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9 11:39:19 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合集】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目标预设

  1、 掌握汉字的笔顺规则,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 学习带两点水和雨字头的生字,我解部首的意思。

  3、 加偏旁组新字,辨析形近字。

  4、 通过扩词、造句、编故事,丰富词汇,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5、 阅读短文《雾》,想像雾把自己藏起来是什么意思。

  6、 总结认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认字。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书写大比拼 1、 出示生字:雾露雹冰冻凌江河泛 2、 读一读,看看这些字各有什么结构特点? 3、 这些偏旁和生字有什么联系? 4、 你能将它们写漂亮吗? 5、 咱们来比试比试。

  二、变字小魔术 1、 你能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的字吗? 2、 学生尝试变字。 (在变字小魔术中,孩子既复习了生字,又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比一比组组词 1、 下面的`字娃娃长得很像,你能将它们分清楚吗? 2、 咱们多给它们找几个朋友吧。 (帮助孩子分清字形,不写错别字,归类复习效果良好。)

  四、我来说一说 1、 出示句子: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 2、 你能依照例子说说吗? 3、 学生练习造句。

  五、想一想再分类 1、 读读下面的词语:雹、霜、雾、露、雪、河、海、冰、江、冻 2、 这些词语中,许多词都是好朋友,请你给它们分分组。 3、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可按部首分,可按水的形态分,可按这些事物在哪里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这个星期,水娃娃和风娃娃成了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水娃娃还要请我们去它家做客呢!

  二、编故事: 1、 老师讲述《小溪流的歌》 2、 引导学生思考:小溪流的家在哪儿? 3、 小溪流为什么不停地奔走? 4、 出示彩图:提示问题,学生根据提示编故事 5、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有谁?山泉娃娃从哪儿来?山泉娃娃在干什么?

  三、天气播报站 1、 每天天气都在变化,你怎么知道冷暖情况的? 2、 老师播报天气预报。 3、 天气预报讲些什么内容?(风力、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 4、 想一想,听准听懂天气预报有什么好处? 5、 老师模拟第二天的天气预报,你觉得明天天气如何?

  四、自读短文 1、 雾孩子也来和咱们交朋友了,我们一块儿认识它吧。 2、 有不认识的生字吗?想办法解决。 3、 读完短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4、 生活中,你见过雾孩子吗?它和你捉什么迷藏?

  五、拓展学习:欣赏短文《雪娃娃》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小公鸡和小鸭子》是一篇童话,主要写了小公鸡和小鸭子是好朋友,小公鸡帮助小鸭子吃到了草地上的虫子,小鸭子又救了落水的小公鸡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懂得伙伴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这篇童话语言简明易懂,学生借助图画读几遍就能了解大致内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以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不同习性,小鸭子嘴巴扁、会游泳,小公鸡嘴巴尖、不会游泳。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篇幅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虽有点长,但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可读性强。要引导学生通过角色对话,读中想象,读中思考,读中感悟,不仅懂得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不同习性,还能体会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从而受到启发,懂得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伙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句子,理解词语。

  2.识字,写字。

  【学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3.学生观察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样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认识吗?(出示小鸡和小鸭的图片。)喊喊他们的名字,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板书:小公鸡小鸭子

  2.结合图片,说说是怎么认出他们的。(他们长得不一样。嘴:小公鸡尖嘴,小鸭子扁嘴。脚:小公鸡脚趾分开,小鸭子脚趾间有蹼相连。)

  3.继续板书“和”,揭示课题。

  4.齐读课题。“和”在题目中是什么意思?("和"表示事情发生在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那么,小公鸡是怎样对待小鸭子的?小鸭子又是怎样对待小公鸡的?)

  二、识记生字,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一读,遇到不熟悉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检查生字。师:小公鸡和小鸭子带来了一些生字朋友,你们能读准它们吗?

  出示生字词:

  Kuàir zhuō jí zhí yān sǐ tōu tōu de hū shēn

  一块儿 捉不到 急得直哭 淹 死 偷 偷 地 忽然 身边

  (1)指导朗读,注意读准儿化音“一块儿”;“ 偷偷地” 中“地”读轻声;“身边” 的“身”读前鼻音。

  (2)指名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

  (3)开火车朗读。

  (4)齐读。

  3.趣味识字。

  (1)用转转盘的方法识字:也-他-地。

  ①转盘游戏读生字。

  ②指导书写:“也”是独体字。跟着老师书空笔顺:横折钩、竖、竖弯钩。出示生字“他”“ 地”,与“也”字进行比较,找出变化。(这两个字左窄右宽,“也”字的`起笔要收,要有避让。)

  认识部首。注意第三笔是提,不是横。

  ③教师范写,学生描红,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④反馈、评价。

  ⑤组词。

  (2)说说自己识记其他字有什么好办法。

  “河” :左右结构,用部件组合法记字形,左边三点水,右边“灯”字去掉火字旁(丁),在横下加个“口”字,(可)。书写要点:①整体位置,左窄右宽。②部件位置:三点水,第一笔靠右,二、三笔对齐。

  “哥”,巧记:两个“可”字放一起,注意第一个“可”的钩去掉。书写要点:上下两个“口”字右边压竖中线。

  (3)教师范写,学生仿写。

  (4)听后评议,相机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着生字词再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3.出示填空。

  (1)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块儿出去玩,小公鸡在草地上__________,小鸭子__________。小公鸡就捉虫子给小鸭子吃。

  (2)小鸭子到河里____________,小公鸡也到河里,差点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救了他。

  四、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也、他、地、河、哥”。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开火车读课文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图文结合,了解内容

  1.老师范读第1自然段,学生跟读,指导读好儿化音“一块儿”。

  2.结合插图,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问题。

  ①小公鸡和小鸭子来到什么地方?

  ②他们一块儿做什么?怎么样?

  ③谁帮助谁干什么?

  (2)说说小公鸡是怎样捉虫的。他捉到了很多虫子,心情怎样?(高兴极了。)

  (3)指导朗读,读好句子"小公鸡找到了许多虫子,吃得很欢"。读出高兴的心情。

  (4)小鸭子为什么捉不到虫子?(小鸭子的嘴是扁扁的,脚有蹼连着,不容易捉到虫子。)

  (5)想象:小鸭子捉不到虫子,会有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句子"小鸭子捉不到虫子,急得直哭"。读出着急的语气。

  (6)想象对话:小公鸡捉虫子给小鸭子吃,小鸭子会说些什么呢?

  (7)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8)填空:这是一只()的小公鸡。

  3.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交流:小公鸡和小鸭子又来到哪里?小鸭子为小公鸡做了什么?

  (2)小鸭子对小公鸡说了几句话?都是什么意思?(两句话。两个意思:①小鸭子要到河里为小公鸡捉鱼吃。②小鸭子不让小公鸡下水。)

  (3)指导朗读。小鸭子会怎么劝小公鸡?读出劝说的语气。

  (4)小公鸡为什么捉不到鱼?(小公鸡的爪子是细尖的,无法拨水。小公鸡不会游泳,也就捉不到鱼。)

  (5)出示句子:

  句1:小公鸡不信,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

  句2:小公鸡不信,偷偷地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

  ①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②加了"偷偷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中读出了什么?(小公鸡是悄悄跟着的,小鸭子不知道小公鸡下了水。)

  ③有感情地朗读有加点字的句子。

  4.学习第4自然段。

  (1)小公鸡不听小鸭子的劝告也下水了,结果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2)小鸭子是怎样做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鸭子奋力抢救小公鸡?(忽然、听见、飞快)

  (3)比较句子。读一读,比一比。

  句1:小鸭子游到小公鸡身边。

  句2:小鸭子飞快地游到小公鸡身边。

  ①这两句读完后,你的感受一样吗?你从加点字中读到了什么?

  (小鸭子奋力地游,速度很快,他很着急。)

  ②有感情地朗读有加点字的句子。

  ③小鸭子捉鱼给小公鸡吃,小公鸡遇到危险时,小鸭子赶快去救。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鸭子?

  5.观察插图,想象对话。

  小公鸡被小鸭子救了以后,心里会怎么想?他会对小鸭子说什么?小鸭子又会对小公鸡说什么?

  填空:小公鸡________地对小鸭子说:“鸭子哥哥,谢谢你。” 小鸭子________说:“_________。”

  6.小组合作表演这个故事。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请两位同学分别读小公鸡和小鸭子说的话,大家齐读叙述部分。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图画中的意思读出来。

  2.小朋友,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①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不同习性;②我们要像他们一样互相帮助。)

  四、布置作业

  1.演一演。和同学一起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2.讲一讲。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5 小公鸡和小鸭子

  捉虫子

  小公鸡 互相帮助 小鸭子

  捉鱼、救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语文教案-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说明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属历险小说类,重点是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鲁滨孙孤独无助,面临的是严酷的生存问题。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课文叙述鲁滨孙在荒岛上选择合适的容身地方:有水源、有树阴、能防野兽,盖起简陋的住所,解决了生存的重要条件——居所。描写鲁滨孙“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解决了生存的必要条件——食物。通过这些叙述,展现了主人公的聪明才干和坚强的意志。

  在荒岛上生活,还要面对被野人屠宰的恐惧,这也非常惊险。发现野人的脚印,“恐惧万分”“不安的心情”,并不是说鲁滨孙胆小,而是突出遭受野人宰割的恐怖。

  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一个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建议

  1.本课是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读一读“阅读提示”,再按要求读课文,多读几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然后,读课文重点部分第二至八自然段,讲一讲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最后,交谈一下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

  2.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因此,应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重点部分,练习讲述鲁滨孙荒岛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3.《鲁滨孙漂流记》属于历险小说类。记叙探险、历险的故事,以“险”扣人心弦,情节跌宕曲折,向来拥有众多的读者。尤其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奇”与“险”相结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魅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源,学完课文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还可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从而使记事的作文写得比较有条理、比较具体。

  2、学会在很多事情中选取一件事情作为习作的材料。

  3、提高参加假期活动的认识:参加活动能使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才干,了解社会,丰富.写作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选取材料,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得有条理。

  教学难点:把事情写具体。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谈话引入,激发.写作兴趣。

  回忆暑假中,你有哪些有趣或者有意义的事情。

  二、学生口述暑假中的活动,小组交流。

  例如:学校组织的;小队活动情况;家务劳动;外出旅游等。

  三、明确本次习作内容。

  1、投影出示习作内容:写一件暑假中自己经历过的或看到、听到的事。

  2、指导学生选取一件事作为习作材料:

  (1)什么事情比较容易写:亲身经历、印象深刻。

  (2)什么事情写出来别人喜欢看:高兴的、有趣的、新奇的、有意义的……

  3、学生思考,选材。

  四、投影出示“习作要求”: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语句通顺。

  1、引导学生默读“参考习作”,结合要求具体讨论分析。

  事情的起因:稻子成熟可以收割了。

  事情的.经过:一家三口下田割稻,爸爸妈妈动作熟练,我使劲赶还是落在后面。

  事情的结果:我经受了劳动,体会到了“勤劳的可贵”。

  2、想想自己要写的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准备怎么写。(同桌议论,教师请两三位学生讲讲想法,作指点。)

  3、学生交流,讲评,教师.总结。

  五、开始.写作。

  学生先拟草稿,教师巡视。发现写得好的片断,指点大家学习。

  第2课时

  一、学生继续习作,教师指导。

  指导要点:学生习作是否能够确定比较好写的事;写的时候能否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明白。

  二、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参与其中,挑选较好与不够好的典型作文各一篇,准备交流。

  三、交流讲评。

  学生上讲台读作文,同学评议,教师小结。

  四、按习作要求修改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五、写作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准备

  1.课前查找有关朱自清生平事迹的介绍。

  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质疑导学

  1.出示课题,释题。“匆匆”是什么意思?

  2.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课文中讲的是什么匆匆?是怎样的匆匆?等等。

  3.把课题“匆匆”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三、品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

  1.学习第1段。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开篇三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一些周而复始的现象,教案《语文11册教案》。由此,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激发兴趣。

  2.学习第2段。读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思考:在这句话中,“一滴水”和“大海”分别比喻什么?如果去掉“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可以吗?为什么?“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学习第3段。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你读懂了些什么?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谁能照样子补充上几句?全班交流。感受时间来去匆匆。

  4.学习第4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此时作者想到了些什么?文中的“做些什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做,什么贡献也没有”来说体会,谈感受。)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谈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有所作为。)

  5.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学完课文的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6.同学之间交流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在品读课文时,除了读懂课文内容外,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从阅读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

  五、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

  2.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3.仿照课文写法,写写你对时间的感觉。

语文教案 篇7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有诗一般的境界。在朗读时可把“课文变形”了读,即把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这种变形将美的语言显示得更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

  教学步骤:

  一、分角色读课文

  二、复述故事情节

  三、别出心裁读课文

  1.教师:作者说,他是带着写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这篇童话的`语言是优美的、简洁的、凝练的,像诗一样;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讲究含蓄、讲究节奏等等。

  下面我们把这篇童话的有些段落“变形”了读,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同学们来感受一下是什么效果。如:

  ·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变为: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变为: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2.讨论:文句这样“变形”后,你读起来的感觉有何不同?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自主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水窖、作孽”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导致“真正的愤怒的原因,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祖孙俩如何对待水的句子,能抓住人物的一系列动作品悟人们对水的珍视。

  3、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缺水状况,懂得应该珍惜有限的水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导致“真正的愤怒的原因,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祖孙俩如何对待水的句子,能抓住人物的一系列动作品悟人们对水的珍视。

  学生准备:

  查找有关我国水资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出示句子:在我生命里曾流淌过一碗水,是这碗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

  1、指名读句

  2、生读句质疑。

  3、齐读课题:真正的愤怒。

  二、整体感知

  1、轻声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碗怎样的水?

  2、生交流。

  3、补充媒体资料:西北龟裂的大地。

  三、深入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想想祖孙俩是如何对待水的?边读边划,体会水的珍贵。

  (1)她双手捧着碗,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走到我面前说:“走远路渴了吧,快喝了吧!”

  ①想象读句。

  ②变幻人称,做动作读句分角色读(板书:视如整个生命)

  ③这是一碗多么珍贵的水啊!我们看见——出示引读(屏幕)

  (2)这时我才看见在屋子和苗圃之间有一眼水窖,水窖设有坚固的木盖,木盖上牢牢地锁着一把大铁锁。

  理解词语:水窖

  指导朗读,板书(视如珍宝)

  (3)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特制的大瓢,在每一颗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那动作好像是在轻轻地抚摸睡梦中的婴儿。

  (4)引读祖孙俩对待水的句子。

  2、理解祖孙俩将水视为生命。

  师:在这里想要有水师多么不容易呀,听到水落地的声音,老妇人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喊了声……

  (1)理解词语:作孽

  (2)重点学习小姑娘“救水”的句子。

  (3)边读边划出小姑娘“救水”的动词。

  (4)指名读,要求读出姑娘急切的心情。

  (5)从小姑娘的这些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把水视如生命。让我们再次走进大西北来体会一下水的珍贵吧。

  播放视频《美丽的大脚》片段。

  3、理解水孕育着生命、希望。

  (1)读到这里不禁让我们想到了村口那绿绿的.苗圃,读读这段话,能结合你读懂的课文内容说说对于这片土地意味着什么吗?

  (出示第2节)

  交流随机板书(孕育希望)

  (2)用孕育希望的水洗脸,难怪老妇人喊:“作孽啊!”

  深入理解词语:作孽

  4、对真正愤怒的理解。

  师:现在让我们看看一碗水为什么会带来真正的愤怒。

  师引读句子:

  (1)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特制的大瓢,在每一颗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那动作好像是在轻轻地抚摸睡梦中的婴儿。

  (2)她双手捧着碗,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走到我面前说:“走远路渴了吧,快喝了吧!”

  (3)我被眼前这一切惊呆了,一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良久,我们才从小姑娘的口中知道,这村周围黄河大堤旁的小树苗都是那位老人家培育出来的,这水窖也是老人家挖的。前年大旱,水窖里也难以存住水了,为了让刚载上的小树苗存活,老妇人翻山越岭到二十余里外的地方去挑水,不料半路上一脚踏空,瘸了一条腿。

  (4)老妇人叹了一口气,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我小气,这样热的天,我的苗圃一天才用一瓢水,你们不知道缺水的苦,这样糟蹋水,我心疼呀!”

  四、全文,心灵表白。

  1、:一碗水对于祖孙俩是(珍贵)的,他们把这一碗水(视如珍宝、驶入整个世界、视如生命)对于作者来说也是(珍贵)的,因为是这碗水使他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同样我们也深深地受到了教育,他给了我们一个警示,敲响了节水的我警钟。孩子们,下面就请你把最想说的话写出来。

  2、写话,交流。

  板书设计:

  29、真正的愤怒

  视如珍宝

  珍贵视如整个世界孕育希望

  视如生命

  教学效果反馈:

  细节描写是的一大特点。教学时可分为三个小目标逐层加以落实。首先,通过读文品句,体会西北地区饱受缺水的状况,让这些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有初步感知,为后文作铺垫。其次,在细节研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体会到感受那里人们对水的极度珍视,进一步理解祖孙二人的行为。最后,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将自己对“真正的愤怒”的理解写下来,从而升华主题。这三个环节内在有着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且层层递进。教学中,在细节描写的部分,应让学生有充分研读的时间,并充分表达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予以点评,并归纳方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16

【精选】语文教案06-23

语文教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