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10-07 10:59:1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必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5篇(必备)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至爱亲情,回报父母,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满文军的《懂你》,音乐结束后,老师简洁引入:“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我们去爱,母亲。今天,让我们走进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去感受那份纯洁的永恒的母爱吧!” (设计意图:利用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金色花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4.教师评价并设问:同学们要想读出诗歌的真正韵味,我们还需仔细探讨课文。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诗歌,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

  5.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自由回答。

  (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三)合作交流,品读诗歌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教师设问:这首诗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那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你认为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诗中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

  (投影: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的孩子,我读出了一位______的妈妈)

  回答:孩子 (活泼 可爱 机灵 顽皮等等)

  妈妈 (慈爱 温柔 美丽 勤劳等等)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会引导学生归纳出:在朗读这首诗时还应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并让学生从诗句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读准字音 停顿恰当 读出重音 读出感情

  ......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要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要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我不告诉你,妈妈。”……

  (要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调皮和对母亲的爱恋。)

  教师评价后,请一位同学结合我们对诗歌中人物的探讨来示范朗读,读后请其他同学从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方面加以点评。

  3.指名示范朗读,读后其他同学评议。

  教师评价:同学们的点评都很到位,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仔细品味,然后进行访读。

  4.出示课件:《金色花》配乐朗诵,学生欣赏。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孩子的口吻来读。

  6.学生分组朗读。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重在读。此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范读、品读、听读、自由朗读、分组读,在读的过程中揣摩诗意,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四)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刻理解主题。

  评价后,老师还有几个问题想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分成四个小组,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探讨交流。

  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什么还想妈妈保密?

  3、“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4、妈妈见了孩子,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这是什么口吻?

  展示探究结果,教师适当评价引导:

  1、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是无私的,他不求妈妈夸奖他求妈妈生活的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教师提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的碎花,象征圣洁而美丽。这时,学生不难得出,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

  板书:圣洁 美丽

  2、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是无私的,他不求妈妈夸奖他求妈妈生活的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3、妈妈 我

  做祷告时—————散发香气

  读书时————-- 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时————变回孩子

  求妈妈讲故事这样会给妈妈带来惊喜,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给妈妈带来快乐……

  4、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剧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都很透彻,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再次合作,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

  师生合作,再次深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共同探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作品的内涵,既突破了本文的难点,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五)拓展延伸

  写法指导:诗人想像孩子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借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这种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手法叫做借物抒情。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同学们,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泰戈尔笔下的孩子愿意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你喜欢这种回报母爱的方式吗,为什么?

  假如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美好的事物

  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妈妈,假如我变成了 。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明确,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回答。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及自身生活体验,齐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此环节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启了学生无穷的思维空间,而且通过学生的内心告白,再次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及回报之情。]

  (六) 总结概括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好好珍惜母爱,细细品味母爱,懂得去回报母爱以及关心过我们的所有的人。

  (连线,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与板书相照应,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此时,学生对本诗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七)板书设计:(出示课件)

  金色花

  我

  妈妈

  圣洁 美丽

  嬉

  戏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龙”这个主题分别讲述了“龙”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赋予它深刻的含义:龙象征着腾飞的中华民族,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龙的含义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想与目标:

  掌握生字词,并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

  根据文章内容续编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龙”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用诗歌的形式,通过爷爷、奶奶之口,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民族的龙文化;又借爸爸、妈妈之言,向我们介绍了当今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层层递进,让人既感到古代龙的神奇,又让人体味到现代龙的腾飞与发展,读了给人以自豪与振奋之感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龙不仅是古代中华民族的图腾,更是我们现代化中国的象征。中国人对龙的喜爱凝聚在无数的神话、建筑、诗歌、地名中,更把中国视为龙的化身。下面,我们就一起听听大人们是怎样评价龙的吧!

  2、老师感情朗读,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你仿佛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老师看到你们刚才听的非常的投入,你们能将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告诉我们吗?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你能结合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吗?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关于龙的神话、建筑、民俗,我国在工业、农业、科技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等。)

  3、感悟语言的美。

  这是一篇诗歌,听……(放课文的范读录音)

  同学们一定等不及了,也想读读这优美的诗篇,请你们打开书,利用手中的字典、结合课后的生字表解决生字新词,将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错误发音,指导个别字的发音。如“搅”(jiao)的读音。

  4、深入学习课文

  出示课件,指读:“长城好像在崇山峻岭中飞舞,它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它是巨龙留下的身影?”你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长城蜿蜒于崇山之中,形似聚拢;而更深一层的含义是说,长城是世界上伟大的`建筑,它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龙的传人的无穷的智慧和汗水。是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歌颂。)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画出喜欢的句子,在读中悟。找找其中的比喻句。

  五、小组交流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思路:

  (一)、复习上节课所讲的内容:

  1、爷爷、奶奶是怎样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民族的龙文化的?

  2、爸爸、妈妈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了当今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的?

  3、背诵诗歌。

  (二)综合练习:

  1、多音字:

  露:lu(露水)将jiang(将来)

  lou(露面)jiang(大将)

  2、近义词:

  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显露————(显现)

  伸展————(扩大)

  3、反义词:

  真真切切————(模模糊糊)显露————(隐形)

  伸展————(缩小)

  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

  龙舟龙灯九龙壁

  神龙口龙门九龙坡

  长城长江京九线火箭民族腾飞

  龙————中国的象征

  作业设计

  1、回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与《春潮》进行对比,感受两篇文章的不同风格。

  2、试着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排比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

  爷爷怎样说的?

  奶奶怎样说的?

  爸爸怎样说的?

  妈妈怎样说的?

  老师怎样说的?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①继续练习默读和朗读。默读争取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朗读要做到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了解联想与想像的基本常识,培养联想与想像能力。

  ③学习改写、扩写等方式,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

  二、教学设想

  本单元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故事,都属于文学作品,教读这些课文,可参考以下做法:

  ①重朗读指导,在朗读中品味与感悟。

  对内容较长的文章,可指导默读,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了解内容的习惯;对抒情性强的文章,可指导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深人体会文章。还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乐配画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深入感悟。

  ②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本单元文章内容都是虚构的,应该让学生懂得虚构作品与写实作品的区别。可尝试运用续写、改写、扩写等手法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尤其要保护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不要拘泥于一种固定答案,鼓励学生讨论、争辩,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深入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理解本单元文章内容是虚构的,但是反映的都是生活的真实、生活的本质,可引导学生讨论、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活,感悟文章深意,培养学生向往真善美的思想感情。

  ④引导学生扩展课外阅读。

  可在教读本单元文章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作品,如安徒生、格林的童话故事,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翻译本),《西游记》等等,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简说

  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蜜蜂引路》,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2.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测、阻”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证”是后鼻音。在写字指导方面,“论”的`右边不要写成“仓”,“试”的右边不要多一撇,“概”的中间不要写成“良”,“减”的左边不要写成三点水;要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

  3.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明确默读要求,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可采用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读,深入到词句或带着问题思考。如,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弄清楚作者试验的过程,然后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4.课文的描写处处体现着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作者严谨的作风体现在:课文的开头,作者用了“听说”一词。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因此这既成了“我”作试验的原因,也体现了“我”不轻信盲从的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听说”一词在这里的意思。捉自家花园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给蜜蜂做上记号,是为了好与其他蜜蜂区分;在两里外放飞,路稍远一点,更能说明问题;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是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等。这一系列试验过程,充分体现了作者做事严谨的品质。

  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试验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能不能少掉其中的某一个环节,通过这样的比较,体会作者科学的作风。作者不光是认真观察,而且用心思考。可提示学生注意“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不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心理,还体现了作者善于思索的品质。课文中的结论,作者有明确肯定的地方(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也有模糊存疑的地方(无法解释的本能)。

  这不奇怪,科学史上这种现象很多。教师可酌情给学生讲一讲法布尔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研究条件的局限,再结合参考资料的有关内容(也不一定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重要的不是要找到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要学习的是渗透在试验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对试验结论,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也可能会发问:那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是什么?超常的记忆力算不算蜜蜂能辨认方向的一个因素?但不管怎么说,作者能够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进一步说明他是一个严肃地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

  5.课后编排了资料袋,其中介绍了蜜蜂有趣的知识,(跳圆舞,摆尾舞),学生可以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照,也许还有新的发现。有条件的同学,学完课文后,可以再观察观察蜜蜂,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参考资料

  1.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从小生活贫困,15岁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初中教数学。一次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忽然在石块上发现垒筑峰和蜂窝,从此“虫心”焕发。他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本昆虫学着作,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10册之巨的《昆虫记》。

  2.探测高手:美国军方从1998年就开始进行两项研究,由美国蒙大拿大学的昆虫学家主持。一项是研究利用蜜蜂探测地雷并定位,另一项是利用蜜蜂探测生物武器。因为蜜蜂完全有条件成为名副其实的探测高手。首先蜜蜂有异常灵敏的嗅觉i比狗鼻子还强许多。其次它们还有惊人的记忆力,能够记住大量不同的气味。人们很容易训练蜜蜂飞向一种散发气味的物质,不管它是不是食物。而且蜜蜂还有一种特性,就是它们不仅能够记住自己闻到的气味,还能把这种认识传给自己的同类。换句话说,只要训练一只蜜蜂,就能使同它接触的所有蜜蜂都跟它一样“训练有素”。最后,蜜蜂还有一张王牌,就是它们基本上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都能生存。

  3.动物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科学家们利用蜜蜂和鸽子所做的动物导航实验,已经初步揭开了这两种动物导航的秘密。著名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用一系列实验测出了蜜峰的基本导航能力,证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18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诚实和信任比金子更重要的道理。

  4、懂得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和信任”作题目,想想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打电话”这部分内容,体味其中的蕴含。

  教学难点:以读带讲,以讲促读,读中感悟文章“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式:

  ①会讲《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讲一讲?

  ②为什么这个孩子的下场会这样的凄惨?

  ③小结:这个牧童不诚实,就得不到大家对他的信任。只有诚实,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④板书课题。下面大家共同来学习有关诚实和信任的课文。

  2、问题式:

  ①揭示课题。

  ②齐读课题,同学们读了课题后,会想到哪些问题?

  ③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发散思维:

  课文中讲谁诚实?谁得到了别人的信任?(或:谁信任谁?)

  谁做了一件什么诚实的事?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和信任”作为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分自然段,画出生词。

  2、检查自学情况。

  ①读准字音:指名按顺序读,分别读出两拼音节,三拼音节的字。

  ②感知字形:分别读出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字。

  ③读生词。

  ④划自然段,读课文,评议,开火车。

  3、质疑

  4、解疑:学生互帮互助,联系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借且工具书。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十一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

  2、同学之间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选出最佳答案并说出理由。

  一(1~3)作者驱车回家,在怎样的情况下撞碎了小红车主人的反光镜并设法与车主联系。

  二(4~10)作者与小红车主人在电话中的对话。

  三(11)作者的心情和感受。

  四、小结

  读准了生字、词语的读音,理解了词意,读通了课文。

  五、作业

  ①指导1~2个难写的字。

  ②描红书后生字。

  六、课后作业

  1、听录音,读课文。

  2、组词

  区()检()厘()联()

  驱()验()离()连()

  3、查字典,选出最适合带点字的解释写下来。

  ①环顾②无人知晓

  4、查地图或地球仪,弄清“布鲁塞尔”在哪一个国家。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单据陌生咔嚓驱车能见度

  歉意故障环顾搁下反光镜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按时间顺序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一天深夜”到“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第二部分从“事隔三天”到课文结束。

  2、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碰碎别人车上的反光镜的?事情发生以后,他是怎么做的?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相继出示句子:

  (1)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很差。

  ①“能见度”是什么意思?

  ②这天,为什么能见度很差?

  (深夜,天很黑,又有点雾。)

  ③请个别同学读句子,再齐读。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出了点儿差错,当属正常。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处理所发生的情况的?

  (2)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①“环顾”是什么意思?

  ②在“看不见一个人”的情况下,作者可以一走了之,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敢于承担责任,主动写下字条,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做?

  提示:

  a、诚实是做人起码的要求,作者深深地懂得这一点,即使没有人看见他把别人车上的反光镜弄碎了,他也能讲求诚实,使自己心安理得。

  b、假如作者一走了之,他也就可以不负这个责任,但是,他的心里永远都会有负担,感到不踏实。

  c、诚实的.行为是人格力量的象征,这件事显示了作者的高度自尊,也一定会赢得别人的尊重。(齐读句子)

  4、请两个同学分角度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思考:从作者与车主的通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5、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相应点拨。

  提示:a、我知道了作者不但是个诚实的人,而且是个很有礼貌的人,当车主打来电话,作者首先说“对不起”,表示歉意。

  b、我还知道作者的举动,让车主深受感动。作者的诚实行为不但显示了自己的高度自尊,而且赢得了车主的尊重。

  c、我还知道在那位车主看来,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和信任。

  6、出示句子,朗读并理解。

  “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1)个别读,齐读。

  (2)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7、车主的这番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我希望这句话同样也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

  (学生反复朗读,记住这句话。)

  三、总结课文

  1、先听录音,再朗读课文。

  2、请同学读黑板上的句子。

  3、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和信任”作题目?

  揭示:

  a、作者以自己诚实的行为得到车主的信任和尊重。

  b、车主从作者诚实行动中深受感动,并认识到: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4、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

  (《诚实比金钱更重要》、《诚实的心灵》……)

  四、作者练习

  1、造句: 能见度 歉意

  2、收集有关“诚实”的名人名言,并摘抄下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8-03

语文《公输》教案01-17

语文《跳水》教案01-03

《语文园地》教案01-07

语文背影教案12-14

语文教案08-31

语文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