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10个生字,会读文中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关爱他人的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生字头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播放动画片,《木偶奇遇记的片断》)师生一同欣赏。
2、让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情景。
3、师:从中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木偶奇遇记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小组内互相解决。
2、检查部分学生生字识记情况。
3、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三、理解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小组内将不懂的地方进行处理探究。
4、教师将归纳的问题进行导引解决。
四、拓展延伸:
皮诺乔和爸爸逃出鲨鱼肚子了吗?他们后来的命运又如何呢?续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书写生字:
语文教案 篇2
创意说明:语文课须重视朗读,诗歌更应在朗读中领悟。这个教案以读带讲,以讲带析。学生朗读,教师指点,气氛越来越醇浓,使读者神思飞越,沉浸在神话般的意境之中。朗读,还可以在读中驰骋想象,创造出美妙的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明确目标:诗歌,是诗也是歌。诗歌的朗读,如同吟唱歌曲,尤须细心揣摩。今天,我们要在训练读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
三、诵读:
一读,要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难字略)
二读,要读准节奏,注意轻重、快慢。
三读,读出意象,即画面。
a.农家丰收图;b.霜晨归渔图;c.少女思恋图。
四读,注意诗歌所创设的氛围,读出感情。
a.松弛,闲静;b.宁静、悠远;c.清静、柔美。
全诗应读出清柔、舒缓的感觉。
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见解,这种朗读是一种个性化朗读。
以“_____________用(写)得美,美在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品析。以下可供参考:
1.“栖息在农家”“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栖息”“游戏”“梦寐”三个词用得美:
栖息:用拟人的手法,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游戏:虚实相生,在作者眼里,秋天就是如此清逸、闲适。
梦寐:少女朦胧的感情深藏在心中,仍在梦中回忆。
2.“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拟人手法,写丰收之景,下文“肥硕”亦写丰收之景。
3.“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既写丰收,又写景,一箭双雕。
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矛盾之美,体现清远的境界。
六背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老当益壮的气概。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3、掌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合作 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老英雄的爱与恨,智与勇。
2、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疑点:
战争是残酷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
教学媒体: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特征和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里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千里白洋淀,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芦花荡》的故事就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
二、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孙梨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苇塘(wěi) 寒噤(jìn) 疟子(yào) 舀水(yo) 提防(dī)
3.解释下列词语。
A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B仄歪:倾斜,歪斜。 C张皇失措:慌慌张张
D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主要刻画了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他像青壮年人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自由出没苇塘。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刻骨仇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正包含了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用竹蒿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表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从苇塘的歌声中还可以想见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乐观豪迈和昂扬斗志。这一切都能使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阅读时要把握哪些要素?
-----小说。阅读时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3.梳理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二)合作探究
1.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请速读课文,理解情节,全班交流。
全文可分为三个片断: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去;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本兵。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 人物的?
主人公: 老头子
刻画手法: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3.老英雄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表现出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4.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的这种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2)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作用:“过于”有非常和过分双重意思。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说明他既非常自信自尊,又过分自信自尊。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5.这篇小说是怎样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非常自信,他在芦花荡里来去自由,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使自己富有传奇色彩。
6.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如文章开头部分先写环境的险恶,再写老头子的业绩,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富有传奇的情趣。
2.方法归纳
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可以通过理清情节来把握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五、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在你周围,有没有像“老头子”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选择其中的一位作一次采访,把他或她的传奇生活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
2.课后练习1、2。
六、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小说三要素
人物 老头子 过于自尊自信(刻画手法)
情节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环境 景物描写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3、能有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人物。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认识了老英雄“老头子”。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小说中环境描写与刻画人物有什么关系。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悠闲(yōu) 寒噤(jìn) 疟子(yào) 仄歪(zè) 阴惨(cn)
3.选词填空。
①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 A (A、钻 B、窜),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 人们的眼再 B (A、锐利 B、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三、合作探究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2.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心理的文字,体味这段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这段文字是:“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这段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笔,突出了老头子“过于自责”的内疚和痛苦,表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和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3.第二天二菱目睹老英雄痛击鬼子的情景,请想像并写出此时二菱的心理活动。
可从钦佩老英雄足智多谋、看鬼子挨打心里痛快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等方面想象,合乎情理即可。
4.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找出文中你喜欢的景物描写句子,为大家读一读,读出感情来。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学生可任选一处或几处朗读。
5.细细揣摩一两处景物描写的句子,领悟这种描写的妙处。
(1)渲染气氛(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衬托人物心情(4)点明背景
6.“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在天上。”一句中,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高?怎么形容芦苇长得高?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
用“钻”“天上”来形容芦苇长得高。
7.通过文中的景物描写,你对孙犁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有什么认识?
-----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和谐一致,渲染了气氛,增添了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写出了老人“狠狠地敲打”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时的那种轻松愉快的、报了仇解了恨的心情。四、课堂训练内容
1.选词填空
(1)半夜以后,小船又 A (A、飘 B、摇)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
(2)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 B (A、飘摇 B、飘撒)。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充满活力、无所畏惧、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过于自信和自尊。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还表现在他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和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2.方法归纳
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应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实践探索
课外阅读孙梨的《白洋淀记事》,进一步感受他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创作风格。
2.仿照课文第62段的写法,写一段描写你家乡景物的文字(或者课后练习3)。
七、板书设计
芦 花 荡
孙 犁
人物——— 语言描写 景物衬托
心理描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体味作者对书信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对人间真情的渴盼。
2、欣赏作者古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小调查:当你想念亲人和朋友时,你最喜欢、最经常采取的方式是什么?(请学生举手选择)
A、写信 B、写信 C、打电话
(二)、请选择“打电话”的某一两个学生谈谈自己选择的理由。
(三)师:确实,电话的方便、快捷使生活的无数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它连接了七大洲、四大洋,使诺大的世界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地球村。但在古代,人们却只能靠书信来联系。想念驻扎在边塞的丈夫了,抓来一只大雁,在脚上绑上一封信,雁儿雁儿,你帮我捎封信给我的丈夫;漂泊异乡,想念家乡亲人了,唤来一只小鱼,鱼儿鱼儿,你帮我带个口信给家里人。
就在七八十年前,人们也还是主要靠绿衣天使来传情达意。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书信的文章--我国文坛著名的'作家柯灵老先生的散文《鱼书》。柯老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书信的喜爱和怀念。文章内容很简单,所以,今天我们一起从一个更能展示大家的聪明才智和文学功底的方面来学习。刚才同学们都说到最喜欢用打电话的方式,正好我这里有一些关于电话的作用和魅力的小短诗,那同学们读了《鱼书》这篇散文后,能否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也写出一些关于书信的小短诗,来表达书信的作用和对书信的喜爱呢?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写出,而且一定会写得更好。那下面就请大家先用自己的方式阅读品味文章,然后试着写一则关于书信的小短诗。到时侯我们请一些同学上台来展示他们的作品。
提醒学生注意:
1、可以仿照印发材料上的小诗的句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创造。
2、所写的小诗的内容要尽量以文章内容为依据,可以直接用文中的句字,也可以进行适当改编和创造。
3、阅读时可以根据给出的问题画出相关的词句,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其它词句画上记号、做好旁批。
(四)投影建议思考的问题和建议注意的字词
1、为什么柯老先生如此喜爱和怀念书信呢?在他眼中,书信具有怎样的魅力?
2、建议注意的字词(加点):
懒散因循 风流云散的故旧 友情的具体表征 取偿于精神的密接
推诚相与 交流情愫 隽品 分道扬镳 恶札
二、读
学生自主阅读,感受全文,分析作者对书信的态度和看法,喜爱、怀念书信的原因,并将相关语句和自己喜欢的词句画上记号,做好旁批。教师巡查指点。
三、写
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仿写关于书信的小短诗。
四、讨论交流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所写的小短诗,推荐出优秀作品,准备上台展示。
五、作品展示
学生上台展示所写的小短诗,并解释诗句意思,说明诗句写作的课文根据;教师针对学生展示的作品,联系课文思想内容作简要评点。
六、总结
(一)情感内容
提问:从以上的展示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了,书信在作者笔下只不过是一个传情达意的载体,那作者到底是想借书信表达一些什么呢?
(二)语言特色
1、教师列举仿写短诗中的一些古雅的用词。
2、提问:这些用词使整篇文章充满一种什么味道?这样用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明确:作者在流畅的现代汉语的行文中自如地穿插着文言词汇,不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而且产生一种文雅、含蓄的修辞效果。这些词语古朴典雅,典故叠现,含义丰富而又意思明白浅显,一点也不晦涩、深奥,反而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力度和深度。
七、再次品读
师生一起品读第四、五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对人间真情的渴盼和文章古雅的语言。
八、扩展思考和作业
同学们都知道,鱼书雁足正在悄悄远离我们的生活,那种企盼来信的焦苦,那种接读来信的喜悦,那种深夜写信的温馨,都在悄悄远离我们的心头。难道未来的天空将会只有电波的传递而消失鸿雁的往来?对此,你怎么看呢?请将它写成文字,交给老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背诵古诗。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把诗句描写的景象画下来,把诗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 春景图)春天,以她那五彩斑斓、光彩夺目而著称,万物苏醒,百花齐放,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使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她歌颂、赞美,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名词佳句。谁能背诵一些?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出示诗句)
学习《游园不值》
检查预习
1 介绍作者
a 指名学生交流
b师汇总:叶绍翁,南宋处州龙泉人,是位很有名的大诗人。有的资料说他流落江湖,浪迹荒村,无官无职,了解农村生活,擅长写七言绝句。
2 检查朗读
a大家想读这首诗吗?那就大声的读一读。
B指名学生读诗,重点指导屐、苔、扉
C齐读
理解诗句意思
1 你想进一步读读,把它读懂吗?
我们要读懂古诗,可以(映示四步法:1、释诗题 2、明诗意 3、悟诗情)
请同学们参照这样的方法自学古诗,把读懂的记在心里,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学生自学。
小组合作:把你不懂的地方在小组中提出来,讨论解决。
交流:通过自学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诗题: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诗意:
(1)相机映示:应怜屐齿印苍苔
读了这句你 知道了什么?
应:大概 怜:爱怜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诗句的意思: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
指导朗读
(2)诗人感觉到了这些,他是怎么做的?
映示:小扣柴扉久不开
细细品味这句诗,你读懂了什么?(诗句意思: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你已经读懂这句诗了吗?
指名读、齐读。
多可惜呀!诗人想进去欣赏园中的美景却未能如愿,因此十分扫兴(板书:扫兴)
正当他扫兴想回时,他又看到了什么?。
(3)出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读诗下两行,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
诗人看见一枝红杏伸出墙头,由此想到园中的美景。我们也来想一下,此时园中会是怎样一副景象?
交流
(4)阳春三月,沐浴着春光,和煦的 春风徐徐吹过脸颊,婀娜多姿的柳条舒展着身姿,与姹紫嫣红的百花翩翩起舞。这样的景色真是与其他季节截然不同呀!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赞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夸夸春天的美景吗?
谁也愿意学学诗人来赞一赞?(指名读)
(5)读诗
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如果有优美的乐曲来配一配那就更美了。老师这里有段优美的音乐,很适合这首诗,请你欣赏一下,并配上乐曲练习朗诵这首诗。
指名朗诵。
拓展
1、诗学完了,但春天的美景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也可以唱一唱,把它表现出来。
2、根据《游园不值》这首诗,编一个故事,讲给你的好朋友听。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叶绍翁
怜苍苔 扫兴
久不开
满园春色(想) 喜悦
一枝红杏(见)
小记:
春夜喜雨
教学目的
1.在了解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
2.领会诗词写景抒情,融情于景的特点。
3.学习诗词语言运用的技巧。
4.培养分析、欣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时,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作者写作本诗词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便于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2.课文注释较详细,教师可对字面的意思给予答疑解惑,不必逐字逐句讲解。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春夜喜雨》的语句,领会写景抒情、融情于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
1.解题: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2.简介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他为诗圣。他的诗在文学史上享有诗史的盛誉。杜甫的诗歌流传下来的有一千四百余首。他的诗歌,题材非常广泛,许多诗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对立,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描写了受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处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情。他也写了许多描绘祖国山河景物、写景抒情的诗。
3.指导学生看注解,理解句意。
野径:乡下的小路。
俱:都。夜里没有星光,黑成一片。
4.指定学生朗读诗篇。
要求读音正确,注意节奏。
Section targeting
5.引导学生分析诗篇。
这首诗是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定居成都,建起草堂时写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润万物,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
①诗的开头两句写的是什么?
开头两句是总写。开头就用好字来赞美雨,并把它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当春乃发生,好在润物。一个好字,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②第三、四句写什么?
这两句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雨的特点。上句写春雨伴随着和风在夜间悄悄到来;下句是写春雨对万物的滋润作用,细无声既呼应上句潜入夜,又与首句好雨和诗题中的喜雨相呼应。
③第五、六句写什么?
这两句从视觉的角度写雨中江村夜景:野径天空黑云密布,江船上灯火明;火独明则他物不见,说明江面上也布满了黑云,雨意正浓。
④最后两句写什么?
最后两句从想象的角度,写雨后的景色:清晨雨晴,朝阳升起,经过一夜春雨滋润,花朵绽开,花枝低垂,锦官城的春色更浓。这首诗,反映了饱经战乱流离之苦的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渴望宁静的心情。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⑤《春夜喜雨》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作者抓住春天细雨濛 濛的特点,对春夜雨景作了细腻的描绘,在写景中抒发了喜悦之情。
A.拟人化手法。作者把春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适应客观需要,因而称赞它是好雨、喜雨。
B.诗人讲究炼字、炼句,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像诗中的知、潜、细、重等字对事物特征作了形象的`概括。
(三)课堂练习
背诵这首诗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诵读、默写《春夜喜雨》
2.完成课后的作业。
板书设计:(略)
小记:
钱塘湖春行
教学目标:
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
诵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A.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E.小结: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五)背诵这首诗
语文教案 篇6
四年级语文《文成公主进西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 7 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课前,我们收集了许多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下面谁来谈谈对文成公主的了解?
教师: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取和亲的政策。为了促进唐、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 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初读课文
根据“阅读提示”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
1.指名学生读生字。
大臣 求婚 绢花 豌豆 沼泽地 吉祥 可恶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说说课文的大意。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默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归纳:求婚成功——文成公主进藏——文成公主的贡献。
五、重点交流“进藏”部分
1.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那么课文的哪些部分具体地写了文成公主进藏?(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
2.浏览课文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同桌讨论“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了几件事”?
3.交流汇报。
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发生了四件事
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来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
在沼泽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
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屋子纪念他;
遇见神鸟天鹅,动身前往拉萨,途中把乃巴山背走。
4.自由读读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想想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讲述出来。同桌互相讲,指名讲讲文成公主进藏这部分内容。
六、学习其他几个自然段
1.文成公主进藏前的几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赶快读读,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
七、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教师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八、布置作业
1.《文成公主进藏》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回家后请你把故事简单地讲给父母听。
2.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力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结合课文,说说“一大幅活的画”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一大幅活的画”的美。
教学重点:理解“我”看着荷花展开的美妙想象。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交流收集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师:导语:同学们,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很美的诗(出示古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画面文字课件)大家想读吗?(学生自由读)好!尽情地读吧!看看这首诗中描绘的是什么美景?(读、交流、板书:荷花)
师:(出示荷花国画的课件)同学们,这就是诗人所吟诵的荷花!那,你对荷花了解多少呢?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课文并收集了有关荷花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谁第一个来?
生汇报。老师询问资料来历,并适时鼓励。适时展示图画,并指名说说“荷花、荷叶、藕、莲蓬、莲子”在什么地方。
师小结: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上网查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很好!)
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揭题。
师:正是由于荷花非常美丽,所以历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写荷花、画荷花。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写过荷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荷花(读题)
2.检查预习
师:对于这篇课文你在课前读了几遍?(询问两名学生)
评价:很好!(课前是该认真预习!多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习方法。)
3.激发读书兴趣:你想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吗?
自主选择自然段读就挑你最喜欢的那个自然段读!
(配合学生所读的自然段相机出示有关自然段中的生字词,读词)
学习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
评价读书情况:刚才读课文谁读得最好?
4.(激发竞争意识读书)他读得这么好,就没有人能超过他?
师:这么多的同学都想读?老师给同学们一次机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轻声自由读、朗读、同桌合作读)
(学生初谈感受)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朗读。
2.学生识字记行。
3.教师范写。
4.学生书写。
四、课堂小结。
把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学习收获总结一下吧。
五、作业布置。
照样子组词。
2.小小书法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
二、学习前部分。
抓二、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入情入景,欣赏荷花的美丽,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配乐范读,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师配乐朗读有关课文,学生闭目体会荷花池的美景)同学们,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各自想象出的画面)
师:(课件出示荷花池的画面)同学们,这里就是作者所看到的一池的白荷花呢!让我们一起随着画面再来欣赏一番吧!看的时候可以随意地赞美,可以随意地做写动作。
师:同学们,看到这一池的荷花,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赞美,可见你们显然都已被荷花迷住了!是啊,真美!
师:就让我们把描写白荷花的这两个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吧!随机出示相关文字(指导有感情地读、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
(指导理解内容,手势演示)师:同学们,刚才你看到了几种姿态的白荷花?
生:3种
生:多种
师: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你们的双手就能组成一朵朵美丽的荷花,不信,就试试吧!(指名试)师背诵句子
生:(演示或生生合作表演)加强对文字的理解。
师:评价——你们真聪明!
(指点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同学们,你们都只看到三种姿态的荷花吗?
师:(指点想象)一池的荷花还会有哪些姿态呢?请根据你的想象同样用手势表示出来!(见机指导语言表述)
生评价:哇!这么多的荷花,真是各有各的姿态!
2.词语积累(指两名学生欣赏眼前这手势演示的一池荷花,询问: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生:千姿百态(相机板书)
3.再读课文,加深感悟师: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4.指导学生质疑:师:这两段话你读懂了吗?有疑问吗?(红线打出句子)
生:“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什么意思?
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假设就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觉得怎么样?
小组讨论解疑。是啊!这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画家是谁?
师:小结——是啊,除了“大自然”这位画家具有这样的魔力外,还会有谁呢?
指导读好这句话。
小结指点学习方法:你们真是学习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真是好样的!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深入情境(出示课件)师:荷花真美!让我们起立,像作者那样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们!(停顿片刻)
课件(画面配老师的动情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我是在看荷花呢!”
2.(学生变换角色描述)师:(请学生坐下)同学们,你现在变成谁了?看到或仿佛看到了什么?
(说话训练)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对你这朵荷花说些什么?(青蛙……)
3.小结并指导读书。
生:看到这么美的荷花,我们不由得像作者一样,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荷花!
师:让我们再来扮演一下这美丽的花仙子,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回归全文,升华感情,丰富积累。
师:总结——美的景致总让人流连忘返,美的文章总让人百读不厌,叶圣陶老先生用一篇不足400字的短小美丽的文章,写活了一池荷花!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对荷花的赞叹,对大自然的热爱!(见机处理:指导学生读书)
(学生运用课前积累的诗文赞美荷花)同学们,课前你们还积累了许多赞美荷花的诗词或文章吧?请试着用其中的一些内容来赞美一下这眼前的荷花,行吗?
五、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课后请你们:
1.继续阅读积累赞美荷花的诗词或文章,利用班队课开个“赏荷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如果你觉得有更合适的作业,也可以自主选择完成另外的作业,还可以将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作业推荐给老师或同学!
闻:清香
赶紧
看
叶:像圆盘板书设计:荷花
花:活的画
美
想:成了一朵荷花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会写“采、背”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誉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认读生字。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感悟称誉他人要真心实意,不能太夸张,否则将给人虚情假意的感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设想
要想获得他人的称誉,得先学会称誉他人。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借助图画和生活经验识字,在朗读词句中认读生字;在朗读感悟的过程中,教给同学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继自身喜欢那个小动物就读那个小动物所说的话,通过自读、范读,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也要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假如在平时,你听到他人鼓励和称誉的话,你会有什么感受?对你有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只小刺猬和一只小獾之间发生的事。看看相互鼓励与称誉会有什么神奇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同学以自身喜欢的方式仔细读一遍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正音。
3、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
刺猬板凳糙但傍椅瞧留
⑴自读生字。
⑵说说你认识了哪些生字,是怎样认识的?(在同学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并褒扬爱学习的同学。)
⑶齐读、同桌读、开火车读、卡片认读。
4、将生字婴幼儿送回家,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三、朗读感悟
1、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考虑并回答问题:
课文的题目是“称誉”,通过刚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图文结合,读中感知:
⑴出示第一幅图课件,结合课件同学自读课文的前四个自然段。
请大家结合课文插图,仔细观察第一幅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考虑并回答: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誉他呢?小獾有什么表示?
引导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出示课件第二、三、四幅图:
结合插图,朗读课文的第五至十自然段。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在同学谈的过程中,引导同学通过朗读体会小刺猬和小獾得到称誉后的喜悦。
如: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誉了我,让我有了自信。
谢谢你,你的称誉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⑶考虑并回答:
称誉他人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誉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朗读全文。
说说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
4、三人小组分角色朗读扮演课文:
下面请大家在三人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人当小刺猬,一人当小獾,一人读课文。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读得最棒,演得最好。
评选最佳朗读小能手和扮演小能手,颁发小奖品。
5、小结:
自身选一个同学,在小组内夸夸他的优点。
四、实践活动
1、回家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试着称誉你的家人。
2、回家协助家长做力所能和的家务活,体会劳动的快乐和受到称誉的喜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来比一比,看谁能得到大家的称誉。
二、复习巩固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刺猬板凳糙但傍椅瞧留
同学复习巩固。
⑴同桌互读。
⑵指名读。
⑶开火车认读生字。
2、用生字扩词:
指名说词语,教师板书。
齐读字词。
同学选几个词语抄下来。
3、三人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积累运用
课件出示:
闻了闻一个比一个好
瞧了瞧一棵比一棵壮
了 比
了 比
1、读一读给出的短语。
2、比较一下每一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3、照样子说词语,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4、集体交流。
5、写一写。
四、写字
1、课件出示词语:
采果子背着板凳椅子但是黄昏清晨消除
⑴读一读。
⑵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自身喜欢的方式感悟词义。
⑶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比比哪个小组获胜。
2、选择自身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身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
⑴同学观察生字的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⑵教师范写,互相提示要注意的问题。
⑶同学描红仿写。
⑷同桌互相评价,修改。
板书设计
称誉
小獾 小刺猬
做板凳 摘苹果
一个比一个好消除一天的疲劳
教学后记
同学对生动有趣的故事非常感兴趣,通过同学朗读、分角色扮演,同学渐渐的体会到了其中的道理,而且同学的积极性很高,今后教学中可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识字、读课文,发挥了主动性,调动了积极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08-25
语文教案08-25
语文教案08-27
语文教案08-24
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08-29
语文教案08-29
语文教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