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4 15:47:0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论 美

  培根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美的内涵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

  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誉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著有《论人生》等著作,留下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名言,如: 。

  检查字词:

  肃然起敬( ) 吝啬( )( ) 滑稽( )

  摄取( ) 谚语 ( ) 愧悔( )

  问题设置:

  1. 作者谈论了哪几种美,这几种美之间是什么关系?

  2.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 文章最后作者给我们提出怎样的勉励和希望?

  品味语句:

  例:美言: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赏析(推荐理由):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美言:

  赏析:

  拓展延伸:

  用发现的眼睛寻找身边的美。

  作业布置: 以“论不美”为题写一篇小随笔。

  论美

  培根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感受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重点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2、感受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教学过程:

  一、导语。小朋友们想去看看大草原吗?

  二、指导看图。

  1、由近及远地观察画面,说说图画上画了哪些景物。2、你能用几句话说说草原风光吗?

  三、学生初读儿歌,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几歌。

  2、对照课后生字表,边读边把生字圈起来。

  3、指名读儿歌,师生评价。

  四、借助儿歌识字学词。

  1、出示注音生词卡片,指名认读。2、质疑,你有不懂的词语吗?

  结合看图引导学生理解“肥”“壮”的意思。

  3、出示单个的'不带拼音的生字卡,开火车认读。4、观察生字字形,说说你的发现。5、齐读生字。

  五、指导有感情地诵读儿歌。

  1、看了这么美丽的大草原你真想说什么?

  2、指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再读儿歌。

  3、学生自由练读——挑战读——齐读。

  教学反思:

  识字5

  教学目标:

  1、会写“牛、羊、马、片、风、光”六个字。

  2、认识1种基本笔画。

  重点难点:

  1、正确、规范地书写其中6个生字。

  2、正确、规范地书写其中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卡片抽读生字卡。

  2、指名背诵儿歌。

  二、指导书写六个生字。

  1、出示范字,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字形及间架结构。

  2、教师边指导边范写。

  牛:

  羊:

  马:

  片:

  风:

  光:

  3、学生描红。

  4、在作业本上练习书写,教师评价。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准备:

  课题及栏巳等图片、汉字组合体卡片、动物(小花鹿、小山羊、小白兔)头饰。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提示课题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猜谜语:“嗡嗡嗡,嗡嗡嗡,飞到西来飞到东……”(蜜蜂)出示图片。

  (2)蜜蜂“飞到西来飞到东”干什么?(采花粉酿蜜),蜜甜不甜?(做尝甜味的表情)

  (3)蜜蜂采花粉酿的蜜很甜,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掌握一项新的本领,高兴不高兴?甜不甜?

  (3)让我们就像小蜜蜂一样.来到盛开着知识鲜花的语文园地中,尽悄地采集知识的花粉,酿出知识的甜蜜吧。

  2、在黑板上出示课题:语文园地七及几丛绿草鲜花囤片(绿苹丛中暂隐藏“我的发现”等栏目标题),师生共诵白编儿歌:“来到语文园地,这里花香四溢,我们足快乐的小蜜蜂,知识的花粉酿甜蜜。”图片演示小蜜蜂采蜜动作。

  [设计章图;由小蜜蜂采蜜娄比语文园地学习,既充满儿童情趣.又全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我的发现”

  1、演示小蜜蜂飞到第一个草丛,翻转绿草丛,呈现”我的发现”之花。

  [设计意图:情境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2、出小字的组合体“冀”的放大图片于黑板上,示范拆合过程并相机提示;拆台宁的部件不拆散笔画。

  3、小组合作,观察并动手拆合“竟”的组合体卡片,发现其中所隐藏的字,一个个写下来,比快,比多。

  4、指名小组展示拆合结果,并请学生上台,师生合作演示拆台过程,板书这些字。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平等合作,学生更轻松主动,合作棵究更积极。]

  激励:奖“园地之花”。

  5、拓展练习:从“树、春、园”等组合体或字十,选自己最有兴趣的一十,也可以自己想出铲u够拆分的字,小组内互相考一考。[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体验提供空间。]

  6、又学到一种新的识字方法,高兴不高兴,甜不甜,(生做甜的表情)我们已经把“我的发现”之花酿成甜蜜了!

  [设计意图:“四地之花”的激励,甜的表情动作,符合“园地”中”小蜜蜂”角色的情感体验,也体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日积月累”

  小蜜蜂飞到第二个草丛,翻开绿草,呈现“日积月累”之花,口号:“口积月累,越积越多!”

  1、“我会接”一词语接龙

  (1)以书中词“父亲→亲人→……”为例,通过教师有节奏的示范读“父亲的亲呀,亲人的人呀,人生的生呀……”,带动学生跟读接龙,迅速板朽,相机指导方法和规则。

  [设计意图:师生共读,在和谐的氛围中,既培养了语感,又领悟了接龙的规则,提高了学习效率。]

  (2)任选—个非课本上的词(如”园地”)为龙头,小组合作接龙,在规定时间里,比快,比长。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实践活动极大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唤起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利于知识积累。]

  (3)展示:小组各自带读本组接龙词语。师生共同评价。口号:“日积月累,越秋越多广“甜不甜?”

  2、“读读说说”——“把”字句、“被”字句转换练习。

  (1)指名朗读、对比,体会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男女生分读、齐读,[设计意图:读中悟、悟中读,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体令句子中两个事物的主动和被动关系。]

  (2)指名练习(师动作演示、引导):“他把小鱼放进大海里”,改成“被。”齐读。体会。

  (3)拓展训练。①以课堂环境、寅物等随机内容,结合教师表情、动作演示等,练习由“把”字句到“被”字句的口头转换。②教师只以动作演示,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自主说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及两种句子的相互转换。[设计意图;以身边的环境、实物为语言载体,给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师生平等对话,充满亲和力的互动,学生学习更轻松、更有趣、更主动。同时结合动作演示,由提供“耙”宇句训练转换为“被”字句到由只以动作演示,由学生自主说出“把”亭句、“被”字句及二者的转换,注意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拓展了课本的知识容量,从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励:“园地之花”。这朵园地之花又酿成甜蜜了,真甜!

  [设计意图:不时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触激大脑皮层的兴奋点,符合儿童认知心理,保持学习主体良好的注意状态和奉与的主动性。积极性。]

  3、“凄读背背”——《小花鹿》

  (1)出示情境:神秘地请一个同学藏在讲台后旧,带仁小花鹿头饰。语言引导:在美丽的`森林里,有一个可爱的小动物(慢慢露出鹿角,轻轻摇摆)。你们看它是谁?它可爱吗?

  [设计意图:由丈中的图画转为头饰表演。由静态到动态,拉近了小鹿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更乐于与小花鹿亲近,表达情感。]

  (2)指名说出小花鹿的可爱的感受,培养情感。

  (3)自由读叫、花鹿》,读出对小花鹿的喜爱之情。

  (4)指名读,评议:读出了小花鹿的可爱吗?[设计意图:朗诵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带有个,性化色彩。自由读到指名读,只要表现出对小花鹿的喜爱,只要有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都予以肯定。]

  (5)指名同学分别扮演小花鹿、小山羊,小白兔,表演读、花鹿》。

  (6)情感渗透:喜欢它们吗?(小动物走进同学们中间)让我们和小动物们成为好朋友吧。[设计意图:由表演读到小动物来到学生中间,学生可以自由地表现与小动物们的情墨之流,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总结、课堂延伸

  演示小蜜蜂继续在语言园地中采蜜(后面还有“口语交际”“展示台”等栏目的花丛):“来到语文园地,这里花香四溢,我们是快乐的小蜜蜂,知识的花粉酿甜蜜——啊,真甜!”

  [设计意图:语文园地是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展示的特色平台,不断参与探究、积累。创造,正如小蜜蜂不停地采集花粉、酿出甜蜜,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生活积累理解诗句的意思。

  3.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诗的意境,理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从小学一年级或者更早的时候,同学们就已经开始接触古 诗,通过或读或背的形式,相信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那现在有 没有同学愿意来背诵你所知道的其中一首古诗了?生背诵已学过的古诗。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二首里的第一首古诗《乐游源》。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唐代诗人。诗作文学价值很高。 主要作品有《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等。 名言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1.要求学生至少读四遍。前两次读准字音,看注释了解诗意,了解全文内容。后两次带着感情去读,注意其中的'停顿。

  2.老师指点朗读,纠正其中的错误,指出重点掌握的字词。

  3.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读准字音:适( ) 驱( ) 昏( )

  4.指名读,纠正字音。

  5.默读古诗,结合课文里的解释,掌握字词,理解诗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夕阳: 好: 近: 黄昏:

  (2)图文结合,谈谈你对整首诗的理解?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齐读诗的第一、二句,思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2)指导朗读第一、二句,体会诗人郁闷压抑的心情。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渲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 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学 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悟诗人愁

  (1) 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发出这种感慨?

  (2)结合第三、四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指导朗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三、练习

  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五、作业

  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语文教案 篇5

  1、重点:

  ⑴ 理解课文题目“再塑生命”的含义,结合海伦简介资料和课文中“当时的我,经过几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的描述,弄清课题的含义。

  ⑵ 课文既展示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又凸现海伦自强不息的进取形象,叙述中有议论抒情,感情真挚。我们多读课文多去品析,那样我们才会较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⑶ 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一个残疾儿童,她心里想着什么,需要什么,渴望什么,不妨在边读边想这些问题时,加深对语言的感受。

  ⑷ 海伦作为盲聋哑的残疾人,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那么,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快乐、光明、健康之中的人,该怎样从海伦身上汲取精神食粮呢?大家在阅读中,也要思索这个问题。

  2、难点: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⑴ “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

  ⑵ 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⑶ 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语文教案 篇6

  一、导入

  播放课件。(画外音)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救生船。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没有来。此时的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马金纳最终脱离危险了吗?其他遇难的人获救了吗?《歌声》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再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小组的其他的同学请教。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字音。

  3.小组分段练读。注意纠正生字读音的错误,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分段读,全班正音。

  (二)识字、写字

  1.小老师领读词语。

  2.抢答读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书写。

  (三)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读第一小节,想象:夜时在,海上,落难在茫茫大海中的情景。

  2.理解“挣扎”“筋疲力尽”的`意思,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连马金纳这样的大男人也“绝望”了,而这种困境,对于10岁的小姑娘更加困难。

  3.朗读。学习第四小节。齐读。读出人们遇难被救的欣喜及对小姑娘深深的谢意。

  :航船遇险不是偶发事件,不是人人能遇到的,对于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仅10岁的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鼓舞着人们,她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练习

  1.画出课文中带有下面词语的句子,再抄下来。

  挣扎 筋疲力尽 隐隐约约 激昂 聚拢 增添

  2.照样子写词语。

  断断续续 抹一抹

  3.填空。

  ( )歌声 ( )海面

  4.用“激昂”造句。

  四、实践

  班级举行歌咏比赛,在歌声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语文教案 篇7

  一、识诗人,解诗题

  1.诗的作者是谁?交流查阅到的朱熹和狄金森的资料。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词语。

  2.结合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三、细研读,悟诗理

  1.针对诗中有疑问的地方,学生自主质疑。

  2.合作探究,自主解疑。

  3.体会诗中比喻句、对比句的好处。

  4.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5.拓展,延伸。

  你能背诵一些有关书的名言警句或诗句吗?

  四、读诗句,感诗情

  1.感情朗读。

  把自己学了诗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背诵《观书有感》。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词语“轰隆隆,塌下,燃烧,熊熊大火,挣扎,冶炼,金光四射,五彩云霞。”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过程。能够复述故事并积累优美生动的词句,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神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好!请允许俺先做一下自俺介绍,──很高兴和你们认识。愿意和老师结为朋友吗?(谢谢!)

  师:作为朋友,俺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一组照片:

  (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解读)

  20xx年5月12日俺国四川发生里氏7.6级地震,居民房屋被毁,城市楼房坍塌,2008年1俺国南方出现了50年不见的冰雪灾害,庄稼被冻坏,通信线路被毁,道路堵塞,车辆披上一层厚厚的冰甲。

  师:在这最艰难的时候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给灾区群众送来了温暖,全力协助他们重建家园。同学们,你可知道,早在远古时代也曾发生过这样令人震撼的灾难!

  今天,俺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板书)

  二、深入文本,体会故事的神奇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 页,俺们一起来欣赏这个美丽的神话。注意欣赏过程中把你感兴趣的字、词标出来。

  (播放乐曲,教师范读)

  (师褒扬听得好的同学)

  师:谁想把刚才听的过程中感兴趣的字词告诉大家?

  (生1、2、3、……)

  (教师适时点评字音)

  (投影出示“挣”、“露”)

  师:同学们可真棒!下面呀俺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神话”中的这些字词。

  (投影出示生字)

  (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下面俺们带着这些“五彩石”走进女娲。

  “自从女娲发明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

  (投影出示)

  师:同学们发生什么事情了?

  生1:“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生2:“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生3:“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生4:“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师:(板书)

  天塌 地裂 大火 洪水

  师:出现这样的情景“可怕”吗?

  生:可怕!

  师:谁能带着这种令人“可怕”的感觉读一下这几句。

  (投影出示)

  (生1、2、3、4、……)

  师:听了你的朗读,俺感到这种情景太可怕了。

  面对这样“可怕”、“危险”的情况,女娲是怎样的表示?

  生:“女娲难过极了。”

  师:他为什么会难过呢?

  生1:女娲发明了人类,他的小朋友们面临着危险,他当然“难过”,当然“着急”。

  (生2、3、……)

  师:是呀!

  教师走近同学问:女娲你难过吗?

  (生1、2、3、……)

  师: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女娲难过极了!”

  (生1、2、3、……)

  师:只难过顶用吗?

  生:不顶用。

  师:那么女娲接下来是怎么做的?

  生: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投影出示)

  师:“立刻”是什么意思?

  生1:马上。

  生2:立即。

  师:“求”什么意思?

  生:……

  师:作为母亲自身的小朋友面临着生死困境,哪能去等?哪能去靠呢?他苦苦的乞求雨神 。

  (投影出示)

  (生1、2、3、……)

  师: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母爱啊!

  (板书:善良)

  师: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

  师走近同学:“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你怎么办?

  生1:“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女娲你真勇敢)

  生2:“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你这种不怕危险的精神俺真佩服)

  生3:“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俺真敬佩你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

  师:女娲主意已定,于是开始动手“补天”。

  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本第3自然段,想想女娲是怎么做的?

  (生读课文……)

  生: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师:你为什么“跑”到山上?

  生:……(着急)

  师:你“原以为”什么样?

  生:……

  (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师:你能带着“着急”的心情读一下吗?

  生2: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师:你忙了“几天几夜”感觉怎样?

  生:……(太辛苦,太累了)

  师:你能带着“辛苦”的感觉读一下吗?

  生3: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你为什么“找啊找啊”?

  生:……(太难找了,找得很艰难)

  师:你能带着这种“艰难”的感觉读一下吗?

  师:女娲为了寻找“五彩石”历尽千辛万苦,经受了许多磨难,他的受会怎样?他的脚会怎样?

  (投影出示)

  女娲找啊找啊,她找遍了,她的手,她的脚,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1、2、3、……)

  师:女娲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的为人类作了这么多,你现在想对它他说点什么?

  生1:真伟大。

  生2:真了不起。

  生3:她太善良了。

  生4:俺真佩服你!

  师:现在“五彩石准备好了,下节课让俺们一起跟随伟大、善良、勇敢的女娲去补天吧!”

  (下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识字的教案06-11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古诗教案05-16

语文教案08-04

语文教案08-05

语文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