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柳树醒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的题目已散发出诗意,这是一首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柳树醒了,春雷把她从沉睡中叫醒了。她睁开睡眼,春雨给她洗澡,春风给她梳头,春燕跟她做游戏。柳树醒了,她是那么柔软,那么鲜嫩,那么活泼,那么妩媚动人。她不就是春姑娘吗?
【学生分析】
班内男生占学生总数的六成以上,大多数学生活泼,大胆且独立。他们对科普类的读物十分感兴趣,他们的知识面较宽,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快,又喜欢有感情朗读,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习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愉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春天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1、你喜欢春天吗?(板书“春”字)词:你看见这个字想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已见,会说想到春风、春雨、春暖花开。)
2、做“一字开花”游戏,看谁说得多:
( )
( ) ( )
春
( ) ( )
( )
板书:春雷 春雨 春风 春燕
3、出示多媒体课件,感受春天大地复苏的景象。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说说课文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板书:柳树)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
(见板书。)
3、分节自愿读课文,说说柳树怎么了。
(板书:醒了 软了 绿了 飞了)
三、朗读、识字
1、在文中标出本课需要识别的字,并随生字画出生词,字画,词画,标出自然段。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词读习惯。
2、认读生字:
醒 雷 澡 枝 软 梳 梢 耍(反馈时,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和跟着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生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读字组词:
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背诵、感悟文意
1、借助板书:
自由练读,练背,喜欢背哪段就背哪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由阅读为主,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创设情境背诵:
配乐背诵,表演背诵。
通过配乐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对文章的.感悟。
五、拓展与巩固
说一说,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总结谈话:柳树醒了,孩子们也醒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利用好这春好的春光,抓紧时间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吧。
六、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评析】
课的开始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一字开花”的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激趣导入”就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探究和兴趣盎然的朗读练习实践。
通过老师配乐朗读,使学生感到了春天的美,在识字过程中,通过自学、交流学、订报等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生字,并得到巩固。通过实践证明,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对小学低年级而言,有效地组织小游戏,有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可见,教师应当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知的平台。这些,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方法】
1.关于大象,学生熟悉的可能只是它的外形和一般的生活习性,而对大象作为兵士参加战斗的历史可能知之甚少。课前,可以建议学生搜集关于战象的历史资料读一读,对战象的情况有所了解,以便理解课文,理解战象嘎羧的情怀。
2.课文篇幅较长,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读完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然后,及时进行反馈交流,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讲述的顺序,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3.课文讲述的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嘎羧要离开寨子时,为什么要披挂象鞍?”“嘎羧为什么要去打洛江畔?”“嘎羧离开村子前为什么要绕着寨子走三圈?”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小组讨论研究一两个问题,再全班进行交流,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和感受。
4.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凝重、华贵、英武、气概、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感受战象嘎羧高大英勇的英雄形象,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大象图片)师:同学们,大象是一种聪明而具有灵性的动物,但是经过人类驯服后的公象,便可成为战象奔向战场去投入战斗。(展示战象图片)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共同走进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不同颜色词语,你们会发现这两块词语有什么不同?分别是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我想如果同学们能抓住这些重点词语,一定会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2、 同学们在课下对课文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战象嘎羧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刻,又给我们留下了哪几个感人的片段呢?
3、 学生汇报交流,我们可以用四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一下。师板书:(英雄垂暮 披挂象鞍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三、深入文本,感受嘎羧
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读读在对战象嘎羧的描写中,哪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语句深深地打动了你,勾画出来,并在一旁写写自己的体会。
四、回读课文,拓展延伸
师:嘎羧离开打洛江,最后来到了埋葬战友们的百象冢旁,用它那一对铁镐似的象牙,挖了一天一夜,刨了一个大坑把自己掩埋起来,(齐读第22自然段)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它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完美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孩子们,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觉得嘎羧还仅仅是一头普通的战象吗?不,它是一位(学生说:忠诚善良、重情重义)的大英雄!
五、伴随音乐,深情总结
师:同学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嘎羧就这样,带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带着对战友的深深的怀念,走了!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感动。它忘不了救回自己性命,并照顾了自己26年的村民,忘不了饲养员波农丁,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更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沈石溪这样说过,“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就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样一个特殊的名字——嘎羧,铭记这最后一头战象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一首为英雄嘎羧作的小诗,我们就齐读一下送给英雄嘎羧吧!(课件出示小诗)
六、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1个偏旁“火字旁”认识8个认读字。
2、了解词语的意思。
3、能照样子进行词语搭配 。
4、初步学会朗读课文。
5、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及选择书中的信息回答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一个生字,初步学会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遥控的意思。
一、复习导入
1、师: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美丽的淡蓝色的星球上,它叫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在离它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片星空,看,星空上有什么?
2、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星星吗?
3、你能对着星星说一句话吗?
4、如果天空中也有一个和你一样聪明可爱的小朋友,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晚上,当天上的小朋友要睡觉的时候,地球上的小朋友想要帮助他,于是他有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快来看看他要干什么?出示课题-----遥控星星
5、指名读一读,让老师听出地球上的小朋友要干什么?
6、他的想法实现了吗?咱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新授 学习理解字词
1、 小声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读读拼音,然后,把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最后,同桌互相读读认读字。
刚才,老师看读得都很认真,下面来检验一下你学得怎么样?
2、课文中有两个句子比较长,先来读读
出示
(1)这么晚了为什么还不关灯?
(2)我在帮你关上夜空闪闪的灯。
3、出示生字及认读字 并了解词语的含义
了解 遥控 不要紧 睡了 我再帮你 这么 关灯 怕黑 这些词的含义。
4、出示不戴拼音的认读字,让学生读读。
(1)指明代读。
(2)了解 不要紧、 睡了、 我再帮你意思。
(3)了解遥控的含义,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你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遥控什么?出示遥控-----------练习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遥控汽车的?
(4)你能不能地球上的小朋友一样,进行大胆的想象。(太阳、月亮、地球)
5、出示这么、 关灯、 怕黑、为什么这些词指名读。
6、连词组句 这么晚了为什么还不关灯?怕黑吗?这句话。
(1)观察,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2)问号表示什么?
(3)表示问话的语气该怎样读?自己练一练,看谁读的有语气。
(4)指名读一读。
(5)一下读的结果。
三、指导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1、刚才咱们学的都很认真,现在让这些词语朋友再回到课文里边去,看你还认识它们吗?小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同学互相读读,检查一下你的同桌的字音读得正确吗?如果不正确,帮他改正过来。
3、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首儿歌写的是什么时候?(晚上)你从哪看出来的?(这么晚了、黑、睡了、夜空、关灯)在书上画出相关的词?
4、反馈:这么晚了、黑、睡了、夜空、关灯 这些词都是表示很晚了,天上的小朋友要睡觉了,你能用书上的语言告诉我们大家,地球上的小朋友是怎么关心他的吗?快找找看。
5、指名读读,你找对了吗?
6、晚上,小朋友快睡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不打扰他?(读得要轻一些)对桌互相读一读
7、指名1---2名学生读读。读后评一评。
8、你喜欢课文中的小朋友吗?老师和你一起读课文好吗?教师引读。
9、指名读全文 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一评。
四、拓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许多梦想都变成了现实,如果突然有一天,天上的小朋友和地球上的小朋友见面了,想一想,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同桌演一演。
五、学习生字
刚才,小朋友将天上的星星想像为闪亮的明灯,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个生字,看谁学得好。
1、还记得我们学习生字的方法吗?指名说一说。
(1)读拼音。
(2)看结构。
(3)组词一词多组。
(4)数书空由几笔组成。
(5)记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6)写写时注意什么重点笔画是什么?
2、先学习1个新偏旁 “火”字旁。
3、按照学习生字的步骤学习。
4、反馈 灯的含义 过去人们没有电灯,又需要光明,所以就与火有关了。
5、练习书写。
(1)说说他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2)强调一下重点笔画。
五、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
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星空中繁星点点时,我们会产生许多的遐想,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老师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你们一定会探索出宇宙中更多的奥秘,遥控星星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板书设计:
17 遥控星星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 合从(zng)翟景(zhái)将数百之众(jiàng)镞(zú)笞(chī) 膏腴(yú) 万乘势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问题:
⑴ 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⑵ 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⑴ 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⑵ 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⑴ 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⑵ 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1、秦的.地理优势;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
3、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三、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1、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2、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
1、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
2、“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四、留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2、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3、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⑴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⑵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⑶ 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
“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补充解释:“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⑷ 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说明以上内容可以在分层诵读中依次讨论。诵读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在全班学生基本成诵之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
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三、诵读第4段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提问: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说明了什么?(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仁义不施”。)
再问“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说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学生基本成诵后,还可以问:你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
教师小结时主要谈两点:
1、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
2、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
四、留作业
1、背诵第3、4段,准备诵读第5段。
2、下面两段话均摘自《过秦论(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读后就以下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引文(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引文(二):“二世……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珠,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应当怎样解释?
⑵ 作者是怎样分析陈涉起义的?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第3、4段。
2、答问:读过引文(二)后,再看课文第4段中关于陈涉的叙述,你认为“瓮牖绳枢之子……倔起阡陌之中”这段话的总体意思是什么?(他不凭借高贵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却很有号召力,就是因为他的奋起反抗符合人民大众的心愿,但“才能不及中人”这句话却带有明显的贬意。)从全段来看,其内容可用引文(二)中哪些字眼来概括?(“民危”“易动”──这就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而“民危”“易动”,正是暴政所造成的结果。由此自然转入议论。)
二、诵读第5段
1、补充注释:
⑴ “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谓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权,其力量是不小的。
⑵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意谓秦地的优越地形并未发生变化。
⑶ 棘──课本注,“棘”通“戟”。此与上文“斩木为兵”矛盾。按:“棘矜”应合解,即伐棘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种农具,类似今之长柄大锄。这样解释,正好跟下文“钩戟长铩”对应成文。
⑷ 同年而语──又可以写作“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之意。
⑸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这句说的是秦统一全国以前的事。万乘,战国时的大国也称“万乘”。同列,秦与山东各国皆诸侯,故称“同列”“序”“朝”为互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秦很强大,所以八州诸侯都来朝拜它。按:从秦孝公到秦统一全国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说“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才说到秦统一天下。
⑹ 攻守之势──“攻”,指统一六国以前;“守”,指统一六国之后。
2、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三句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3、诵读诣导: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说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表达出作者“过秦”的深意。
⑴ 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口气。
⑵ 以下连用六个“也”,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
⑶ 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属(于)”“非銡(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实也可加“于”)。
⑷ “向时之士也”后作一顿,为下句转折畜势。
⑸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也”后有较长停顿。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结句,可见作者有意为下文蓄势,所以述而不问。
⑹ “试使”三句,重复上文之意,换假设口气,再作一鉏。
⑺ “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势,以下节节升高,至“为天下笑者”达于顶峰,稍作一顿,再逼出“何也”一句。
⑻ “仁义不施”是一篇纲领,用深责语气读;“攻守之势异”用解释语气读,寓“不知天下之势”之意。
(以上内容都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说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全文中心:
提问学生: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借古喻今,劝谏西汉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安民。
试从前面的引文(二)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2、分析本文论证方法:
⑴ 以史实为论据:
问:本文前三段纯属叙史,这跟作者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关系?
秦统一全国前对诸侯处于攻势,统一后对全国人民处于守势,是为了说明“攻守之势异”这一点的。
问:秦王朝在这不同的两个时期内所采取的政策有区别吗?
处于攻势时期采用的是诈力政策,处于守势时期采用的是压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试用引文(一)中的话来说明: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问:“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仁义不施。
⑵ 对比论证:
问:第5段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
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
试用引文(二)中的话来说明:‘
“民危”──陈涉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燎原烈焰。
问:本文还有哪些对比?
秦人“开关延敌”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对比;“会盟而谋弱秦”与“争割地而赂秦”的对比;“序八州而朝同列”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对比。(指出:这些对比跟论证只有间接的关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第八单元练一练8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2、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有话可说。
3、教育孩子有礼貌。
4、培养学生认真听话、认真说话的习惯。
教学重点说话流利,交流时有礼貌。
教学难点培养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实物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要求:
了解家里长辈的生日是哪一天?
回想家里是怎么给长辈过生日的?
二、认真读题,观察图画:
说一说图中是什么场面?
三、小组中交流:
当家里长辈过生日的时候,自己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四、各组交流,同学评议。
五、老师总结:
鼓励发言的学生,激发全班同学说话的兴趣。
适当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同学评议。
奖励表现好的同学,树立典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精选]语文教案11-10
(精选)语文教案12-31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