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4 07:35:3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集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

  (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二、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 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教师提示:

  ①读准字音: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ɡ)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七、比较阅读,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意境

  1.学生齐背两篇短文。

  2.提问:这两篇短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并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承天寺夜游》。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

  用两段文字来表述你学习《短文两篇》的感受。

  二、关于举办读书交流会的设想

  古今中外咏月的诗文有很多,请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举办一次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题目。

  方今仲秋风起,平原彯色,水鸟立于孤洲,苍葭变于河曲,寂然渊视,忧心辞矣。

  (选自江淹《报袁淑明书》)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的画面,并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从秋光入笔,勾勒出一幅画图:时值八月,秋风飒爽,原野舒阔,水鸟集于河中的孤洲上,河湾处的芦苇已近枯黄。这画图很冲淡,既不悲凉,也不绚烂,仿佛没有注入任何感情色彩。其实不然,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恰 恰融会其间。当作者静静地凝视这一派秋光时,觉得“忧心辞矣”,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不正是这廖廓的景色给了人以慰藉吗?

语文教案 篇2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重点、难点

  1.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

  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3.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老北京图片、音乐视频、吆喝声音材料。

  这么多的吆喝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试着概括出北京吆喝的'特点。

  (1)以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吆喝,多用儿话音,有的押韵,有的采用修辞。

  (2)吆喝词有的直呼其名,有的告诉“制作过程”,有的体现“原料价格”,还有的告诉我们“口味 形状”。

  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

  6、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7、按照提示的格式说一说:

  我从这篇中感受到了( )

  四、放视频歌曲我的故乡是北京及现代广告与老北京的吆喝作对比

  五、合作探讨

  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 吆喝还有没有作用?请具体说说.

  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广告。编写一段吆喝,最好能体现出“东北味儿”。

  五、作 业:

  观察在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一个片段描写。200—300字。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重点:

  1.学习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自读课文的能力。

  2.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无论是在草地上玩耍,还是去野外爬山,我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出示课题。

  二、出示自学提纲。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要先读自学提示用序号标出本课学习的两个任务。

  2、我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划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槐乡(huái ɡuí) 花苞(bāo pāo) 耷拉(dā tā)

  3、出示自学提纲:(1) 划出哪些不懂的地方。

  (2) 槐乡的孩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 积累一些好词。

  (4) 了解课文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在文中划出来与同学交流。

  槐乡的孩子是_________________我从以下几点体会到:

  四、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讨论讨论,师生交流:

  (1)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

  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子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们

  (2)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们

  三、诵读全文,加强积累

  1、我要再读一遍课文,读出槐乡的美,槐乡孩子劳动时的快乐。

  2、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写到我的摘抄本上。

  五、当堂训练。

  1、想一想,填一填

  ( )的清香 ( )的孩子 ( )歌声

  轻松的( ) 火热的( ) 甜蜜的( )

  2、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所从事过的劳动,比如参加公益劳动,在家里帮助家长做家务。先想一想准备说哪方面的内容,想好以后,再说说自己劳动的经过和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槐乡的孩子

  男孩 爬 钩 耐劳

  女孩 捡 塞 快乐

语文教案 篇4

  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三册的第八单元课文《水乡歌》,是一首歌颂水乡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生活的诗歌,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因此,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理会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水乡的秀丽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福安风光、物产的资料图片。

  2、教学用具:课件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今天,老师心情特别好,想知道为什么吗?

  今天,老师收到水乡小朋友的一封来信,他请我们一起去水乡游玩呢。谁知道水乡在哪儿?

  2、让我们踏着歌声去和水乡的小朋友一起玩玩吧。(听音乐看课件:一组水乡风光图片)

  3、刚才我们一路走来,你觉得水乡美吗?

  这么美的水乡,你想夸一夸它吗?

  4、你学过哪篇课文也写到水乡、赞美水乡,读一读吧。

  生朗读《识字2》、《江南可采莲》、《忆江南》等。

  5、水乡的小朋友是怎样赞美水乡的?齐读课题:水乡歌。

  (设计意图:以多媒体播放课件一系列水乡风光的图片,创设了美好的学习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进入情境,初步感知

  你都看到什么?赶快借助拼音读一读吧。

  1、自读(师巡视)。

  2、读给同桌听听,请他帮帮忙听听有没有问题。(师巡视指导互纠)

  3、自由分节朗读课文,及时评价,相机纠正“连”、“船”、“帆”、“咱”等读音。

  4、再读课文,想想有哪些地方不懂,小组先交流帮助解决。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差异,给他们充分的阅读时间,扎实展开朗读的过程,通过同桌帮助,难词指导,切实过好认读关。)

  (三)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1、读了这首诗歌,你知道了什么?你喜欢哪一节,就轻声读读吧。

  (水多、船多、歌多)(板书)

  2、导读第一小节

  (1)小组交流:你从哪儿看出水多?画出有关词语。

  (2)你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水乡的水多吗?指读,学生互相评。

  (3)声音轻些,速度慢一些,看看你还能想像到什么。

  “荡清波”,谁能表演读。对,轻轻地,一波一波,就像妈妈摇摇篮。

  (4)请闭上眼睛,你已经来到水乡。(听水声,画外音激情。)

  这么多、这么绿的水从你的脚底流过,你有什么感觉?

  (5)就把这种感觉美美地读出来吧。

  (设计意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不但要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联想、发现和创造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更要引导他们读得有滋有味,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这种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

  3、自学第二、三小节

  (1)你还喜欢哪一节?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得更生动,学得更有趣吗?

  (2)学生反馈。

  (3)创造方法,合作学习。

  (4)各组展示成果。

  A、展示画一水乡的水面上飘着片片白帆。

  ①水乡的水上飘着的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②平时你有没有坐过船?你去干什么?

  ③船这么多,它们在干什么?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吗?(看课件)

  句式联系:

  水乡的船真多呀,有的在___________,有的在______________,还有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么像天上的一朵朵白云。

  B、表演读第二小节,相机引导学生评价,齐读。

  (5)你由船多想到了什么?

  (6)读读第三小节,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什么装满一箩又一箩?你认为呢?

  (7)如果你有满船的鱼、虾,你心情怎样?你会怎么做?

  (8)你能把这种幸福的感觉读出来吗?

  有感情朗读。(配乐)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发现,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四)赏读课文,体会意境

  1、此时此刻,你想对水乡的人民说些什么?

  2、用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同桌互问互答,也可找小伙伴读,你认为怎么读能读出赞美水乡的秀丽风光和人民的辛勤劳动、美好生活之情,你就怎么读吧。

  3、赛读,评价。

  4、小结:水乡被称为“鱼米之乡”。

  5、欣赏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设计意图:只有多读,才能真正领悟到文中之意,体会到文中之情,不失时机把握学生情感升华的一瞬间,无形之间渗透德育,在音乐声中学生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读音。

  2、观察字形,小组内交流:我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3、谁来当小老师?

  4、自学笔顺表。

  5、重点指导难记的字。

  荡:草字头。

  飘:注意左右均衡,把“风”写狭长些。

  装:衣字底,注意右上部分“士”,上窄下宽。

  6、师范写,生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7、反馈。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识记生字,重点指导几个难字的书写,教给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

  (六)拓展延伸

  1、时间过得真快,小朋友们已畅游了美丽富饶的水乡,与人礼尚往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让我们也邀请水乡的小朋友来福安做客好吗?

  你怎么介绍自己的家乡呢?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小组讨论。

  2、生反馈(写信、画画、编儿歌等)

  那就赶快行动吧。

  3、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在新课标,教会学生积累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内化转变为技能,更好地为学习、为生活服务。教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编儿歌,激发了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是一次很好的写话训练。)

  板书设计:

  水多

  水乡歌 船多

  歌多

语文教案 篇5

  知识技能目标

  1.用现有的识字方法,、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

  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和想象,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完成课后第二题;

  2.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

  教学策略

  本课拟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略读复述、把握主要内容。

  2.合作讨论、相机点拨、突破难点。

  3.感情朗读、激发想象、说议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疑,导入 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略读。自由读课文,读通语句。

  2.鼓励好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出示关键词。

  (教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幺事情?)

  3.请成绩一般的同学根据提示复述主要内容。对表达完整的同学提出表扬,发放进步星。

  4.请学困生根据提示复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只要敢于起来说,就应该表扬,发放进步星。

  5.识字教学:学生自主识字后出示幻灯片,请学生将课后的15个生字归类,当堂学习掌握。

  跟手有关的字:

  跟心有关的字:

  最容易记的字:

  最难写的字:

  自己练习组词写两遍,然后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合作学习,理解诚信与财富。

  过程与方法

  一、让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改成问题,向其它同学提问。

  学生问:父亲正面临的一个道德问题是什幺?

  教师追问:没有道德的人会怎样做?

  学生问:为什幺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教师追问:汽车难道不是财富吗?

  教师帮助学生举例:父亲为什幺中了彩还不高兴?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充分地说明理由和根据。

  二、1.有感情朗读4-10自然段,体会我喜悦迷惑不解高兴的感情变化。

  2.发挥想象,回答问题。

  ①库伯把汽车开走后,我们一家的心情怎样,体会人物对话。

  ②父亲不把汽车给库伯,结果会怎样?

  ③如果你是文中的某一个角色,又会怎样做?

  3.将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一写。

  教后小结:

  学生质疑,如何释疑?方法很多:过去传统的做法都是:教师释疑或学生释疑,其实,师生合作释疑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采用这种师生合作解疑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使生生互动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教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使师生互动起来,从而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07-3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