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05 12:54:4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常用【9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常用【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船的演变,体会人类的智慧和科技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逐段阅读,扶放结合,引导自学、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船的演变,感悟人类的智慧与社会的发展。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

  重难点、关键: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船的演变。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17船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学习课文1、2自然段,认识船演变的最初阶段。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1如果让你出去旅游,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为什么?

  2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导入 新课。

  4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

  2分段指名读课文。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5指名强调识字重难点。

  (1) 字音

  棍 喷 稳 舰 扁

  (2) 字形书写

  喷 舰

  6回到课文,同桌合作练习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找一找:船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变化?

  船的演变:树干——筏子——独木舟——有了船桨——帆船——把桨装在船尾的大轮上——蒸气机带动轮桨——原子能发动机

  四学习课文的确1、2自然段,了解船的发展变化。形式

  1具体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文中介绍了船的哪几种发展形式

  ?各有什么特点?

  (3) 朗读这段。

  2小结学法:默读课文——找出船的发展形式——弄清各自特点——认真读文体会。

  3学法导读,放手自学第二自然段。

  独木舟:又快又安全,可以放东西。

  配船桨:走得更快。

  帆船:借助风力跑得快。

  五总结课堂,初步感悟。

  1学生齐读课文1、2自然段。

  2说说:你从船的这些演变中,体会到了什么?

  3设问,引导课后自学:接下来,船的发展又经历哪些变化呢?请大家课后继续读文,并查找有关船的其他资料。

  4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17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的内容,了解船的演变。

  2体会人类的智慧和社会的发展。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各种船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文中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导言: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船的几种发展形式,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学法导读,自学课文3——5自然段。

  1回忆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1)指名介绍学法。

  (2)教师强调:默读课文——找出船的发展形式——弄清各自特点——认真读文体会。

  2同桌合作,运用学法自学课文3——5自然段

  3独立填写自学反馈表。

  船的发展形式多样

  特点

  体会

  4指名反馈:展示、介绍表格中填写的内容,评议。

  (1) 船尾大轮上装桨:轮子转动就能走

  (2) 蒸汽机带动轮桨:速度更快。

  (3) 原子能发动机:大、先进(客轮、货轮、军舰

  油轮、潜水艇……

  5总结感悟。

  (1) 教师引读板书内容,加强感知船的演变过程是日益先进。

  (2) 思考、交流:从船的演变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人类的智慧与探索;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

  (3)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拓展激励,结束课堂。

  1拓展:说说你知道哪些船?向大家介绍介绍。

  2激励:正是因为人类的聪明才智、不断探索,才使得船从一根树干演变成为今天豪华的客轮、庞大的货轮,威武的军舰,神奇的潜水艇。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相信同学们也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勤奋努力,为祖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3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18祖冲之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冲之对科学的执著与探索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抓住重点字词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重点、难点、关键: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18祖冲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通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2读好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祖冲之对月食发生的时间的研究。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月食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认识人物。

  板书课题 介绍祖冲之。

  二读通课文,学习文中生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读文,并标出段落序号。

  2从文中找出本课生字新词,读读认认。

  3分段指名读课文。

  4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5认读生字词。

  (1) 字音

  资 证 州 置 剩 准

  (2)字形

  敲 剩

  6 同桌互读课文。

  三读好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祖冲之的一件什么事?

  3指名反馈,评议、补充。

  4学生根据提示,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1) 祖冲之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

  (2) 祖冲之用事实向人们证明月食是自然现象。

  5指名分段,评议。

  (1)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2) 第二部分:4——6自然段。

  6男女分段比赛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祖冲之对科学的执著探索。

  1教师导言:祖冲之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在这一篇课文中主要讲他研究什么呢?(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

  他为什么想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又是怎么研究的?结果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想。

  3交流。

  (1) 研究的原因:人们的愚昧——发生月食慌作一团,认为月食不吉利。

  (2) 研究的过程:刻苦认真——翻阅、分析、研究、验证。

  (3) 研究的结果:清楚月食发生的原因,准确推算月食发生的时间。

  4指导朗读。

  五总结课堂,设置导读。

  1谈谈:读了课文1——3段的内容,你对祖冲之又有哪些新的了解?

  2学生发言。

  3教师导读:祖冲之经过努力准确地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后,又是如何让人们相信月食是一种自然现象呢,请大家课后继续读文、思考。

  4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18祖冲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祖冲之对科学的热爱与执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

  课前观察月亮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2说说:人们刚开始是怎么看待月食的?祖冲之又是如何去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的?

  3学生齐读课文1——3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祖冲之对科学的热爱与执著。

  1导读:祖冲之又是如何让人们相信月食是一种自然现象呢?

  2学生自由读4——6自然段。

  3交流。

  (1) 人们的愚昧,不相信月食是自然现象。

  (2) 祖冲之对月食的胸有成竹,对科学的坚信与执著。

  4分角色读书4、5自然段。

  5结合朗读,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坦然、处置、皓月当空、灯火辉煌”——体会祖冲之的平静,及当时环境与月食现象的反差,感悟科学是不容置疑的。

  6学生读6自然段。

  7引导想象:众人为什么全呆了?你知道他们当时的心里回想些什么吗?

  8学生自由发言,体会:愚昧的人们面对真实的科学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心里。

  三总结全文,拓展了解。

  1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2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

  3拓展延伸,了解月亮的变化。

  4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19看门人的魔镜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安东尼制作显微镜的认真、执著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安东尼的认真与执著,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

  2体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重难点、关键: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安东尼的认真与执著。

  2引导学生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

  课时划分

  两课时

  19看门人的魔镜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通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大意。

  3理清文章段落,学习课文本、1、2自然段。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实物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观看实物,导入 新课。

  1教师出示显微镜,学生认识。

  2说说:显微镜有什么作用?

  3你知道显微镜是谁发明的吗?

  4介绍安东尼,导入 新课。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教师导读:那安东尼是怎么发明显微镜的呢?大家自读课文。

  2教师出示有关阅读要求。

  (1) 正确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2) 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读读记记。

  (3) 找出你不理解的词语,想想问问。

  3反馈生字学习情况。

  4分段指名读课文。

  5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理解段落。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弄清题意。

  (1)“看门人”指的是谁?

  (2)“魔镜”指的又是什么?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谁的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了安东尼由于自己的爱好,用玻璃磨制镜片,经过反复实践研究,制作成了显微镜,看到了各种微生物,因此闻名欧洲。)

  4学生根据提示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1)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简介安东尼第一个看到了微生物。

  (2) 第二部分:3、4、5、自然段。安东尼由于自己的爱好,用玻璃磨制镜片制作成了显微镜。

  (3) 第三部分:6——12自然段。安东尼用显微镜看到了各种微生物闻名欧洲。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认识安东尼。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读了课文,你对安东尼有了哪些了解?

  3小结,引导感知安东尼身份的平凡与看见微生物的伟大。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五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19看门人的魔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安东尼制作显微镜的认真、执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导入 新课。

  1出示文中生字新词,开火车认读。

  2全班齐读。

  3说说:第一个看见微生物的安东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体会安东尼制作显微镜的认真、执著。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3——5自然段。

  2思考:

  (1) 安东尼有什么爱好?

  (2) 安东尼是怎样制作显微镜的?

  3交流。

  (1) 安东尼的爱好是磨制镜片。

  (2) 安东尼由于自己的爱好,很快学会了用玻璃磨制镜片这门手艺,他心灵手巧,磨制出比芝麻大一点点的镜片,把镜片镶在铜片或银片里,并为此做了个架子,装上两个平行的镜片,就做成了一架精美的显微镜了。

  4从中你认为安东尼是一个怎样的人?(心灵手巧、勤奋向进)

  5有感情的读3——5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体会显微镜给安东尼带来的影响。

  1提纲导读,合作学习。

  (1) 认真默读课文6——12自然段。

  (2) 安东尼通过显微镜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给安东尼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 说说;从中你认为安东尼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交流。

  (1)了解显微镜下的发现,体会安东尼制作显微镜的认真、执著。

  a安东尼通过显微镜发现了什么?

  B指名读7、10、11自然段,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认真、执著。)

  C安东尼是通过怎样的观察才成为第一个看到微生物的人呢?学生读6自然段。体会安东尼的认真、执著。

  D抓关键句,体会安东尼的认真、执著。

  “他喜欢把自己观察的东西放在显微镜下几个月,仔细看上几十次、几百次。”

  (2)感悟显微镜下的发现给安东尼带来的成就。

  指名说说这些发现给安东尼带来的成就,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齐读课文第8、9、12自然段。

  理解“各国科学家更是从心底感激他,感谢他使人类的眼睛更锐利。”(句中的“他”指谁?为什么说“他使人类的眼睛更锐利”?

  有感情的读12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深刻感悟。

  1学生齐读课文内容。

  2说说:从安东尼制作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认真执著、勇于实践、不断探索。)

  3谈谈;读了课文,你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4教师小节。布置作业 。

  板书设计 ;

  用玻璃制作显微镜

  19看门人的魔镜 人类的眼睛更锐利

  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20海底世界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抓住段中重点词句来理解朗读体会,了解海底世界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与物产的丰富,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重难点、关键

  1体会海底世界的特点。

  2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课时划分

  两课时

  20海底世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文中描写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的部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海底世界的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出示几幅大海的图片,引导欣赏,感受美。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来形容大海的美。

  3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试读课文。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交流。

  4通过刚才的朗读,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语文教案 篇2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草原的风光,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学习了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想象。

  (2)谈谈对这组课文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借物言志,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词语的含义等。)

  4 除此之外,在学习上你还有其他的收获,说一说和同学们共同分享。

  【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

  教师感情朗读《浪淘沙》,学生边听边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猜猜作者。

  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

  【在教师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通过到课外查找诗词,及对这些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也助于语文视野的开阔。】

语文教案 篇3

  通过《夜莺的歌声》的教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教学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4、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二、学情调查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交流读后印象。

  过渡: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争取讲得和故事一样精彩。

  四、把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1、再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空行。想一想:“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送情报的?

  2、重点读课文的一、二部分,看看“夜莺”是怎样迷惑敌人,为敌人带路和怎样与游击队联络的。

  3、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可在准备的基础上分小组讲,讲后评价,主要看是否把握了故事的基本内容。

  设计意图:抓住主线,理清脉络。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全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默读全文,抓住主线,要求学生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从而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联系上下文,初闻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教师出示:“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问:“‘沉寂’是什么意思?”

  教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读,体会体会。

  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战斗刚刚结束,树木、房屋被破坏,空旷的花园里空无一人,死一般的静寂。

  ⑵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三到第十九自然段,两生上台演一演军官和小夜莺,从对话中去体会、去品味。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小夜莺把问话故意岔开,避免了正面回答,看似一副糊涂的样子,却有着格外清醒的头脑。

  “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小夜莺巧妙的回答,既保护了群众,又痛骂了敌人。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小夜莺的乖巧、机智。

  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做到了“口而诵,心而维”,边朗读边揣摩,从中体会到这是有意吸引敌人的歌声。

  2、自问自答,理解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教师出示:“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同桌练习一个问一个答,扩大了训练面,人人都得到了训练的机会,学生各有所得。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当“向导”的角色,引领学生比较:“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他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展开讨论。

  3、比较异同,破译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四人小组讨论歌声的作用有何不同,破译歌声的含义。结合语境,让学生探究既然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为什么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出小夜莺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发出信号后仍继续唱歌,同时也表达了他临战前的兴奋。

  4、探究寻根,深挖歌声。

  ⑴齐读课文第五段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教师出示:“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那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叫有什么两样。”

  ⑶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探究寻根,表面赞扬宛转的歌声,实则颂扬小夜莺勇敢、机智和热爱祖国的品质,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设计意图:夜莺的歌声是课文的一条红线,抓住夜莺歌声的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夜莺歌声的含义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以读引说,迁移运用

  文章以浓重的笔墨谱写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而对游击队员的描写则着墨极少,这给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练说:“战斗胜利了,几个游击队员围着小夜莺,。”

  设计意图:教师抓住这一语言“空白”,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语言情境之中,去朗读,去感受,去想像,贴近书中的人物,与他们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地称赞了小夜莺,在语感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2、阅读其他的小英雄的故事。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14夜莺的歌声 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

  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以动物为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的四篇文学作品和“语文园地”。既有同一作家写不同动物,又有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全组共编排了《白鹅》《猫》两篇精读课文,《白公鹅》《母鸡》两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体会每一种动物的不同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比较文章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初步体会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配合本组专题语文园地也相应作了安排——“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爱的动物,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我的发现“引导学深发现作家的语言特点,体会作家表达喜爱之情的特别方式。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这一特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教学目标

  1、学认生字35个,学写35个;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45个;学习摘录笔记,结合单元主题理解和积累词语、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进行感悟,提高阅读的能力;通过读书感受到动物的可爱、可敬;使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

  3、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进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特点的。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五、教学建议

  《猫》猫是常见的家养小动物,绝大多数学生见过猫,不少学生还养过猫,因此在教学本文时,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在教学本文时,要注意围绕“人爱猫,猫亲人”这一情感主线,引导学生读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味词句,将读、说、悟、写融为一体,将学生的语文实践落到实处。

  《松鼠》学习第一部分,启发学生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你从哪几方面体会到松鼠的美丽、讨人喜欢?然后,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朗读课文,感受松鼠的美丽,同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

  《白鹅》教学时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读的主旋律是鹅的“高傲”。它的高傲不令人生厌,而是引人发笑、饶有风趣,因此,朗读的'情感基调是趣味性,要读的妙趣横生才好。

  《白公鹅》要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的特点,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着读《白公鹅》和《白鹅》这两篇课文中内容相似的部分,让学生领略同一个意思用不同方式表达的奇妙。

  语文园地中的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按排。将“我的发现”——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穿插在课文的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寻找规律。“日积月累”中的内容重在诵读,不必过于在理解上下功夫。

  六、课时安排

  《白鹅》2课时《白公鹅》1课时《猫》1课时《母鸡》1课时《语文园地》3课时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自主探究识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们为什么感激这个小姑娘”。

  3、理解并积累成语“筋疲力尽”“隐隐约约”,练习口头或书面造句。

  教学重点:

  感受小姑娘临危不惧、遇难不慌、能冷静、冷静、急中生智求生的乐观精神、不屈勇气。

  教学难点:

  懂得遇到困难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要勇敢的面对。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

  师:《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行驶在

  海上的轮船倒霉与礁石相碰,海水迅速涌进船内,船沉了。许许多多的人在巨浪翻滚的海面上苦苦

  挣扎,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不到10岁的小姑娘,她正大张着嘴,猜一猜,她在做什么?”

  2、师:听到这,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同学质疑)在歌声后面加上“?”

  3、过渡:是啊!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敢唱歌?为什么要唱?这“歌声”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去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假如有不会的词语可以问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词

  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

  倒霉、挣扎、筋疲力尽、绝望、聚拢、妇女

  触礁、雾气笼罩、继续、突然、追寻、一根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析:《识字1》是一篇“看图学词识字”。8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和景象:“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总写春天给人的感受,“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则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具体描绘出春天的美丽。8个词语排列整齐,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目标

  1.认识“万、复”等13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留心观察春天景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词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趣,进入春天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会唱的同学可以唱一唱

  2.同学们,你们认为春天在哪里呢?同学们说一说

  教师板书课题。

  二、看图学词,感知春天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

  2.你能用完整的句子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大家吗?

  3.图中有什么鸟?它们各自在做什么?

  黄莺在唱歌,我们可以用“莺歌”来表示;燕子在跳舞,我们可以用“燕舞”来表示。教师相机出示词卡──莺歌燕舞。(指名学生朗读,小组赛读,齐读)

  图中的黄莺和燕子表情怎样啊?你们能读出它们的快乐吗?(指名读,齐读)

  4.细心的你还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教学“柳绿花红”、“冰雪融化”、“百花齐放”。

  5.聪明的你能从无声的图中听到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泉水丁冬”、“百鸟争鸣”。学生朗读。(如果学生说听到“莺歌”要肯定学生)

  你认为这两个词该怎样读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提示“泉水丁冬”要读出流水声的清脆;“百鸟争鸣”要读出许多鸟儿都在啼叫,“百”是重音)

  6.齐读上述六个词语:“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7.这些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表示动物们、植物们都醒了,这便是──(教师出示词卡“万物复苏”,学生读:万物复苏),这让我们感到──(教师出示词卡“春回大地”,学生接读:春回大地)

  三、朗读词语,抒发情感

  1.多媒体分别出示文中词语描绘的图画,学生以四字词语抢答。

  2.与喜欢的小伙伴合作朗读。

  四、总结全文,师生共读

  1.春天的图画五彩缤纷,春天的声音变幻无穷,让我们一起用优美的词语来赞美多彩的春天吧!师生齐读8个词语。

  2.比一比,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8个词语背下来。

  五、识字交流,写字指导

  1.课件呈现8个词语,让学生找出13个要求会议的`生字。你会认吗?学生尝试自我认读。

  2.同桌互读,交流认字方法;互考,互相辨音,看谁读得准。注意“苏”是平舌音,“柳”是边音,“冰、丁、争、鸣”是后鼻音。

  3.游戏:燕子报春。让学生当“燕子”,课件随机出现生字(生字放进以“春”字为背景的各式漂亮的窗花图上),要学生随口正确读出生字。

  写字指导:出示生字,同学观察

  4.说说书上田字格里的生字哪个最难写。

  重点指导“万”字,教师具体范写,着重强调“横折钩”运笔过程的轻重和笔势的变化。

  5.学生自写课后生字,教师指导,展示评议。

  六、实践活动:找春天、说春天、画春天

  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里找春天。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样的色彩。在找春天的过程中听到哪些声音,用上一些词语,完整地说给大家听,也可以把找到的春天画下来。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实实在在让学生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充分朗读,让他们经历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自悟与交流,思考与想像,感知内容与领悟情感,理解语言与积累语言的过程,从而锻炼他们的各种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感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赏读。通过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2、能够读通、读顺、读好课文。能够了解武夷山的位置与风光特点。能通过想象,体会作者所描写的意境。

  3、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愿意和同学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能用自己的话,大胆地向他人介绍武夷山的风光。

  教学过程:

  一.谈武夷,畅快交流

  师:你们知道我们福建省最著名的风景区是哪吗?(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北部,方圆70平方公里,山不高有高山之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的美誉。

  你们去过武夷山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武夷山?(说你对武夷山的感受。说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是的,武夷山峰峦林立、气势磅礴,既有醇厚古朴的原始大森林风貌,又有造化神奇的俏丽英姿,是融雄浑、古朴、俊秀于一体的一方圣土,是回归大自然的胜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武夷山。(板书:武夷山)齐读课题,学习生字:武夷

  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武夷山吗?这么美丽、神奇、雄伟、迷人,那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武夷山”。(板书:美丽)知道这时该怎么读课题?指名试读,生齐读课题,感受美丽。

  二.看武夷,情趣识字

  聪明的小朋友们,美丽的武夷山欢迎你们。(课件展示图片)

  不过进入武夷山之前,得过生字宝宝这一关,你们有信心吗?

  指名读

  开火车读

  三.游武夷,学习课文

  1.聪明的小朋友们都和生字宝宝交上了好朋友,想带着他们一起去美丽的武夷山旅行吗?看着课文,静静地听老师读。(课件配乐)

  (可以让想发表感受的学生谈。)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这么美的课文,听着就让小朋友们陶醉。自己静静地读一读,看看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就把这个自然段多读几遍。

  2.读好了吗?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从第一自然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武夷山的位置、溪水环绕、弯曲回转)

  第一段:学习“溪水环绕、弯曲回转、水道、福建省西北部”(课件图片展示,看图理解)

  武夷山九曲溪,顺流而下,山沿水立,水随山转,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临水可望山,登山可望水。正是所谓的“曲曲山回转,山山水抱流”

  这幅景象美不美,谁来美美的读(指名)

  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

  第二段:课件展示课文,指名学生读

  能用课文中的语句说明武夷山的山“造型奇特”吗?读句“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能读出“造型奇特”吗?

  你觉得武夷山的山还像、、、、、、、、、

  武夷山不仅造型奇特而且山势险峻,你从哪里看出武夷山山势险峻

  理解“山势险峻”,看课件图片理解。读句“最险的是大王峰,从峰底向上有人工开出的石阶,一直通向峰顶。”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山势险峻”吗?

  武夷的山岩石峻峭、巍然屹立,造型奇特。大自然的山更是形态万千,你们看这就是著名的“象鼻山”。知道为什么叫它象鼻山呢?还有许多的山峰都没起名字,你能为他们取个名字吗?想取好名字吗?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山”在这些图中也可以称作“峰”,如:“玉女峰、大王峰”;小一点的,还可以叫“石”、“岩”,如:“鹰嘴岩”、“晒步岩”“开屏石”。(课件展示)

  第三段:武夷山除了山美,还有什么也很美?课文第几自然段写了

  学习“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溪水很静,静得想一面镜子,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课件图片展示)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武夷山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读读,写清的句子。怎么读出清?读读写静的句子,怎么读出静?读给你的同桌听,谁来展示?

  练习句式: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

  山很高,高得( )。

  第四段:理解“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徐徐、入诗入画”。指明读,默读体会。

  学习句式:到武夷山游览,可以爬山,也可以坐竹筏。

  ( ),可以( ),也可以( )。

  四.赞武夷,展示才华

  太美了,“美丽的武夷山”!听着你们的读,我们都有一种入诗入画的感觉。

  武夷山旅行社要招聘一些小导游,想试试吗?来我们一起看看“招聘启示”。

语文教案 篇8

  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

  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讨论式、启发式、分析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现在提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潮是什么潮?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描绘钱塘大潮的文章《观潮》。

  二、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周密,字公谨,宋代人。听录音,疏通文意。对照注释,解释下列重点字词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

  回答问题:

  1、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段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本段的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揣摩体味

  熟读全文的第二了三文四自然段提出疑背问,回答揣摩与体味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问。問題點

  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并回答问题:

  1、这两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每段主要从侧重于哪些方面描绘钱塘江大潮?

  2、阅读文后的《酒泉子》,它描绘的.内容本文哪个自然段中有详细的描绘?

  3、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人们看钱塘江大潮的原因有哪些?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客观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你对此有何看法?如果你是当地的负责人,在今天,你又将如何利用好这一旅游资源?如何更好的实现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且将《酒泉子》这篇文章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梳理本文的知识要点。组织学生进行识记导入新课讲授知识要点,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组织学生学习知识要点组织学生朗读全文,指导、点评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组织学生识记重点知识。

  课后记:本文应该从修辞上入手,帮助学生理清全文的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力求让学生通过文字的解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及比喻句的练习。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比喻句。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把第一节课认写的生字卡片读一读。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风和日丽,我们一起去爬山,好不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青山绿树之中(实物投影:青山绿水的照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评析:一方面为了激发兴趣,一方面为了给讲“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做好铺垫。]

  2.快听(课件放万座青山重叠的静止图片,播瀑布的声音)是什么声音?(生猜)

  [板书:瀑布]边板书“瀑”边引导学生观察“瀑”字的书写笔顺。

  3.让我们在默读中走进课文,边读边想象:这个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第一小节)

  1.回答这个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板书:美)

  2.再来听听瀑布的声音,你来读读下面的两句话。(生自由读)

  课件:好像浪涌上岸滩,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风吹过松林。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3.哪个说得更准确?

  4.在课件上再添上:还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自由说)

  5.就听这声音,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瀑布。(生自由说)

  6.能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7.师生对读:还没看见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背诵)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渡语:瀑布就在不远,想看吗?我也想,我累得走不动了,你们去看,待会儿告诉我瀑布什么样?(引导读2、3小节)

  [学生可以随便汇报2或3小节中的任意一个。]

  (第二小节)

  1.瀑布什么样?

  2.课件出示句子: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3.快用你的语言形容一下,我特别想知道到底什么样?(生自由说)

  4.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如:白银说的`是什么?)(生互相解答)

  5.课件:(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读读,你感觉到了什么?读出来。

  6.课件: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你又有了什么感受?比读。

  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课件:瀑布图片)

  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一段。(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你觉得他像白银,还像什么?

  这是从哪儿看的情景(从正面看的)[板书:正面。帮助识记]

  过渡句:瀑布还是什么样的呢?(读第三节)

  1.质疑:你有什么不太明白的问题吗?

  (如:“珍珠的屏”什么样?等)

  2.“屏”指的是什么?联系你生活中见到的事物,你觉得__________像“珍珠的屏”。(如:下雨时,屋檐流下的水像珍珠的屏。)

  3.这段里你还喜欢哪一句?

  生读,师出课件:时时吹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4.你们喜欢吗?也来读一读。

  5.男女生对读:男生读:时时吹来一阵风,女生读: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6.你们读的真美,让我们来看看这人间仙境吧!

  (课件:如烟、如雾的珍珠瀑布)

  老师配乐介绍词:你看那清水从高高的崖口奔涌而下,在青山的衬托下似玉带、似白银、似银丝从天上悬垂下来,那姿态宛如圣洁的仙女,宛如一串串银白的珍珠。冲下来的水流在下边溅起无数水汽,随风飘舞,时常还能见到缤纷的彩虹。

  7.面对美景,你想说什么?(生自由说,最好说出“伟大”)

  8.出课件: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你想读哪句话?(引导生读出感叹的语气)

  9.这是从瀑布脚下仰望瀑布,(板书:仰望,引导背诵)

  (引发联想)

  (1)同学们,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瀑布脚下,你能看到什么?

  (如:看到下面清清的水,水里五颜六色的沙石……)

  (2)你能感觉到什么?

  (如:感觉到小水珠洒在我的脸上,凉丝丝的,非常舒畅、高兴等)

  (3)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配着音乐,欣赏着美景,来歌颂它吧!

  (齐背《瀑布》)

  用诗来赞美她真是:(生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课外拓展

  同学们,我知道你们还收集了许多有关瀑布的资料,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四、总结

  你们喜欢瀑布这一大自然的美景吗?可你们知道吗?现在由于地下水匮乏,许多的瀑布都开始了断流,要想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看到这一美景有什么好办法?我还没想明白,你有什么好建议?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赶海》教案11-24

语文试讲教案09-05

语文《荷花》教案09-24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