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4 16:57:1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二、教材简析

  内容提要:

  课文主要写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向一个12岁的小姑娘学习穿戴和整理的事,反映了他热爱科学事业和谦逊的美德,同时也表现了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学会分段:

  本课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小姑娘碰到了一位穿着随便的老人,父亲告诉她,那位老人是爱因斯坦。

  第二段(第45自然段):写爱因斯坦向小姑娘学习穿戴。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爱因斯坦向小姑娘学习整理工作室。

  第四段(第8自然段):写小姑娘的母亲问爱因斯坦,他和小姑娘在一起时都谈些啥。

  写作特色:

  1.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借助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三、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四、教学方法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

  五、教学器具

  1.磁带、录音机。

  2.课时安排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说明、分析: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

  三、程序设计说明: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4、找出《故乡》中运用反复与对比的地方。(看前四个自然段)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4、检查、实际操作: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

  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①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 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

  想象力的开拓

  [教学设想]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方法]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入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多媒体出示“海市蜃楼”的图片激趣: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也许会用“仙境”“幻景”来形容,虽然它们似虚无飘渺,但它们却真实地出现过存在过。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和海市蜃楼一样美的“山市”里去吧,也许你会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山市

  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2.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朗读识记。

  3.自学课下注释。

  4.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②读懂词句.侧重其义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节奏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找出来 d. 圈点勾画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知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三.自主学习

  1.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比赛。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2.学生参看注释讲内容,直译意译均可。各小组同学互相听译,理解句子的含义。

  3.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同学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四.探究想像

  1.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相互问答)

  ①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口头复述,用关键词句描述画面)

  ② 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 欣赏感受了神奇的山市,山市究竟是什么现象呢?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学生构想山市图景)

  2.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归结让学生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文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鼓励绘画基础好的同学画出来,在班里展示欣赏。再次多媒体出示“郑州”海市蜃楼图片,学生想像与山市画面的异同,增强直观感受,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就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啊!

  五.拓展练习

  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亲友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及图片。

  ③ 课外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他的创作风格。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习字词句

  1.导入:

  2.自读儿歌。

  ⑴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儿歌。

  ⑵指名试读,注意读准。

  3.理解。

  ⑴(出示小黑板)这首儿歌里讲了哪些姓?

  ⑵有哪些姓的音相同?哪些姓的音相近?

  4.指导朗读。

  5.拓展练习。

  ⑴小朋友你的.姓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回答吗?

  ⑵你还知道哪些姓不可以这样回答,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6.实践。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读题,明确题意。

  2.掌握笔顺规则。

  ⑴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小、水、日、国。

  ⑵按笔顺书空:小、水。

  ⑶这两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什么?

  3.指导书写。

  三、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

  3.指导读好停顿。

  4.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

  一、理解题意。

  1.指名读题。

  2.本题要求是什么?

  二、看图、听故事

  1.出示四幅彩图,要求学生仔细看,专心听,认真记。

  2.教师指着图,有声有色地读述这个故事,共讲三遍。

  三、练习讲故事

  1.教师重点指导练说第一幅图。

  2.学生自由练说第二、三、四幅图。

  3.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把四幅图连起来说,师、生给予评点。

  四、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讲给邻居的小朋友听。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的意思。

  2、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出花木兰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概括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杰出的巾帼英雄?像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等。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女子,他曾经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并立下赫赫战功,说到这同学们都已知道这位英雄是花木兰,这节课我们一起近距离的了解她。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值得大家传诵。

  二、检查背诵(5分)

  1.抽5名同学背前五段,齐背最后两段

  (要求:学生听她们有无背错的地方或者读音有误的)

  过渡语: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让我们带着一个问题一起翻译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疏通课文,理解文意(小组合作完成)(15分)

  要求: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将疑难句子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疑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有的死了,壮士(木兰)征战多年胜利归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军旅生活之苦)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士兵的铠甲上。

  古今义区分:阿爷无大儿(爷:古义,父亲 今义,爷爷)

  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 今义,常用作姓氏)

  一词多义:东市买骏马(市场、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 动词

  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 通 贴,粘贴)

  过渡语:疏通文意之后,大家用自己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3分)

  2、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离家---从军---立功---拒赏---回家(提示)

  过渡语: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那她是个什么样的女子呢? 让我们从课文中找找。

  2、我认为花木兰是一个 的女子,从课文中 可以看出。(5分)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名利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预设:学生质疑

  齐背一遍

  五、小结

  花木兰既是一位平民女子,更是一位巾帼英雄,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子的地位虽然低下,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又证明了男子能做到的,女子一样可以做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日积月累”,丰富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2、实践活动组织完成“初显身手”。

  3、完成习作指导,学习《太阳城》,了解太阳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太阳在生活、工作、城市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太阳能创建幸福家园的美好前景。

  教学重点:

  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从感性上理解抽象的事物。

  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摘录笔记

  1、出示书中的例子。

  2、观察这两句话的特点。

  3、请你积累一些这样的句子。

  4、读一读。

  二、初显身手

  1、你能用准确的语言叙述你对阳光的理解吗?

  2、选择实验地点,准备实验工具。

  3、仔细观察,做好相应的准备。

  实验步骤:

  1、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感受阳光。

  2、集体演示交流,分享成功。

  3、谈自己的收获。

  4、撰写阳光报告,(与习作相结合)

  第二课时

  一、学习《太阳城》,感受太阳的.威力。

  1、了解各个自然段的段意并分段。

  2、读课文针对问题进行研讨学习。

  3、如果你是太阳城的小公民,你会如何学习、生活?你还会向我们介绍太阳城的哪些有趣的东西。

  二、出示习作要求

  任选一题,写一写:

  用“你”称呼太阳,写一段文字或一首小诗。

  撰写一份搜集阳光的报告。

  想象:我是太阳城的小公民。

  三、分析题

  四、金钥匙

  板书设计:

  太阳城

  完全采用太阳能作为能源

  金钥匙

  1、认真倾听,仔细观察。

  2、学抓要点,做必要记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识字的教案06-11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古诗教案05-16

语文教案08-04

语文教案08-05

语文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