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16 07:38:2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锦集(3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树立保护祖先的摇篮的.意识。

  三、课前准备:有关原始森林的图片,字词卡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一 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 摇篮是干什么用的?你的摇篮又在哪 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

  二 点题教学

  1 通读课文,回答“我们祖先的摇篮是哪里?”(原始森林)

  原始森林?原始森林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吗?谁来说说

  出示图片

  荫掩蔽日的大树,遍地的奇花异草,清洌的甘泉,林木苍郁两岸绿色峰丛高耸,其间崩塌巨石累累,石上布满藤萝树木。谷地忽宽忽窄,两岸锥峰时高时低森林覆盖疏密不定,地下河明暗流交替出现,时而流水清澈,时而乱石峥嵘,构成了幽深静谧神秘肃穆的原始森林景观。蜿蜒曲折莽莽苍苍,林中古树、吊藤、飞禽、走兽,天然原始,阴森恐怖。

  2 带着对神秘大森林的好奇,读一读文章第一小节

  说一说,大森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试试动手画一画这美丽而神秘的摇篮

  三 识字教学

  1 指导学生朗读中注意“始、曾、掏、吗、逮、蝈”等生字

  2 认读含有生字的句子,进而认识生字

  3 出示文中生字,学生反复读一读

  4 给生字组词,教学书写

  注意:始是女字旁,引导学生复习识记女子旁的字,如:姐、妈、好、奶等

  意、思、想都是心字底,指导学生写的时候把心字写扁一点,另外复习心字底的字

  曾不易写好,教师可以示范着写

  远和忆可以分类指导

  5 完成习字册

  四 知识拓展

  教师读一读,关于人类进化的文章,给学生以知识的拓展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书感悟到找朋友和种树之间的联系,明白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第1自然段

  1.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看。

  2.(出示幻灯片:插图1<一半>)师口述第一自然段内容。

  设问:你们愿意到小熊家去吗?(不愿意)

  为什么不愿意去呢?(那儿是个荒岛)

  3.你从哪里知道“是个荒岛”呢?(第1自然段)指名读第1自然段。

  引导理解“荒岛”:荒岛会是什么样儿呢?(什么也没有)谁愿意来黑板上画一画。

  4.这只小熊住在这座荒岛上,看看他的表情,想一想他的心情(感受)怎么样?(不高兴,孤零零)

  引导理解:“孤零零”就是怎么样呀?你能想象出小熊孤零零的样子吗?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出示幻灯片:课文第1自然段)

  5.让我们来把小熊孤零零的心情给读出来。(齐读第1自然段)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过渡:小熊是多么希望自己身边能有朋友啊!小熊怎样才能找到朋友呢?

  (出示幻灯片:插图1<强调另一半的“云”>和句子:云呀云,我怎样才能找到朋友呢?)

  (1)指导:没有朋友心里多着急,多难过,谁来读好这句话?

  (激励学生进行挑战读:谁能读得比他好一点儿?再好一点儿?)

  (2)评一评:谁读得好?你是怎么读好的?(“连忙”要读出感觉)

  (3)学习生字:(出示生字卡片)谁来教大家学会这两个字?

  “连”——强调“走之底”的半包围结构字的书写规则:从里到外。(范写,学生书空)

  “忙”——强调“竖心旁”的'笔顺:左点、右点、竖。(范写,学生书空)

  (4)一起来读好这段话。(出示幻灯片:课文第2自然段)

  2.(出示幻灯片:插图1)云儿想告诉小熊什么呢?小熊明白了?,它到底明白了什么呢?找出书中的句子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的第1句)

  出示句式(幻灯片): 来到这儿,说:“ !”

  四、学习第6自然段

  1.过渡:小熊以前孤零零的,没有一个朋友,现在有了这么多可爱的朋友,他高兴极了不停地说 (引读) 。

  (转过身听学生高兴的声音,捂住耳朵看学生高兴的表情)

  2.面对此情景,小熊除了高兴,还会想些什么呢?种树与找朋友有关系吗?这个问题你现在明白了吗?聪明的同学会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荒岛 → 漫山遍野,绿树成荫

  (没有朋友) (有朋友)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在三、四自然段中,通过官员们与曹冲不同的称象方法的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把一个聪颖、质朴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曹冲的称象方法是用5句话说明的。第一句是总写。第二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方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方法。

  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知识,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文章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法设计:

  为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时应采用实验法。

  课前准备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小石子秤或天平、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介绍曹操和曹冲,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懂得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处理课后作业,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8.称象

  (二)讲读课文。

  1.范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讲读课文

  ①指名朗读一段

  提问: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什么?

  板书:官员、曹冲

  提问:什么人称官员?

  ②指名朗读二段

  提问:这头大象怎么样?(又高又大)

  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

  指名读句子:“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

  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提问:官员们议论什么?“到底”什么意思?

  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又……又……到底”

  师: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③指名读三段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板书:造秤称象

  秤称象肉

  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板书:称不出伤害象

  指导朗读

  ④指名读四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曹冲想出称象办法)

  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读四段:

  读、画:用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什么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指名逐句朗读

  画批:按称象步骤用…画出有关动词

  板书:赶、沉、画、赶、装、沉、称

  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方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板书: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出示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一条线。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上( )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 )减去( )船上的石头。最后把几次称得的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⑤指名读五段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提问: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3.观察插图

  思考: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与课文哪段内容相符合?(重点观察曹冲的动作、神态)

  口述画面内容

  (三)朗读全文。

  讨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板书:动脑筋、想办法

  提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其一,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其二,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二)练习。

  1.读一读,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①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二句加了“直”字,“直摇头”就是不住地摇头,说明曹操认为官员的称象方法太笨拙,很不赞成他们的意见)

  ②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第二句加了一个“才”字,“才七岁”是只有七岁或仅仅七岁的意思,强调曹冲年龄小,但遇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③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二句加了“到底”二字,“到底”有多重就是究竟有多重,“到底”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师:第二句在“摇头、七岁、多重”前边分别加了“直”、“才”、“到底”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指导用“直”、“才”、“到底”三个词造句

  2.把下面句子意思写具体

  ①大象又高又大。( )

  ②教室真整洁。( )

  3.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4.练习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精选】08-30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精选)08-09

语文教案(经典)12-23

[精选]语文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