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三年级教案3篇(必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英语三年级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英语三年级教案1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李四光是怎么问问题的。
2、了解童年的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四、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旅行、考察、秦(qn)岭、流域(y)、遗(y)迹、研究、震(zhn)惊
三、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C、完整地齐读课文。
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抄写。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各两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A、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三、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四、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五、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总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六、拓展延伸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这方面材料。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7、奇怪的石头
震惊世界
小时侯
发现问题
长大后
勇于探索
小学英语三年级教案2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
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
5.分角色朗读课文。
6.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郊,步,或,散,敢,者”
2.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作业讲评。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作业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2)令人惋惜。()
3)抬着头向上看。()
2书写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板书:
两只粉红一只深红
三只灰雀惹人喜爱
来回跳动婉转歌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1)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
4课堂练笔: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时想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板书:5灰雀
(惹人喜爱)
不见了捉
焦急放回
列宁小男孩
喜爱
小学三年级上《灰雀》练习题
《灰雀》练习题1:
一、看拼音写词语:
()外()步胸()()孩
一()()者()是面包()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地说()地歌唱
()/()/
三、填空,再想想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灰雀在枝头()唱歌,()惹人喜爱。
2.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1.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2.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给文中带点词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2.写出文中的数量词:
3.从哪些地方看出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
4.你喜欢哪些动物呢?为什么?
《灰雀》练习题2:一、听写词语
搜集、郊区、散步、桦树、胸脯、饭渣、遍地、勇敢、可惜、低头
二、辨字组词
郊()惜()低()渣()
校()借()底()查()
三、近义词
可惜——肯定——严寒——
四、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我从这句话中读出————————————————
我能用上面带点的词语说一说我平时喜欢做的事:—————————————
五、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列宁或小男孩儿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我真想对你说:“————————————————”
六、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去了?”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儿问灰雀?
七、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小学英语三年级教案3
一、学习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二、教学重点:
1、积累、背诵名言名句。
2、阅读《闻鸡起舞》。
三、教学难点:
学会用熟悉的人写一件事。
四、学习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五、教学课时:
四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四、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事情发生的时间
事情发生的地点
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三、动笔起草
1、下面就请大家动笔打草稿,把自己熟悉的人身上值得写的事写下来,注意着重写清楚该人在这件事中的举动、表现。
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
四、修改誊写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2、师生共同评议。
3、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4、誊写习作。提示格式及书写字迹要求。
5、写完后找机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描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样。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读文猜人
1、教师挑选几篇以同学为介绍对象的优秀习作,请作者隐去习作中同学名字,向大家朗读,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对被同学猜出了,且公认为描写准确的小作者加以表彰。
2、议一议,为什么该同学没说出名字而我们也能猜出习作写的是谁?
3、请作者介绍为什么能把同学介绍得如此准确、生动?
引导学生明确,要了解一个人平时要多关注他,做个有心人;写作时要用心回忆。
二、再读欣赏
1、请以其他人物为写作对象的优秀习作作者朗读习作。
大家听后议议评评。
2、教师朗读其他同学习作中的一些精彩句段,酌情评点表扬。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个句子都写了人物说的话,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3、从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这样的例子,并说说属于哪一种形式。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有些名人说过的一些话,闪耀着思想的光芒。积累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名人名言。
2、自己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交流各自课前搜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我会填
1、认真观察比较,发现每组的两个字有什么特点。(每组的两个字字形相近,容易混肴,要辨别清楚。)
2、进行形近字组词,提示:要看清楚,填正确。
3、填完后同桌互相交流。
4、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加以指导,学生自行订正。
四、成语故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故事,相互学习、指正。
6、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来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习作,你想表达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五、小结
同学们都应该像短文中的祖逖和刘琨一样,不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都应该勤学苦练,持之以恒。
【小学英语三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英语三年级教案01-06
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总结06-29
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总结01-09
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反思09-09
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0-19
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反思07-16
小学英语三年级教学计划05-17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01-18
【荐】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反思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