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动静结合的古诗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动静结合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动静结合的古诗1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绝句》
唐·杜甫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7、《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9、《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0、《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动静结合的古诗2
一、动静结合的定义
所谓的动静结合,就是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事物是动态的,有的事物是静态的,二者有机的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
二、动静结合种类
动静结合的种类:一是动静组合式;二是以动写静;三是以静写动。
(一)动静组合式
就是作者在描绘某个画面,或营造某种意境时,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事物,有的是静态的事物。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者所刻画的画面中,黄鹂、白鹭是动态的一个在鸣叫鸣,一个在直上云天上。而翠柳、青天是两个不动的静物,在作者的笔下,动物和静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灵动、唯美的意境,这种写作技巧,就是运用组合方式,将动静结合起来。
(二)以动写静
就是作者刻画的事物,在客观世界里,它实际是个静物,但在作者的笔下,它变成了一个动的、活的事物。将原本不动的事物,写成运动的事物,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客观世界中的静物,在某种条件下,常常带给人们某种真实的动态错觉。
例如:乘坐火车,透过车窗向外望,铁路两边的树木飞快地向身后跑去,真正移动的是火车,树在跑是一种真实的错觉。鲁迅写社戏时,其中描述孩子去看戏的途中,就运用了这种写法周围的群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向船尾远远跑去了。这种错觉,只有孩子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大人都是熟知的,在文章中加入这样的景物描写,能够凸显孩子的天真可爱和愉悦的心理,也能够表现成人童心不改的生活境界。一种原因是受人的主观影响,造成的错觉。
例如:一个胆小的人,在深夜穿越森林,感觉那些根本不动的影子,都变成某种怪物,张牙舞爪的跟在自己身后。这种错觉是由人的主观认识、某种心理或某种情感衍生的。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技法,能够凸显人物的认识,或某种心理状态,或者某种强烈的'情感、情绪。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就运用这种写法,表现自己的豪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三)以静写动
一言以蔽之,就是将原本动态的事物,写成静态的。受某种条件限制,或者从某个角度观察,有些原本是动态的事物,看起来就是静态的。例如:大海波涛滚滚,潮涨潮落,从来不曾停歇,但如果从远处遥望,或者透过飞机的舷窗俯瞰大海,大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就会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我们感受到的海,也可能更是一个水平如镜的巨大蓝色结晶体。原本动态的大海,在我们的视野里,在我们的感受中,就是静态的,把这种视觉影像或感受表现出来,就是一种静态的美。
同时,也有另一种情况,当我们的内心受某种情感、情绪左右的时候,视觉上虽然看到的仍是动态的事物,但心底感受到的事物却是静态的。情感、情绪、心态主宰了一切,感受到的物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如:
一个人处于一种极度绝望状态,她坐在风雪中,尽管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在的内心深处也会生成这样的景象雪在空中凝固了,风在空中凝固了,一切在这一刻都停止了呼吸,就连高高的烟囱上面飘散出来的浓烟和热气,这一刻也定格成一种僵硬的造型。
三、运用动静结合带来的艺术效果
(一)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意境。
(二)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独特地视角,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
(三)突出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绪。
动静结合的古诗3
诗词如书画,既讲究虚实相生,也追求动静相谐。动即运动,静即静止,静止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运动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二者结合则能相得益彰,形成“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可以分为四类。
一类以静衬动,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三句都直接从动态的角度展现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惟第二句则从静态的角度惟妙惟肖地表现出瀑布倾泻喷涌的动态之美,尤其是动词“挂”字更为传神,偌大的瀑布,谁能有这样的伟力将它挂起呢?显然,这正是化动为静带来的奇效,远远望去,那倾泻的瀑布不正像一条巨幅的白练挂在山间吗?真可谓以静衬动,一字居要,更显瀑布之冲天直下的动感和气势。
一类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王维《山居秋暝》。
一类是以动衬动,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一类是动静互衬,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这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
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丰富的美感。
【动静结合的古诗】相关文章:
母亲节的感动静悄悄地开作文04-17
经典的古诗06-12
经典的古诗11-15
很经典的古诗03-11
古诗05-26
关于霜降的古诗_古诗大全12-30
古诗的浪漫-有关古诗的作文02-17
《咏雪》古诗08-27
小寒的古诗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