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2 11:07:3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这篇课文由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的结尾引入,以倒叙的方式,记叙了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二、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体会救生人员一心排险救人的急切心情以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从而感受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那种人间真情以及那种不可折服的民族精神。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

  四、教学准备:

  1、 课外阅读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

  2、 搜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对每一个唐山人来说,这都是一场特大灾难。值得庆幸的是,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派出了医疗队和解放军战士赶往灾区,抢救生命财产,妥善安排受伤人员,与灾区人民一起重建家园。

  二、学习生字新词

  1、 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 学习生字:泰 瓷 墟 揪 赔

  4、 利用形近字来记忆生字,重点是“泰、瓷、墟”三个字,还要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5、 解决词语意思:似曾相识 、 天国福音 、 魂飞魄散 、 赔罪、两世为人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交流:课文记叙了唐山大地震中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四、感知课文内容。

  1、 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2、 交流:第一部分(1——4)写作者于1998年夏天在电影院观看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时深受感动的场面,一句“还有人活着吗?”深深触动了作者的心,自然引起下文。第二部分(5——9)作者生动地给我们讲述了1976年大地震时三个遇难者死里逃生、被人救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自己永不放弃,不断争取,就有生的希望;人间自有真情在。

  五、作业

  1、完成习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课文

  听写词语:废墟 陶瓷 泰山 揪住 赔罪

  二、 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体会情感。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知文字所负载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自己的语气、表情等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学习课文

  1、紧扣重点,读中有所感悟。

  2、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基础上,由老师进行小结。“还有人活着吗?”对救生人员来说,体现了他们对每一个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对遇险人员来说,则意味着生还的希望、被救的可能。

  3、谈一谈,课文中的'哪些事情感动了你?“我的泪,为人类高贵的精神而抛洒。”这“高贵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一方面指的是面对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灾难,要有一种不气馁、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另一方面指的是救生员高度负责、决不留下一点儿遗憾、视他人生命如自己生命的崇高思想。

  4、总结写法(文章以救生员的问话“还有人活着吗?”为作文题目,贯穿课文全过程,使文章形散神聚,中心突出。

  四、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作者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生动传神的言辞,描绘了在灾难和不幸面前,人们对生的留恋、对生的渴望。唐山人是不幸的,唐山人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这场灾难中,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浓浓深情,感受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可亲可敬的解放军战士。真可谓“苍天无情,人有情”。

  五、灾难再现

  1、观看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感受地震时的场景,激起学生对战士的敬仰之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

  2、谈地震灾区孤儿的安置问题,感受党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之情。

  六、作业

  1、完成同步

  2、写一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从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入手,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结合生活体验,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表达时借助情景,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拓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受到思想、情感熏陶。

语文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教学和学习方法:探究、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 作者简介。(幻灯展示)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三、木雕鉴赏(幻灯展示)让同学们欣赏我国木雕艺术家在木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进而了解羚羊木雕这种艺术品。

  四、检查预习

  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给它们注音、解释,学会运用。

  (1)犄角(jī):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本课指桌面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

  (2)仗义:讲义气,仗:拿着,引申为主持、讲求。

  (3)形影不离:成语。像物体跟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4)挽回: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为扭转。

  (5)寒颤(zhàn):本课指因受冷而身体颤动。[注意]也作“寒战”。

  (6)反悔:对以前允诺的事后悔而不承认。

  (7)光彩:原指颜色和光泽,也用来比喻光荣。本课指后者。

  (8)逮(dǎi):捉,捕。

  (9)攥(zuàn);用手握住。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本文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2.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故事,故事情节依矛盾的冲突,由发生、起因、高潮和结局组成。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找出起止点。

  发生 查问木雕 倒叙 1 —16

  起因 赠送木雕 插叙 17—23

  高潮 逼取木雕 顺叙 24---35

  结局 伤心难过 顺叙 36---38

  3.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6个人

  4.他们的性格特点相同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研究文章的主题

  6.讨论本文的主题。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找出重点语句,进一步理解分析,挖掘文章的中心。

  3.找出文章的写作特点。

  六、板书设计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 我送木雕不想要回

  木雕贵重 我们俩是好朋友

  成人世界 少年世界

  重 重

  财 情

  轻 重

  义 义

语文教案 篇4

  第二课时

  一、读读说说

  1、谈话导入。

  ⑴小朋友在家里,仔细观察过爸爸、妈妈和你最常做的事有哪些?

  ⑵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书上的句子,学生读一读。(建立句子概念)

  3、同桌互读,指名读。

  4、看图说句子。

  ⑴出示三幅孩子活动的图画。

  ⑵学生图画,图上画的是谁?在做什么?

  ⑶小组讨论后交流。

  5、出示:沙沙 。你能说说沙沙在做什么吗?(学生自由、充分地说,不拘于例句的形式。)

  二、我会认

  1、谈话激趣。

  ⑴出示带有姓氏汉字的工作花瓣。(包括全班所有同学的姓,如王、刘、林、石、张、陈、郭、李等)

  ⑵请你们把认识的.姓读给同学听,可以引导启发:老师的姓、自己的姓、小组内同学的姓、自己家里人的姓。

  2、学生交流,上把认识的姓氏花瓣组合成姓氏花,予以肯定。

  3、全班交流,扩展识字画。

  4、做练习。

  ⑴明确要求,看到认识的姓就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⑵涂好后,读给同学听。

  ⑶如果同桌又教给你新的姓氏,还可继续涂。

  5、教师激励:看看谁的花开得更漂亮。

  ⑴要求学生边涂边交流,引导学生主动认,越认越多。

  ⑵教师巡视,可个别指读。

  ⑶请最漂亮的姓氏花的同学上台展示识字成绩及识字的方法。

  三、读读背背

  1、出示图,观察图上的大白鹅,说一说。

  2、引导代表会:雪白的羽毛、弯曲的脖子、红色的脚掌。

  3、出示古诗,指导朗读。

  ⑴教师范读。

  ⑵激趣:看谁读得更好?

  ⑶学生自读,要求把每个字音读得正确。

  ⑷指导学生评价。

  为什么他读得好呢?引导体会读出“鹅”的快活、可爱,读出对鹅的喜爱之情。

  4、教师再读,学生自读,赛背。

  四、扩展活动

  小朋友们,谁还会其他的古诗呢?愿意背给全班同学听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用字词句。

  2.朗读背诵成语和诗歌。

  3.按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照样子练习写字。

  4.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练习对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第一题。

  一、审题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要求。

  二、指导第一小题

  1.指导观察。

  (1)出示图片。

  思考:你能看出这是几个什么字吗?

  2.指名说一说。(日、鸟、山、水、人、舟、木、鱼、石)

  3.请你将这几个字写在相应的田字格里。

  4.反馈,请几个小朋友上黑板板演。

  三、指导第二小题

  1.读一读题目要求。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1)你们准备怎么设计这幅图?利用文字画将设计草图摆放一下。

  (2)哪些景物需要改动?

  3.你们是怎么设计的呢?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设计得非常好!

  5.学生拿出纸、笔练习画风景画,老师巡视。

  6.分小组传看评议,展示画得好的。

  四、指导第三小题

  1.读一读题目要求。

  2.指导学生说话。

  (1)指导学生说好第一句话。(我画了一幅美丽的画,你们看)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推选出一个代表来交流。

  (4)引导评议说得怎么样,启发学生想开去。(太阳从天山背后升起,小鱼在小河里游来游去,树木绿油油的)

  (5)每个同学连起来说一说,说给同桌听。

  (6)再指名说。

  (7)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

  1.成语。

  (1)审题。

  自己读,指名读题。

  (2)指导。

  A.看图。

  a.图上画了些什么?

  b.小蚂蚁为什么夏天就开始搬粮食了?

  c.晴天的时候为什么要修房子呢?

  小结:是呀,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愁,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灾难,有几个词儿说的就是这些意思。

  B.指导读。

  a.学生借助拼音自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

  b.指名试读,评议。

  c.自由练读,要求将一个词连贯起来,指名读、齐读。

  d.把四个词语连起来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e.老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C.指名背诵。

  a.练习背诵。

  b.指名试背。

  c.集体背诵。

  2.古诗。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指导读准字音:一叶出没舟

  (3)老师范读。

  (4)指名读,集体练读。

  (5)看图理解大意。

  A.但:只是。渔者:打鱼的人。

  B.打鱼的人在江上干什么?你觉得他们怎么样?

  C.小结:那些爱吃鲈鱼的人,体会到打鱼人在大风大浪里打鱼的.辛苦了吗?

  (6)指导感情朗读。

  (7)练习背诵。

  A.自由练习。

  B.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铅笔字

  1.审题。

  指名读题,老师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1)认读:日四田

  (2)指名按笔顺书空,说明这三个字的笔顺有何共同之处。(先里头,后封口)

  (3)复习描红、仿影要求: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4)老师范写。

  3.练习。

  (1)集体书空练习。

  (2)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影。

  (3)四人小组评议、修改。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学会做客。

  一、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创设情景用的道具。

  二、审题

  1.齐读课题。

  2.借助拼音读要求。

  三、指导

  1.指导学生看图,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1)小红来到小刚家门口怎么做的?如果没有门铃怎么办?按门铃、敲门要注意什么?

  (2)小刚打开门以后,他们应该说些什么?

  (3)小刚拿出什么招待小红,他会怎么说,小红又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呢?

  (4)小红玩了一会儿,就要走了,他们之间怎么说、怎么做?

  2.练习。

  (1)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2)学生、老师共同评议,对双方的动作和说话的语气认真加以指导,特别要引导学生用好礼貌用语。

  (3)再请一组学生表演,再评议。

  (4)同桌分角色表演,交换角色表演。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⒈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⒊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动物意识。

  课前准备

  课件;师生一起搜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激趣导入

  ⒈出示课件,向学生介绍一点古代生物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⒉板书:化石。你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师简述“化石”)

  ⒊板书:活。化石怎么是活的呢?同学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⒈边读边圈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认读,如借助拼音认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等。

  ⒉指名读课文。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⒊教师有重点地领读重点句子,相机给予指导。

  ⒋轮读,让五位学生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⒌选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⒍组内分工读,互听互评。读后说说: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三、识记生字

  ⒈课件出示生字词,请小老师领读。

  bó zhēn xī sūn jué ròu

  博物馆 珍稀 公孙树 灭绝 食肉

  xún shǐ lín hé quē fá

  中华鲟 历史 硬鳞 核桃 缺乏

  ⒉出示生字卡片。

  ⒊引导学生认读生字,并交流记字方法。

  四、指导写字

  ⒈课件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认读,交流记字方法。

  ⒉观察规律,指导书写。

  ⑴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化”“代”“孙”“植”应该怎样写?

  ⑵写“灭”“克”应该注意什么?

  ⑶指导书写“历”和“史”中的竖撇。

  ⒋组内推选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五、布置作业

  把课外找到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做成卡片,写上说明,准备在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⒈抽读生字卡片。

  ⒉读文

  二、整体感知

  ⒈播放课件,在优美、活泼的音乐声中,一棵枝叶茂密的银杏树出现在屏幕上,随之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⑴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介绍银杏树的奇特、可爱和生存年代的久远。)

  ⑶如果这棵银杏树出现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它说什么?

  ⒉学生任选第三或第四自然段分组自学(步骤同上)

  ⒊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交流。

  ⑴播放课件:在愉快的音乐声中,一只大熊猫正在竹林里香甜地吃着竹子。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边看课件边介绍大熊猫。

  ⑵播放课件: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一尾中华鲟惬意地在江河里游动。出示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边看边介绍中华鲟

  三、熟读探究

  师:我们已经知道活化石可以帮助现代的人了解许多古代的'知识。那么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收集到哪些有关的信息呢?

  ⒈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书思考,对有关的语句做上记号。

  交流:此环节须达到以下目标:

  ⑴对相关语段正确、流利地朗读。

  ⑵能通过语言文字提炼信息:

  银杏树——古生物、珍贵、生长慢(这里要学生理解公孙数名字的由来)叶子像小扇子。(观察图片)

  大熊猫——古生物、爱吃竹子,祖先是食肉动物。

  中华鲟——古生物、有一亿多年的历史、大、重、怪、少。

  ⑶通过观察以上的文字,让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关键词依次说一句心理话。

  关键词:1珍贵 2稀有 3保护 4缺乏

  学生依次可能出现的语言为:

  ①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真是珍贵呀!

  ②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是稀有的古生物。

  ③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是珍贵、稀有的古生物,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④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是珍贵、稀有的古生物,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如果缺乏保护,它们就会像恐龙一样灭绝。(这里教师可以随机拓展有关恐龙灭绝的文字。)

  此环节意在让孩子理解本文出现的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并加以运用,同时提炼出本文所要传达的信息——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增强保护珍惜动物的意识。

  ⑷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知道了这三种古生物的样子的奇特、可爱和生存年代的久远,并知道了他们都是“活化石”。如今,这些古生物已经越来越少,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它们吧!

  五、课后练习

  ⒈出示课后“读读写写”习题,全班练读练写。

  ⒉扩展练习

  一本本 一座座 一朵朵

  一双双 一位位 一辆辆

  六、实践活动

  拿出上节课的作业向大家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不限制,可以是本课介绍的三种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甚至是学生喜欢的其他动植物。)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bēn)丧(sāng) 差(chāi)使(shi)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妥(tuǒ)贴(tiē) 踌(chóu)躇(chú) 迂(yū) 蹒(pán)跚(shān) 箸(zhù) 拭(shì) 琐(suǒ)屑(xiè) 晶(jīng)莹(yíng)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1、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2、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永 久 的 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语文教案 篇8

  一、 教学目标

  1、读背词汇,知道有关刻苦求学的词,能从学习过程受教育。

  2、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动脑筋,能克服困难,并把这样的事例在班级上说说,并能写成作文。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引入

  看图片说说关于秋天的成语

  (能说些学生自己生活中常见的关于秋天的成语或词语也是很提倡的')

  2、我的发现

  (让学生独立去思考,也同意同桌去讨论)

  通过读,你发现了什么?

  你还能找这样的词语吗?

  能用其中的词语说话吗?

  3、你来说我来对

  用对联的形式呈现,电脑先出题,学生接着说下半句,有机会实现生生互动,或者师生互动www.jiaoanba.com 。

  4、连一连 认一认

  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去认,去读,去记,再汇报。

  最后个别学生个别认(用比赛的方式,看谁记得最多,读得最好)

  5、脑子转转转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见哪些不便之处(小组先说说)

  学生选择自己最认为值得解决的问题在班级中提出,然后各组发表意见,选择最有好的办法,及时进行表扬鼓励。

  教师小结(或有学生自己来小结)

  6、我能编也能写

  让学生从书上选出自己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动物(小组进行)

  小组编童话故事

  分小组汇报

  7、课堂延伸

  开一场“走进童话”故事会

  在“童话乐园中成长”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园地七,语文园地七-精品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了解蒲公英、凤仙花、樱桃、苍耳传播种子的有趣方法;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增强语文能力。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植物传播种子方法的`乐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补充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看一看:教师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图片,请学生欣赏。

  2、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教师导语: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饰着我们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呢?它们又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五彩缤纷的色彩铺满大地的呢?为了解这个问题,动物王国的刺猬先生正在做这个调查,它会有些什么收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骑“白马”的苍耳》。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勾出课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扫出生字障碍。

  2、轻声读课文,给同学介绍课文中说了哪几种植物?

  三、再读课文

  1、分小组读课文。可以一组一起读;可以每个同学读一部分;还可以两个同学一起读。

  2、全班汇报读。

  3、大声读喜欢的段落,告诉我们你知道了些什么?

  4、把全班同学分为四个组,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1、你如果是其中的一种植物,你一定能告诉我们,你是怎么传播种子的?不妨试一试。

  2、你会对风等说什么呢?

  3、推荐阅读《植物妈妈有办法》,想想自己又知道民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4、向别人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