花?
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看图3),看这景象美不美?
诗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春天花很多很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
(惋惜)
诗人爱春、惜春,这是他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
现在老师做诗人,吟一吟这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
(注意:想象自己站在窗前,面对着满地落花。)
5、小结:
刚才我们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的感情。(卡片出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四、朗读成诵
1、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听录音范读。
3、配乐指读—配乐齐读。
4、练背。
五、总结学法
我们今天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题—理解诗句—体会诗情—读背全诗。希望大家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六、表演巩固
一生上台演一个孙子,师演奶奶,对话:
奶:今天你们在学校里学了什么呀?
生:我们学了《春晓》。
奶:什么春大春小的?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春天的早晨。
奶:你把这首诗背给我听听。
生:……
奶:什么“春眠不觉晓”?哪个“眠”呀?“春眠不觉晓”是什么意思呀?
生:……
奶:什么叫“啼鸟”?鸟叫怎么可以用鼻子闻呀?
生:……
奶:噢,是听到鸟的叫声。那怎么会有风雨声?
生:……
奶:什么“知多少”?那是什么意思呀?
生:……
奶:哎呀,我的孙子学得不错,说得头头是道,真聪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 春烟 散学 忙 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⑴ 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 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
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课后记】
学生基本能学会古诗,了解诗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簸”字,会写“昌”“龄”“簸”“涯”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二首,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大意,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整理已经学过的边塞诗。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一首边塞诗吗?
(学生背诵古诗,可以稍微提示一下:边塞诗是指以边塞自然风光或边塞战争为题材的古诗,如以前学过的王翰和王之涣的同名诗《凉州词》等)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盛唐诗人王翰的著名诗句,反映了人们对边塞战争生活的厌倦与无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千古名篇——王昌龄的《出塞》。
板书课题:出塞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范读古诗,了解诗人,老师边板书边指导书写诗人名字——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所作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人称“七绝圣手”。这首《出塞》曾经被后人推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通读懂。
3、借助工具书、注释,和同桌合作理解古诗大意。
4、指名诵读,给多音字正音。
“教”字读阴平调,“还”读“huán”。
5、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这里的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是虚指。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不教:不允许。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6、指名说全诗大意,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补充。
大意归纳: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长久征战在万里之外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三、品读感悟,体会意境。
1、无奈与悲愤
①指名读前两句古诗。
②“秦、汉”二字说明什么?(战事之久)“万里”说明什么?(征战之苦)
③“人”为什么“未还”?战士不想回家吗?结合“古来征战几人回?”谈谈你的理解。
④作为一介文人,面对国家连年征战,百姓生灵涂炭,诗人的心情怎么样?
(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无奈与悲愤。)
⑤带着你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句诗。
2、怀念与希望
①齐读三、四句。
②怎样才能使人们摆脱战争的侵扰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③通过对汉代名将李广和往日边塞平静生活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方面希望唐王朝也能起用得力干将来抵御胡马的侵扰;另一方面也饱含了诗人对于起用良将后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
④指导朗读。
四、总结方法,指导背诵。
1、根据本节课和以往的学习方法,试着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
2、复述全诗大意,指导背诵。
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六、作业:搜集四首边塞诗,自主积累古诗。
板书设计:
出塞(唐·王昌龄)
秦汉人未还无奈与悲愤
但使不教怀念与希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出塞》或自己搜集的其它边塞诗。
2、复述古诗《出塞》大意。
3、总结古诗学习方法:了解作者——朗读全诗——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二、自主学习,读懂全诗。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①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②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③通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全诗大意。
④感悟诗的意境。
2、集体反馈。
①指名读,纠正字音。
注意多音字“簸”,在“簸箕”中读第四声bò;读bǒ时,是指用簸箕上下颠动,扬去糠秕、尘土等杂物。在诗中读第三声,是指风浪上下摇摆,表示风大浪大。
指导书写“簸”字,利用拆字法识记字形。
②交流理解古诗大意。
浪淘沙:唐代曲名,来自民间。
九曲:形容河流弯弯曲曲。
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天涯:天边。
古诗大意梳理成文:
曲曲折折的黄河卷起黄沙万里,大风大浪从天边奔流而下。现在,沿着黄河往上走,一直走到银河去,到牛郎织女的家里去看看吧!
3、品味古诗意境。
①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体现黄河雄伟壮观的词语吗?
②自由朗读第三、四句,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4、指导朗读全诗。
5、背诵全诗。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四蹄腾空、凌厉奔驰。这匹宝马良驹在诗人细致的刻画下,是那样的气韵生动,维妙逼真。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豪迈情怀、壮阔胸襟、雄伟志向的写照。
李贺的《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这些,诗人都是得不到的。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独立识字、学词,认字3个,写字7个。
3.理解市局的意思,初步体会这两首古诗咏物言志的写法特点。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哪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马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笔下的马,看看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感受。(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交流释疑、品悟诗情。
中心议题1: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有效策略:
1、反复朗读诗句,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及诗句的意思,在书上批注。(学生先学,师补充关键词意思)。
大宛:汉代西域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
竹批:马的耳朵似劈开的竹子。
骁腾:健壮、快捷。
钩:一种弯刀,古代的一种兵器。
金络脑: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2、自由读诗,用“----”画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反复朗读、体会,简单批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议题2:这两首诗都是写马的,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效策略:
1、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特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咏物言志。不同点:《房兵曹胡马》前四句正面写正面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由咏物转入抒情,是虚写。《马诗》没有直接描写马的外形特点,而是借马的品格,表达自己的感情。)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房兵曹胡马》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马诗》表达了作者想要实现理想却怀才不遇的复杂心情。)
四、感受意境,总结全文:
如果说《房兵曹胡马》的前四句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马诗》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五、拓展延伸,实践积累
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
六、当堂检测:
1、 说说两首古诗中重点字词意思及诗句意思。
2, 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背诵古诗。
七、分层作业。
必做题:背诵古诗并默写。
选做题:收集马的成语。阅读《同步阅读文库》相关篇目。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9
课前透视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背诵古诗〈草〉。
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 认知: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感受诗句的节奏美,体会诗的意境美,初步感受这种文化内涵。
2. 情感: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入境入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绘画等方法来体会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认识12个生字,写好8个生字。
教学难点:
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 创情境、激兴趣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美、水美,风景如画,名胜众多。你们当中有谁曾和父母、亲人一同去旅游过?都去过哪儿?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感受一下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山行的快乐吧!
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读古诗,学生字
(一)
1、学生自读(投影:出示两首诗的注音全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再读,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开火车读,同桌间互读并纠错。
4、去掉拼音读,达到正确熟练。
(二)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用卡片出示要求会读的生字词,反复认读。
2、卡片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反复认读,并试着组一组词语。唤起学生已有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情绪并蓄势成“愤”的状态。
通过反复诵读逐步达到正确熟练,为背诵打基础
脱离语言环境,强化对生字的记忆
(三)指导背诵
1、教师引导:同学们,现在你们都能把两首诗正确地读下来了。就看谁最先把它们背下来了。
2、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初步感受诗的节奏美。
3、检查背诵情况。
三、想象诗境,了解古诗内容
(一)感受《望庐山瀑布》
1、师:这又是一首李白的诗,你们对李白有那些了解?
生:.畅谈李白。
2、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理解“望”字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李白望到的庐山瀑布的样子。(示插图)
师介绍庐山、香炉峰以及瀑布
3、师:李白在诗中是怎样夸庐山瀑布的呢?
生读诗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反复吟诵古诗。
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
重点理解:紫烟 遥看 飞流 三千尺 疑
4、质疑问难
5、师:轻声背诵古诗,边背诵边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6、你能用自己的话也来夸一夸庐山瀑布吗?
(二)进一步理解《山行》
1、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2、 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3、 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 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5、细读
(1) 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 指名读,读后评价。
(3)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 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6、诵读
(1) 出示挂图,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 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 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 背诵展示。
四、书写、识记生字
(一)自学八个生字,观察每一个生字的字形,确定识记方法。
(二)小组内交流
1、交流识记方法
2、扩词
(三)班内汇报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自己提出不好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解决。
3、师生共同仿写
4、点评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将诗背下来,在头脑“自现”诗的意境实现初步感悟。
充分让学生在进一步巩固理解古诗基础上背诵、积累。在诵读中学生将自己的感情不知不觉潜入到诗所描绘的情景中去,有的学生摇头晃脑,朗诵得有滋有味。
打通想象世界与经验世界的联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的质量。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这一环节的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生字教学也要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他们会记得更牢固。同时,生字的正确、规范书写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从小应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有、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带领学生感悟古诗中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用幻灯片出示2首古诗。
2、学生配诗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师:学习了前面几篇课文,和你的所见所感,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师: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讲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指名读古诗名(题目);比较“春”和“村”的发音。
二、自学生字、自读古诗
1、生自由读诗:
师:一边读古诗,一边把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师:要来读一读吗?一定要读准字音。
⑴区别平、翘舌音:诗、首、处—村、醉、散。
⑵字形:
①古:十+口;闻:门+耳
居:尸+古;童:立+里
②诗:讠字旁;醉:酉字旁;忙—忄旁
3、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4、同桌抽读生字。
三、书写指导
1、引导生观察书写、掌握要领。
2、师范写,生观察:
“古”字横要长而凸。
“多”要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
“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
“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的垂直且稍长。
四、课外作业
查找有关诗人、古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欣赏导入
1、生看课文插图,听师配乐朗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愿意听老师先来读一读吗?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那你们也想来读吗?
二、朗读、体会、理解古诗
1、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要想读好这两首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到“五不”,还要读通句子。其次,就是要反复多读几遍,因为古人能用很少的句子,表达很丰富的`意思。最后,还要看谁的想象力丰富,一边读诗,一边能在大脑里作画!
2、生自愿汇报读。
3、生赛读(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竞赛)。
4、背诵古诗:
师:一不留神,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都可以背诵古诗了,来站起来,展示一下。
5、交流理解、体会:
师:愿意把你们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体会用画笔画下来吗?选择其中一首作画。
间休:在作画前,我想为大家朗读一段文字。(教材简说)。
交流诗画,展开想象,畅谈感受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一起到前面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三、完成“课后练习”
1、生口头扩词:
师:看看谁的词汇量大,是我们班的“小词霸”!
2、动手实践:
师:希望利用周末或课余的时间,同学们回家做一只风筝,要记住的是,一定要自己参与动手哦!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在田字格里规范的书写生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学生古诗词网站。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教学时,首先出示课件的精美画面,感受春天,从视觉上抓住学生,为诗文的理解做好铺垫。教学时不要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结合课件,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古诗文,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熟知诗文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细致学习,可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想出识记的方法,在小组内实行,比一比看那个小组识记的快,选出最好的识记方法,激发学生动脑、自学的意识。《春晓》一课,生字较少,且部分学生可能已会,可以先学习古诗,在处理生字;《村居》一课生字较多,课先学习生字,后学习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播放引入课题
1、请学生观看画面:春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所看到的,引出要学的古诗《春晓》。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先来学习第一首(板书课题:春晓)认读生字“古、诗、首”。
3、第一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
二、诵读古诗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课件出示古诗。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同学先展示一下自己,然后同学教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⑶ 自由练读,实行小组监督检查制度。
⑷ 抽查个别同学,给与恰当的评价。
2、学习诗文:
⑴ 课件播放诗意的相关画面,将抽象的意思以直观的图像展现在小学生的眼前,帮助其理解诗文。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播,讲诗句的意思说给学生听,使学生有个模糊的记忆。
⑵ 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⑶ 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如:“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眠”是睡觉的意思;“啼鸟”即鸟啼。
三、播放音乐,诵读古诗
1、在音乐的渲染中体会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在诵读中加深对本首诗的理解。
2、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泉出诗中不熟悉的生字,先自己借助拼音认读,然后请同位检查。
2、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检查生字认读:
⑴ 齐读。
⑵ 同桌互读。
⑶ 开火车。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古、多、处”,认读并扩词练习。
2、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引导认识“折文”。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3、学生描红并仿写。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两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古诗:《忆江南》(白居易)、《江南》(汉乐府)等。
2.引入《江南春》。
3.介绍作者。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教师示范读、同学练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江南,黄莺歌唱,绿树映红花。
“水村山郭酒旗风”:依山傍水的山村、城镇,酒旗迎风飘扬。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建的成百上千的寺庙,正沐浴在如烟细雨中!
4.体会诗人对江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感慨之情。
5.再练读诗句,读出节奏与情感。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14
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
这是两首赞美春天的好诗,它们诗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色,为我们描绘出两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
古诗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感悟到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重视朗读。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同时,针对小学生,情境创设也很重要,它可以把抽象的诗句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便于学生轻松愉快地感悟古诗。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西安市雁塔区的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大部分学生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且班额较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家级实验区,我区教师至少经过区一级新课程培训,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转变。相应的,学生们也变得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独立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发展。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大部分学生早已熟背本课两首古诗。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愉悦的心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资料。
2、学生准备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一听?(1―2生背)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杜甫的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题目)
2、交流找到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解题:看图,猜题意,交流。
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理解诗意
1、自学。指导方法:边读诗,边看图,画出不明白的词句。
2、出示全诗,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1)(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诗意,只要说出大概意思,就给以适当鼓励)要求查工具书,解决“蹊”;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留连”。
(2)再说诗意。
3、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诵。
(1)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除了这些,还可能有什么?闭目想象这一美景。
(2)结合春天景色的图片,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景象。
(3)动手画一画,做画配诗,(交流、评议)
[点评: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我们感悟的方向。在要求学生熟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的基础上,举行“好画配好诗”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还能检验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意。整合课程,激发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4)自由练读。同桌合作读。(要求注意读出动静相宜。)
(5)老师示范读。(重点指导:边读边看图边想象,置身美景中。)
(6)不拘形式练读、背诵古诗。
三、拓展,作业。
1、自学杜甫的另一首写花的诗《绝句》:“尽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小组制出配诗图来。
2、预习《游园不值》
板书: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花
千朵万朵/压/枝低。多
留连戏蝶/时时/舞,花
自在娇莺/恰恰/啼。香
教学反思:本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却不能靠生硬的翻译来加以一一对应。在这一课里,我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情趣化的学习氛围,以描述春景的方式来力图让学生获得读诗的美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放飞他们想象力,让他们以自己的语言和手中的画笔来个性化地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板题《游园不值》。
3、交流诗人叶绍翁的资料。
二、理解古诗
1、自读古诗,大体读懂古诗,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释疑。要求查工具书,解决“屐、扉”。
3、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1)小组讨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
(2)看图,进一步体会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
(3)抓住机会,指导朗读。
[点评: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充分发表观点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4、诗人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春色满园”呢?
(1)你想园中应该是怎样的景象?
(2)再次朗读。(读出春的生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朗读,背诵古诗。
(2)想象当时的情景,谁愿意做诗人来表演一下?
(在评议中要求学生演出诗人由失望、扫兴到惊喜、愉快的心理变化。)
(3)指导朗读。
三、拓展、作业
1、小组举行朗诵比赛。(两首诗任选)
2、任选本课中的一首古诗,改写成短文。
(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
[点评:在朗诵和改写中比较并体会了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3、自学“目积月累”中《吴兴杂诗》
板书: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失望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惊喜
教学反思: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好,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课文内容。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
总评:古诗的教学,感悟为重。小学古诗教学,目的在使他们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他们创造体验、感悟的条件,把他们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当然,对于生活积累有限的小学生来说,体会意境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除了牢牢抓住朗读、背诵这样的基本方法之外,还可以创设模拟场景,让学生尝试诗人的感受过程,画一画,议一议,想一想,演一演,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04-20
古诗的教学设计06-04
【经典】古诗教学设计05-15
古诗教学设计(经典)07-01
古诗《春晓》教学设计04-04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04-03
古诗教学设计范文04-01
古诗画教学设计04-09
[热]古诗教学设计06-15
(精)古诗教学设计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