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7 08:48:0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优秀)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5篇(优秀)

语文教案 篇1

  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学期。因此,编辑老师为各位老师准备了这篇初一第一学期语文一单元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随时批注阅读的心得、体会,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并在写作中借鉴,选取一角度,学写反映家庭生活的短文。

  〖德育目标

  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指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是美点大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文章写得很美,感情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醇香悠远的意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章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必然会遇到困难障碍,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3、品读法。课文是美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品评,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即可。

  【教学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明确课文主旨;品读课文,美点寻踪,包括对一些或用词生动、或句式精美、或辞格丰富、或描写细腻、或情感丰厚、或意蕴深刻的句段的品析;悟读课文,学习说话,表现自己生活中对亲情的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白发亲娘》歌曲,学生边听歌,边欣赏画面。听毕,教师深情吟咏: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妈妈,是我们每个人情感世界的主角。我们爱妈妈!寒冷的时候,妈妈是棉被;饥饿的时候,妈妈是美食;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妈妈衰老了,我们该如何回报妈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对衰老生命的呵护。(板书文题)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新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掌握音、义。

  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词语积累情况。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汉字注音:

  fēnqí()xìnfú()chāisàn()

  霎()时水波粼粼()嫩()芽

  熬()过

  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各得其所:

  不知所措:

  委屈:

  教师选两位同学回答。

  明确:

  ⑴分歧信服拆散shàlínnènáo

  ⑵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语调、重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选一个同学示范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

  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去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注:“/”表示大停顿,“//”表示小的停顿,“///”表示更小的停顿。加粗表示重读)

  3、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体味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三、请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概括介绍课文内容

  1、先请几位同学依自己的理解介绍文中的人物:

  允许有不同的表述,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方式:

  ⑴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⑵祖孙三代人;

  ⑶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⑷老年人、中年人、少年;

  ⑸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儿媳、天真可爱的孙子。

  教师在同学表述的基础上,板书: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衰老的生命。

  2、师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述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

  ⑴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

  ⑵爱是桥梁,爱是纽带;

  ⑶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

  ⑷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

  ⑸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

  ⑹互相爱护、尊重、体贴的一家人;

  ⑺幸福家庭;等等。

  四、学生自由品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或强大的震撼力或思想教益等方面的内容,集体交流阅读心得,教师酌情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

  1、教师指导学生可从用词生动、句式精美、辞格丰富、描写细腻、情感丰厚、意蕴深刻、角度独特、手法别致等方面去思考,去探寻。学会圈点、摘录及批注。

  2、学生自由阅读,对课文进行“美”点追寻。教师巡视,掌握大概情况。

  如:有的集中在对文章语言的赏析方面;有的聚焦于文章的选材的角度、情节的安排、细节的刻画;有的着眼于文章写景的两个段落的分析等等。

  3、教师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集体交流,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如果有些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起他们注意,激发他们深入探究。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认读学字学词,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

  2了解关联词在词语中的作用,并会正确运用。

  3积累名言警句。

  4通过读短文引导学生感悟读书的妙处,激发读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新|课|标|第|一|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语言规律的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安排: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学习“读一读”

  1自由读短文。

  2说说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3学习了短文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课文《读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字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4、理解和认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

  2.难点:激发使命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两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什么样的了解?

  2、看彩图,谈谈你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初感受。

  二、了解内容

  1、问题设置: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主要内容。

  3、交流汇报。

  1)读准生字的音,辨别字形。

  绎(yi)沁(qin)翩(pian)蚀(shi)耕(geng)

  储(chu)铭(ming)缔(di)

  2)理解词语。

  瞻仰:恭敬的看。

  上溯:往上推求或回想。

  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缔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3)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相关信息,如:人物、时间、地点、中心事件。

  三、理清思路

  1、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在读碑的过程中,“我”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2、自主探究,在文中圈点、批注。

  3、交流汇报。

  4、指名小结“我”读碑过程中内心的感受的变化。

  5、二人小组讨论总结理清思路的方法。

  四、质疑问难

  学生自读,提出问题。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口述“我”读碑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变化。

  二、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思考:

  1)我”第一次读碑的情景是怎样的?你有什么体会?

  2)去南泥湾时“我”又是怎样读碑的?你又有什么体会?

  3)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吗?“我”又是怎样解读的?

  4)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说说你的感悟。

  2.小组交流,推荐代表班内汇报。

  3.班内汇报,教师点拨。

  1)1)反复强调“细细地”,突出我读碑时,回顾了每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领会了烈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2)排比、反复的运用,刻画“我”对九龙泉纪念碑的解读。

  3)几个反问句,接着“战不下的”反复强调,刻画“我”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产生新的认识,这是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3)去南泥湾后“我”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密密麻麻的字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亲人、有感情的血肉之躯化为尘土的悲壮故事,是用千千万万血肉之躯筑成的屹立于人们心中的丰碑。“我”心中腾起了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作为现在的学生更有一种震撼,有责任,有义务热爱幸福生活,创造幸福生活,奉献社会。

  4.激情朗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将本节课的收获总结一下。

  板书:

  1、读碑

  初读:20余年、后来庄严雄伟壮观伟大

  又读:那年(南泥湾)悲壮凝重震撼升华

  再读:现在悲壮感使命感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理解“也许”、“几乎”的意思,掌握本课词语个:。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对文中看似矛盾之处提出疑问,并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前后文尝试解决问题:“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件事有关”和“那男孩跟这事有关”是不是前后矛盾了。

  3、懂得亲情的珍贵和友情的珍贵。

  重点难点:

  1、用“前后矛盾”法提出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2、懂得亲情和友情的珍贵。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理清文脉

  1、出示图片,了解白玫瑰的花语:“你是圣洁的。”

  2、揭示课题:这是一枝普通的白玫瑰,但它背后却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一枝白玫瑰》。

  3、小老师领读词语,重点理解:应酬、生命垂危、预感

  4、指名分解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5、根据提示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读中理解,质疑解疑

  1、小男孩为什么送给妈妈白玫瑰?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进百货商店。作者在圣诞前夕去百货商店为孙儿挑选玩具作为礼物,他在玩具柜前看到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故事就这样发生了——请你默读课文1-3小节,思考:读了课文后你对男孩了解到了哪些情况?

  (男孩的年龄幼小,家庭遭到不幸,愿望迫切等等)

  2、指名三名学生分角色读1——3小节。

  3、评议朗读,教师随机进行指导朗读。

  男孩对洋娃娃的渴望

  男孩的天真

  男孩的悲伤、兴奋等

  (1)指名评议和朗读

  (2)同桌分角色朗读。

  (3)男女生分角色读1——3小节。

  4、离开小男孩后,作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时时牵挂着小男孩。默读4——6小节,发现什么问题吗?提出来和同学讨论一下。

  (1)预设:“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件事有关”和“那男孩跟这事有关”是不是前后矛盾了?

  (2)小结:小男孩这么小,家庭惨遭不幸,一个美满的家庭转眼就不再完满,作者真不忍去想这么悲惨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他更不愿小男孩这么年幼就承受丧失家人之痛,所以他始终安慰自己:男孩不会和这事有关,然而,男孩的叙述和报上的'描述却是惊人的相似,预感告诉他:男孩和这事有关,他不得不相信残酷的事实。

  三、以读促情,升华情感

  1、再读课文,划出令你动容之处,反复读一读。

  2、男孩把一枝象征着纯洁、高贵的白玫瑰献给了妈妈,然而他再也不能得到妈妈的爱抚,再也听不到妈妈对他温柔的呼唤,他失去了妈妈,想到这,作者放下了一捧白玫瑰,“含着热泪离开了……”,看到这儿,你想说些什么呢?(小男孩、作者、司机)

  四、总结

  1、课文里出现了两个人物,5岁男孩和作者,请你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对这两个人物做出评价。适时板书:亲情可贵爱心无价

  小结:这枝白玫瑰代表小男孩对亲人的爱,代表“我”对小男孩的同情和真诚的爱心。正是因为有了可贵的亲情、无价的爱心,我们的生活才显得更加美好。让我们珍惜所拥有的亲情,献出一份爱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温馨、幸福……

  2、课文对人物的语言作了精心的描写,让读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知道了有关小男孩以及他家庭的不少信息,让我们也来学学人物语言的描写,同时对几种对话形式做复习和巩固。

  小结1——3节中的对话形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无提示语(补充:课文中还有一种形式未出现,即提示语在中)

  出示相关练习:

  地球上最热的地方()在赤道,()在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白天的最高温度可达55℃,平常也都在40℃以上。我国戈壁沙漠离赤道很远,白天最高温度也可达到45℃左右。而赤道附近的温度记录很少有超过25℃的。

  赤道一带大都是海洋。白天那里()太阳高照,()浩淼的海水能把太阳的热量储藏起来,加上赤道上降雨多,因此温度不会升得很高。而沙漠地区是光秃秃的,很少有植物,只要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直线上升。而且,沙漠里几乎不下雨,所以温度也就高得多了。

  根据上面的短文内容,把以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乐于表达,融情于景。

  2.初步学习写景文章的基本方法,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做到内容具体,并有一定顺序。

  A案(两课时):

  一、课前准备:

  1.组织一次秋游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而又随机地引导学生观察所见景物

  若有条件,可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拍下录像,制成课件。若有困难,可拍下照片。

  2.准备一幅分别绘有四季景色的挂图,有条件或者将它制成课件。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寻找秋天,暗示要抓住特点

  (1)图中寻秋。同学们,大自然就像一个万花筒,随着四季的更迭,不断变幻着她美丽的容颜,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眼下,秋天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你认得秋天的模样吗?(出示分别绘有四季景色的挂图或课件)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找秋天的游戏,请大家仔细观察画面,看看谁能从中找出秋天的身影来。

  反馈,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是依据什么找到秋天的。

  (2)文中寻秋。出示以下三段分别描写不同季节景色的话,让学生找出描写秋天的那一段,并说说理由,以此暗示学生,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①瞧!树皮上隐隐约约还有另一种颜色,这就是生命之色——绿色。柳枝上那垂挂的细条,微微鼓出了绿茸茸米粒大的小嫩芽,它团着身躯,像是熟睡在梦乡中。其实,它早已苏醒,正在成长,努力展示着生的气息。

  ②瞧,田地里那饱满的玉米穗,披着红缨,红中带黄,黄中交红,仿佛是一杆红缨枪。果园里,一个个苹果逗人喜爱,有的青中带红,有的金光闪闪,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山坡上,柿树把一身绿叶悄悄染红,仿佛是燃烧的火炬;青绿的果实也悄悄第变成金黃,就像一个个高高挂起的灯笼。

  ③树上,那一朵朵红花跻身于繁枝绿叶,红得那么鲜艳,那么可爱,活像一张张绽开的笑脸。花园中,美人蕉独具一格,宽厚的绿叶中顶出几朵红中带黄的花,亭亭玉立。荷花更是花中一绝,娇艳,妩媚,在苍绿的大叶与澄清如镜的池水的衬托下,简直像一团火。

  2.谈话激情,唤醒表象

  同学们,几天前,我们进行了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郊游,秋天的美丽景色还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现在让我们再次来领略一下秋天的美丽风光。(播放课件或录像。若没有录像或课件,可让学生欣赏照片。)

  同学们,秋天的景色美吗?你喜欢这美丽的景色吗?请你选择一处景物,说说它美在哪里。

  3.小组交流,叙说秋景

  先让学生组成小组,在组内说说自己心目中出印象最深的或者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要求:

  (1)要具体地说出景物的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想到或者感受到的,尽可能说全。

  (2)要求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比如,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局部到整体。

  (3)说出来的景物,要让人听出来是秋天的。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根据三点要求在小组内互评,欣赏说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建议。然后各组推荐一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评价。

  4.独立表达,叙写秋景

  根据三点要求和刚才同学们的建议,把说的写下来。教师巡视,发现典型。

  第二课时

  1.小组内交流习作,组内根据习作要求互评。

  2.展示优秀习作,组织评价。

  有条件可以使用投影仪,把优秀的习作投影于大屏幕,没有条件,让学生宣读习作,组织学生以欣赏的方式开展积极的评价,也可以适当地提出修改建议。

  3.展示中等水平习作,组织评价。

  在充分肯定优点的基础上,对是否写具体、有顺序和抓住景物特点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可提供对比性例子,进行启发和点拨,指导改进。比如,就如何写具体,可以提供下例:

  “当你走进田野,秋天的美景尽收眼底。一片齐腰高的大豆,黑里透黄。谷子更惹人喜爱,金黃的叶子,金黃的谷穗,连茎秆都是金黃的。一片火红的高粱骄傲地昂着头。最惹眼的要数玉米了。看,每棵粗壮的玉米秆上都长着一个结实的玉米棒子。”

  “当你走进田野,秋天的美景尽收眼底。一片齐腰高的大豆,黑里透黄,豆荚足有二寸长。打开豆荚,五颗金黃的豆粒,闪闪发光,好像几个可爱的小宝宝,安静地睡在温床上,似乎在等待着农民伯伯来把它们抱回家,去享受无尽的爱。谷子更惹人喜爱,金黃的叶子,金黃的谷穗,连茎秆都是金黃的,微风吹过,它那沉甸甸的果实频频点头,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在诉说着悄悄话,还传来阵阵清香。一片火红的高粱骄傲地昂着头,好像喝了酒,涨红了脸。它那硕大的叶子随风摆动,好像在对人招手致意,又好像在炫耀自己丰硕的果实。最惹眼的要数玉米了。看,每棵粗壮的玉米秆上都长着一个结实的玉米棒子。有的竟长出了双胞胎,一个棒子足有一尺长,剥开一看,那金黃的玉米粒一排排整整齐齐,看样子,一个棒子至少能打半斤粮。”

  第一例,只是写看到。第二例不仅写看到的,还写听到的“响声”,闻到的“清香”,还写想到或者感受到的,比如,“打开豆荚,五颗金黃的豆粒,闪闪发光,好像几个可爱的小宝宝,安静地睡在温床上,似乎在等待着农民伯伯来把它们抱回家,去享受无尽的爱。”就看到的,有景物的色彩、姿态。这样,从多角度叙写,就写得很具体,很生动。

  4.自改成文。从评议中获得启发,修改自己的作文,抄正上交。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教案06-09

语文长征教案06-21

语文阅读教案(精选)06-22

语文教案07-17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