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四年级《鸬鹚》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鸬鹚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鸬鹚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鸬鹚语文教案1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适宜于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描绘了一幅鸬鹚捕鱼图:在幽静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在湖面捕鱼。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为3段。第1自然段为第一段,写在平静的湖面上,鸬鹚等待着渔人捕鱼的命令。第2—4自然段为第二段,写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第5—7自然段是第三段,写渔人给鸬鹚喂鱼后,划着小船回去了,湖面又恢复了平静。课文从等待捕鱼到捕鱼结束,写出了捕鱼的整个过程,同时描绘了湖面“静—动—静”的变化。
二、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挥想象,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 抓住重点词,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 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三、设计思路
学习语文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本课的教学,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学,在一定的教学单位时间内,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相应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学习准备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五、学习过程
(一) 复习引入,积累知识
1、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鸬鹚课件:鸬鹚图学习了第一段课件:湖面平静图你学了第一段后有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 我的感受是湖面很静,也很美丽。
2. 是的,这是一种美丽的宁静,你想把这种物静人宁的美丽与同学和老师一起分享吗?让我们借助重点词句美美的把第一段背背。课件:音乐湖面平的像镜子,岸边垂柳和稻田,渔船浮在湖面上。渔人悠然吸着烟,鸬鹚列队等命令。板书:静
(学生一起有感情的背诵)
(二)课件演示,抓重点词,感悟理解课文
1、 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请你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找到一个词语来。
生: 这个命令就是:一抹
你真会读书。请你把:;一抹 写到黑板上,其他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抄写二次。
(学生板书,师提醒“末”上横长,下横短)
“一抹”是什么意思?
生: 就是轻轻一擦的意思
对,那“抹”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 可换成“挥”/“扫”“擦、赶、拍、敲”(根据交流板书这些词)
2、 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觉得用一抹好在哪了?请四人小组研究一下。
生: 渔人轻轻一抹说明渔人很爱惜鸬鹚,生怕伤了鸬鹚。
说的好!这就是你的研究成果,请把你研究的专利写在黑板上,你准备写哪个重点词?
生: 爱惜
好,请你在这写上爱惜。(学生板书:爱惜)
生: 渔人轻轻一抹,鸬鹚就纷纷下水捕鱼了,更可看出渔人对鸬鹚训练有素,鸬鹚很听话。
说的好,请你也板书一个重点词。(板书:听话)
生: 我觉得渔人用竹篙轻轻一抹,就像在拍老朋友的肩膀一样,在鼓励鸬鹚要多抓鱼、抓大鱼
你的想象真丰富,请你也来板书一个重点词。你准备写哪个词?
生: 鼓励
请大家仔细研究第二段的第一句话,看谁还能研究出什么。(自由读)
你想渔人早不下命令,晚不下命令,偏偏这时下=
生: 这可能渔人发现了一群鱼,他怕惊动鱼群,让鱼跑了,所以用轻轻“一抹”
真聪明,也请你来板书一个重点词:惊动
同学们说的真不错,当然,这“一抹”用的好的理由还很多,我们课外再去研究。现在谁能把第二自然段中第一句含着情和意读出来?(个别读,再感情的齐读)
3、同学们对这“一抹”研究真精彩,但老师相信好戏肯定还在后头,你想渔人这轻轻一抹,会抹出些什么?请同学们读2——4自然段,同桌讨论(研读会抹出些什么)
好,下面我们来交流研读成果,说说渔人这一抹能抹出那些景象来?课件:鸬鹚捕鱼
生: 我读懂了渔人这“一抹”抹出了“湖面上浪花跳跃,荡起了粼粼的波纹。‘
你是从课文的哪儿发现的?为什么说这“粼粼的波纹和浪花跳跃”是抹出来的?
生: 我是从课文“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中读懂的。因为是渔人的轻轻一抹,鸬鹚扑扑的下水了,才使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而且我觉得夕阳下浪花跳跃的景象也很美丽。
老师觉得你的审美能力相当不错,应该好好奖励你。如果让你来板书出这抹出来的景象,你用那些词来概括最好?
生: 浪花跳跃
很好,请你在这儿板书:浪花跳跃
生: 我认为是抹出了鱼。
为什么这么说?
生: 因为课文说:“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他的脖子,把吞进他喉囊的鱼挤出来,又把他甩进水里。”所以说渔人抹出了鱼了。
就只一条?
生: 有许多条
你又是从课文哪儿发现的?
生: 因为课文中写:鸬鹚不断的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特别是哪个词?
生: 不断
那我们怎样板书这一学习成果呢?
生: 许多条鱼也可以说:鱼儿不断、多多、、、、、、
现在更好了,与前面的“浪花跳跃”更想配,这成果是你发现的,奖励你来板书:鱼儿不断,同意吗?
生: 我从“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中知道还抹出了渔人的忙碌。
对,请你来板书:渔人忙碌
渔人这轻轻一抹,原来平静的.湖面动起来了,热闹起来了!板书:动现在请同学们和上书本.
(三)发挥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1. 同桌研究想象:这一抹还会抹出什么来?
生; 我觉得还抹出了丰收,我仿佛看到小渔船里满是活蹦乱跳的鱼。
生: 我有补充,渔人抹出钱。
真的,怎么解释?
生: 因为渔人抓了这么多鱼,第二天到市场上买,就换成了钱。
想的好,这叫勤劳致富。再继续想想,还会抹出什么?
生: 还抹出了渔人家的电视机、电冰箱、、、、、、、还抹出了渔人丰盛的晚餐。
说的太好了,谁来概括的说说?
生; 抹出渔人喜悦的心情。/抹出了渔人一家的幸福生活
好,请想想这下板书什么?幸福生活、心情喜悦
谁来板书,那就我来吧!( )
2. 同学们真了不起,对渔人这轻轻一抹的研究成果有这么多,如此丰富的体会到了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这种快乐,请大家自由读2——4自然段,等会儿把你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句段读给大家听。(个别读,点评,再齐读)
(四)文章小结
1.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的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捕鱼了、、、、、这时湖面又——渐渐恢复了平静
是啊,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课件:捕鱼后的湖面平静,并打上字-——湖面有恢复了平静
为什么要用“恢复”?
生: 因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鸬鹚下水捕鱼变的热闹了,现在又像原来那样平静了,所以可用上恢复
2. 对,但请再研究一下,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课件:思考:这是一种——的静,——的静。相互讨论完成练习
生: 湖面又恢复平静,这是一种渔人和鸬鹚紧张劳动之后的静,比捕鱼前显得更静了。
渔人满载而归,他们一家又可以吃上新鲜的菜肴,这是一种带有丰收的喜悦的静。
渔人捕了这么多的鱼,明天到市场上准能卖好多钱,为他们一家的生活带来了幸福,在这静静的湖面上,我们好象能听到他们一家的欢笑声,这是一种洋溢着温馨和幸福的静。
是啊,这时的静比上一次是更恬静,更美丽!老师不得不佩服你们,体验是如此深刻。你能把这洋溢着喜悦和幸福的静读出来吗?(细读5——7段)小结
3. 这一节课我们抓住“一抹”一词,研读了课文。一起享受了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读懂了从鸬鹚等待命令到下水捕鱼再到列队回去,使美丽的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再恢复平静,而这种静和动的景象都充满了美的情趣,都是美的享受!
4. 练习
作业本完成
板书:
鸬鹚
为什么 抹 静 抹出什么
爱惜 浪花跳跃
听话 动 鱼儿不断
惊动 渔人忙碌
````````` 静 幸福生活
鸬鹚语文教案2
《鸬鹚》课文原文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几棵垂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那只船上,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钻出水面,扑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他从舱里拣些小鱼,一条条抛给鸬鹚吃。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来的鱼,一口吞了下去。
鸬鹚吃饱了,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渔人就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
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
《鸬鹚》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夕、垂、垠、窄、列、粼、喉、脖、炊、袅、痕”等11个生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夕、垠、窄、列、脖、炊”等6个汉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要求圈画出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时的动作的词;能抄写描写湖面平静的句子。能按提示介绍鸬鹚捕鱼的经过。
3、了解鸬鹚能帮助渔人捕鱼的本领,体会渔民的渔家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学习本课“夕、垂、垠、窄、列、粼、喉、脖、炊、袅、痕”等11个生字;描写“夕、垠、窄、列、脖、炊”等6个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对课文第一节中的优美语句有所积累。
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渔人的“悠然”
教学媒体ppt
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二、教学流程
1、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图片出示鸬鹚,教师简介鸬鹚。
(3)、出示句子:夕阳下,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4)、根据对鸬鹚整体特征的了解和读句,教学生字:夕、列、喉、脖
(5)、引入新课。
2、初读课文
(1)、自由课文,要求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正音
(3)、课文的描述让我们犹如看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除了鸬鹚,你还看到了什么?
出示:
绿油油的湖面一望无垠的稻田又窄又长的渔船
碧绿的垂柳袅袅的炊烟悠然的渔民
(4)、教学剩余的生字
(5)、指导写字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节,你感受到了什么?(静、美)
2、讨论交流,教师随机板书点评:面、渔人、鸬鹚
3、读句子体会,理解“悠然”并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词句。
4、画面介绍。
(二)学习课文2-5节
1、由读课文2-5节,用“——”划出写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句子,再圈出写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时动作的'词。
2、流,读句子,理解,对“一抹”一词有自己的体会。
3、说话: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_______地一抹,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
4、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1)“怎么样地抹”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尝试用上这些词语“利索、满怀希望、兴致勃勃、自信、喜滋滋“等词。
(2)提示学生渔人说话时对鸬鹚用上称呼语。
(3)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5、课件播放鸬鹚捕鱼的画面。欣赏
6、用上下面的词语说一说鸬鹚捕鱼的经过。
等待命令-----钻进水里------钻出水面-----跳上渔船-----又跳下水去
7、齐读2-5节课文。
(三)学习课文6-7节
1、朗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哪些景物和课文前面的内容有联系又有区别?
2、从渔人划船回去了,对渔人的“悠然”有更多一点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1、总结:《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渔人的渔家生活的乐趣。这不仅是《鸬鹚》,也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份美的礼物,我们应该好好地享受它。
2、齐读课文。
鸬鹚语文教案3
一、题揭导入
1.读好课题,语文教案-鸬鹚。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点评:读准、读好课题,看起来微不足道,其实不然。有心人稍加注意,便可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训练内涵。借此可以训练学生正腔圆地读,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响亮自信地读,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大方利落地读。这同样是一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疏忽不得。]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不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书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点评:“喉囊”两字非常难写。字形难记、笔顺难辨、结构难排。突破三难,唯有训练。教师书写示范练,趁热打铁因势练,人人动笔扎练。对小学生而言,把字写正确、写工整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语基本功。俗语有言:人能写字,字能写人。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此项基本功不但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共抽5位学生,分别朗读→、↑、→↓、°、±”自然段。教师注意正音。例如:
▲这个地方没读好。不要紧,你可以请一位同学帮你读。
▲这个词语没念准,请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没念通,听老师读。
▲这个新词念得非常准,咱们听他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比较长,你能读得这样通顺,可见你平时对朗读是化了功夫的。咱们请他再念一遍。
▲整段话没念错一个字,真不简单。
▲这样长的一段话,能够念得这样通顺,这样连贯,可见你读书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
[点评:把课文读准读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对读书的这个要求提得真可谓:“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我们只要照做就是。问题在于,这样让学生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鸬鹚》。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的感受又都是与众不同的。大家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③教师:哪些同学想情不自禁、真心诚意地夸夸自己的同桌?(抽几对同桌,一人读,一人夸)
读后教师小结:能受到别人的夸奖,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但是,你们往往不太清楚,真诚地夸奖别人,其实更能让自己快乐。只要你留心体会,语文课上这样的快乐是很多的。
[点评:阅读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真理往往就这么简单。]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当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1)从“恢复”这个词上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2)从“渐渐”这个词上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3)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平 静 不平静 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点评:文章拿到手,泛泛地读几遍,算不算整体感知?当然不算。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文章思路也许是避免空泛感知的一条重要对策。关于揣摩思路,叶老有过这样一段精辟地论述:“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过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当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揣摩行文思路并非易事。好在此文最后一段已经含蓄地透露了文章思路的痕迹,学生只要专心诵读、用心理会,教师再稍加点拨,思路还是不难理清的。]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粼粼 炊烟袅袅
鸬鹚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第1自然段。
2能说出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哪些事物,并说出描写这些事物的重点词句。
3、学会课文中的14个生字,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像……似的"、"恢复"各写一句话。
4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难点:说出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哪些事物,"悠悠、柔光、炊烟"等词语的理解。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初步理解含有生字的词语的.意思。
2、能按提纲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揭题,看图认识鸬鹚。
鸬鹚是一种水鸟,善于捕鱼。它的喉下的皮肤能扩大成囊状,把捕得的鱼放在囊内。课文就是写鸬鹚捕鱼的经过。
2、听课文录音,听准生字的读音,划出新词。
3、学生自学生字,检查正音,正确书写。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垠,yín炊chuī,柔rón
注童以下字的书写:
喉:右边不要多一竖。
囊:书写笔顺,共22面。
4、学习生字词。
夕阳:将要落山的太阳。
一望无垠:一跟望不到边。堰:边界;边际。
船舷:船两侧的边。
抹:轻轻地擦。
柔光:柔和的光线。课文指夕阳在湖面上的反光。"柔"的反义词是"刚"。
喉:咽喉,喉咙。
炊烟: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袅袅地:动作直观。
拣:动作直观。
抛:动作直观。
痕:痕迹。波痕,指波浪的痕迹。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5、自由读课文,按提纲把课文分成3部分:
(1)鸬鹚等待渔人捕鱼的命令;
(2)渔人指挥鸬鹚捕鱼;
(3)渔人给鸬鹚喂鱼后,划着小船回去了。指导学生用"//"在书上做记号。
6、齐读课文。
7、作业:(作业本)第1、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找出第1自然段的重点词句,能复述第1自然段。
2、感情朗读第1、2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复习生字词。
2、学习第1自然段。
(1)用"——"划出这一段写了哪些事物。
(2)用"——"划出描写这些事物的重点词句。
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
(1)着重解释几个比较难的生词。"一望无垠"形容一大片的稻田;"悠悠"写出了渔人悠闲舒适的神情。
(2)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填表。
事物描写事物的重点词句
夕阳湖面岸边稻田渔人鸬鹚照在小湖上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有垂柳一望无垠船尾悠然像士兵等待命令
4、学生再读课文,看板书和挂图试背课文第1自然段。
5、学习第2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作简略点拨。
(1)读准这一自然段中的几个动词。
(2)说一说"一抹"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一"抹"?
("一抹"是说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轻轻一擦。说明渔人的动作十分轻巧,而鸬鹚则训练有素,"一抹"便成了命令鸬鹊下水捕鱼的信号。)
{3}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事物?与第1自然段相比、都有什么变化?(先让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板书。)
事物第1自然段——静第2自然段——动
渔人坐在船尾吸着烟站起来一抹
鸬鹊站在船舷等待命令钻进水里
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荡起波纹
6、作业。
(1)朗读第1、2自然段,利用板书背诵第1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第4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背诵第1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渔民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
1、读生字卡片,完成(作业本)第2题。
2、默读3、4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逐题讨论。
(1)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写鸬鹚和渔人怎样捕鱼。)
(2)从什么地方看出渔人捕鱼动作十分热练?(一把抓住,挤出,甩进。)
(3)从什么地方看出鸬鹚训练有素?(鸬鹚不断地跳上船。)
3、学习课文第5至?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5自然段写渔人给鸬鹚喂食前,为什么要写"炊烟"?(说明时间已近傍晚,渔人该收工了。)
②"波痕"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要用"波痕"这个词语?(渔船渐渐地远去,在湖面上激起的波纹越来越小,只剩下一些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用"波痕"。)
①找出全篇课文中四次写到期面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最后一句话要用"恢复"这个词语。
课文中的四句话是:
绿油油的湖面像一面镜子。
湖面上苗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
湖面上留下一条波痕。
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从中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由于鸬鹚捕鱼,使湖面不平静,捕鱼结束后,湖面又变得平静,所以用"恢复"一词。
4、把3至7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完成(作业本)第5题。
5、朗读全文,试背第1自然段。
6、指名背诵第1自然段,指名分段朗读2至4自然段。
7、作业:完成(作业本)第4、6题。当堂反馈,纠正错误。选做第7题。
鸬鹚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风景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能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读好课题。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鱼后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被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先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课文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随后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抽五位学生,分段朗读)。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每人的感受又都是不同的。你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要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①从“恢复”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②从“渐渐”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③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平 静 不平静 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遴遴 炊烟袅袅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对小湖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课,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悟、写捕鱼前的段落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感悟。
④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反复读好有关词句。对学生的朗读,可作如下调控:
▲这句话,谁能读得更平静、更优美?
▲读开头这句话,声音要低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要给人以一种静静的、悠悠的、美美的感觉。你再试一试。
▲“悠然”这句话,你可以摇头晃脑、慢条斯理地读,这样读起来才有味儿。
⑤教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飘散着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你们再读读课文,体会这种感觉。
2、积累语言。
①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背出来。(学生试背)
②教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背诵这段课文的。(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办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词背;看着画面背;由同桌提醒背;闭眼想像画面背)
③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④指名配乐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读、悟、写捕鱼时的段落
1、品味“一抹”。
①教师:小湖的平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平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你们读读第二至第四段课文,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看看是不是这样一种感觉。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纸上。(学生读书并动笔练写)
②课件呈现练习(这些词语供大家参考,要是你认为还有别的更好的词语,也可以用你自己的):
利索 满怀希望 兴致勃勃 自信 轻松自如 喜滋滋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 )地一抹,好像在说:“ ”
③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吧。(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朋友们、小家伙们……)
④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广化语感。
①教师:你们再读读这几段课文,看看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生读文体会)
②组织交流。
③课件播放鸬鹚捕鱼的画面。鼓励学生边看边议,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可以手舞足蹈,甚至可以欢呼雀跃。
④齐读这几段课文。
四、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2.说说你脑中出现了哪几幅画面?
(1)夕阳西下时,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烟,鸬鹚待命的平静景象。
(2)黄昏时,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湖面上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
(3)天色逐渐暗下去,渔船满载而归,湖面上又恢复平静的景象。
3.列小标题。
鸬鹚待命 勇敢出征 凯旋而归
4.小结:
《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平静之美——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
五、作业:
1、 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上作业。
鸬鹚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一动一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3.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一动一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机,幻灯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二)学习生字新词,掌握重点词语。
(三)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水上捕鱼能手,它的名字是“鸬鹚”。
出示鸬鹚的特写幻灯片,使学生对鸬鹚有一个初步印象。
2.请同学们看书上第45页的插图,听配乐录音,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是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1.出示生字表格幻灯片,请同学口答。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炊”字读chu9,声母是“ch”,翘舌音;
“舷”字读xi2n,不读xu2n;
“拣”字读ji3n,不读li4n。
3.注意字形,写好汉字。
这篇课文的生字不多,但有些字还是不太好掌握。因此,指导学生写字时,要提醒学生仔细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囊”字笔画较多,可部首却很简单,只是“一”。写这个字时要从上到下把每一部分看清楚。两个“口”下面是三横,不是两横,第19笔的“丿”不能漏掉,全字共22笔。
“垠”字左边是“土”,这个字与“银”字相近,因此记忆的时候可以记成把“银行”的“银”换偏旁,去掉“钅”换成“土”。
““喉”字的右边不是“候”,中间没有“丨”,不能多加一笔。
“抹”字是形声字,左边的“扌”表示意类,右边的“末”表声,写的时候注意下横要短。
4.查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解释词语,理解重点词的词义。
查字典是解释词语的最简单的方法,但有些词语尽管字典上解释得很详细,可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借助课堂讨论,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积累理解词义,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好办法。
比如:“鸬鹚”是一种水鸟,生活中不常见,但也许有的同学见过鸬鹚的标本,或在电视中、图片中见过。教师应该启发这样的同学大胆地讲自己对鸬鹚的认识。
鸬鹚:一种捕食鱼类的水鸟,也叫水老鸦,鱼鹰。羽毛主要为黑色,带有紫色金属光泽。嘴扁而长,上嘴尖端处有钩,颌(h6)下有一个大喉囊,捕的鱼就放在囊中。我国南方水乡人经常驯养鸬鹚来帮助捕鱼。
“竹篙”:就是撑船用的长竹竿。它和公园里划船用的桨的作用是一样的,但要长得多,而且是可以前后左右活动的,一篙下去就可以插到河底。
“袅袅”一词是形容烟气缭绕上升。课文中用来形容岸上的炊烟回环旋转,慢慢上升的样子。
“悠然”:清闲、安逸的样子。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一望无垠”:垠,界限、边际。形容一眼望不到边。“粼粼”:形容水、石等很明净。
“平静”:一般指心情、环境没有不安和动荡。本文指环境。
5.出示幻灯片,区别字形,辨析词义。
(1)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组织学生先讨论字形,找出幻灯片中形近字的不同之处,再组词。
抹(一抹) 喉(喉咙) 炊(炊烟)
沫(泡沫) 猴(猴子) 饮(饮料)
痕(痕迹) 垠(一望无垠) 囊(喉囊)
狠(凶狠) 银(银行) 襄(襄樊)
(2)辨析词义,区分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恢复(还原 复原)
悠然(悠闲 闲适 自在)
平静(宁静 安静 无声无息)
一望无垠(一望无际 一望无边)
逐渐(渐渐 逐步 慢慢)
粼粼(清湛 清澈)
水痕(水迹)
反义词:
悠然(忙碌 紧张)
粼粼(混浊)
柔光(强光)
平静(动荡)
(二)了解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与《火烧云》一样,同是写景的文章,在段落结构上有相似之处。想一想,《火烧云》的段落结构以火烧云“到来前”“出现时”“消退后”为线索分为三段,《鸬鹚》这篇课文也可以这样考虑。可是同学们接触这样的课文还比较少,因此用这种方法分段可能有难度。
教师可以采用先了解各自然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归并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主要写的是谁?做什么?
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主要写在平静的湖面上,鸬鹚等待着渔人捕鱼的命令;
第2自然段主要写渔人驱赶鸬鹚下水;
第3自然段主要写鸬鹚捕鱼的情景;
第4自然段主要写渔人收鱼的繁忙景象;
第5自然段主要写炊烟升起来了,渔人停止捕鱼;
第6自然段主要写渔人划船回去。
第7自然段主要写湖面恢复平静。
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明白了,教师可以组织同学讨论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或者课文叙述的思路是怎样的。
同学们可能会这样分析:第一自然段讲湖面平静,渔人还没有捕鱼;第六、七自然段讲渔人停止捕鱼,湖面又恢复了平静;中间几个自然段则是捕鱼时的忙碌景象。
教师要在同学们这样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得出以下结论:
课文是按照“静——动——静”或“捕鱼前——捕鱼中——捕鱼后”这样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同学们很快就能发现与《火烧云》的结构真的是很相似,以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文章分段,就不会太麻烦了。
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文章结构,段意是比较容易概括的。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鸬鹚捕鱼前湖面的平静。
第二段(第2、 3、 4、 5自然段)写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渔人归去,湖面恢复了平静。
(三)完成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动—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动—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从插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恬静的画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并动笔找一找、画一画课文中交待时间和表示天色变化的句子,然后谈一谈感受。
(①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②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③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④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指导同学们谈论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这四句话说明渔人捕鱼的时间是傍晚。天色的变化是随着夕阳渐渐落下去,夜幕即将降临而逐渐暗下来。)
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插图,仔细观察画面,想一想课文中哪部分讲的是这个内容。
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湖面→岸边→远处的几只小渔船→近处的一只渔船→渔人→鸬鹚”这样的顺序观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图中的景物、人、鸬鹚各有什么特点,然后综合起来再思考:画面上的重点是什么?看后有什么感觉?
(图上画的是小湖的'景色。湖面平静如镜;岸边垂柳成荫,遮住金黄色的稻田;几只小渔船轻轻地浮飘在湖面上;近处一只渔船,渔人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鸬鹚整齐地排列在船舷上。这个画面给人一种非常恬静的感觉。)
(课文中第一段具体地描绘了这个内容。)
(二)学习第一段。
课文的插图与第一段的内容紧密相联,画面给人宁静、优美的感觉。请同学对照画面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幅画面的。
(“夕阳”表明时间是傍晚。“没有什么风”,“平得像一面镜子”,“小渔船浮在湖面上”,几句话集中体现了小湖风平浪静。“一望无垠的稻田”,勾划出了江南鱼米之乡的自然风光,既写出了稻田的广阔,又衬托出环境的宁静。“有个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表现了渔人捕鱼前清闲安然的心境和对捕鱼这一事有准备就绪,信心十足的精神风貌。“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一排士兵在等待命令”。说明鸬鹚也作好了准备,在静候捕鱼命令。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船“浮”着,人“坐”着,鸬鹚“站”着,说明此时的船、人、鸬鹚都处在静态,描绘了宁静而美丽的情景,与画面的意境是相一致的。)
板书:湖面平静
渔人悠闲
鸬鹚静立
这一段文字形象地描写了小湖环境的优美、渔人的悠闲、鸬鹚的静立,这些相互映衬,与太阳快要落山的时间相联系,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请问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画面,把画面写得这样美的呢?
(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由小湖到岸上,由远处的几只渔船到近处的渔船、渔人、鸬鹚。)
这是捕鱼前的一张静态图,紧接着捕鱼开始了,一切都变得热闹、忙碌起来。
板书:捕鱼前
(三)学习第二段。
捕鱼开始了,湖面还是那么平静吗?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四个自然段,其他同学画一画这一段中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动作,然后联系上下文想象“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一幅画面?
(湖面已经失去了平静,因为渔人开始捕鱼,“荡起一圈圈波纹,浪花也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板书:失去平静 荡起 跳跃
(先讲到渔人的动作有,“站”、“拿”、“抹”这些动作表现了渔人的熟练和轻捷。又讲到鸬鹚的动作有,“钻出”、“拍着”、“跳上”这些动作概括了所有鸬鹚出水的神态、动作,说明鸬鹚机灵、善于捕鱼。接着又讲到渔人的动作,“抓”、“挤”、“甩”,这一系列的动作娴熟利落,说明渔人经验丰富,对鸬鹚的驯养到位。)
板书:站 拿 抹
钻出 钻进 跳上
抓 挤 甩
指导朗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出重点,语速可稍微快一点,语气是欢快的。多请几位同学读。
启发学生想象,大胆发言。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启发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画出一幅“捕鱼图”。
(十来只鸬鹚不断地在船上跳上跳下;渔人也不断地抓住鸬鹚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出来,又把鸬鹚甩进水里,都快忙不过来了。)
在充分的讨论、互相启发后,同学们的脑海里肯定已经出现了一幅生动、活泼、有趣的“捕鱼图”,或许还是活动的电视片呢!这样的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板书:捕鱼中
(四)学习第三段:
“天色渐渐暗下来”,湖面又怎么样了呢?请同学合上书,静静的听配乐朗读最后一段,想象一下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渔人捕鱼之后归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现在的湖面上与第一段一样吗?为什么?
(现在的湖面与第一段一样的平静,但已经没有了渔船和鸬鹚,只有一条“水痕”。因为捕鱼结束了,渔船都回去了。)
板书:湖面 平静 水痕
捕鱼后
(五)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三段,“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语言精美,巧妙地借助景物描写来暗示时间的变化,使我们从一篇课文中看到了三幅美丽的画面,也使我们从静到动再到静的环境变迁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板书:静 动 静
(六)巩固练习,完成课后作业。
1.在课堂练习本上,结合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2.利用幻灯片填空,练习背诵。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 ),鸬鹚就都( )着翅膀( )进水里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 )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 )水面,( )翅膀( )渔船,喉囊鼓鼓的。
渔人一把( )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 )了出来,又把它( )进水里。
3.结合板书,试着背诵全文。
(七)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小资料】
郑振铎 作者郑振锋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于浙江省永嘉县。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192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1923年主编《小说月报》。解放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10月17日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国外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逝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泰戈尔传》、《郑振铎文集》等。除本文外,《别了,我爱的中国》、《燕子》也是他的作品,也编入小学语文课本。
鸬鹚 水鸟,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嘴扁而长,暗黑色,上嘴的尖端有钩,脚趾间有完整的蹼膜,极善游水,视力敏锐,有一副强硬锋利的钩嘴。食道前端有一个可以膨胀的喉囊,用来贮存捕到的鱼。它一旦把鱼吞到肚里,鱼肉很快消化,鱼骨在胃中来回蠕动,胃液把鱼骨裹成丸状,然后从嘴里吐出。鸬鹚生活在湖泊沼泽地带的芦苇中,以鱼为主要食物。在水中遇到较大的鱼,几只鸬鹚会通力合作,把鱼叼出水面。鸬鹚的寿命约为20~30年。鸬鹚生长到三个月时就会下水捕鱼。我国南方多饲养它来帮助捕鱼。通称鱼鹰,有的地区叫墨鸦。
鸬鹚语文教案7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能独立认识本课“鸬鹚、垠、粼、章、舷、喉、吞”等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鸬鹚、章、舷、喉、吞””等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鸬鹚能帮助渔人捕鱼的本领,体会渔民的渔家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初读自学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
(2)通过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渔人的“悠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有的甚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乐趣,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江南的鱼米之乡去看看,认识一下江南水乡那些特别的动物——鸬鹚。
鸬鹚对于我们北方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陌生,老师搜集了一些鸬鹚的图片,想不想看。
2、图片出示鸬鹚,教师简介鸬鹚的生活习性。
师:刚才通过看图片,我们也了解了一些鸬鹚的生活习性等等,那么我们再看看我们的作者郑振铎是怎样具体描写鸬鹚的,我们先听一遍录音,在听的过程当中老师提一个要求,边听边总结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听录音)
二、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平静的湖面上,鸬鹚敏捷地下水捕鱼,渔人忙碌地挤着鸬鹚喉中的鱼儿,渔人喂饱鸬鹚划船离去,湖面恢复了平静。
师:听了你们刚才的介绍,老师的心里好像浮现了三幅画面,我们今天就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学习。
(1)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湖面平静,鸬鹚等待命令,准备捕鱼。
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夕阳图)
(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湖面失去平静,鸬鹚敏捷地捕鱼,渔人忙碌地挤鱼。
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捕鱼图)
(3)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
渔人捡小鱼喂鸬鹚后,划着小船回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渔舟唱晚图)
三、欣赏作者对鸬鹚的描写。
1、学习第一部分
师: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第一幅图夕阳图的美景,老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当导游带着大家去宁静的湖面看看,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这段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夕阳、湖面、垂柳、稻田、渔船、渔人、鸬鹚)
这一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呢?
(宁静、悠闲、平静)
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这份宁静与悠闲
(1)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
问: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
(比喻、将湖面比作镜子)
(2)岸边几棵垂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
垂柳不见摆动,稻天没有绿浪,显出宁静。
(3)几只又窄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
(浮字用得好:说明小船没有划动,所以更显出湖面风平浪静。)
(4)近处的那只船上,有个渔人正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
(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悠闲)
悠然——悠闲的样子。
因为渔人在吸烟,没有划动渔船。所以湖面很平静,他坐在船上悠然的吸着烟,望着湖面,他显然是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了、陶醉了,一切显的.那么安静。(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近处,再看前面作者的描写,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通着这些语句我们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
小结:这是作者写作的一个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注意,可以从远到近,近到远,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或者按照方位顺序由东—南—西—北。
(5)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a、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b、在你的心中列队的士兵是什么样子的?
(威武、神气、整齐、训练有素)
c、通过这句话,说明了鸬鹚是一只什么样的水鸟?
d、这句话中“等待”与“湖面平静”又有什么关系?
(他站在船舷上,并没有下水捕鱼,说明湖面很平静)
段落小结:这一段作者按照由远--近,由景—人的顺序描绘了夕阳、湖面、垂柳、稻田、渔船、渔人在悠闲地吸烟,鸬鹚在等待命令这样一幅优美宁静的夕阳图。但是,随着渔人的竹篙往船舷上一抹,平静的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读课文,并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时湖面的情况。
(热闹、欢腾、繁忙)
(2)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语句来表现湖面热闹的景象呢?
(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用的动词有哪两个?(跳跃、荡起)
这时的湖面美吗?有多美,想像一下,叙述出来?
粼粼什么意思?
渔人的心情怎样?
湖面怎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因为渔人拿竹篙在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才会产生这种变化。)
“一抹”什么意思?做一个动作?
说明了渔人对鸬鹚怎样?
如果老师把它改成一敲、一打、一赶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这样就体现不出渔人对鸬鹚的关爱,也会把鸬鹚吓跑)
(3)过渡句:随着鸬鹚在水中捕鱼,湖面上就更热闹了,齐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渔人是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作者抓住了渔人和鸬鹚的动作描写,我们找出来。
鸬鹚:(钻、扑、跳)
通过这三个动词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鸬鹚动作快、迅速、敏捷、乖巧、训练有素、尽职尽责)
鸬鹚跳上渔船做什么来了?(送鱼)
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来?(喉囊鼓鼓的)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鸬鹚是个捕鱼高手)
假如你是这只鸬鹚,你此时想对渔人说些什么呢?
渔人的动作:抓、挤、甩
通过这三个动词的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渔人动作熟练,干活利索,经验丰富等)
小结:这些动词用得非常的准确,写出了鸬鹚捕鱼时的动态,欢快活泼,也写出了渔人从鸬鹚喉囊捕鱼时的利索劲儿,湖面上鸬鹚在跳跃,渔人在忙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鸬鹚不断的跳上渔船,渔人都快忙不过来了,作者的心情怎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答)
闭上眼睛想象,你的头脑中仿佛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过渡:鸬鹚捕了这么多的鱼,十分辛苦,那么渔人又是怎样犒劳这些为他带来收获的功臣的呢?
3、学习第三部分
默读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一条条抛小鱼给鸬鹚吃)
这时的湖面又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平静)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
(说明人们都开始做晚饭,时间已近傍晚,湖面又向平静过渡)
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
(这时再也听不到水鸟下水时发出的响声,湖面上不会有波纹,浪花也不在跳跃了。)
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起什么作用?
(这一词用得很贴切,点明了湖面原先是平静的,现在也是平静的,这种写作手法叫前后呼应,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上也能运用上)
四、全文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文章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本文通过描绘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夕阳图”、“捕鱼图”、“渔舟唱晚图”三幅画面,表现了江南水乡人们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美好生活,从而也使我们每个人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同学们我们就要告别这个小渔村了,你想对小渔村的人们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夕阳图——平静
5、鸬鹚捕鱼图——热闹前后呼应
渔舟唱晚图——平静
鸬鹚语文教案8
《鸬鹚》是一篇文辞俏丽、意境深远的经典美文。生动的语言,精炼的描述,立体式地勾勒出一幅风光秀丽、平静祥和、默契悠然、如诗如画的江南田园生活图景。
《鸬鹚》这篇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美散文,我执教过好几次了,也听过许多名师执教。这一次重读课文,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体会。
首先,课文的背景应该是江南某平原地区一个比较偏僻的农村,而不是繁忙的江南水乡渔村。课文一开头就这样写道:“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一望无垠的稻田”边镶嵌着几个“镜子小湖”,这不就是江南农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吗?显然,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而不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捕鱼对这里的农民来说,仅仅是种田劳动之余,一种业余性的、休闲性的劳动。在这样的农村,农民捕鱼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在一般情况下,是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为了表示热情,会摇着船,带上鸬鹚,去捕几条鱼来招待客人,图个新鲜。就像在自个的鸡窝里抓一只鸡,菜园里拔几个萝卜,一切都是自个生产的,既方便,又新鲜,属于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可是从我念小学到现在,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把这位农民错当成了渔民。虽然课文中多次出现“渔人”这个称谓,但“渔人”和“渔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渔人”泛指所有捕鱼的人;“渔民”专指以养鱼、捕鱼为生的人。如果这位“渔人”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为什么“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来捕鱼呢?而且面对“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说明小湖里鱼特别多)的情况,他不问多少,他不贪不恋,一会儿工夫就悠然地摇着小船回家了呢?
显然,渔人的捕鱼就是为了给自家的晚餐增添一道佳肴而已。鸬鹚在农民的生活中,就相当于一般农家饲养的鸡(下蛋)、牛(耕地)、马(拉车)一样,是一种具有灵性的生活小帮手,唯一不同的是鸬鹚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作者正是抓住了“鸬鹚”这一特有的小精灵,来一个管中窥豹,情动而辞发,展示乡村农民的一种悠然自足的生活。文章以“鸬鹚”为题,以“鸬鹚捕鱼”为背景,是散文常用的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和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羡慕的不单单是鸬鹚捕鱼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恬静舒适的乡村生活;文章的主旨也不单单是为了表现捕鱼的欢乐,而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所以,文章并没有对鸬鹚的外形、习性、捕鱼的方法等做具体细致的刻画与描述,但是文章却巧妙地抓住了“鸬鹚捕鱼”这一最富地域特色、也是最具乡土气息的精彩一幕,将这个偏僻乡村的迤逦风光和悠然默契的田园生活,画卷般的、活生生地铺展在我们的眼前。
如配上一段轻缓悠扬的《牧童短笛》,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或者静静地聆听,这一充满乡土气息的美文呀,必定令我们的孩子思绪飞扬:我们可以从渔人的轻轻“一抹”,感受到渔人与鸬鹚间“心有灵犀”的默契;我们可以从鸬鹚翅膀扑打起的“跳跃浪花”,体会到鸬鹚与小湖间“嘻闹无限”的愉悦;我们可以从渔人的“悠然自得”,看到那“一望无垠的稻田”升腾起来的丰收的希望;我们可以从那四起的“袅袅炊烟”,听到宁静的农家院子里传来孩子们银玲般的书声、笑声;我们沐浴着那穿过柳梢,掠过湖面,迎面吹来的阵阵清凉,甚至能从这清新的空气中闻到泥土的芳香,于是忍不住舒展鼻翼、张大嘴巴,尽情地“呼哧呼哧”起来。
那里的绿水,那里的翠柳,那里的鱼,那里的人,那里的船,那里的鸬鹚,那里的炊烟,那里的稻田,无不散发着清晰迷人的田园气息,无不流淌出农民“丰衣足食、悠然惬意”的幸福笑意,无不显示出这里万物间的和谐、祥和、默契。
因此,我将《鸬鹚》教学重点定为:透过迷人的乡村风景,抓住“鸬鹚捕鱼”的生动画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农民悠然自得、平静祥和的生活,全方位的体会作者对悠然平静的田园生活的真情赞美与深情向往。
但这也恰恰是教学难点,因为课文所描写的那种平静、祥和、悠然、纯朴的乡村生活,已经远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对充满激烈竞争、充满物质追求的现实生活,学生对渔人的`生活态度会感到一种难以接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这种乡村生活人与环境的“和谐美”,看不到农民生活的那一种朴实与憨厚,学生是体会不到捕鱼的乐趣的,学生对田园风光的自然美的感受也只能淡淡的、肤浅的、不留痕迹的。
我总觉得,优美散文的字里行间,往往蕴含着一种特有的“灵气”,这种灵气就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趣。教散文,最为要紧的就在于把握文本的“灵气”,引导学生诵读、细思,生发、延伸,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而且能给他们以生活的力量和有益的启迪,提高他们审美的情趣。教学《鸬鹚》,就要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渔人“丰衣足食、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从哲理的角度讲,懒惰得不到美、得不到快乐,但贪得无厌也背弃了美、背弃了幸福,这里的渔人能够尽情享受悠然自得的农家生活,就在于他既不懒惰,也不贪得无厌,通过自己的劳动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渔人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渔人的“悠然”,不是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懒散,也不是高枕无忧、不问收获的闲散;既是对鸬鹚的信任,又是对生活的自信;既是对今天丰衣足食生活的一种自得其乐的流露,又是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充满希望;是勤劳之后的小憩,是富足之余的享受,是对自然、生命、生活的诚挚热爱。
顺着夕阳的柔光,听着鸬鹚捕鱼欢快的节奏,透过渔人悠然而起的烟圈,轻轻撩起岸边那一帘垂柳,我们会蓦然发现:啊!渔人的生活,原来别有一番风味……
多维立体的课堂自主发展的天堂
——《鸬鹚》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鸬鹚捕鱼的场面,让学生对鸬鹚和鸬鹚捕鱼的情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夕、窄、抹、柔、喉、拣、抛、痕”,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抹),形近字的比较(“夕”和“歹”),音近字的区别(“拣”和“捡”)。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5、互助朗读
请学生按照“平静—打破平静—恢复平静”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结构。并且熟读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部分,准备带领同学齐读,交流朗读课文。
6、现场迁移
合上书,请学生思考:教师在“鸬鹚”前面加一条横线,请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回忆,在横线上加上最恰当的一个词语(如:灰黑色的鸬鹚)。
课文除了写到鸬鹚以外,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还写到了那些景与物?
绿油油的湖面,一望无垠的稻田,悠然的渔人,粼粼的波纹,跳跃的浪花,袅袅的炊烟,碧绿的垂柳,柔和的夕阳,鲜活的鱼儿
(请学生到黑板板书,学生可以凭借记忆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得出的合适的新词)
7、活学活用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与黑板的板书,自由地说几句连贯的话。
第二课时
1、步入“悠然”的课堂
《鸬鹚》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一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一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悠然”的神态
(1)教师板书“悠然”,然后问学生:“悠然”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悠然”地干什么?
(2)学生“悠闲自得、无忧无虑”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渔人的“悠然”。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无忧无虑、悠闲自得”?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无忧无虑、悠闲自得”的“悠然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
3、领悟“悠然”的内涵
(1)渔人既然是来捕鱼的,他就应该想办法尽量多捕鱼才是,太阳都快下山了,他怎么还能“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呢?渔人为什么能够这样悠然自得呢?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思考,同时提醒学生每个人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思考就可以。
A渔人是以种田为生的,还是以捕鱼为生的?(“一望无垠的稻田”:丰收的景象)
B渔人捕鱼的目的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去卖掉换几个钱,还是拿回家做一顿美餐自己享受?(“夕阳西下”:不贪)
C小湖里的鱼是渔人放养的,还是野生的?(鸬鹚捕鱼不分大小:野生)
D渔人对鸬鹚捕鱼的本领,他放心还是不放心?(“列队的士兵”:渔人对鸬鹚充分信任)
E鸬鹚和渔人,他们配合得好不好?(“一抹”:默契)
F渔人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一个勤劳的人?(种田捕鱼:勤劳)
(3)小组交流。要求:听听同学的,再想想自己的,总结出更合理的,不要瞎争论。
(4)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发言,注意引导学生朗读好相关的语句与段落。重点是第一自然段和“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鸬鹚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借助重点词句朗读(背诵)第一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
2、读懂课文从湖面平静到不平静再到平静,写出了捕鱼的全过程。
3、研读课文,从中感受渔人捕鱼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物宁人静。
1、复习引入:又平又静的`湖面像一面大镜子,里面映出了哪些美丽的景物?随机点击屏幕出示画面。
2、这是一幅又美又静的画面,请同学们选择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话,读一读体会这种宁静。
3、自由轻读第一段,试着借助重点词句,把第一段背下来。
(二)研读——领悟捕鱼的情趣。
1、辨析“一抹”体会含义。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学得“抹”好在哪里?
4)交流:
——鸬鹚训练有素
——似在鼓励鸬鹚
——怕似惊动鱼群
——渔人享受宁静
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趣。
1)研读2—4段,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
2)交流
——抹出了“粼粼波纹和浪花跳跃”
——抹出了“鱼”
——抹出了“渔人的忙碌”
3)合上课本想象:这一抹还会抹出什么来?
4)表情朗读2-4自然段。
(三)体味——提升静谧意境
1、个别读5、6、7自然段,听了有什么感受?
2、这里为什么用“恢复”?
3、研读: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这时又是一种的静?
4、你能把这种静读出来吗?
5、课堂。这一节课我们抓住一抹一词,研读了课文,一起享受了渔人的忙碌和喜悦,并读懂了从鸬鹚等待命令到下水再到列队回去,使美丽的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再到平静,而且这种动和静的景象都充满了美的情趣。
鸬鹚语文教案10
第一课时
一、题揭导入
1.读好课题。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不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书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共抽5位学生,分别朗读→、↑、→↓、°、±”自然段。教师注意正音。例如:
▲这个地方没读好。不要紧,你可以请一位同学帮你读。
▲这个词语没念准,请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没念通,听老师读。
▲这个新词念得非常准,咱们听他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比较长,你能读得这样通顺,可见你平时对朗读是化了功夫的。咱们请他再念一遍。
▲整段话没念错一个字,真不简单。
▲这样长的一段话,能够念得这样通顺,这样连贯,可见你读书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的感受又都是与众不同的。大家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③教师:哪些同学想情不自禁、真心诚意地夸夸自己的同桌?(抽几对同桌,一人读,一人夸)
读后教师小结:能受到别人的夸奖,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但是,你们往往不太清楚,真诚地夸奖别人,其实更能让自己快乐。只要你留心体会,语文课上这样的快乐是很多的。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当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1)从“恢复”这个词上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2)从“渐渐”这个词上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3)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平 静 不平静 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粼粼 炊烟袅袅
第二课时
一、默写新词
1.看图片默写新词。
用.课件呈现3幅图片,每呈现一幅,学生写出相应的新词。
①根据第1幅的内容,可默写“一望无垠”。默后反馈,了解学生默了哪个词。
②根据第2幅的内容,可默写“夕阳”、“柔光”、“波光粼粼”等词语。默后反馈。
③根据第3幅的.内容,可默写“炊烟袅袅”。默后反馈。
2.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读,对小糊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果,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悟写捕鱼前的段落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重点对下列词句有所感悟:
▲第1句:湖面和镜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平、亮、清)
▲第2句:再读读这个“浮”字,看看还能品味出什么感觉来?(轻、稳、平)
▲第3句:为“悠然”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来读读这句话。(悠闲、自由自在、舒服、无忧无虑、从容、轻松自如)大家看,轻松自如地坐在船尾,自由自在地望望风景,无忧无虑地吸着土烟,这种感觉、这种情景,就是“悠然”呀。
④在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词句。对学生的朗读,可作如下调控:
▲你们听老师读。
▲这句话,谁能比他读得更平静、更优美?
▲读开头这句话,声音要低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要给人以一种静静的、悠悠的、美美的感觉。你再试一试。
▲“悠然”这句话,你可以摇头晃脑、慢条斯理地读,这样读起来才有味儿。
⑤教师小节:其实,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飘散着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你们再读读课文,体会这种感觉。
2.积累语言。
①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读出来。(学生试背)
②教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背诵这段课文的。(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办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词背;看着画面背;由同桌提醒背;闭眼想象画面背。)
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④指名配乐背诵第1自然段。
鸬鹚语文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七册第21课《鸬鹚》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适宜于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课文。它描绘了一幅鸬鹚捕鱼图:在幽静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出没在湖面捕鱼。
二、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有四个: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教学难点:
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
(一)、多媒体展示鸬鹚,简介鸬鹚,揭示课题。
(二)、指导自读。
1、那么渔人是怎么用鸬鹚捕鱼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课文。
2、检查交流: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三)、默读课文。
1、一面读一面想,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填表。
湖面的变化
鸬鹚的活动
渔人的活动
2、检查交流,现在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3、那么课文哪些部分写捕鱼前的情景?哪些部分写捕鱼时?哪些部分写捕鱼后?
(四)、再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课文哪个部分,把这个部分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
2、现在请同学们来读读你所喜欢的课文段落。
(五)、研读课文。
第一段
(1)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
(2)好!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我请一个同学来根据课文内容带领同学们看图。
(3)还有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那我们这些喜欢的同学一起来读。
(4)那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5)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悠然”是什么意思?
(6)夕阳斜照,水平如镜,多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来感受这分宁静、这分温馨。
第二段
(1)教师也很喜欢这部分内容,你们同意让老师来读读这段内容吗?我在读的时候,你们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刚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3)书上是怎么写的?谁来读读。
1、辨析“一抹”,体会内涵意。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这个命令是怎样的?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觉得用“一抹”好在哪里?
(4)四人一组合作研究“课文为什么用‘一抹’”。
(5)交流研读成果:
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
(1)同学们对“一抹”的'研究真是精彩,但老师相信好戏还在后头,你想渔人这“轻轻一抹”,会抹出些什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2至第4自然段,同桌讨论研究。
(2)同桌合作学习第2至第4自然段,研读“会抹出些什么。”
(3)交流研读成果:
(4)交流:
(5)真了不起,同学们对渔人这“轻轻一抹”的研究成果真多,如此丰富地体会到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这种快乐,请大家一起读2至4自然段。
第三段
1“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捕鱼了……”,这时湖面又(生接:渐渐恢复了平静)。
2。是啊,湖面又恢复了平静。(教师出示课件:捕鱼后湖面平静图。并在图上映出“湖面又恢复了平静”,其中恢复为不同色。)
3。为什么要用“恢复”?对,湖面原来是平静的,现在又像原来那样平静了,所以可以用上“恢复”。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上“恢复”?(师边说边整理板书)
4。但请再研究一下,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师在两个“静”间连线并设问)这时的静是怎样的静?
5。你能把这种忙碌之后的洋溢着幸福的静的感觉读出来吗?
6。师生品读第5至第7自然段。
(六)、小结
五、教学新理念运用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初步感知课文,认识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这里教师只要作适当点拨就可以了,要勇于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列一个表格来帮助学生理解。竖着看表格三行,可以看出文章的结构,作者按事情的先后,分三段记叙渔人用鸬鹚捕鱼的经过,把表格纵横联系起来,就可以初步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了。开始,小湖水平如镜,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悠然地吸着烟。后来,渔人赶鸬鹚下湖捕鱼,小湖一片欢腾。再后来,渔人让鸬鹚停下来,喂完才回去,小湖恢复了平静。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阅读教学就应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教师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鸬鹚》这篇课文景美、境美、情美,在教学中我觉得更应重视对学生的诵读训练。通过各种方式的反复诵读,较好地感受和领悟到文中那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欢的动态美。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让学生读,读他们自己喜欢的段落。因为是学生自己喜欢的,自己选的,读起来也更投入。我们可以请喜欢同一段的小朋友一起站起来读一读,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谈。如《鸬鹚》这一段可指导学生在想象中读,读语言文字,想象小湖水平如镜,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悠然地吸着烟的画面。可以在思考中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还可以指导学生在感受中读。“夕阳斜照,水平如镜,多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通过朗诵再一次来感受这份宁静、这分温馨。通过这一系列地朗读训练,第一段的背诵就水到渠成了。课文教学的第四个目标就不难完成的。这里我觉得应特别重视的是通过诵读感悟来品美丽意境。《鸬鹚》一文中捕鱼前的静和捕鱼后的静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这两种静虽然相似,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俗语说:“境由心造”,捕鱼前的静主要是一种赋予了人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的美。这种意境与心境只有通过投入地诵读和研究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感受和意会到。有了这种感悟后再让学生把这种忙碌之后洋溢着幸福的静的感觉读出来。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这是《鸬鹚》一文的第3个教学目标。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积极倡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这样能较好地体现“自主研读,享受课堂”的教学理念,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放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随意学习,而是应由师生合作建立宜精不宜多的富有探究价值的专题。《鸬鹚》一文中的“一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文,课文内容是高度聚集在这“一抺”一词上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以“一抺”为切入口,帮助学生确立三个探究专题:(1)为什么用“一抺”?(2)抺出了什么?(3)捕鱼后的静是一种怎么样的静?而后保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与发现。这样确立研读专题引导自主探究,使教学走出教师繁琐提问,学生被动应答,主体的主动性失落的局面。
【鸬鹚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四年级《鸬鹚》教案03-03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08-25
语文教案08-25
语文教案08-27
语文教案08-24
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08-29
语文教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