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感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在阅读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认识本课11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并学习准确、有创意地表情达意。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2、板书“贫困”。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再板书“人家”。现在大家有什么想法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莫小米的《贫困人家》看看这户人家有什么特别之处,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3、自主阅读,感悟交流。
4、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5、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对问题进行总结、梳理。
6、老师组织学生讨论。
7、如何理解穷日子不能过成苦日子。
8、我的同事为什么说:这一家生活虽然贫困,精神却并不潦倒。我深信他们不会贫困太久的!
9、谈一谈感受。
10、学写格言,升华认识。
11、拓展延伸,陶冶情操。阅读〈〈最大的财富〉〉〈〈阅读中的.〉〉
12、小结:
六、教学板书:
贫困人家
环境:走进人家,以为走错门
贫困人家语言:穷日子不能过程苦日子只要精打细算,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谜底:电器是别人淘汰的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独立学习本课生字“艄、帘、垫、技、货、雇、祷、横”;联系上下文理解“举世闻名、操纵自如、簇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相当于街头的汽车”这句话的意思。
3、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1、简介威尼斯。(出示媒体)。威尼斯在意大利的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这座城市由118个小岛组成,连接这118个小岛的是117条水道。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威尼斯的市内没有马路,没有汽车和自行车,船是市内惟一的交通工具。
2、谈谈看后的感受,谈一点或两点。
3、引:美国著名的大作家马克.吐温,也就是本文的作者,在游览了威尼斯后,久久不愿离去。威尼斯有雕刻精美的桥梁,幽雅迷人的岛屿……可作者在众多的事物当中,为何只选择“小艇”来写呢?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找找理由。(因为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相当于街头的汽车。)
4、齐读课题。板书:24威尼斯的小艇交通工具重要
说明:学生通过看影片,观赏异国风光,拉近了理解课文的时空,整体了解了这一“水上城市”的地理风貌,激起了学习兴趣,为下文的学习打下理解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说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些方面?
交流。板书:小艇样子驾驶技术小艇作用
根据板书分段。
读练结合,交流收获。
师:你最喜欢小艇的哪一方面?重点读一读,要求读正确,说说理由。
生交流。出示:课文的第2节
谁愿意读?听听他什么地方读得特别好?
生围绕”“长”“窄”“深”“翘”“轻快灵活”等词对小艇的样子奇特,进行点评。
这些词写出了小艇的样子是多么奇特,谁能再来读一读,读出小艇的样子很奇特?
投影:小艇。
引:这就是威尼斯的小艇,它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新月的样子。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
多么奇特的小艇啊!你感受到了吗?
板书:奇特
师:小艇的样子是如此奇特,坐在里面,又是那样舒适、充满情趣。当它们在船夫娴熟的驾驶技术下,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
1、谁喜欢读这一部分吗?出示:课文的第4小节
2、小组合作,交流。
先读这一部分,再用横线划出描写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的句子,最后讨论这样划的理由。
3、小组讨论,交流。
投影随机出示:
句一:行船的时候,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总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生围绕“总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分析,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好。)
句二:在极快的时候,他能够拐弯;在拥挤的时候,他能够挤进挤出。我们看是极险极窄的地方,小艇能够穿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两边的建筑物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围绕“在三种情况下,船夫“随机应变”分析,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
4、师生合作读。
板书:高超
师:有如此技术高超的船夫,再加上轻快、灵活的小艇。不仅给威尼斯人带来了方便,还带来欢乐呢?
自由读读课文的最后两节,同桌试着说一说。
1、出示“读一读,说一说”
小艇行驶了,商人、妇女们、孩子、老人、看戏的人。小艇给威尼斯带来了。
小艇停泊了,我们只看见,古老的威尼斯又。
2、师生互动交流。
3、看,小艇行驶了,商人去做生意、妇女们坐着高声谈笑、孩子去呼吸新鲜空气、老人去做祷告、看戏的人回家去了。小艇给威尼斯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小艇给威尼斯带来了种种方便,我们感受到了威尼斯喧闹的美,生机勃勃的美。
瞧,小艇停泊了,我们只看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大建筑物立在前面,残破的桥梁横在水上。静寂笼罩着威尼斯,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入睡了。我们又欣赏到了威尼斯迷人的夜景,感受到了它那静寂的美。
有了小艇,威尼斯人才真正和这座城市独有的景观——小艇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四个小组:合作读这一部分。
板书:大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正因为有了小艇,才给威尼斯带来了勃勃生机;正因为有了小艇,才使威尼斯的夜充满无穷的魅力。小艇成了威尼斯的重要标志,难怪作者在文章初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第一小节
2、齐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3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内容简介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窃读记》和《走遍天下书为侣》是精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我的长生果》是略读课文。这几篇课文的内容都围绕着阅读。《窃读记》生动地描写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走遍天下书为侣》告诉我们要以书为伴,终身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与季羡林的对话,使我们知道读书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的长生果》通过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本组专题,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语文园地”等多项训练内容。
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阅读的意义,激发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一生。
总体构想
整个单元的教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
模块一预习:学生自主预习,自读课文,疏通字句。
模块二理解内容: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
模块三领悟作者表达的方法:
1.通过《窃读记》一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的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2.通过《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学习,体会作者层层递进的假设,设问和反问,灵活鲜活的比喻等的表达效果。
3.积累语言,背诵精彩段落。
模块四:
写读书的故事,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学得的知识落实到实践中。
【设计说明:本组课文的教学力求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二部分:整本书阅读──《城南旧事》读书交流会
第三部分:语文实践活动──我的座右铭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归航》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些渔民最黑时归航时与凶险的大海顽强,斗争,最终平安归来的故事,歌颂了渔民不畏艰险,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勇敢战斗,执着前行和精神。
3.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重难点:体会渔民不怕艰险的.精神。
教具:多媒体
教程:
一、 导入新课
1.利用课文前的导语,揭示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在课文中进行批注。
二.朗读精彩段落,体会课文内涵。
1.学生选自己喜欢玩的段落,自由的朗读。
2.学生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讨论:是什么使渔民们战胜了困难,顺利归航。
四.积累内化。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日记里。
四. 积累好词好句。
五. 作业: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炼、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3、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诗歌含义。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言的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练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⑴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⑵ 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
2、学生准备:
⑴ 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⑵ 搜集鲁迅《野草》中的描写自然景致的诗篇,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⑶ 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
⑷ 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汇报
由各学习小组学生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展示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畅谈对雪的感受。营造“雪”的氛围。
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前自主合作学习情况,对课文的熟知程度,便于教师对课堂学习预设的调整。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情感。
2、教师放课文朗诵或范读课文。然后抽学生朗读。
3、由学生比较二者的优劣,体会散文诗的朗读方法。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设计此问题是为了促成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三、问题探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散文诗的特点。分四个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小组:
找出描写南方雪与北方雪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
(见板书)
2、第二小组:
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把它们统一在一个艺术整体之中的?
(江南的雪:优美。朔方的雪:壮美。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思,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所以,面对眼前的实景,他写道: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此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凋,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时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
3、第三小组:
你们认为作者更喜欢哪里的雪,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4、第四小组:
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语言品读
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用了哪些修饰词,你认为它就只是描写的自然界的雪吗?你认为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例如:用了“冰冷的”“坚硬的”修饰“雪花”,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值得赞赏的)
2、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读了这些,在文章表达上有什么体会?
(比喻、拟人、排比……只要学生能说出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使文章生动形象、表意更加明白晓畅就行了,答案不求一致)
五、延伸拓展
1、你认为本文语言是否有表意不简明的,如果有,该怎样改为好?
2、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以“雪”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4、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二、教学重点。
1、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2、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了解一天当中的天气情况?(看天气预报)看天气预报的确是一种简便易行识别天气的方法。但如果我们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该怎么办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云识天气》。
这里的“看”是什么意思?(观察) “识”呢?(识别)连起来就是说通过观察云来识别天气。
(二)复习说明文知识。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说明文)那这是一篇什么说明文啊?(事理说明文)那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们来复习一下说明文的一些知识。
1、说明文: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2、说明文的分类:
①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②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3、说明文的三大要素:
①说明对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
②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③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作描摹等。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燚(yì)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
(2)释义:
①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②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③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④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⑤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⑥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⑦崩塌:崩裂而倒塌。
2、听课文朗读录音,并思考:
①那句话能概括云和天气的关系?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本文介绍了几种云?几种云上的光彩?
晴天云包括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阴天云包括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四种:晕、华、虹、霞。
③本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总分总)(板书)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作业:生字词抄三遍
第二课时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2、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3、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4、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2)卷积云: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很高 很薄 无雨、雪
(3)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4)高积云: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1)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2)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3)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4)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1)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2)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 华环大到小阴雨
(3)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4)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5、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6、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第三课时
1、读第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问题:在这一段中,除了说明晕、华、虹、霞出现的位置之外,还用了另外一种生动的语言说明了这四种光彩和天气的关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请举例说明。——采用谚语。
恰当使用谚语也是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一个方面。作用:生动形象,把道理说得更通俗易懂,增加了说服力。
2、用屏幕展示:你还知道哪些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同学们充分发言后,再用屏幕展示一些谚语当作日常积累所用。如下所示: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5)山戴帽,大雨到。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8)逆风行云,天要变。
总结:
本文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头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再详细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依次说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文章结尾,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及局限性。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文章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语的锤炼,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知道会学会玩,才能学得好,玩得好。教育学生做到学习时高高兴兴地学,游戏时痛痛快快地玩。
教学目标:
道德认知目标:
使学生知道只有会学会玩,才能学习好,玩得好,利于
促进学习。
道德情感目标:
1、喜欢文中的小白兔聪聪,愿意学习他“会学会玩”的
经验。
2、能从小白兔聪聪身上初步体验到“会学会玩”的乐趣。
道德行为目标:
做到学习时高高兴兴地学,游戏时痛痛快快地玩。
教学准备:
1、幻灯片(课文插图,练习第二题)。
2、课件《高士其》
3、小黑板(课后儿歌)。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你平时爱玩些什么?玩得愉快吗?
2、你平时是怎样学习的?学习时还想着玩吗?
3、设问:我们班会玩的同学是否都是学习不好?我们学习好的同学是否都不会玩?
板出课题:8、会学会玩
二、看图学文,激情明理
过渡谈话: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从小白兔聪聪的故事谈起吧!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1——4自然段。
(2)出示幻灯片1,听到上课铃声,小聪聪如何做的?
(3)出示幻灯片2,课堂上他表现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谁能学一学聪聪专心听讲的样子?
(5)出示幻灯片3,放学回家后,聪聪又在干什么呢?
(6)这是什么时间?(插图)是谁安排聪聪学习的?
过渡:像聪聪这样该学习的时候,抓紧时间专心学习,不想其他的事情,这就是会学习的表现。
(7)出示幻灯片4,聪聪的表情怎样?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
(8)兔老师会说些什么?其他小兔呢?
(9)假如你拿到优秀的学习成绩单时,是一种什么心情?
(10)从小聪聪会学的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学习时,高兴地学
过渡:会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心情就愉快,这时要玩就能玩得安心。可是有的同学认为:“会学就不会玩,会玩就不会学。”真是这样吗?下面看聪聪是怎么做的?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自读5——7自然段。
(2)放幻灯片5、6、7,设问:你问聪 聪是怎样玩耍的.?他在课外活动小组中表现怎样?回家后他玩得怎么样?
小结:小聪聪是一个会学会玩的好学生,他做到了学时高兴地学,玩时痛快地玩。
板书:玩时痛快地玩
3、谈感受:学习时,高高兴兴地学,游戏时,痛痛快快地玩,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请谈一谈。
三、讲故事,树典型,深化认识
1、放课件《高士其》。
2、学生边看边思考:
(1)高士其上课为什么不理那个同学?
(2)高士其下课后说:“上课的时候,我就不认识你了”是什么意思?
(3)课后高士其为什么又和他的同学们一起无忧无虑地玩耍?
(4)高士其的学习成绩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向他学习?
3、小结:我们班上也有很多会学会玩的同学。请你说说,怎样才能做到会学会玩?这们做有什么好处?
(板书:有利于促进学习)
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处理好学和玩的关系,就学得高兴,玩得痛快,玩得好,有利于促进学习。
四、联系实际导行
下面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想和做第二题)(出示幻灯片)
五、教师总结,提出要求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明白了学得好,玩得好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能正确处理学与玩的关系,科学安排时间,做到该学习时认认真真地学,学习之余,痛痛快快地玩。
2、学生拍手学儿歌。(小黑板出示练习三的儿歌)
板书设计:
学习时 高兴时学
8、会学会玩 有利于促进学习
玩 时 痛痛地玩
资料提供者: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
2、学会修改作文。
教学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挂图。
3、学生日记。
教学时间:
拟订教时:两课时
教学要点:自主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明确修改的重要性。
1、(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二、指导如何修改作文。
1、过渡:我们都明白了修改的重要性,那到底如何修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2、讨论:一篇文章写好后,要修改些什么呢?
3、对,找出这些毛病后我们要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来修改符号,来修改也就是我们平时做修改病句所使用到的`符号,只不过那是句子,现在将句子组合成文章。
4、回忆复习所学修改符号。
5、自学书上例文《小花猫》
6、汇报:这篇文章中修改了哪些部分?毛病在哪儿?
7、练习:
⑴实物投影显示两篇学生日记,边讲评边运用修改符号修改。
⑵同桌互相批改一篇习作并交流。
⑶实物投影显示修改后习作,集体评议。
8、讨论总结:如何修改作文?
三、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多修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文章不厌百回改,期待着你们写出一篇篇优秀的文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教案[精选]07-20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