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04 11:06:0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9篇(实用)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9篇(实用)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教学点:交流了解到的科学知识与见闻。

  能力教学点:培养学生阅读书籍,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从我国古代、现代科学家的故事以及科学成就中感受到身为华夏子孙为祖国而骄傲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交流了解到的科学知识与见闻

  解决办法:尝试搜集资料的方法

  课时:一课时

  活动设计:“科学小博士”以及各种小组的评比。

  教具、学具:1、我国科学成就科学家的教学.课件

  2、21世纪的科学发明的教学.课件

  课前准备:搜集科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搜集资料,畅谈科学

  1、 小组交流材料。

  21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是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理想变为现实,使人们拥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与能力。在课下,同学们搜集了有关科学常识的书籍,下面就把你搜集的资料介绍给你的小组同学。(在同学交流的时候,教师巡视指导。并指导学习组长作好记录,选择好不同的典型事例,以备下一环节使用。)

  2、 小组推荐汇报

  在小组汇报中,把一些大家感到有兴趣的,内容优秀的,或者有问题的资料让同学一起来学习,借鉴,并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做出订正。

  3、 “科学小博士”答“记者”问

  在个人交流后,在班级内评选出“科学小博士”,“科学小博士”向大家作介绍。并自由选出多个“小记者”,组织“科学小博士”答 “记者”问活动。(此项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机智灵活的选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描绘科学,合作办报

  1、 协作办报。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取舍。创办“身边的科学”手抄报。(在办报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做好合理的分工,作到能拓展内容,又能发挥好每个组员的积极作用。)

  2、 成果展示

  规定时间内,把手抄报的成果加以展示。并评选最佳“合作小组”、最佳“创意小组”、最佳“人气小组”(多个小组的评选目的是增强组员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奇思妙想,发现科学

  找一找身边的科学常识

  其实,科学并不是离我们很遥远,它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身边的科学小常识吧。(此项活动训练的安排,是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谈古论今,颂扬科学

  中国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我国的科学成就,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课件出示我国的科学成就以及科学家故事的介绍,在源源流长的资料回顾中使学生感受到身为华夏子孙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的思想感情。)

  五、触类旁通,再创科学

  1、 说说你的发明创造。

  每一件科学作品的产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都是对多个知识领域的大胆猜测与创想。但是发明创造又不是我们所力不能及的,只要你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及时发现那么你也一定会成为一个“小小发明家”的。你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过发明创想呢?请我们身边的小小发明家给我们讲一讲吧。(在这一项活动的设计中,目的是让学生避免有盲目畏惧心理。其实每个人只要留心观察与发现,并且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就会有发明创造的事例发生。)

  2、 感受科学

  课件出示科学技术进一个世纪给世界带来的一个又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意义。激发学生科学创造的欲望。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简说

  小桥被大雨冲坏了,两岸的小动物过不了河,很不方便。后来,两只大象站在河的两岸,用长鼻子架起了。动物们又感动又惭愧,合力架起新桥。

  这是一个意在颂扬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精神的动人的童话故事,以小动物为主角是小朋友喜闻乐见的。

  全文注有拼音,鼓励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和插图认识汉字,读通课文,体验学习拼音和汉字的乐趣和成就感;本文又是选学课文,重在通过朗读训练、游戏活动等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

  二、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关心他人,团结互助。

  3、能根据文字提示和创设的情境展开想象,选择表演、说话、唱歌、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团结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感悟

  四、教学设计

  (一)看图导入:小朋友,看看这座桥(看图说话),给小动物们带来了什么方便?

  (二)学习第一段

  1、读

  2、说说为什么“热闹”,找到相关词句:许多、每天、来来往往……

  3、试读,表现“热闹”

  4、小朋友喜欢热闹吗,把你的喜欢表达出来。

  (三)、学习2、3、4段

  1、出示图(两只大象搭起来的桥)这是怎么回事?

  2、自由读2、3、4段

  3、表演读第二段。

  4、小桥被冲坏了,给小动物带来什么不便?(读第3段)

  5、用奇怪、欢乐的语气读第4段(分男女、小组读)板书:

  (四)、第5、6段

  1、大象的举动让动物们感动,于是大家齐心合力造了一座新桥。(出示图)

  2、把动物的感动惭愧读出来。

  3、想象说话:“新桥修好后不久,……”

  4、读第4段,板书“”

  (五)、读全文。

  这是一座()的桥?你感悟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的桥

  齐心合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观察图画,了解画面的意思,明确交际的内容。

  2.观察春天里大自然的变化,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

  3.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观察春天里大自然的变化,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说清楚。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交际

  1.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在河里看不见。 小朋友,你们猜猜这是什么?(雨)

  2.我们管春天的雨叫什么?(春雨)

  3.你们喜欢春雨吗?想不想把你看到的春雨说一说?

  4.学生各抒己见。

  (1)春雨中树叶很绿,花儿很鲜艳。

  (2)春雨非常细、密。

  (3)春雨过后空气非常清新。

  (4)鸟儿们非常高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5.评出说得最好的,并说说好在哪里。

  二、 创设情境,深化交际

  1.多媒体展示《春雨沙沙》的画面。

  2.请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鸟儿们在争论什么问题?猜猜看,它们为什么这么说呢?

  (1)它们在树上叽叽喳喳的,可能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呢?”燕子说春雨是绿色,因为它看到远处的青山是绿色的。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的,因为它看到油菜花是黄澄澄的。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因为它看到满树的桃花是红色的。而小白鸽认为它们说的'都不对。

  (2)它们可能是说:“春雨为什么这样细?”(提倡多种意见)

  (3)小组讨论:鸟儿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3. 你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

  (1)组内交流。

  (2)角色表演:选择各组观点不同的学生代表模拟表演鸟儿们的一场“争论。”

  (3)组织个性化评论:谁说的最流畅?谁说的最有感情?谁的表达最有说服力?

  三、 多种形式,训练表达

  1.多媒体课件展示春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1)春雨过后,大自然有些什么变化?请大家说一说。

  (2)这样的景象你们喜欢吗?请小朋友在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2.桥设句型,引导学生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说清楚。

  春天是__________________色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春雨过后,_________________变得________________了。

  我喜欢春天的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型,练习把自己所见说清楚。

  (2) 个别汇报,集体补充。

  3.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彩笔画春天。

  4.介绍各组的春景图。

  (1)先组内互相介绍。

  (2)推选最佳的在全班进行介绍。

  (3)评议,鼓励。

  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与家里人讨论讨论:春天是什么颜色?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知道北海公园的风景如画,闻名世界。

  2、学习抓重点句,理解自然段的内容。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感受北海公园风景的美丽如画,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世界。

  2、学习抓重点句,理解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第三自然段的写作顺序。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叙述第一自然段。

  2、现在北海公园正在评选最受游客喜欢的景点,同学们愿意参加吗?

  要想做出公正的评选,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些景点的特点。

  3、课文主要介绍了北海公园的哪几个景点?

  4、(歌曲)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歌声,去观赏这美丽的风景好吗?

  (板书:琼岛、白塔、五龙亭)

  二、新课

  (一)第二自然段

  我们先到琼岛去看一看,好吗?(琼岛图)

  琼岛在北海公园里的什么地方?

  1、轻声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琼岛的景色怎么样?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划出有关的词句。

  2、汇报。

  (1)岛上到处是苍松翠柏,绿树鲜花。

  师导:是只有几棵树吗?你怎么知道树多花也多?

  你是抓重点词来理解的。

  师导:怎么读才能让人感受到树多花也多呢?

  (生)自由读,指名读。

  引:琼岛上除了有绿树鲜花,还有什么?

  (2)高大的宫殿、庙宇,精巧的亭台、楼阁,以及长廊、短桥,奇洞、怪石,如同仙境一般。

  ①你们觉得仙境什么样啊?

  ②你还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能感受到景色美啊?

  ③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一下这些各式各样的建筑。

  ④这些建筑有的高大,有的精巧,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奇特,也有的怪异,现在我们就一起观赏观赏这些各不相同的建筑。这是……

  ⑤读读这句话,让我们听出这里的景色像仙境一样的美。

  ⑥刚才我们是用想象的方法来感受琼岛景色美丽的,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3)岛的周围水面开阔,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大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也映出了琼岛那美丽的身影。

  边读边想象湖水的样子,把你想象到的情景读出来。

  3、琼岛的景色真是太美了,美美的读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

  4、刚才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来理解琼岛景色美丽的?

  (二)第三自然段

  琼岛上还有一个建筑,也是北海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出示:白塔的照片

  1、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这段写了白塔的哪几部分?(指图)

  2、白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高大雄伟)

  3、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你可以用抓重点词的方法,也可以用想象的方法,还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理解。

  4、汇报。

  (1)塔基有三层,每层都有一人多高。

  那三层得多高啊?感觉怎么样?读读描写塔基的这句话,读出你们的感受。

  (2)塔身高30多米,最大的直径有14米。

  你到底从哪看出白塔高大雄伟的?30多米有多高啊?(十层楼)

  感觉怎么样啊?高

  还能从哪个词看出白塔高大雄伟?

  相当于全班同学手拉手,拉成一个大圆圈,才能把白塔围起来。

  感觉怎么样啊?粗

  带着你们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3)高高的塔顶上,覆盖着一顶镏金宝盖。

  宝盖什么样啊?在太阳地照耀下,金光闪闪,显得很有气势。

  宝盖上还有什么呀?

  想象一下:我们站在白塔下,一阵风吹过,你能听到什么声音吗?会有什么感受?

  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句话。

  (4)三层的塔基,加上30多米高的塔身,再加上塔顶,感觉白塔怎么样啊?

  读读第三自然段,感受一下白塔的高大雄伟和洁白精美的特点。

  (5)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白塔的?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句:仰望高大雄伟的白塔后,我们下山到湖北岸的五龙亭去看看,好吗?

  1、快速的浏览一遍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读这段,边读边想象五龙亭造型别致的样子。

  3、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想象到的五龙亭怎么别致啊?

  (哦,你是从花纹来想象的。)

  4、把你认为别致的地方读一读,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话。

  5、这就是五龙亭,谁能用你的朗读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五龙亭怎么别致。

  其他同学放下书,我们一边听着他的朗读,一边观赏五龙亭。

  6、再读读这段话,感受五龙亭的造型别致。

  (四)第五自然段

  1、我们已经游览了三个景点,你们最喜欢哪个景点啊?为什么?这是一种什么美?

  琼岛是如同仙境一般的美,白塔是高大雄伟的美,五龙亭是造型别致的美。看来这些景点各有各的特点,这个评选真是挺难的。

  2、北海公园里只有这三个景点吗?读第五自然段。

  你怎么知道还有很多景点?

  三、总结

  我们一起观赏一下其他的景点。

  正是有这些各具特色的景点,才构成了——美丽的北海公园。(齐读)

  这么美丽的北海公园就在北京,而且在几百年前就建造好了,此时你们想说点什么吗?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学习“例文”《摘茄子》,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懂得怎样记一次劳动。

  2阅读“习作要点讨论”,明确本次训练的重点是把劳动的经过写具体。

  3能仿照“例文”写一记一次劳动的习作,做到把劳动的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劳动经过写具体。

  二。教学重点:

  把劳动的过程写具体。

  三。教学难点:

  写亲身经历,并写具体、充实。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其中书面习作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参加一次劳动。

  (一)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出示例文,这是一位农村同学写的记述摘茄子劳动过程的。

  2.自读例文,你知道些什么?想想小作者是怎样写的?

  :写劳动要交代劳动的时间、地点、人物。

  3.再读例文,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把摘茄子的`经过写具体的?每一节都写了什么?

  :按照顺序把摘茄子的经过分成四步来写:茄子的长势——爷爷教“我”摘茄子——“我”学着摘茄子——摘完茄子,每一步都写得较为细致,这样就把摘茄子的经过写具体了。

  4.教授方法:要把劳动的经过写具体,要抓住劳动过程的几个要点,按照顺序一步一步进行叙述,同时要注意把人物的动作、语言写具体。

  5。模仿例文,运用写法。

  (1)你参加过哪些劳动?可以是农活、家务活、自我服务劳动、在校的集体劳动等。

  (2)口述劳动的经过,要求把劳动的经过分成几个要点进行叙述。

  (3)同桌互说交流。

  (4)指名口述,集体评议。

  (5)指导写稿,誊写。

  板书设计:

  习作7摘茄子

  茄子的长势——爷爷教“我”摘茄子——“我”学着摘茄子——摘完茄子

  把摘茄子的经过写具体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

  (2)学习作者坚毅的精神。

  (3)理解作者爱国的情操。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小结:今天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仍然感到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当初,就是这首《黄河大合唱》,不只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和日本鬼子做殊死的斗争。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谁创作的吗?

  小结:对,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激动人心的作品?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有关他执著音乐艺术追求而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介绍作者,出示课题)

  1、作者介绍:冼星海(1905年——1945年)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

  2、检查字词:

  (1)、请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奢望 西崽 琐屑

  迷惘 穷拙

  (2)、请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衣寇楚楚 ( ) 走头无路 ( )

  (3)、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琐屑:

  迷惘:

  忌刻:

  流离失所: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留学巴黎是以什么为顺序来写的?

  2、读了作者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事?

  交流总结:

  (一)、为艺术而留学巴黎。

  (二)、在巴黎的艰辛生活。

  (三)、创作《风》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

  (四)、从作曲班毕业,学成归国。

  三、研读,讨论:

  1、冼星海只身到法国留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2、冼星海取得了那些成就?

  3、冼星海为何拒绝留在巴黎?

  交流总结:

  四、体验与反思:

  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从冼星海的`留学经历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五、拓展延伸:

  名言:

  1、讲述自己积累的刻苦求学的故事。

  2、请写一句关于立志的名言。

  六、教师出示名言和寄语:

  1、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4、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5、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6、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是一篇用文艺笔调阐释事理的说明文:简洁丰富,生动有趣。

  2.学习本文“多次分类”的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

  本文词语较多,可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查阅、指导学生理解“多次分类”说明方法,用列表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及掌握这种说明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订正步骤:

  霁颜(jì) 撇嘴(piě) 解颐()(yí) 抿嘴(mǐn)

  脱颔(hàn) 笑煞(shà) 讪诮哂嗤(shàn)(qiào)(shěn)(chī)

  粲齿(càn) 拊掌(fǔ) 莞尔(ǎ) 冁然(chǎn)

  咍然(hāi) 揶揄(yé)(yú) 回眸(móu) 佯笑(yáng)

  妍笑(yán)

  作者介绍:

  导语:讲一个有关“笑”的故事,春秋战国,齐威王在位时,楚国派兵进攻齐国,威王让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给了他一百斤金和十套车马算是送给赵王的礼物,淳于髡仰天大笑,系帽子的带子全都断了,威王问他为什么笑成这样,他说:“我从家到宫里来的时候,路旁有个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洒向神求丰收,祝愿道:狭小高地上的收成要装满篝,易积水的低田的薪要装满车子,我看他献出的东西少要求却很高,所以笑了起来“威王懂得他的意思,除将上述礼品增加十倍以外,更添上十双白璧,后来果然请来了赵国救兵,楚国只好撤军了。

  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课文中提到的“冠缨索绝”,此外,课文中还讲了一些笑的典故,“回眸一笑”“呵呵大笑”(《红楼梦》中张道士,他是贾府家观的主持人,80多岁了,在主人们面前“呵呵大笑”,颇有阿谀逢迎和倚老卖老),至于孔夫子的“莞尔”自然是在庄重而又亲切的表示。

  从上述诸多人物的笑,我们可以看到笑的内涵是丰富的。

  给课文划分段落(见书)

  (1)说明笑的各种类型

  (2)借“笑”说明祖国语言是何等的丰富和生动。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课文说明了几种笑的类型呢?

  (①笑和脸的关系②笑和全身的关系③笑和人的关系)据此,我们把第一部分划分为三层(见书)

  1节、“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课文以定义开头,简洁明快地直接入题。

  “内心感情的反映”说明“笑”这种生理现象是人们情感流露,渲泄的一种必然,人的感情纷繁、复杂,笑的状态也就多种多样,这就为下文展开分类提供了依据。

  反映的部位“是人们直接观察的对象。笑的词语的产生,正是人们由观察对象,探求内心情感的结果,这个给“笑”下的定义正是全文给笑分类的整体标准,也把笑同其他生理现象区别开来。

  文章内容见下页板书设计。

  第二部分

  综观上文,作者由局部到整体,紧扣“笑”字,把一百多个表示笑的词语连缀成篇。(读19节)

  20节、课文用总结性的话开头,引出说明的事理祖国

  语言是何等丰富,何等生动,点明中心。

语文教案 篇8

  学生课前预习:

  1.读通、读顺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弄清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并试着解决疑问。

  3.了解《小兵张嘎》这本书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的5个生字和儿化音,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粗”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和小胖墩儿这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通过想象,写第二次摔跤,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小嘎子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单元我们认识了顾大局识大体的蔺相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豪爽勇猛的武松,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人物,他叫张嘎,13岁,人称小嘎子。他是作家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的'主人公。

  板书:小嘎子

  你了解《小兵张嘎》的故事内容吗?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摔跤吗?

  板书: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1.正音,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3.思考:小嘎子和胖墩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老师适当板书

  三、品读课文,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品读小嘎子

  1、用直线画出描写小嘎子的句子,说说体现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进一步细细品味。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出示句子1]

  (1)[此句指导理解]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嘎子的机灵?点拨:“手疾眼快”看出他——[机灵];小嘎子为什么“不跟他一叉一搂”?这又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对手很强,所以小嘎子就不跟他一一搂,可见嘎子的确是富有心计、聪明!]

  (2)指导朗读,读出嘎子的机灵。[先个别读后齐读]

  ●起初,小嘎子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出示句子2]

  (1)[此句指导理解]从哪些词语最能体会到这一特点?

  [点拨:“使巧招”、“下冷绊子”可以看出嘎子有心计,“猴儿似的”可以看出他的动作敏捷,灵活。]

  (2)指导朗读,读出嘎子的灵活。

  ●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出示句子3]

  (1)[引导]嘎子沉不住气了,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想象说话]同学们仿佛见到一个怎样的嘎子呀?[争强好胜]他争强好胜,时时刻刻想把对手打败,即使到比赛的最后,他还想使巧招!他使出了什么巧招呢?[用脚腕子去钩胖墩儿的腿]你看,小嘎子的的确确很机灵,很有心计。

  (2)指导朗读,读出嘎子的机灵、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先指名读后齐读]

  (二)品读胖墩

  1、学生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小胖墩的句子。

  2、交流: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句子,进一步细细品味

  ●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相应出示句子]

  (1)[指名读句子]

  (2)这对手有什么特点?(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他也是一个摔跤的惯手,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等词语。]

  走进文本,我们认识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一个争强好胜、聪明机灵,一个身体壮实、憨态可掬,!

  (三)领会人物描写方法

  思考:文中主要抓住人物的什么方面来表现这两个人物个性特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作者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等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刻画了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就使我们好像看到了人物的动作,听到人物说的话,整个人物形象仿佛就站在我们的眼前,栩栩如生。)

  四、放飞想象,练习

  1、理清文章脉络

  嘎子和胖墩儿都是摔跤的惯手,他们旗鼓相当。从开始对阵到揪在了一起,处处看出他们的勇猛,请大家读读这几个句子。

  ●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

  ●他们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三抓两挠地揪在一起。

  ●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输了!

  2、思考:现在就你的了解,小嘎子摔跤输了,而且摔得是仰面朝天,你觉得他此时此刻心里会怎么想?会对胖墩说什么?

  3、学生交流

  4、老师:小嘎子当时到底怎么说的呢?儿童小说《小兵张嘎》中,小嘎子摔跤失败后说的一句话:“慢着!”小嘎子脑门上哄哄冒火,又羞又急,“咱们是三盘两胜,这一回就归你啦?——还有两盘呢!”“又三盘两胜啦,你可真会耍赖!好,三盘就三盘!”

  4、根据你对小嘎子的了解,抓住嘎子的动作和心里,请你接下去写你心目中的第二次摔跤的片断

  (1)写

  (2)交流

  (3)建议回家看电影《小兵张嘎》

  板书设计:

  22、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

  小嘎子:聪明机灵争强好胜……

  胖墩儿:憨厚、诚实……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 诗歌鉴赏品味

  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

  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教案07-01

语文长征教案12-02

语文教案12-01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09-12

语文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