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习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习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习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认识荷花美。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析题:谁见过荷花?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简介有关荷花的知识。)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1。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2。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3。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
4。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通过拼音认识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3。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①我看荷花
讨论:看提纲;给课文分段。
2。总结:第一段(1,2)写“我”一进门就闻到花香。
第二段(3)写荷花美丽、我爱荷花。
第三段(4,5)写“我”看着满地漂亮的荷花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五、总结学法。
1。回忆旧知:上一课我们学过《放风筝》,属于什么课文。(看图学文。)
2。提示方法:我们该怎样去学习?(①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②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③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第二课时
一、分组读课文,读后评议,指导朗读。
二、细读课文,深究文意。
1。精读第1部分。
(1)教师读第1自然段,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去看荷花?这里指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清香)
(2)自读第2自然段: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找出书中有关语句,用“”画下来。
(3)再看图:图文对照,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叶、荷花的样子?(提示:①你看到荷叶怎么样?图上的荷花有几种姿势?②“我”到荷花池边,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再仔细看什么?)
(同座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说、再集体说)
(4)质疑:
①荷叶是什么样的?书上怎么写的?出示幻灯片,读读比比:
A。分析比较上述两个句子,体会课文句子的写法。(第2句描写荷叶的具体形象。“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把荷叶写活了。)
B。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碧绿重读;挨挨挤挤读慢……)
C。课文题目是荷花,为什么这里要写荷叶呢?(为了更好地突出荷花的美。)
②池塘里的白荷花是什么样的?课文用了哪一种句式写出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A。这个句式说明了什么?(白荷花的样子多,花姿不同)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B。“才”“全”“还”表示什么?(花“刚开”“全开”“未开”。)
③还有哪些词表现了白荷花的颜色美?姿势美?(想想、画画、议议。)
(5)出示挂图:瞧,这就是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教师指图口述):一眼看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我们看见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的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已开放,露出了嫩黄的`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待放;有的还未绽开,刚吐花蕾。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来游去,岸边丝丝垂柳轻拂着水面,像一位老爷爷,看着自己的爱女——满池荷花,不住点头称赞: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
(6)练习:①刚开的白荷花()。
②全开的白荷花()。
③将要开的花骨朵()。
小结:这段从颜色、姿势两方面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美。
2。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活的画”?
(2)“看作”是什么意思?(当作)
(3)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请用“”画下来。
(4)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这么多……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千姿百态,“看看这很美……那也很美”——朵朵荷花都非常美丽;“如果……可真了不起”——难以做到更显其美。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强烈的喜爱之情。
3。自学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象:当作者陶醉在荷花盛开的美景中时,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象?
(2)(再次出示图)学生看图个别说,再集体说。(教师可出示幻灯进行点拨:①“我”变荷花的情景;②风起时,“我”和满池荷花舞蹈的情景;③风过后……④蜻蜓、小鱼告诉我……)
(3)思考:为什么“我”由看荷花却情不自禁地变成了荷花,而蜻蜓和小鱼还要和荷花说上一阵悄悄话,是什么原因让荷花对人、物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荷花清香四溢、洁白无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4)第5自然段主要说什么?它对第四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提导书写生字。
五、作业:①抄写生字词;②背诵课文;③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幽暗、惬意、包罗、参差不齐”等词语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变化,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培养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领略国画的内在美,提高艺术修养,初步形成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复述课文,理清思路。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研读有关国画常识的语句,体会画竹的内涵。
课时:1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竹影》的作者是,他是我国xxxx和,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原名,共有文学、美术、音乐等著作一百多种。长于漫画与散文,漫画有《》,散文作品有《》、《》、《》、《》等。
初读课文,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惬意()蘸()水门汀()口头禅()
徘徊()撇()参差不齐()幽暗()
丰硕()朱砂()
借助工具书,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三个词语造句。
释义:
惬意:幽暗:
疏密:包罗:
参差不齐:口头禅:
造句:
1、搜集鉴赏绘画作品,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2、再读课文,将预习中的问题记录下来。
遇到的疑难问题:
初读课文的感受:
[课堂学习]:
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今天我们学习丰子恺的《竹影》,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一、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师生共同纠错,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在文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小伙伴们充满童趣天真烂漫的句子。
2、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3、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4、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课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三、探究体验:
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爸爸看到了。他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思考爸爸是怎样一个人?谈谈你对爸爸教育方法的看法。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一些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等游戏,结合画竹影的文意,你认为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声朗读5、6自然段,回答问题: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
投影出示句子:“中国画像符号,西洋画像照相。”指导理解。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
2、默读课文,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
1、预习出题: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生字。首先通过读课文,勾生字、画生词、读带生字的句子来熟悉生字,再通过和熟字比较字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记忆生字,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出一份有关字词方面的试题。如:
⑴ 读准字音方面,可以出给生字选择读音、判断对错或把音节补充完整的题目。
⑵ 认字方面,可以出词语连线搭配的题:
阿姨 看玩具汽车 闪着 妈妈的手
妈妈 售货 抢着 说
小兵 买药 拉着 光芒
⑶ 根据字形,可以出猜字谜的题:
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他们,鼓励他们,肯定他们。
2、交换做题:
出好题后,分成小组交换做题。
3、互评互改:
做完后,互相批改,再作出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当你们面对自已想要的玩具时你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故事看看故事中的小男孩是如何做的。
二、读中感悟
学生分成四大组,进行合作学习:
1、初读感悟:
分小组自由默读或朗读,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互说感受,体会情感。
2、听读感悟:
学生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3、质疑讨论:
小组互相质疑,把最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写下来。再通过读解决问题。
⑴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说说你的理由。
⑵ 售货员阿姨是个怎样的人?
⑶ 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三、积累运用
1、词语积累:
药品 礼物 柜台 玩具
富裕 专心 目不转睛 兴奋的光芒
2、你家有什么玩具?你能写出他们的名称吗?
四、实践活动
你准备怎样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写几句自己的打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通过学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3、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他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教具准备
自己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作者的简介)
三教学过程
(一)解析课题,激趣导学
你认识怀丙这个人物吗?汇报一下资料。
(二)指导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读生字,熟读记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2)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质疑训练。
2、自学反馈:请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三)读课文,了解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1、请七个人读书,大家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组内交流汇报,达成共识。
3、全班反馈,如下。(略)
4、读读这七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再分组讨论,围绕着“捞铁牛”这件事,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有关系,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加强组内合作学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提出能把铁牛捞上来。
第二段(3~6自然段)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第三段(7自然段)讲这个和尚就是出色的工程家怀丙。
5、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说这段话。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读懂词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捞?谁捞?怎么捞?)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把你读懂的'内容说一说。(结合质疑,解决问题)
2、出示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1)和尚要试试,你说他有没有办法,从哪儿看出他有把握?用“——”画出这个句子。
(2)从“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看出了什么?
(3)指导朗读这句话。
3、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为捞铁牛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找四个人分别读这段话,每人一句。
(2)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概括句意,(最好用四个字)组内共同讨论学习。
4、出示句子。
(1)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摸清位置)
(2)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找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13个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猫的资料。(比如猫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什么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挂图。
2.认识猫。
(家猫、波斯猫)
3.学生介绍猫。
4.师予以师纳。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
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5.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学习生字词
(一)自学生字词后出示生字卡读、记。
(二)形近字练习。
虑( )稿( )要( )
虚( )搞( )耍( )
三、学习课文
(一)理清条理
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2.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希段:写大花猫小时候很淘气。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学生A: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师引导: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朗读: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学生B:读懂了小猫很勇敢,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师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可爱来。
学生C: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师引导: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2.归纳引导。
(1)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猫,你会怎么评价它?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舍老生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
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3)你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
(喜欢、喜爱)
(4)大家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五、小结
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思考·练习第1题。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学习形声字的方法。
2、积累词语,激发学生积累的欲望。
3、练习使用标点符号。
4、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学会把话写清楚,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学习形声字的方法,三种标点符号的使用。
难点:让学生学会把话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投影出示,让学生拼读生字,朗读韵语,在读中发现字的特点。
2、根据小泡泡提示,让学生说说泡、饱等六个字的特点,并具体说说左边的偏旁跟字义的关系。
3、让学生认一认字条中的其他生字,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照样子说说几个声旁是“包”的字,试着认一认。
二、日积月累
(一)读读记记
1、出示词语,让学生自由读,说说有什么发现。
2、同桌对读,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3、解疑:重点解释“六神无主、八仙过海、九牛一毛”的意思。
5、做游戏:师生、生生相互说数字对词语。
(二)我会填
1、出示范句:你为什么不说话呢(?)
我家的`院子里有一棵龙眼树(。)
你打扮得真漂亮啊(!)
2、学生朗读,感知这三种句式的语气。
3、出示练习,学生填写,朗读。
(三)我会写
1、出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评一评:谁说得好,好在哪里?
3、比一比:有条理地把几句话连起来说,看谁说得有条理。
4、写一写:把自己说地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开动脑筋,学会想问题。
2、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积累学生的识字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难点: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得有条理。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1、自读短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解决。
2、合作:小组交流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3、议一议:你认为老爷爷应该听谁的?为什么?
4、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5、如果遇到这种事,你会怎么做?
6、编故事,演故事。续编故事,再演一演,或者按自己的想法重新编《骑驴》的故事,再演一演。
二、展示台
(一)识字交流站
1、小组合作:把自己认识的生字介绍给小组成员,说说自己识怎么认识的?
2、全班交流。
(二)故事会
举行讲故事比赛。
1、主题:动脑筋。
2、以小组为单位,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3、比一比:谁说得最好。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亲爱的孩子们,5.1放假七天里,你都欣赏到哪些美丽的风景了?
我现在特别想和大家一同来分享我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你们愿意吗?那就闭上你们的小眼睛,仔细听一听哦,闻一闻呀,用心感受她们的芬芳与美丽。
桃花粉红粉红的,风儿轻轻柔柔的,小朋友的脸通红通红的。。。。。。
谁来说说你眼中的美丽风景?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世界多美呀,板书:世界多美呀并指导学生书写:世、界、美,并识记“美”。
2、出示词串
先睡着后来醒
小鸡世界黄乎乎
啄呀啄呀很久
天空树木小河
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
翅膀一撑叽叽叽地叫慢慢站
世界多美
2.读词语的要求:第一边读正确,第二边读出画面。
3.质疑导入新课:
“世界多美呀”这句话是谁说的?世界美在哪儿呀?自由的读读课文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交流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围绕文本进行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世界美在哪儿?你是从课文哪些词语或句子知道的?
2、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进行。
交流第二段
(出示句子)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1)你觉得世界美在哪?(色彩)句中哪些词是表示颜色的?
(2)“蓝湛湛”表示天空怎么样?生活中,你见过蓝湛湛的什么?你还见过绿茵茵的什么?
(3)老师特地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语作为礼物送给你们:
黄灿灿绿油油红彤彤
金灿灿亮晶晶白花花
(4)是啊!世界多美呀!小鸡们想去看看这美丽的世界吗?[
欣赏景色图片。老师有个要求:看完以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你看见“--------是---------------”好吗?
(5)在你们的眼里世界多美呀!除了这些景色你还看见了那些景色?谁能发挥你的想象力来说说?
3、是啊!引导看课题--------------世界多美呀!但它是在蛋壳里是怎么看见的呢?谁来告诉大家。
3、在读中感受它的吃力。
4、是啊!小鸡经过自己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看见------引导学生读(天空、树木、小河)
5、让我们把这激动人心的美丽的一刻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指导有感情地背诵。
6.亲爱的小鸡们,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会怎么做?
四、交流第三自然段
1.蛋壳中的小鸡跟你们一样吗?谁来读给大家听?
2.引导学生朗读,在读中理解它的迫不及待。评价;听完后,你感受到小鸡非常想出来吗?
3.你们能把小鸡这种急切、兴奋的心情读出来吗?
5.边读边做动作。现在,我们也来做只小鸡,做做出壳的动作。
过渡:终于慢慢起来了啊!小鸡看到如此美丽的世界后,会说些什么?
五、交流第四段
1、我们看看小鸡到底怎么说的?齐读第四自然段。
2、谁愿意当当这只小鸡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世界?
六、交流第一段
在我们的眼中,在小鸡的眼里,看课题-------世界多美呀!但是一开始小鸡就认为世界这么美的吗?快读读第一节。
1.请学生说,并板书:黄乎乎
2.引导学生朗读,抓住“先……后来”睡、醒了、看见、想这些词语了解小鸡孵化的活动变化。
3.质疑:它怎会认为世界是黄色的呢?渗透小鸡在鸡蛋里怎样孵化的小知识。(孵化21天才出生,看见的是蛋壳)指导有感情朗读。
6.出示词语,指导背诵。
七、看板书,总结全文。
1、结合板书,师述:小鸡还没出生前,看到的世界是黄色的.,出生以后,它发现世界原来如此美丽!世界是蓝湛湛的,是绿茵茵的,是碧澄澄的。。。。。。
2、亲爱的孩子们,你觉得这个世界美不美?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说说你的体会。
3、师总结:是啊!世界多美呀!美在风景优美,美在我们生活中的点滴中。比如美在同学间的互相帮助,美在每天对长辈的一声问候,美在主动捡起一张纸屑,美在许许多多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亲爱的孩子们,只要你仔细观察你就发现我们的教室、校园、同学、老师等等的一切原来都是那么的美丽。
语文教案 篇8
一、忆一忆:
1、在《红楼梦》里,大观园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是谁倡议成立的?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成立的?诗社的名字叫什么?他们第一次诗赛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举行的?诗赛的题目是什么?谁取得了第一名?
2、大观园成立的这个诗社有几名成员,分别是谁?
☆参考答案:
1、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37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38回)
2、海棠社成员名单:
稻香老农(李纨)、蕉下客(探春)、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菱洲(迎春)、藕榭(惜春)[7人]
二、说一说:
1、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
2、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又悟得了哪一点?
3、听了香菱的感悟后,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
4、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
三、品一品:“香、黛论诗”
1、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
v“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名言)
2、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
v“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名言)
3、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
v“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v“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v“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议一议:
1、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大家认为怎么样,为什么?
3、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吟月》之三阅读题
1、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他名(),字(),号(),又号()、()。
2、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_____”,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4、《红楼梦》里当时在场看到这首诗的人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你认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v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
v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紧扣咏月诗题。
v最大的特点:切合自己的身世,借月咏怀,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感情(才华虽难埋没,但一生孤苦、幽怨、寂寞、可悲可叹!)。
五、思一思: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个片段?
★引导:
1、回顾红楼里香菱的故事。
2、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径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3、脂砚斋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明确:曹雪芹写香菱学诗的目的↓↓
v在《红楼梦》所描绘的诸位女子当中,香菱位居《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v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v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她的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
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里面不懂的字词。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
一、导入:PPT出示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1分钟。
二、导读《观沧海》
(一)题解:1分钟
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听《观沧海》朗读。
2、学生齐读《观沧海》。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见课文注释)。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见课文注释)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见课文注释)。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见课文注释)。至,(见课文注释)。
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
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踢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三 、导读《次北固山下》
(一)题解:5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常年在外漂泊,思乡之情浓重。(以放学留堂不得回家为喻)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A、古代是诗歌分类。
B、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次北固山下》朗读。
2、学生齐读《次北固山下》。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雁”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次,见课文注释。客路,见课文注释。行舟,行驶的小船。潮平,潮水涨满,似乎与两岸齐平。风正,风又顺又和。悬,挂着。残夜,见课文注释。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达,到达。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主旨:借停舟北固山下所见, 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享受。
(五)背诵这两首诗歌。7分钟。
四、布置作业:1分钟
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熟读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出来。借助参考书,尝试归纳诗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的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字词和诗歌大意,当堂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教学步骤:
一 、简要复习第一节内容。2分钟
1、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古代诗歌常识。
二 、导读《钱塘湖春行》
(一)题解:1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及出处。
见课文注释,补充:任杭州刺史时作。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钱塘湖春行》朗读。
2、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4分钟
水面初平,见课文注释。云脚低,见课文注释。暖树,见课文注释。不足,见课文注释。乱花,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朵。才,刚刚。没,遮掩。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写诗人春游的地点和湖上风光。
颔联: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描绘早春到来时西湖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景灵韵生动。
颈联:表达了诗人游春的丰富感受,喜悦之情溢于文字。
尾联:突出描写了湖东的白沙堤,这里绿杨成荫,为诗人最爱。
主旨:通过描绘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五)欣赏诗歌。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2、赏析中间二联。
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早莺,暖树, 新燕,春泥,乱花,浅草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回答)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三 、导读《天净沙 秋思》
(一) 题解。3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号 东篱。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配乐吟唱的。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天净沙 秋思》朗读。
2、学生齐读《天净沙 秋思》。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1分钟
昏鸦,见课文注释。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3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前三句写景,渲染悲凉气氛。
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主旨:借一幅深秋晚景图的描绘,抒发了他乡游子深沉的思乡愁绪和孤独寂寞的'情怀。
(五)检查背诵诗歌。5分钟
(六)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10分钟
四 、作业:1分钟
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思考《次北固山下》“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准备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欣赏精彩诗句。归纳字词。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教学步骤:
一 、复习。24分钟‘
(一)背诵四首诗歌。4分钟
(二)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10分钟
(三)以《钱塘湖春行》分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分钟
(四)作练习题,巩固字词音义、诗歌的作者姓名、字、号、朝代,诗歌体裁,以及诗歌内容。8分钟
一、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
A.沧海(cāng hǎi) 碣石(jiē shí) 绿水(lù shuǐ)
B.竦峙(sǒng chì) 灿烂(càn làn) 浅草(qiǎn cǎo)
C.潮平(zháo píng) 归雁(guī yàn) 沙堤(shā dī)(
D. 啄zhuó春泥 萧瑟 sè 枯藤téng 澹澹zhàn
二、为下列诗句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行不足( )A.脚B.够C.充分
2.没马蹄( )A.沉没B.没有C.遮掩
3.昏鸦( )A.黑色B.昏迷C.黄昏
4.星汉灿烂( )A.银河B.星星C.星和月
5.次北固山下( )A.一次B.停泊C.游
三、填空
①《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②《钱塘湖春行》描绘早春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④《次北固山下》点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文学常识填空。
①《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②《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③《钱塘湖春行》选自 《白氏长庆集》,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姓名),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
二 、赏析精彩文句。(讨论回答)10分钟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诗歌的悲凉气氛不相符?
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前三句只是列举了景物,和诗歌的主题是怎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三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10分钟
四 、作业:1分钟
课后熟读这四首诗歌和字词解释。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赶海》教案11-24
语文试讲教案09-05
语文《荷花》教案09-24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