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9篇[热门]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作者及背景】
作者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他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背景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话中可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这种不怕时人耻笑,敢于反抗流俗不良风气,批驳错误观点,建立新的师道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关于题目】
“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是议论体裁的一种。
“师说”——即“说师”,解释为“说说(议议)有关老师的问题”。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特色讲解】
1、对比论证,正误分明。本文第二段写得很精彩,运用的三组对比:
(1)纵比:古之圣人才智多,犹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而耻学于师。
(2)自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大遗。
(3)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通过这三组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违背常理,而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引用论证,无可辩驳。本文第三段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比前文笼统的说“古之圣人”更加可信,而且用封建社会的圣人证明“学必有师”“有道即师”,这就把论敌置于无可争辩的地步。
3、看似闲笔,实为论据。本文最后一段,寥寥数字,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说明写作缘起,实际上远非如此,韩愈是借对李蟠的夸赞:“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来再一次证明“学必有师”的重要性。
4、语言表达,气势飞动。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1.对下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益:更。辄:就。犯:冒犯。
B.暇:空闲。挈挈:孤独。而东:到东边去。
C.仆:我。恒:常。幸:庆幸。
D.被:披。已:已经。吾子:我的儿子。
2。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A。有,则哗笑之,以为狂人。
B.愈以是得狂名。
C.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
D.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3.对“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仅(我)会遭到(世俗)责怪,也会因此使你受到非议。
B。不仅我会病的,你也会病的。
C。不仅见到他会生病,也会见到你病的。
D。不仅仅(他)会遭到(世俗)责怪,你也会遭到责怪。
【答案讲解】
1。D2。AB3。A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⑶了解李大钊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时局严重形势紧急高度负责
被捕中不慌不忙态度严峻勇敢坚强
被捕后乱篷篷生死置之度外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万、复”等13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三、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四、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随学生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读词识字
1、出示卡片“我会认”,激发学生自主说认识的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哪些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学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让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拼一拼,读词语,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2)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看清韵母读:冰、丁、争、鸣(后鼻韵母)
看清声母读:苏、争(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
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4、看图,照例句说句子、找词语、读字。(方法:一人描述说句,
一人根据意思取词语字条认读。)
(1)出示例句:春天来了,大地好像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找词语:万物复苏 认读生字:万 复 苏
(2)照样子说句,找词读字
句:“春天来了, 。
词:柳绿花红 (柳) 莺歌燕舞 (歌 舞)
冰雪融化 (冰) 泉水丁冬 (泉 丁)
百花齐放 (百 齐) 百鸟争鸣(争 鸣)
5、分析字形结构,记字。
偏旁联想识字:柳 冰 泉 鸣(想想偏旁跟字义有什么关系)
部件组合识字:歌(哥 + 欠) 百(一 + 白)
6、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观察字形,让学生发现字的特点。
(2)老师范写,让学生看清笔画的位置。
“冬”和“齐”的点写在竖中线上,撇笔和捺笔要舒展开。
“丁”的“亅”要写在竖中线上。
“万”字注意笔顺是“一、?、丿”;“丿”在竖中线上起笔。
“百”字的横写得长一点。
(三)读词想象
1、用适中的速度朗读词语。
2、读出词语的韵味。
朗读时,每行的两个词语之间可接得紧些,读完末尾的“苏、舞、冬、鸣”后要稍作停顿,以显示韵脚。
3、看图,听老师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情景。
4、自己读词语,想象词语描绘的情景。
(四)实践活动
出示课后的问题,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说一说: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
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图
找一找:春天在哪里呢?
七、作业设计
1、回家跟爸爸妈妈说一说你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画一幅《美丽的春天》。
3、写字练习。
八、板书设计
柳绿花红 (柳) 莺歌燕舞 (歌 舞) 冰雪融化 (冰) 泉水丁冬 (泉 丁) 百花齐放 (百 齐) 百鸟争鸣 (争 鸣)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凭借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2、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并能悟出寓意。
2、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4幅插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
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咕咚,这是一篇阅读课。随后板书课题。咕咚是什么东西?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们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课文就会知道了。
二、指导朗读课文,可按整体——部分——整体三步来指导。
(一)从整体指导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一遍课文,标出自然段。
2、对照插图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共讲了几种小动物,能按出场顺序说出来。
3、同桌共读一遍课文,读后互相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分段指导读课文。可带着课后问题读,读后再回答。
1、指名读第1~2段。
(1)师问:咕咚指的是什么?
生答: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2)师问: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怎样?从哪可以看出来?生答:这声音很大很重。因为木瓜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的。
(3)师问:兔子为什么跑?(课后第1题)
生答:兔子听见这又大又响的咕咚声很害怕,吓跑了。
(4)指导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意。
举例: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还没有沉到湖底,溅起的水花还没有落下来,兔子已经撒腿跑了。它很害怕,一边跑还一边喊:“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
2、指名读3~4段。
(1)师问:小猴子为什么也跟着跑?他还说了什么?(课后第2题)
生答: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也跟着跑起来。他说:“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2)师问:还有谁都跟着跑起来?(课后第3题)他们又喊叫什么?
生答:听了猴子的话,狐狸、山羊、小鹿都跟着跑起来。他们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3)请三个同学分别把兔子、小猴子和大伙喊叫的话读一读,并说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最后一问比较难,老师可做提示。 生答:有很多话都是越传越走样。因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说的,而他们的理解不一定对。他们不是有意造谣来吓唬人的。
(4)指导看插图(二)。说出图意。
举例:很多野兽都跟着跑起来,它们全张着嘴喊叫,面带惊慌的表情。
3、指名读第5段。
(1)师问:大象跑没跑?他是怎样跑的?
生答:大象也跟着跑起来。他是看见其他的动物跑,他也跟着跑起来。
(2)师问:野牛为什么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课后第4题)
生答:因为野牛不知道“咕咚”是什么,它在哪里,所以它没有跑。 野牛拦住大象和其他动物,追问谁看见“咕咚”了。结果谁都没看见“咕咚”是什么,兔子只是说它听见的,“咕咚”在那边的湖里。
(3)指导看插图(三),并说说图意。
举例:野牛在前面,非常沉着冷静地拦住大家,追问谁看见“咕咚”了。
4、指导朗读6~7段。
(1)师问:他们来到湖边看见什么?听到什么?生答:他们来到湖边看见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听见“咕咚”的声
音。
(2)师问:最后大伙儿为什么都笑了?(课后第5题。)生答:因为大伙都明白“咕咚”是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不是什么可怕的怪物,真相大白了,它们感到自己的行动十分的可笑。
(3)指导看插图(四),并说说图意。
举例:大家的表情各不相同。野牛在严肃地讲道理,兔子看清“咕咚”是什么了,不再惊慌;老山羊一边听野牛讲话,一边思考;狐狸、小猴子和小鹿已经感到可笑了。
(三)让学生读全篇课文,并回答问题。
1、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2、师问:你读了这篇童话,懂得了什么?
生答:我懂得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的跟别人跑,听信谣传,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一)解题导读。
谈话;生活中,有各种对话——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士兵与士兵的对话,将军与士兵的对话……可是,你听过这样的对话吗?(板书:太阳与士兵)他们在什么地方对话呢?谈了些什么内容呢?
请同学们注意本课的副标题(板书:——采自中国“东方第一哨”的'时空信息),再看看课后的“学习链接”,想想你知道了些什么?
(二)初读对话。
以个体自读为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
(三)再读对话。
以分角色对话为主,一边读,一边想: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第一哨”士兵怎样的形象?
1.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哨歌”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
2.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
3.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
(四)巩固练习。
1.注意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想想这样写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北国的松,江南的竹,中原的月季,陕北的向日葵……每一粒种子都带着战士的馨香在这里落户。(战士们来自祖国各地,共同守护祖国疆土,都对祖国无比热爱和忠诚。)
○在您的光辉沐浴下,我们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慈爱。(知恩之心,感恩之情。)
○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太阳!(报答之心奉献之情。)
2.为课文插图配一首小诗,题目是《太阳与士兵》。
3.给“东方第一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信,倾吐你心中想说的话。
语文教案 篇6
《母鸡》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写了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母鸡》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与《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力争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我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习,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的讨厌,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当然,在教学中还发现了很多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是自己因为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而舍不得丢掉一些,反而使课堂容量过大,课最后来不及上。还有自己上课节奏比较慢,学生反馈有重复的比较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要善于发表不同意见,相同意见就不必多讲了。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要爱护鸟类,知道鸟类是人类的朋友。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第一图上画的`是什么?(笼子里面关了一只小鸟)(一个小朋友在旁边看
2.让学生观察第二图上画的是什么?(小朋友把小鸟放了)(小朋友放了小鸟,他非常高兴)
3.板书:放小鸟。(学生朗读)
4.小朋友为什么要放掉小鸟那?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添字,不减字。
(2)给各个自然段标出序号,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是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朗读。
羽毛一闪非常一定决心想找着急焦急翅膀窗外嘴喝朝
(2)指名朗读生字词,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
(3)朗读课文,指名学生读,轮流读,讨论各自然段的大意。
老师归纳:
a姑妈送我一只小鸟,我把它养起来。它一动不动,我很着急。
b窗外有鸟在叫,我想一定是小鸟的妈妈找孩子来了。
c我决心放小鸟。
d我打开笼子,放走小鸟。
(4)出示长句子:
a姑妈送我一只小鸟,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非常可爱。
b我把它放进笼子里,给它食吃,给它水喝,可它一动也不动。
c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
d我打开笼子小鸟对着我拍拍翅膀,像是在说“谢谢你”,然后就跟着妈妈飞走了。
(5)学生练习朗读,注意停顿和连接。指名读。
3.朗读全文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非常决定
(1)观察生字的结构、笔画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谁记得快。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
2.描红。
四、作业
1.写字。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语文教案 篇8
《迷人的夏天》是一篇词美、句美、意境美的小散文。文章以“炎热——多彩——有趣——悠闲”为主线,从贴近学生生活情趣的事例展开描写,从多个角度写出了夏天迷人的生活。学习这篇文章,会让孩子感受到生活在这样迷人的夏季中是快乐、幸福的。在教学本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激趣入境
1、小朋友们,万物复苏的春天过去了,炎热的夏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呢?(教师可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想,让他们说,引导他们把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夏天说出来。)
2、孩子们说得真好!每个人心中、每个人眼中的夏天都是不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迷人的夏天吧!(板书课题)
二、走进夏天,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点名认读。
2、准确的读出生词。(幻灯片出示)
3、可爱的红花字卡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读并组词,个别选择造句。
三、整体感知
1、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夏天的喜爱,带着自己的感情来朗读课文。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读后感受,教师相机板书。
四、品读课文,体会理解
引导学第一段
1、课文哪一段描写了夏天是炎热的?你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吗?
2、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边划: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夏天的炎热?
3、交流并指导朗读。
4、点名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学法小结
1、回忆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可以同桌交流。
2、教师引导总结并板书:读——划——想、说——读。
扶着学第二段
1、点名读,其它同学边听边划:夏天里有哪些漂亮的颜色?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3、“盛开的鲜花”“五颜六色的衣裙”多么能激发人们丰富的想像呀!快想想夏天有哪些颜色的花?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夏天的多彩?(相机评价)
4、夏天是五彩缤纷的,夏天更是瓜果飘香的季节。看!多么冰凉可口的西瓜,拿它来招待朋友,那感觉_!对,那感觉_!再读一遍!“那感觉真好!”
5、夏天的颜色真美!夏天的水果真好!夏天里有趣的事真多!悠闲的事更多!现在,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夏天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吧!
放手学三、四段
1、再次回顾学习方法,同桌合作学习三、四段,重点划出夏天里发生的有趣、悠闲的事。
2、指导朗读。抓住“在晴朗的`夜晚,我们还可以望着星空畅想”,出示星空图,让学生理解“畅想”,并说说如果是你坐在美丽的星空下,你会想些什么?(相机评价)
3、小结:像我们这样痛快地想、尽情地想、放飞思想地想就叫“畅想”。
学习第五段
1、“夏天是迷人的,一切都在夏天里走向成熟。”引读,齐读,加深感情再读。
2、为什么说“一切都在夏天里走向成熟”?
五、再次整体感知
1、夏天是五彩缤纷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的,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冬天是白雪皑皑的。四季,无论是哪一季,都是那么的美,那么的令人陶醉。就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夏天的迷人!
2、动画播放课文朗读,边听边欣赏夏天的美景,在大脑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六、拓展练习
1、这么迷人的夏天,快用你智慧的大脑,丰富的想像把它描绘出来吧!仿照课文写一写,争当小诗人、小作家。
2、这么美的夏天,我们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将它留在身边,你准备怎样把它留下来?(读一读课文、画画、写小诗、日记、照相……)
3、小结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
二、作者简介
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三、解题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苑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与奏、议、疏、表、对策类同,统称奏议)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引申常见古文体裁:疏、序、说、赋,教师自行把握)
四、整体感知,熟读课文
朗读课文 ,注意字音和停顿
求木之长(zhǎng) 浚(jùn)源 塞(sè)源 载(zài)舟
壅(yōng)蔽 谬(miù)赏
五、疏通文意
1、认真参看文后注释
2、结合课文注释,完成练习
(1)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根,今指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7.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
重权、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
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
(2) 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多。盖:大概。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攻取。守:保卫。
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因为。以:来。
5.既得志 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
6.则纵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别人。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至亲之人。行路:名词。
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以:用。
9.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
10.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
(3) 1.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真的。
2.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动用法。
3理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4.惧满溢 惧:担心。
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
6.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7.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限度。
8.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9.惧谗邪 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
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同毋,不要。
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动用法,使……光大。
13.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4.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15.则智者尽其谋 尽:形作动,用尽。
16.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
六、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尝试背诵
二、检查复习
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必浚其泉源 (jùn) B.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 (yōng)
C.则思正身以黜恶 (chù) D.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buō)
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A.无以怒而滥刑 B.人君当神器之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总结归纳文言常识
1、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无同毋
2、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凡百元首 帝王 的领导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路人 走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树木的根部 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则纵情以傲物 放纵情思,骄傲 尽情
3、词类活用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稳固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安定
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形容词用作使动,使……正
宏兹九德 宏,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宏大
何必劳神苦思 劳、苦,都是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劳累,
使……辛苦
形容词活用
欲流之远者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大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重权、大位
不念居安思危 安、危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安定的生活”,“危险的境地”
惧谗邪 谗邪,形容词用作名词,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人
邪恶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建议
克终者盖寡 终:副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乐盘游 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一词多义
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v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怎么 adv
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 pron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享受 v
信:信者效其忠 诚实 adj
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任 v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信用 n
忌不自信 相信 v
求:求木之长者 追求 v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v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请求 v
不求闻达于诸侯 追求 v
治: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治理 v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治 v
不效则治臣之罪 惩治 v
以: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连词,连接动词及状语
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连词,表目的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介词,表原因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哉: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 助词,防在动词其那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山峦为晴雪所洗 助词,为……所,表被动语气
四、积累与课文有关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垂拱而治 文武并用 知足常乐
恃才傲物 择善而从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