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1 07:38:36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通用]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大致理解辐射、温室效应、臭氧层、酸雨、飓风、糟蹋等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想象日记的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所想象的30年后地球环境污染的情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状况,查找环境污染的资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看看有关环境污染或各级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治理污染的新闻报道,收集一些反映环境污染的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或录像)导入。

  1.出示挂图(环境污染图)或播放关于环境保护的公益广告。

  2.看到这些画面(情景)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只要意识到环境日益受到污染、破坏,我们要

  保护环境即可。)

  二、读通课文。

  1.先请一位同学读读阅读提示。

  2.自由读课文,遇到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生交流,读懂课文。

  1.这篇文章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20xx年5月10日这一天人们生活的情形。)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在这一天的各个时间段里,我做了些什么事?请大家用笔在书上画出来。

  3.日记中讲到哪些环境恶化的情况?

  (1)空气污染严重,出门要穿抗辐射服。

  (2)为了免受温室效应的煎熬,要坐上宇宙飞船到太空上的特殊学校去。

  (3)水污染严重,水中很难找到鱼,还要躲避酸雨袭击。

  四、阅读、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为什么小作者的生活方式与我们不同呢?

  3.大家从这一自然段中感受到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过渡:看来空气受到污染是人们遇到的一个问题。作者还遇到哪些问题呢?

  4.继续学文,请大家边读,边找,边画。

  5.师生、生生合作交流探究。

  (1)把找到的问题带到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并结合课前预习中找到的`有关资料谈谈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2)小组讨论。

  (3)交流,每个小组在介绍时,其他小组可提出疑问。(弄清为什么要到太空上的特殊学校,原来叫鱼和油煎土豆片的食品店为什么改名了等问题。)

  五、课文中哪个词语说明这篇日记是想像的。

  (公元20xx年5月10日)作者写这篇日记,想告诉我们什么?

  六、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

  (学生可畅所欲言,还可以联系自己身边与环保有关的内容来谈。)

  七、总结延伸。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根据自己家附近的环境污染情况,说说你有什么打算?(进行环保宣传,写倡议书,从我做起,保护环境。)

  板书设计:

  18* 20xx年的一天

  无新鲜空气

  温室效应 山清水秀

  臭氧层破坏 可怕可爱 鸟语花香

  无鱼 风景优美

  酸雨

  课后小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二)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④依据上面问题的讨论,看看作者如何安排本文的写作思路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略)

  4、通读全文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课堂发表自己见解、归纳)

  研讨与赏析

  导入:从课文中,我们领略到了旧北京形形色色吆喝的艺术魅力,作者用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写,令人爱读。

  1、思考探讨下列问题:

  a、在按“从早到晚,一年四季”时间顺序介绍吆喝时,依次介绍了哪些吆喝?哪是具体描写?哪是概括描写?

  b、为什么介绍这些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c、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2、研讨、质疑:

  a、文中用了大量括号,括号里的句子或词语有什么作用?

  b、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罗列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冗了些?

  c、学习本文的基础,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称序井然?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发言、归纳。

  体验与反思

  1、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2、通过学习了本文,认识了许多旧北京的吆喝,针对于当前城市的吆喝(广告语),你如何看待“旧”吆喝和“新”吆喝?(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布置作业

  1、在你的家乡,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时时听到各种各样的吆喝声,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请描述出来200字左右。

  2、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板书设计

  吆喝

  萧乾

  器乐总领下文(4)早上(5)

  早一晚(5—9)晚上(6—9)

  口头广告引介绍叙述春夏

  (口语浓厚)(4—10)一年四季(10)

  声乐——吆喝评论内容秋冬

  (11—14)声调

  音韵节奏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习作指导

  教学重点:习作指导

  教学难点:习作指导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读的书也越来越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们。书中的主人公常常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为他们的快乐而微笑,为他们的'痛苦而流泪,为他们的命运而担忧……

  读了文章,何不把自己读书后的体会和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呢?

  二、明确习作要求(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习作7"。

  2.明确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写读后感。

  3.弄清什么是读后感。即:读了文章、书籍后有体会,有感想,把它们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4.明确写读后感的好处。即:可以提高自己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开拓思路

  1.小组内讨论、交流:如何写好读后感?

  2.全班交流。

  3.教师:写一文章或一本书籍的读后感,首先要读懂这文章或这本书籍,知道文章或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

  写读后感,可以就整文章来谈,也可结合文中的部分来谈。

  四、指导选材

  1.谈话:回顾自己课内外读过的书或文章中,最让你难忘或深有感触的人物、情节,想一想自己当时的读书感受及联想到的人或事,跟他人说一说。

  2.与同桌交流。

  3.小组内交流。

  4.说得好的,每小组推选1-2人,在全班交流。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川端康成以及他的相关作

  2、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从而引申开去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借助文本进一步提高散文的认识鉴赏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一些美学知识,理解美与审美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主题,把握作者写作的目的

  2、鉴赏文本的语言,重点体会文章精彩句子的内在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文字资料、朗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美”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我们不是常常深感生活平淡乏味而赞叹作家、艺术家笔下的美景吗?我们不是常常神往于迷人的如情似梦的桂林山水、神奇雄壮的黄果树瀑布吗?究其根源,不是生活本身平淡乏味,而是我们缺少一颗感受美的心灵,缺少一副感受美的五官。若打开“五官”,用我们鲜活的心灵、审美的眼睛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你就会发现,你终年生活的山乡村野、天然生态的花鸟虫鱼,都是那样的令你耳目一新!川端康成从“花未眠”这一自然现象引发了对自然美的一系列值得玩味思考。

  二、作家简介

  日本现代文学大师。1968年因《雪国》一书“以敏锐的感受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书还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抒情文学的顶峰”。川端康成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其中尤以《伊豆的舞女》、《千只鹤》、《睡美人》、《雪国》、《古都》等最富盛誉。他的作品在虚幻、哀愁和颓废的基调上,以病态、诗意、孤独、衰老、死亡来反映空虚的心理、细腻的感情和忧郁的生活,追求一种颓废的至美,达到一种空灵虚无的艺术至境。1972年4月16日,这位追寻东方美的文学大师,在公寓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同时注意以下问题:

  1、字词读音和写法

  绽放(zhàn)壁龛(kān)邂逅(xièhu)相似(sì)似的(shì)

  渗透(shèn) 盛放(shèng)盛饭(chéng) 陶冶(yě)拙劣(liè)

  模样(mú)翌日(yì) 拜谒(yè)不可思议(yì)凌晨(líng)

  毋庸置疑(zhì)迥然不同(jiǒng)坂上走丸(bǎn)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邂逅:偶然遇见。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辨别它的滋味。

  拜谒:拜见,瞻仰。

  迥然:形容差的很远。

  开光:佛家语,谓佛像开眼之光明。

  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

  微不足道:微小的不值一提。

  3、在课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朗读过程中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帮助理解课文。

  ⑴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第八段中“我”又为什么“吓了一跳”?

  ⑵作者在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⑶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

  ⑴因为发现花未眠,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提示:先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

  ⑵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提示: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有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⑶“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提示: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关”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而说的。)

  五、引导提高,讨论研究

  教师:作者通过一朵没有睡觉的花引发开来,一直写到了“美”这个问题,正如同学们所理解的,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很多优美的句子,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会觉得它写得很好呢?现在开始,你们可以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先看看你们的认为美的句子是否相同,再看看你们的原因,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在最后的交流中教师对以下的句子稍做说明引申。

  ⑴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作者说的是很微小的事情,其实谈的确实很高深的`美学问题,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⑵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根据对下文的理解,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悟出这个结论后感受到心情的遗憾。

  ⑶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这并不说明画家就是害怕死亡,他只是为无法进一步去认识美而感叹。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写了很多的句子,可以看成是他对美学得出的结论。

  六、课文分析,结论总结

  教师:根据上面同学们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川端康成在这篇文章里得出了很多的美学结论,请大家来归纳。

  明确:文章中间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的内容

  ⑴自然总是美的,而且是无限的

  ⑵自然物可以启迪人,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

  ⑶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

  ⑷艺术品是对自然美的反映,好的艺术品也可以提高人感受美的能力

  ⑸艺术美和自然美和谐统一

  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总评]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而体味散文的美,首先要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请同学们记住抓关键语句法,并反复实践,这同样是一种审美能力。

  七、知识检测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川端康成是日本小说家,1968年因为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罗丹是法国雕塑家,代表作有《青铜时代》、《思想者》。

  C、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擅长绘画和雕刻。

  D、文章的7、8、9三段共列举了十位画家,他们均是日本和法国的画家。

  D、李迪,钱舜举是中国南宋画家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安详声名狼藉磬竹难书扣人心弦

  B、沧桑苦思冥想绰有余裕推陈翻新

  C、诅咒卒然仙逝断井颓墙毕恭毕敬

  D、真谛杉杉有礼意味隽永逆来顺受

  B(A、磬—罄C、卒—猝D、杉杉—彬彬)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她从小学到高一功课都很好,学琴也是一天没耽误,还正式师从陈浩学习。

  (2)听爸爸说那个瓷花瓶是祖上下来的,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日子再艰难,也不能卖。

  (3)这种应试教育是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承袭,它源于隋唐,于两宋,登峰造极于明清。

  A、期间留传滥觞B、其间留传泛滥

  C、期间流传泛滥D、期间流传滥觞

  B

  (附录)板书设计

  花未眠

  (触发点)

  ↓

  以小见大

  ↓ 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关于审美的思考

  ②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语文教案 篇5

  训练目的:

  1、会比较具体地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2、初步学会仔细地观察图画,并且会展开合理的想象。

  3、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并在行动上落实。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出示《爱惜粮食》的图片,句子、要求。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让学生明白习作的要求,仔细观察图画,理解图意,根据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背景,发挥想象,口述图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看图作文我们早已写过,应该并不陌生,请同学回顾一下,看图作文有哪些要求。(要仔细看图,理解图意;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教师小结出示要求。出示课件12分钟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看图作文——爱惜粮食

  出示2

  二、学习“习作要求”,出示:仔细看图,理解图意,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比较具体地写出事情的经过。

  1分钟

  读要求,你读懂了什么?

  三、写事的'文章特点是什么?(出示课件4)

  3分钟

  四、学习范例,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划:

  (1)小作者是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的?

  (2)小作者抓住哪几方面来写?用“——”划出写得具体的词句。

  5分钟

  学生讨论,然后交流,汇报。

  师小结:围绕中心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写具体。

  五、出示图,仔细观察

  (课件5)

  5分钟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1、图上画着哪些人?

  2、他们在干什么?

  3、是什么时候的事?)

  2、出示学习提示

  1、图上画着哪些人?那位小朋友正想干什么?

  课件5

  3、讨论人物、时间、地点、事情。

  (1)人物:小明、爸爸、妈妈、农民伯伯

  板书:小明

  爸妈

  点明:小明、爸爸、妈妈是这幅图的主要人物,农民伯伯是次要人物。

  (2)时间:春天的中午

  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小明胸前的红领巾说明是放学后,从农民伯伯头戴草帽,弯着腰在插秧,推测出这是春耕的季节。)

  事情:出示填空(口头说话)

  (课件6)

  一个—————的———————,小明———————,爸爸妈妈———————————————————。

  (3)讨论事情的顺序。

  板书:起因:小明要倒剩饭

  经过:爸妈劝阻教育

  结果:小明懂得道理

  (4)确定重点:这三步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些?

  点明:事情的

  经过应作为重点写具体。(板书:写具体)

  (5)同学回想一下我们积累的爱惜粮食的谚语和诗歌等

  如《锄禾》出示它的多媒体

  2分钟

  六、想象事情的经过,分散难点。

  1、10分钟

  出示学习提示

  2、爸爸、妈妈会怎么说,怎么做?小明会怎么说,怎么做?

  3、想一想,按什么顺序写,哪些内容要写得具体些?

  (课件7)

  (1)自由组合讨论,小组汇报,可用小品形式。

  (2)想象语言、动作是否合理。

  (3)评议后,其他小组补充(力争求异)。

  七、学了这篇看图作文,你们想到些什么?(或有什么收获、体会?)(相互说,然后交流)

  3分钟

  八、写重点部分,把它写具体,然后交流。5分钟,有时间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读一读,写一写。了解汉字部首的表意作用。

  2、读一读,积累词语。

  3、说饶口令。

  4、阅读欣赏。了解倒影的常识。

  5、做吹泡泡的游戏,观察泡泡的大小、形状、颜色,再说一说。

  重难点、关键:

  1、正确书写汉字,积累词语。

  2、学会观察,并有序、通顺的说,培养学生的观察以及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语海拾贝及阅读欣赏部分,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能够正确书写,并积累词语,读中认识倒影。

  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汉字

  1、学生读一读课中的生字。

  2、指名读一读,其它正音。

  3、以第一组为例,引导学生观察。

  (1)引导学生从字型上观察,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2)指名反馈:第一组的.字都和木字有关。

  4、学生同法观察其它组生字,并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5、教学小结,引导学生从部首或部件的表意作用,理解汉字,另外也可以用类推法归纳同类的字,帮助自己系统的识记汉字。

  二、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一读。

  2、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3、学生反馈,教师小结。

  4、读中积累。

  三、写一写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学生读一读。

  2、引导学生观察每一行的共同点。

  3、第一行全包围,第二行上下结构,第三行左右结构。讨论书写时应遵循什么规律。

  4、指导书写,教师巡视辅导。

  四、说绕口令

  1、学生自由拼读。

  2、教师板书鼻韵母。

  3、集体比赛读饶口令。

  五、阅读欣赏

  1、读儿歌。

  2、讨论:傻鸭子为什么扑了一个空?

  3、教师出示山的倒影图,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倒影。

  4、学生再读儿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开展吹泡泡游戏,并指导学生观察泡泡的大小、颜色、形状,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观察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师读题,明确要求

  1、教师:这一次的语文生活让我们干什么?

  2、平时我们都玩过吹泡泡的游戏,只是我们没认真的观察过。

  3、教师提出吹泡泡活动过程的要求。

  (1)仔细观察。

  (2)活动中注意礼让,注意活动的安全。

  二、吹泡泡活动

  三、说一说

  1、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扩大说的面。

  2、指名说一说,学生评议:哪些地方说的好,值的学习,哪些方面说的不够,要更正。

  3、再指名说一说。

  4、教师小结。

  四、读一读儿歌,体会吹泡泡的乐趣

  泡泡

  宝宝吹泡泡,

  泡泡跑了,

  宝宝追泡泡,

  泡泡爆了炸宝宝。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课件:(1)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词。(2)宋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3)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2)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

  精心憧憬依然踪影似乎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半沉半浮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四人一小组讨论。

  3、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感悟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1)做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板书: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虽然……但是……”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重点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

  板书:拼命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重点句子:《风筝》公开课教学设计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①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②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③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④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三、拓展想象

  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

  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四、作业

  目的:学会对优美句子的摘抄和积累。对生字词的记忆。

  1、 对课后优美句子的抄写。

  2、 生字组词写两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08-25

语文教案08-25

语文教案08-27

语文教案08-24

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08-29

语文教案08-29

语文教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