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1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2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一个宁静的晚上,美丽树林中,明明在开心地玩耍着,地上铺着浓密的一层树叶,走在上面“咋咋”作响,听起来似乎如同一首悠悠的小令。
清凉的夏风徐徐吹过,明明舒服的眯起了眼睛,站在路中间,张开双臂,似乎在迎接那习习的风,心想:“这真是一个美好的的夜晚!真是舒服极了!”月亮越升越高,早已从枝头下升了起来,经过树梢,喜鹊不愿将这样美丽的月亮遮挡住,不由得“扑啦扑啦的”飞走了。蝉——这个音乐家,也弹奏了起来优美的乐章,有节奏的“吱—吱”的叫着。明明觉得这似乎是在听一曲优美的演唱会。这时一阵光照了过来,随后隐隐约约听见了一阵说话声和脚步声,明明不仅觉得这美景被破坏了,只好耐心的等着这几个讨厌的人赶紧走过去,明明不禁心生顽皮,突然跳出来,大叫一声,跑走了,把这几个人吓了一跳,赶紧跑走了。明明调皮的笑了一下,他走到麦田边上,闻到了一股稻花的香味,是那样清香,明明禁不住坐了下来,想一想自己的心事。抬头看看,漆黑的夜空上,点缀着几颗星星,那明亮的月亮显得格外耀眼,附近的山前,飘洒着几滴雨点,滴滴答答掉落在身上,清亮透彻……明明陶醉在了这景中。只听见土地庙边上的树林里传来一片片蛙叫“呱呱”与一群小孩童的'玩闹声,明明又恢复了那儿童的天真。飞奔着,欢呼着,跑到那小溪的桥上,呼喊着伙伴们,招呼他们来这里玩,一群人在这小山窝里,尽情的奔跑……
在这样一个夜晚,望望那寂静的天空,闻闻那甜美的稻花香,感受着欢乐的气氛……在这样美丽的夜晚,有谁能不陶醉呢?
夜,闷热的夜,让人无法入眠。
走出房门,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似天地间的一盏明灯,让万物都呈现出蒙蒙胧胧的色彩。我信步走在既陌生又熟悉的异乡小路上,尽情地欣赏大自然赋予的美。一别几年,此情此景,还是那样亲切。忽然,路旁的树丛中“扑棱棱”地飞起几只鹊儿,在月光下翩然起舞。哦,是我的脚步声惊醒了他们,这些可爱的小东西!它们不知所措地飞离枝头,在夜空中盘旋。我的心里不由地产生了愧意。一阵凉风迎面吹来,我顿时感觉神清气爽,刚才的暑气一扫而光。蝉儿也好似表达舒适之意,在夜风中低低吟唱。
“咦,什么味道?”仔细一嗅,原来是稻花的香花在弥漫,在飘散。刚才没注意,现在闻来,味道是那样醇美,那样浓郁。再仔细一看,谷地里的稻穗都垂下了脑袋。微风吹拂,沙沙作响。远远望去,月光下,一浪又一浪,连绵起伏。“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这些勤劳的乡亲们辛劳的汗水没有白费。”想到这,我不由得会心地笑了。“呱呱呱——”时远时近的蛙鸣声打断了我的沉思。啊!这喧闹的蛙鸣是在谈论丰收的喜悦,还是在为这丰收的美景举行庆欢会?
遥远的天边闪烁着几颗翡翠般的星星。它们眨着眼,像顽皮的孩子似的。夏日的天气真是奇怪,刚才还明月朗照,这不,竟又飘起了一阵小雨,我闭起双眼,让清凉的雨一直淋到我的心里。雨很快又停了,依然是皓月当空。远处,恍恍惚惚,多了一份轻纱般的柔和。
转过一道弯,一座小桥映入我的眼帘。桥下溪水淙淙流淌。站在桥上,月光下,可以看见水的幽绿。走过小桥,啊,看见了,熟悉的茅店,它还是那样安详地栖息在那片树林边。看着茅店,想起了三年前的聚会,那温磬的时刻,那离别的场面好像就在眼前。如今只有树林哗哗作响,而我的友人们,现在何方呢?
一个宁静祥和的夜晚,我到美丽的乡村里,悠闲地散步。
清风明亮的月光徐徐吹过,让我舒服的迷上眼睛,心想:乡间的夜晚真好!既舒服又安静,是晚上散步一个不错的选择。抬头仰望天空,今晚的月亮格外圆,格外明亮。好像惊动了正在大树上栖息的几只乌鸦,它们扇动着翅膀,“扑拉扑拉”的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半夜,歌唱家——蝉,正在开演唱会,来的观众可多了!我走着走着,走到麦田的边上,我闻到空气中散发着一股稻花的香气,是那么的清香!我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隐隐约约地听到耕作了一天的农民们,正在兴奋的谈论着丰收的年景。时不时还听到青蛙先生在演奏乐章——呱!呱!呱!不一会儿,乌云哥哥来了,将月亮妹妹遮住了。天边只剩下七八可在眨眼睛。乌云妹妹十分生气,将几滴泪珠留在了山间。我赶紧去过去曾经住过的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边的旅店躲雨。山路重重叠叠,
转过一道弯,一座小桥映入我的眼帘。桥下溪水淙淙流淌。站在桥上,月光下,可以看见水的亲澈。走过小桥,啊,看见了,熟悉的茅店,它还是那样安详地栖息在那片树林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3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赏析】
辛弃疾历来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大家,他的词中蕴含着豪气和杀气,应该是那种“醉里挑灯看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却找不到他的豪气和他剑下的杀气。难道是多年的闲适带湖让词人学会了做个“闲人”,从此不再过问国事,以至于找不到他的豪气?难道是岁月的流逝,使词人老矣,只能饭否,所以他的剑下没有了杀气?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写晴,作者抓住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物,如月,风、鹊、蝉、蛙和清风送来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4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相关文章:
碛中作的古诗 03-09
有没有关于黄沙的诗句,关于黄沙的诗句03-05
中关于秋收的古诗(精选6首)09-20
《淮中晚泊犊头》古诗04-03
《送李中丞之襄州》古诗鉴赏04-02
新课标高考语文大纲中要求背诵默写古诗文03-24
道不尽的母爱作文02-15
道不尽的父爱作文04-17
很经典的古诗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