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09 16:15:5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实用【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实用【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火字旁”“竖心旁”。

  2、了解词语意思。

  3、能照样子进行词语搭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学会本课生字

  课时安排:

  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

  2、能照样子进行词语搭配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利用拼音认读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自由读

  2、同桌对读,小组读,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1)汇报读;评议

  (2)指导读

  (3)练习读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熟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

  1、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1)这首儿歌写的是什么时候?从那看出来的`?读

  (2)晚上,小朋友快睡了,应该怎么读不打扰他?自己练一练

  2、书中的问号表示什么?表示问句的语气该怎么读,自己练一练,看谁读得有语气

  3、最后一句:小朋友睡着了,该怎么读呢?自己读一读体会

  4、理解“遥控”

  遥控( ) 关上( )

  三、朗读课文

  四、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学会本课生字, 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共三节,作者描述了宁静的早晨,雪花飘飞,因而想起了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巩固生字,会读多音字“了”“铺”,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站在作者角度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的心情,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录音机、音乐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当雪下了一夜,早上推开门的那一刹那,你会看到什么?你会想到什么?(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引入情境,使学生尽快融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听教师范读(配乐),初步感受课文。

  要求:认真听,诗歌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在第一小节中描写了自己眼中的雪景,二三小节诗人此刻却惦记着夏天树林里的一个孩子。)

  2、师:慢慢地、静静地读一读诗歌,找出描写作者在下雪的早晨想到的诗句并细细的读一读。

  (让学生在平和的心境中体会冬日清晨雪景的宁静以及美丽。)

  3、师:你认为这段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学生进行交流。)

  4、指名试读,学生进行互评。

  (教师要注意学生评价方法的指导。)

  5、师:就在这个美丽、宁静的冬日清晨,就在这个银装素裹的世界里,作者的.思绪却飘到很远很远的一个夏天里。

  6、教师范读2.3节,学生闭上眼睛听这部分课文的朗读,展开丰富想象。

  (让学生在闭眼想象中身临其境。)

  7、师:听了这部分内容,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2、3节中小男孩所玩的游戏。)

  8、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部分,为什么会对这部分印象深刻呢?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感受童年的美好。)

  9、教师播放课件(有关夏天的场景及部分夏天游戏图片):在静静的画面中想象夏天树林里发生的故事。

  10、交流学生想象的夏天树林中的画面。

  (鼓励学生尽情的说,指导口头表达。)

  11、指导朗读。

  师:在夏天中有那么多游戏可以让我们参与到其中去,夏天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快乐的乐园,你该怎样读2、3小节呢?在小组中试读一下。

  12、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学生互评,评出全班读得最好的和进步最大的同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并引导学生以抑扬顿挫表现情感。)

  13、你想过吗?文章中这个小男孩写的是谁?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第一种可能:诗人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小男孩代表的是童年时的作者,表明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第二种可能:诗人想起了童年的玩伴,表明了作者对童年玩伴的思念之情。第三种……)

  14、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将“夏天的小男孩”描写得这么惟妙惟肖?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写作时溶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真情实感。)

  15、进行习作指导。

  同学们以后在书写习作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将自己的亲身体验放置到作品当中的人物身上,将会使人物变得更加生动。

  16、人们常常在冬天时想着夏天,夏天时想着冬天,你有过着类似的经历吗?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提醒学生进行有条理的表达。)

  17、进行背诵比赛。

  (1)交流:你觉得怎样记忆,才能很快得将这首诗歌记住?

  (抓住一定的顺序。)

  (2)和小组同学一起按照一定的顺序背诵一下,比比看,谁最快最准确地背过。

  (3)同学推荐同学在班级中进行有感情的背诵(配乐)。

  18、学习完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查漏补缺。如果有问题,学生互相解决,教师做好引导工作。)

  19、读完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如:我学到了在写儿歌的时候要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才会生动……)

  [作业](任选一项作业带回家。)

  你认为诗歌中的小男孩写的是谁?

  1、如果你认为作者描写的是小时候的自己,请你写写小作者童年的快乐时光。

  2、如果你认为作者描写的是童年时的玩伴,请你写写两个好朋友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

  3、如果你还有别的想法,大胆的写下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下雪的早晨

  下雪————夏天的树林

  安静、洁白

  小孩天真、活泼

  喜悦和期盼

语文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学生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如陶渊明简介、作品介绍、陶渊明的思想、历代文学家对陶的评价等等。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探究,力求有所发现。

  2.朗读法。这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文字平淡而富含真意,朴实而又凝练,需要在多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要保证课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3.讨论点拨法。对课文的翻译、对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资料汇演,设置开放性问题供学生探究思考,深层研讨,突破难点;品味鉴赏,赏析课文个性鲜明的写法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以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的文学传记作品——《五柳先生传》。

  设计(二)

  今天,我们学习《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故意隐去了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实则蕴涵深刻。五柳先生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去看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1.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平淡而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语调。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嗜酒 辄尽 吝情 短褐

  箪食 汲汲 欤 黔 俦

  (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明确:(1)shì zhé lìn hè dān í ú qián chóu

  (2)传说、传记 呼号、号召 好坏、爱好 快乐、智者乐山 日期、期年年少、多少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词句,自行翻译课文,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小组内交流,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问其他组的同学,也可向老师请教。

  3.教师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展开课堂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督促他们深入课文,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竞赛试题如下,多媒体逐题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赞曰 亦不详其姓字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每一组底分为100分,每一道题单号题由第一组完成,双号题由第二组完成,每一小题分值5分。由小组推选代表答题,每组不得少于5人答题,个人得分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学生回答,明确:(1)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2)之(他,代词;的,助词)

  言(说,说话;言语、话)

  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揣测、反问)

  甚(详细;重要)

  意(意旨;神情)

  得(得到;益处)

  志(标志;志向;志趣)

  去(离开;距离)

  (3)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4)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四、合作研讨,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文意。

  (多媒体显示)

  (1)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2)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3)课文第二段中的“赞”如何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赞”语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小组内讨论,以达成共识。

  明确:(1)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有:“闲静少言……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语句刻画了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好读书”四句,写他读书自娱;“性嗜酒”八句,写他醉酒陶情;“环堵”五句写他安贫乐道;“常著”四句,写他著文娱志。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刻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鲜活如生,风神宛然。

  “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自娱”,著文不为求取名利,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总之,全文突出反映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2)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3)“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质,拓展了的境界。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精神实质,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五、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借史传的形式写自传,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如有图片,交给老师投影显示;如有文字资料,学生自己介绍或投影显示。学生交流参考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思考、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师也可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的主旨。

  学生自由发言。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作者的创作中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为他人作传,只是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是创作而非实录。

  教师不宜作评判,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2.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可请教别的同学,也可向老师提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学生明确:(1)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2)五柳先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六、品味赏析,美点寻踪

  1.学生齐背课文一遍。

  2.教师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学习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1)本文的语言简省凝练,试举几例谈谈。

  学生明确。

  生1:第一句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一个号,表现了先生不随世俗的品性。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显示了他的志趣。寥寥几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语极平淡,味极深厚。

  生2: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总结性的语言,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又都包含大量的事实,写他读书、饮酒、著文,莫不如此,简约中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丰满的生活意境,而且有诗一般的韵味。

  生3:本文乍读起来,发现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但细品起来,又包含了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怀氏之民欤?葛无氏之民欤?”叙事中有颂扬,颂扬中见傲世。

  (2)本文多用否定句,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否定句。

  明确:钱钟书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钱钟书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3)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并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或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老师。

  学生构思,发言。

  七、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素平淡,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而又意味隽永,我们都不禁陶醉其中。我们应该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用成语造句。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长城》是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城》是一篇知识性的写景文章。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全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年龄阅历造成的理解力、知识面的深度与广度,及文本本身与现实在时空上距离,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较难。因此,观察、联想、赞美是教学的主线。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长城的特点与古人修筑长城所包含的智慧之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教法。在学法上采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运用“读、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课前准备

  1.收集与长城有关的`资料、图片;预习课文,初步感知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激情导入

  1.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板书课题)

  2.交流资料:谈谈自己对长城的认识。

  3.补充资料:简介长城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细细地体会,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屏幕出示词语:

  嘉峪关 智慧 凝结 血汗

  瞭望口 屯兵 垛子 堡垒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高大坚固 气魄雄伟

  (指名单个学生读,齐读。)

  3.指导写字。

  4.概括主要内容,划分段落

  (1)主要内容:描写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

  (2)理清脉络

  第一段(1):远看长城,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

  第二段(2):近看长城,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段(3):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第四段(4):总结全文,赞美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4.说一说,长城,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预设 生:美、长、高大坚固、壮观、雄伟、气势磅礴等等。

  总评:同样的长城,我们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她感受她!

  三、 反复练读课文

  四、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抄写字词。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

  1.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不同人物拣麦穗的“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探究作品主题(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2.在体会人物情感和探究作品主题中,品味文章丰富细腻、精妙动人的语言

  3.赏析文章象征的表现手法(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象征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细节,品味语言

  难点:探究主题,赏析象征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1)基于生本对话的多元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策略

  (2)长文短教,化繁为简,重点落实文章的基本要素:人、事、物、情

  2.预习安排

  (1)熟读《拣麦穗》全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完成预习作业,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习作业:

  ①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②姑娘们和“我”各是如何拣麦穗的?目的是什么?

  3.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拣麦穗

  2.文章写了哪些人拣麦穗?

  姑娘们拣麦穗,“我”(大雁)拣麦穗

  (二)生本对话:解读“细节”,品味语言

  1.阅读第二部分,解读姑娘们的“拣麦穗”

  指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姑娘们是怎样拣麦穗的?她们拣麦穗是为了什么?

  时间(环境):“月残星疏的清晨”到“月亮又回到天边” ——从早到晚(辛勤)

  动作:“挎”“拣”(拼命)

  内心:“遐想”“想”“痴想”“想象”“梦”——兴奋、喜悦,充满憧憬

  收获:“装满篮子”“或许能拣上一斗”

  目的:“卖”“攒”“扯”“买”“剪”“缝”“绣”“装”——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板书:

  姑娘们——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

  2.阅读第三部分,解读“我”的“拣麦穗”

  (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1-8节,其他同学思考:

  “我”和姑娘们的“拣麦穗”相比,有什么不同?

  动作:“歪歪趔趔”“跟在姐姐们的身后”“跌跤”“追赶蚂蚱和蝴蝶”

  收获:“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稀稀拉拉几个麦穗”

  目的:“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板书: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纯真)的梦

  (2)指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我”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结合第三部分有关内容思考:

  “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为什么想到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我”:

  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贪吃、丑陋,少人疼爱,渴求并依恋老人那像“我”母亲一样的“朴素的爱”

  卖灶糖的老汉:

  衰老、孤独、居无定所,慈祥、纯朴,疼爱着“我”这个贪吃、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小女孩,给“我”依恋,让“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朴素美好的爱

  (三)生生对话:探究主题,赏析手法

  姑娘们和“我”拣麦穗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而这两个梦最终都破灭了,那么,面对梦的破灭,姑娘们和“我”分别有着怎样的反应呢?

  1.阅读第二部分最后三节,思考:

  姑娘们面对梦想的破灭,有着怎样的反应?周围人又有着怎样的反应?

  姑娘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不会过分地悲伤”

  ——甘于命运的安排,不再追求,不再梦想

  周围人:“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因司空见惯而漠然、麻木

  板书(接上):

  姑娘……——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2.有人说,姑娘们的“拣麦穗”是一个大背景,而“我”的“拣麦穗”是一个具体的“个案”,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别样的“注脚”那么,“我”最终的命运会不会像姑娘们一样呢?

  (学生讨论,阐述理由)

  提示:从课文中找依据,一是要抓住姑娘们和“我”各自面对理想破灭的反应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二是要结合文中关于烟荷包与小火柿子的描写,揣摩其用意

  思考相关问题:

  (1)烟荷包寄托了“我”的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想找到它?

  (2)作者描写小火柿子有什么用意?

  烟荷包:

  寄托“我”最初的纯真幼稚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小火柿子:

  象征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暗示“我”不会像姑娘们那样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永存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板书(接上):

  大雁……——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四)对话作者:知人论世,延伸阅读

  1.点击链接——张洁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求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20世纪80年代文坛,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的心理……”她的作品“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

  2.小结

  “我手写我心”,在“我”的心中,在我们的心中,爱,是不能忘记的(板书)

  五、布置作业

  1.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成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课外阅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附:板书设计

  姑娘: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的梦——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爱,是不能忘记的”)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目的:

 1.指导看图,初知图意。

  2.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56个)除了汉族以外,其他民族都称为少数民族。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有的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和文字。虽然我们是多民族国家,但各民族人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不同民族的人民是怎样一起生活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2.理解课题:

  齐读课题,说说什么叫“亲人”,谁是你的亲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3.看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她们各是哪个民族的,各有多大年纪,她们在干什么,联系图上的景物,想想她们会说什么?她们为什么那么亲热?

  4.同桌交流观察的情况,说明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5.班上交流,请2——5人发言。

  6..总结观察方法:

  (先看图上有谁,在干什么;看旁边有哪些景物,说明了什么,也就是按从人到物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

  7.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8.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1)

  “硬”:最后一笔捺与撇相交。

  “朗”:在“硬朗”中读轻声。

  “县”:上边不是“目”。

  “毕”:上面“比”的右边是“匕”,不是“七”。

  “灵”:第二笔不出头。

  “便”:多音字组词来区别。

  “及”查“丿”,因为第一笔先写撇。第二笔是横折折折撇。

  “盐”:左上“土”的末笔横改提,右上“卜”的`两笔相接不相交。

  “换”:右下不是“央”。

  “净”:注意部首。

  “眯”:左面是“目”,不是“月”。

  (2)组词

  族( ) 汉( ) 济( ) 竟( )

  旅( ) 汗( ) 挤( ) 竞( )

  换( ) 净( ) 眯( )

  唤( ) 静( ) 咪( )

  通过查字典,理解以下词义:

  经济:本课指生活上所需要的费用。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本课指不拖延,准时。

  毕竟:到底,究竟,终于。

  灵便:灵活。本课指四肢灵活、敏捷。

  硬朗:指老人的身体健康。

  9.读文,巩固字词。质疑。

  汉族、硬朗、县城、经济、毕竟、灵便、及时、替换、干净、笑眯眯、出来进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看懂图意,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敬老助老是人的美好品德。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汉族与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真挚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人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与想象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5、6自然段

  1、快速读文,思考: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图上的内容?(5、6自然段)

  2、请1人读5、6自然段,大家用“—”画出老奶奶发现了“我”悄悄地帮她洗、晾衣服后,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然后看投影填空:

  老奶奶( )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 )捧着我的头,把( )脸紧贴着我的脸,( )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3、指名说说,括号里应该填哪些词语,老师把词语填在括号里。

  4、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出几点意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一是老奶奶对“我”的行为表示感激;二是表达了老奶奶对“我”的喜爱之情;三是老奶奶把“我”当成了亲人。)

  (从老奶奶的语言中体会出:自己的女儿都没能这样照顾她,而我们母女俩却主动、热心地照顾她,超过了自己的女儿。)

  5、有语气地练读,请1或2人汇报。

  二、学习第1——3自然段

  1、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分小组围绕课文1——3自然段讨论,希望同学们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汇报,归纳如下:

  (1)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有人照顾;

  (2)尊重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

  (3)各民族之间应团结,相互帮助,友好相处;

  (4)邻居之间也应互相照顾,互相关心。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请1人读,大家思考:“我们”帮老奶奶做了哪些事?而这些内容画面上没有,那么作者根据什么写出来的?

  2、小结:我们看图不仅要会看画面上的内容,还要会联想,推想,只有这样才能丰富画面,变静为动。

  四、理解课题

  1、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女儿还亲”?从这里体会出什么?

  (1)母女俩长期主动、热情、周到帮助,使老人深爱感动;

  (2)就连亲生女儿也难以做到;体现了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

  2、小结:她们并不是一家人,但胜似亲人,因此课题为《亲人》。

  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而小姑娘决心坚持把好事做下去。精神多么可嘉呀!)

  六、有语气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同学们,你能通过上网了解一下苗族分布情况,占地面积,居住人口、风俗习惯、旅游景点、物产资源等

  等,然后像导游员一样,向大家介绍一下吗?请小导游们分别给自己的旅行社起个响亮的名字,最后比一比,

  看哪个旅行社招来的游客最多,说明哪个导游最成功,好啦,开始行动吧!

语文教案 篇7

  一、设计理念:

  本课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描写了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一开课,就通过有关风的景色唤起学生生活感受;以风娃娃为情景激发学生读风、表演风、找风、画风,从而体会风的调皮、可爱。此设计注重了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把无形的东西变得形象生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12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的书写8个生字,并能试着欣赏自己书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诗。

  3、在读风中体会风的.调皮、可爱,在找风中唤起该生生活感受,在画风写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四、教学难点:体会风的顽皮可爱,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习惯。

  五、教学准备:能感知风的风景图片或相关课件

  六、教学时间:1—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引出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家高兴吗?(高兴)可是,我刚进教室时,它却一溜烟儿跑不见了。我们大家一起去找找它吧!

  出示课件(或几幅能展现风景色图片)师述:瞧,它正和旗杆上的红旗玩得起劲呢!(风吹旗子的图)看,它又把细细的雨丝吹得东歪歪、西斜斜。(风吹雨丝斜的图)听,呼呼呼,它和小女孩手中的风车玩起转圈圈的游戏。(风车转动图)

  这就是大家的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板题:风)读题。

  你喜欢这个新朋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风的顽皮、可爱,确立这篇课文的朗读的基调。)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既然大家都那么喜欢它,那我们就赶紧到课文中去看看,好好地读读课文,好好地和它交朋友。

  2、小朋友读得可认真呢!老师想问问大家,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是用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好?(拼读音节、问问同桌、请教老师、查等)

  3、刚才,风娃娃悄悄告诉我,要和它交朋友,先得和这些生字娃娃交朋友,才行!大家有这个信心读好它们吗?(有)那就赶快读读它们把!(出示本课带拼音的生词)

  4、同桌相互读,比比谁读得又正确声音又洪亮。

  5、开火车指名读、齐读。

  6、生字娃娃,要为难你们。瞧,它们的拼音帽子不见了,你们能看到它们的样子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大家先自己小声地试一试,读一读。

  (抢读、齐读)

  7、风娃娃说小朋友读得太棒了,它要和大家做捉迷藏的游戏。大家愿意吗?指名上台读生字。(师先背着该生指定一个生字,告诉其他孩子,风娃娃就躲在这个字后,再让这个学生来读、来找。)大家用手势来表示它的对错。

  8、引导学生用“知道”说话。

  (1)问那才上台做游戏的同学,你从同学的手势中知道了什么?(引导该生用“知道”说话)

  (2)看到老师高兴的样子,你知道了什么?(进一步引导说话)

  (3)你还能用“知道”来说说话吗?

  (三)朗读课文、体会风的特点

  1、现在,老师最想“知道”小朋友是不是自己能把课文读通顺了。齐读课文。

  2、风娃娃已经躲在课文里了,可是它说要十分细心的小朋友才找得到它,你们有信心吗?听师读课文,小朋友拿笔勾出从哪些地方找出了风娃娃?然后,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

  3、同桌交流、指名说说。(重点抓住每一节的最后两行,引导该生先说后读)

  ①理解“树叶颤动”这一节。

  先让学生自己谈体会。

  师:假如我们的小手就是树叶,风来了,你会怎样做?(生手摆动,即引导理解这样就是颤动。)风走了,又怎样?孩子们,你有什么感受?(知道风来了树叶会动,风有趣)这风真有意思,那该怎样读好这节呢?

  练习朗读本节。先生自由读,再指读评价,齐读。

  ②理解“树木点头”这一节。

  你还从哪里找到风娃娃?生谈自己的体会。

  现在小朋友站起来,你们就是小树林,师边用手势做风的动作,边叙述:呼呼,风来了。小朋友身体摆动,问:你们现在该怎样做?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理解风要大些了)如生答不出。师进一步引导:风娃娃跟刚才比起,有什么不一样?分男、女同学比赛读这一节,男同学读时女生表演,然后反之。

  ③理解“河水起波”这一节。

  你还在什么地方发现了风娃娃?生指名说、读,并让生像刚才一样,边做动作边说。师故作神秘状问:你和风娃娃在干什么?(引导理解:“游戏”就是指风来了,并为后面写诗打下语言基础)

  多可爱的风娃娃,让我们美美读读这节,留住它。(齐读,再分组读,评价。)

  (学习这三节的顺序,以学生自由汇报的顺序为主)

  4、孩子们,你们和风娃娃玩得开心吗?那让我们开开心心来读读全课吧!

  5、还要和风娃娃玩一次吗?我们站起来,边做动作,边来背背全课!

语文教案 篇8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

  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

  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

  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教诲 叮嘱

  28画杨桃 审视

  老师启发 严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要求

  1毖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被崛5个字。

  3闭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全诗共四行,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照样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这些都表现出一幅画的特点。三、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放大的插图及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学习生字。重点指导读准生字“色、春”和要求会认的字“近、声、惊”的音。

  随生字“画、听、春”的学习,认识偏旁“”(凶字框)、“口”(口字旁)和“”(春字头)。

  指导写字。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笔画、偏旁识记字形,培养识字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利用田字格帮助写好字。注意“画”字上面的部分与“”不能离得太远;“听”字的口字旁要写得略靠上;“春”字中“”(春字头)的“”(撇)和“”(捺)要舒展些,盖住下面的`“日”。

  (三)朗读、背诵指导

  本课是韵文形式的谜语,诗句节奏鲜明,讲究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可让学生边读每一行诗边看图,通过读和看图,体会诗中的“山、水、花、鸟”有什么特点,从而猜出谜底。然后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读出节奏。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四)练习提示

  第三题,读一读。要求读的每一组词意思都是相对的,学生可以在读中巩固所学生字词。

  (五)扩展活动

  自己作一幅山水画。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08-20

语文教案08-22

语文园地教案07-01

语文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