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4 10:34:43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合集8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10个,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学会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深入地体会老牛表现出的伟大的母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读书方法,能抓住重点语句,揣摩语言,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教学难点

  感悟老牛伟大的母爱;根据课文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达深深母爱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文朗读磁带、挂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爱,不仅仅只存在我们人类之间。动物间的爱同样让人震撼。这堂课我们要读的是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母爱》。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已经自读过课文,哪位同学来概括说说这则故事叙述了怎样一件事?简要概述课文内容。

  2、听录音,圈画出文中最能感动自己的语句。

  师:动物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演绎出这一幕悲剧,作者将怎样一种爱呈现给了大家?让我们再度走进课文,一边认真倾听,一边把你认为描写得很感人的语句圈画出来。

  三、话题讨论。

  我们先在小组里回味一下课文。把你圈画的语句带着你的理解读给你的伙伴听听,再谈谈你的感受。

  结合自己的圈画,以“最感动我的”为话题,读一读,议一议。

  1、小组讨论,朗读各自圈画的语句,并谈感受。

  2、班级交流,感受老牛的母爱。

  我们用自己的心演绎了文中的情,请你把刚才小组讨论中的精彩拿来回放,让我们共享你的感受。

  四、质疑探究,交流感受。

  1。提出自己尚存在的疑问,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新的感受。

  通过初步朗读与交流,我们感受着老牛圣洁的母爱。如果你觉得还有一些值得大家讨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提出来,或者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乃至有一些超越这则故事的感悟可交流一下。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你在学文过程中已经认识哪些生字?

  2、学生独立思考识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认读带有生字的词语。

  洗漱、包括、缰绳、刹车、驱赶、挪动、凄厉、违反、舔、吆喝

  4、指导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赖”注意左边“束”的最后一笔。

  “挪”写时注意靠紧,不要写得太宽。

  “舔”注意右边下部是“^”,不要写成“小”。六、作业设计。

  1、收集母亲常说的饱含母爱的话语。

  2、每个人设计一张卡片,内容: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情感导入。

  纪伯伦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含母爱的话语和一个最让你感动的关于你和母亲的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进行交流)

  二、整体把握。

  1、通过这个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

  读了《母爱》,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

  请学生自由发言,可以是:温顺、倔犟、慈爱……

  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赞美)

  三、研读语言。

  哪些话语、哪些细节让你动情?请在书上圈点批注。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四、品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理解“极度缺水”和“驻军”。

  2、学习2—4自然段。

  师:“倔强”表现在哪里?为何温顺的老牛会突然变得倔强?表现出了什么?

  (1)“牛被打得哀哀叫唤……显得分外悲壮。”

  A毕胂笃嗬鞯慕猩里包含了老牛怎样的话语?

  B奔偕枘闶且晃换家,请你想象当时的画面。

  画面:恼怒的主人、瘦骨嶙峋的老牛、凄厉的叫声、漫天的黄沙、阴冷的风、爆裂的土地、干裂的嘴唇……

  C币槐叨廖囊槐呦胂蟆

  D敝傅祭识痢

  (教师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方面要给学生作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文字中的情感。)

  师:画面的凄凉,老牛的悲壮,触击了人的心灵深处,战士们哭了。取出半盆水,放在老牛面前。可出人意料的是,那头任凭司机怎么呵斥驱赶,都不肯挪动半步的老牛;那头被打得哀哀叫唤,还是一动不动的老牛,却没有喝一滴水。它渴吗?它痛吗?

  (2)你听它在呼唤,它在呼唤什么?你们想想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呼唤?

  师: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位母亲的话,你会用上什么词语?

  (无私的母亲伟大的母亲……)

  师:你现在感受到老牛的倔强中饱含了什么?

  (3)此刻时间仿佛停止了,没有了哭声,没有了阴冷的风声,没有了一切嘈杂声,人们静默着,我们的`心灵也都静默着,人们在思考什么?在感叹什么?

  五、当堂练笔。

  师: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要说,对母亲说,请大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A碧着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我想对这位母亲说……

  B笨醋拍缸友壑械睦崴,我想对这位母亲说……

  C被叵胱派活中母亲对我点滴的爱,我想对我的妈妈说……

  六、与学生一起设计作业。

  小结:所有的母爱,其实表现出来都是这样简单,它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其普通却又撼人心魄的细节!在收获爱的同时,你们还要学会付出你的爱。

  1、搜集关于爱的文章(把爱扩大到植物、动物、世界上的每个角落)。

  2、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封信。

  3、利用查到的资料开一个《母爱》的主题队会或办一期手抄报。

  4、课外阅读推荐:《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备课参考资料

关于母亲的名人名言

  1、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2、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3、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4、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5、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6、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7、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8、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在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有所收获基础上,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了解在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等情况,指导学生再读课文,讨论交流,结合自己生活实例,深入理解课文所蕴含的“珍惜时光”这一深刻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幻灯、电脑、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全文初探

  (一)导入新课

  方案一: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看谁先猜到:“看不见,摸不着,跑得快,不长脚,只见它过去,不见它回头”。

  学生可能猜到谜底“时间”。

  然后教师问:“同学们对时间这个概念,是怎么认识的。”引出对时间不断流逝永不复返的.认识。

  方案二:教师放课前录制好的钟表嘀嗒、嘀嗒响的录音,让学生认真听,教师问:“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能回答:“听到了钟表走动的声音,感受到时间一直往向走,不断流逝。”

  让学生交流预习时搜集的材料,加深对时间的认识。

  教师小结:台湾作家林清玄不仅感受到了时间不断流逝,时间的珍贵,更让我们敬佩的是他在生活中还能和时间赛跑(板书),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和时间赛跑》。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读后你明白了什么?第一问:学生在课前反复读课文基础上会回答:(1)外祖母去逝,爸爸和“我”谈话;(2)观察太阳变化;(3)观察小鸟飞行路线;(4)和太阳赛跑;(5)和作业赛跑五件事。如果学生说不全,引导其他学生补充。[这一环节设计,培养了学生抓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第二问:质疑问难:四人小组活动,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共性问题。在学生回答后出示预先写好的问题: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什么意思?

  (2)“我”把什么当作一个谜?

  (3)“我”怕什么?

  (4)“说不出的滋味”是什么滋味?

  (5)“虽然明天还会有新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什么意思?

  [以上全文初探过程,教师了解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程度,为重点探究做了准备]

  二、重点探究,解决问题

  (一)学习课文(1—4自然段)解决前四个问题学习方法可采用指名朗读,自由读这部分内容。联系外祖母去世爸爸说的话谈感受来回答前四个问题,教师这样引入:“从刚才大家疑问中可以看出大家对第4自然段提出问题最集中,那么我们就先来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这个谜是“我”对爸爸说的为什么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感到不理解,感到可怕。这里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认识来谈。进一步理解“所有时间里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这句话的意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形成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价值观。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四、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重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用多种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试验与原理,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五、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课题《蝙蝠和雷达》,简介“蝙蝠”和“雷达”后质疑:蝙蝠和雷达两者一为动物,一为电子设备,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意图: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初读课文,找到联系。

  请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2、从文中找出能简要概括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第二自然段的语句回答: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合作阅读,理解“试验”。

  1、人们到底是怎么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先来了解蝙蝠飞行的特点。(课件出示“阅读一”)

  思考: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从而做到平时用语准确。)

  2、难道真是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所有物体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试验。哪几自然段写“试验”?做了几次试验?(指名回答)

  3、让我们也来当回小科学家,随着课文与科学家一起去做试验好吗?学生默读文章4——6自然段,然后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与教师一起做试验。(意图:这样设计,是想通过试验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先前的试验填表。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5、引导分析三次试验得出的结论,理解“配合”,体会用词准确。(出示“阅读二”)

  (四)、自主阅读,训练语言。

  1、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第七自然段,读后教师播放蝙蝠飞行的动画引导学生得出蝙蝠飞行的原理。

  2、这个秘密是科学家一下子研究出来的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引导学生体会“反复研究,终于”的意思。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摘下科学王冠上一颗颗闪光的宝珠,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3、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呢?(出示“阅读三”)

  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然后播放飞机飞行的动画,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雷达工作的原理。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4、课件出示“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雷达天线的作用就像蝙蝠的什么?荧光屏的作用呢?

  5、我们班准备办个“小小科普展”,要招聘讲解员,你想应聘吗?先考一考:讲解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小讲解员们准备准备吧!(指名讲,再评议。)

  (意图:通过招聘讲解员这样新颖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用它来()。

  2、我知道()的发明是从()身上得到启示的。

  3、我觉得还可以从()得到启示,来发明(),用它来()。

  4、(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回家可以继续收集有关仿学生学的资料,或动手做工小实验,小发明。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正确、美观、规范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正确、美观、规范地书写;理解词语的意思,如“花繁叶茂、流连、穿梭、流畅、磕磕绊绊、弧线、曲线、清香袅袅”。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让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由此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并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语,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想想安静是怎样触摸春天的。

  2、了解自读情况:

  指名学生读课文,随机出示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读有困难的句子,将作及时指导,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再读课文。

  引导学生进一步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并谈谈对安静的初步印象;初步了解安静是怎么触摸春天的,用什么触摸。

  引导学生选择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再读,方式可多样,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四、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使第二课时能作及时而相应的'调整。

  五、指导识记、书写生字。

  重点提醒学生注意“磕”(上下结构)、“瞬”“翔”(左右的比例)

  学生用钢笔在书上描红。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3、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课题。

  课文中讲的是谁触摸春天?(安静)她是一个——(盲童)

  当美丽的春天到来,我们在用明亮的双眼欣赏桃红柳绿的时候,双目失明的安静又用什么来感受春光呢?

  (鼻、手、心……)

  过渡: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够用心灵触摸到。让我们随着课文的作者一起来走近安静,看看她是怎样触摸春天、感受春光的。

  二、研读课文:

  1、出示第1、2自然段,学生齐读。

  (1)指名再读第2自然段。

  春天来了,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到小区的绿地上是什么情形吗?

  (学生有可能一下子就很会具体描述,那就根据学生的交流,点出“这可真称得上花繁叶茂啊!”学生也可能很简单地说“花繁叶茂”,就接口:“是呀,你看小区里各种花都开了,散发着浓郁的花香。”)

  (2)引读“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整天在花香中流连的安静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是呀,她就是这样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些什么?

  小结:是呀,双目失明的安静是那么开朗、乐观、活泼、快乐,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3)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2、一天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径上做操,看到了什么情形呢?学生自由读第3—5自然段。

  交流:

  (1)我首先看到了什么?

  随着学生的交流,出示第3自然段的一、二两句,并指名读。

  可这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孩啊,她怎么能走得这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呢?引导学生联系第2自然段说说,并读“这个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的一、二两句。

  (2)接着我又看到什么了呢?

  A、出示3、4自然段。指名读“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B、安静是怎么抓住这只蝴蝶的?

  (学生默读课文,用笔划划有关句子,如关键句“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月季花。”和“手指悄然合拢,拢住了蝴蝶。”)

  C、引读“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睁着眼睛的……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真是一个——(奇迹)

  D、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呀?(学生说理由并读有关句子。)

  小结:是的,这就是安静“神奇的灵性”,我们正常人都抓不住蝴蝶,可安静,她凭着聪明,凭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凭着对这块绿地的熟悉,让自己的心里有了一双明亮的眼睛,睁着眼睛的蝴蝶就这样被盲女孩安静那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可真是一个奇迹啊!

  感情朗读“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睁着眼睛的……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E、引读“蝴蝶……扑腾,安静……惊讶。”安静怎么会这么惊讶呀?(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

  此时的安静会怎么想呢?

  此时的安静除了惊讶,心里一定还怎么样?

  (如果学生有说到害怕,我就“我想,此时的安静一定惊讶与开心多过害怕吧,因为——)引出”安静的心……地方。”)

  在安静的心里,除了浓郁的花香,还体验到了什么?(扑腾的蝴蝶。)是啊,在安静的心里春天充满了生机,就连静静站在一旁看着安静的我,都仿佛看到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

  F、来,把“课文”拿起来,让我们再把4、5自然段读一读(配乐)。

  3、引读第6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许久,我又看到了怎样一幕动人的情景?学生自由读第6自然段。

  出示第6自然段,学生交流作者看到的。

  指名读“许久,……张望。”安静怎么把蝴蝶给放了呢/

  盲童安静能张望到吗?

  是的,安静的眼睛看不见,可她什么地方能看见?(心里)因为她的心里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么,她心中那双明亮的眼睛张望到了些什么呢?她可能又在想什么?

  引读第三句。

  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配乐)。

  4、看着这动人的一幕,我怎么做了?引出第7自然段。

  当时我可能怎么想的?引出并读第二句。

  (1)这里的“谁”指?包括课文中的——?

  (2)总结:文中的安静是个双目失明的女孩,她的眼睛虽然看不到桃花的粉红,小草的碧绿,可她用心触摸着春天,感受着春天那浓郁的花香,扑腾的蝴蝶,飞翔的快乐,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板书:创造缤纷世界)

  (3)再读‘谁……谁……”

  三、作业:

  1、好好地再读读课文,背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积累摘抄课文中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触摸春天

  创造缤纷世界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词语中一字多义的现象,了解其字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懂得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字义,但要了解这个字的具体含义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即联系上下文理解。

  2、熟读积累“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成语的共同特点,结合词义让学生对这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有所体会。

  3、通过反复阅读,学习为一段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4、学习观察“屈、疯、献、略、施、殊”六个字,练习把字写得笔画正确、匀称美观。

  5、通过阅读欣赏短文,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6、指导学生掌握写读书报告的一般格式,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写出自己读书的收获与感受,学会写读书报告。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懂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学写读书报告,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难点

  学写读书报告。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激趣引入:汉字王国里的汉字,都是神奇的魔术师,它们都会变脸呢!有时表达这样的意思;有时又能表达另外的意思。让我们今天来认识几个这样的汉字魔术师吧!

  2、出示成语:大功告成成人之美百炼成钢一事无成

  3、读一读,猜一猜:这几个词语里带点的字“成”各是什么意思?

  4、查词典找出“成”字的义条:a桑怀晒b背扇玞背晌;变为d背晒;成就……

  5、联系整个词语,想一想各个词语中的“成”字应该选取哪一种解释。“成”字在各个成语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6、自学成语:瓜熟蒂落熟视无睹深思熟虑熟能生巧

  查词典,了解“熟”字在不同词语中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和联系。

  7、齐读这些词语,想想你还可以找出哪些像这样一字多义的例子。

  二、词语超市。

  1、过渡:认识了这些汉字魔术师,还积累了八个成语,收获真不少。词语超市里还为同学们精心准备了一些有趣的成语呢,到词语超市里去选你喜欢的好词语吧!

  2、贴出词语卡片,自由读一读。

  3、跟同桌的同学读一读,读准字音。

  4、仔细观察,你能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吗?

  指名认读词语,交流自己的发现:(每个词语里都含有人身体器官的名称)

  目瞪口呆眼疾手快耳目一新鼻青脸肿

  眉开眼笑肺腑之言沁人心脾左膀右臂

  指手画脚咬牙切齿手足情深肝胆相照

  想想这些词的意思,都和什么有关?(它们都和人的神态、动作、心理感受有关。)

  5、谁能把所有的词语带回家?指名认读词语。试着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说句子。

  6、我们还学过哪些像这样的词语?

  (心惊肉跳、心惊胆战、震耳欲聋……)

  三、加标点。

  1、过渡: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朋友,真让人高兴!可是,标点符号怕同学们忘了它们,想来考考你,勇敢地接受它们的挑战吧!

  2、自由读一读,想想这段话的意思。

  3、试着自己加一加标点,再连起来读一读,想想这样加有什么理由。

  4、讨论交流。

  5、小结:在加标点的时候,先要明了这一段话的意思、语气、句子之间的联系。有的时候,你可以加这样的标点,也可以加那样的标点,只要你能说出合理的理由就可以。

  四、写字板。

  1、这里有块写字板,我们坐端正练一练吧。

  2、课件出示要写的“屈、疯、塘、略、施、殊”六个字,指名认读。

  3、仔细观察怎样把这几个字写好。请学生说一说“屈”“疯”两个字的笔画笔顺;说说写后面四个左右结构的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在书上的写字板里描红,然后将每个字书写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5、评一评:将学生写好的具有代表性的字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目瞪口呆眼疾手快耳目一新鼻青脸肿

  眉开眼笑肺腑之言沁人心脾左膀右臂

  指手画脚咬牙切齿手足情深肝胆相照

  2、选取其中的词语造句。

二、阅读欣赏。

  1、过渡:同学们还记得读过的成语故事吗?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读一读。

  2、查字典了解“破釜沉舟”的意思。(板书:破釜沉舟)

  简要介绍这个成语典故。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中国文学史上历时二千余年仍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故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3、自由读一读短文。

  4、指名读短文,集体正音:釜fǔ淮huái邯hán黥qínɡ凿záo

  5、读了故事,你了解了这个成语典故的意思吗?

  指名说,教师在此基础上小结:人们用“破釜沉舟”比喻有进无退的坚定决心。应该懂得不论是学习或工作都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进取,坚定不移地向目标冲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6、读了这篇短文,你有哪些收获?积累了哪些词语?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词语并反复认读。如:破釜沉舟、心急如焚、筋疲力尽、忍饥受冻、决一死战、冲锋陷阵、心惊肉跳。

  认识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守信、勇猛、果敢的一面。

  7、找出反映人物特点的句子,好好读一读,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8、拓展阅读: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或你了解的故事中“破釜沉舟”的例子吗?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

  三、补充阅读。

  请找到一些成语故事来读一读,在理解积累成语的过程中,从中感悟更多的道理,学习我国传统文化。

  第三、四课时

  一、引入“语文生活”。

  1、谈话激趣。

  有一种东西,它包罗万象,学识渊博,它不会说话,却教给我们许多知识,它不是老师,胜似老师,不是朋友,胜似朋友,我们来猜一猜,它是什么?是啊,它就是我们天天要读的“书”。

  2、引入。

  关于读书的名言很多,你知道哪些?高尔基说:“爱书吧!书是美丽的大花园,那里有你所需要的一切。”他还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读了哪些书?你能够把它们全部记住,讲给大家听吗?

  3、俗话说:“再淡的笔墨也比最强的记性强。”同学们光凭自己一时的记忆,是记不住所有阅读过的书的,怎么办呢?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好办法。写读书报告就是帮助我们积累、帮助我们记忆的好办法。(板书:写读书报告)

  二、明确写读书报告的格式要求。

  1、引导学生质疑:现在同学们对读书报告有什么要问的吗?

  2、根据学生的疑问,一起讨论解疑。

  (1)什么是读书报告?

  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写出作品的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内容简介、读书心得感受,这样的`报告叫“读书报告”,它应该比我们平常所称的读书笔记更完备,更详细,更规范,如果有了读书报告,对于以后查阅相关资料就更简便了。

  (2)读书报告的内容有哪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读书报告的内容。

  一般的读书报告要写出作品的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内容简介、读书收获及心得感受。

  (3)写读书报告难度在哪里?

  写读书报告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出读过的书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书时浏览一遍基本上便对这本书讲了什么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等到仔细读完全书后,就能明白主要内容是什么了,但要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写出来,还要靠我们平时多练习。

  写读书感受时,比较容易流于空泛,我们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写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写出来的感受才有价值。

  3、读书报告的格式。

  请大家按照教材上提供的格式,结合最近读的一本书试着填写一个读书报告。

三、学生填写读书报告,教师巡视。

  四、交流指导。

  1、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读书报告,其他学生评议。

  2、老师根据学生的质疑,给以简单的点拨评价。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习作的修改意见。

  3、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报告提出修改的建议,可以说说哪些地方自己觉得写得不够明白。

  4、表扬鼓励写得通顺简洁、感受生动具体的同学和评得准、评得好的同学。

五、习作。

  1、请大家结合同学们的修改意见,老师的评价,对自己的读书报告进行修改。

  2、提示学生抄写的格式。写好习作的标题,注意打好标点符号,尽量杜绝错别字。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词中描绘了一片画意诗情。色彩明丽,画面清新,加上斜风细雨,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生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词,对词的特点不熟悉,这首词内容浅显,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资料卡、彩笔。

  教学过程:

  一、班级诗词大会

  1.诗词比赛:老师说前一句,学生答后一句。

  2.图中有诗:根据图片回答诗句。

  二、初步感知

  1.出示《渔歌子》和《江雪》。学生根据课本注音读一读,找找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词的特点。

  2.介绍词和作者: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可以歌唱,每一首词根据格律,都有一个曲调名,成为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就是词的题目,比如今天我们学习的《渔歌子》。

  张志和:唐代诗人、画家,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3.自学

  (1)根据注音自读两遍,读准字音。

  (2)同桌检查读。

  (3)齐读,欣赏配乐朗读,学生再读。

  (4)学习生字生词。借助图片认识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5)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可以讨论可以问老师。

  (6)全班交流诗词大意。

  (7)词讲究韵律,让我们一起双手击掌,打出节拍,随节拍读。

  三、品味词中画,画中情

  1.思考,词中介绍了几种景物?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的吗?

  2.在作者的描述中,不仅有景还有人,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不仅有动态描写还有静态描写,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一写或画一画。

  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展示。体会出词中有画。

  4.作者写的这些景物给你的印象怎么样?这色彩明丽的“画”在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哪位同学能把作者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出来呢?

  5.面对垂钓者,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只有了解作者是在怎么样的心境中写下的这首词,才会对诗词所折射出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阅读资料,思考,指名学生说一说“不须归”还有什么含义。

  6.作者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1)师生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2)志和啊,你为何不归?指学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读出张志和的心声吧。

  四、有感情朗读、吟唱。

  1.郁郁葱葱的西塞山附近,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同学们,让我们伴随优美的音乐,把作者悠闲愉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2.一首优美的词也是一首优美的歌,这首传唱千年的词也改编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五、把这首词画成一幅画,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

  板书设计:

  渔 歌 子

  唐 张志和

  景 美丽如画

  不须归

  人 悠闲自在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烦恼”、“觅食”等生词的意思。

  2、品析美的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产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师:生字词卡片,图片、课件或实物等。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秋天。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情景激趣。出示反映秋天的图片或反映秋景的课件,配以轻音乐伴奏下的画外音,初步感知秋景,激发孩子们对秋天的热爱。

  2、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秋天向我们微笑。

  (2)齐读课题两遍。

  (3)谈谈你读了课题后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通读准课文。

  2、检查生字认识情况,多种形式识记,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3、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新词。

  4、指名读诗,分组读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5、思考并回答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思考,看看自己从诗中知道了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都带来些什么,自己是否喜欢。

  2、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节诗主要写了秋天里的什么景物,讲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总结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

  一、品读重点诗句,感悟景物特点和秋天的美丽

  1、再读全诗,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注意思考,也可旁批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小组交流、补充。

  3、全班交流,鼓励补充、争辩。

  4、你认为要怎样读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试读→组内读→抽代表读→点评→再试读→范读→齐读。

  教师适时相机指导学生体会这些关键诗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秋天的美、诗句的美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三、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除了课文中描写到的景物外,你还知道哪些景物也是秋天特有的?

  2、找找描写秋景的文章读读。

  3、推荐《秋色赋》。

  四、作业

  1、指导书写生字,注意扩词。

  2、完成课后的“小练笔”,可引导学生先说后写。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桂子飘香

  秋天—————果实成熟—————秋色迷人——————喜爱之情

  动物欢歌

  黄叶飘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课文原文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本文作者巴金,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句子,从中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难点: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策略: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句子,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海上日出的美。

  四、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谈一谈你自己的感受?

  2 、那你们想不想去那里看看?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的船,一同出发,去欣赏海上日出的奇观!

  (三)讲读课文

  1 、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从这段中都读懂了什么?(引导: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

  2 、那作者是看了一次日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是,第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说明作者经常看日出)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 、让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出示图片)

  2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我请两个同学读一读第二、三自然段。(谁来说一说?)

  3 、那么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图片配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读中感受)

  4 、看到这样的一幕,作者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因为作者不只是一次看日出了。为什么作者要目不转睛的看呢?因为怕错过,反衬日出的美)5 、太阳还没有露面,就已经很美了,那海上日出会是怎样的壮观哪?想不想去看看?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读一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谈谈你自己的感受。(重点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好在哪里?)

  6 、太阳上升的同时,也在发生着变化谁发现了太阳是怎么变化的?

  7 、这真是美的感受,让我们欣赏动画,请同学们跟着朗读。

  8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 、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东升景象如此壮观,那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出示课件)

  2 、看了动画之后,你是怎样的感受?

  (你想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谁来试试?)

  3 、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身临其境似的,作者的语言真是太美了,你最喜欢哪句,请你读一读?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镶透染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1感悟第六自然段、所以作者最后感叹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这是伟大的奇观。好不好?为什么?

  2 、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3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20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代表作品:《家》《春》《秋》《雾》《雨》《电》《憩园》《第四病室》

  《随想录》等。

  荣誉奖项

  1982年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1983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4 5年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

  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

  1990年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1993年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

  1998年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20xx 11年月,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5-24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04-12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3-19

四年级语文下册猫的教案07-12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5-15

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08-27

四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01-18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09-16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