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10-08 09:08:29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继续学习朗读美文,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 继续学习朗读方法之重音和停连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朗读美文,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继续学习朗读方法之重音和停连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布置预习:

  (1)查阅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

  (2)预习课文,正音、正字、正义,排除字词障碍

  (一)导入

  说起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有什么样的印象呢?(找学生说,出示冬天白雪皑皑的画面)其实在我国北方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冬天与我们印象中很不同(出示济南的冬天的图片)。今天让我们跟随老舍走近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领略一下济南的冬天独有的特点吧(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课文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个特点的?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掌握字音、朗读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预设:温晴 山 水 喜爱和赞美)

  4.教师小结:在老舍的眼中,济南是“温晴”的,他抓住了这个特点,具体描绘了山水等景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冬天的画卷,从而表达出对于济南的喜爱和赞美。

  (三)细读片段: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引导学生细读第四自然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在朗读中完成目标

  1.一读:读准字音,读得连贯、自然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出声读这段

  (2)找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针对要求)

  2.二读:读出美感,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学生在这段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找出来后读一读。自己先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读。要求:读出句子的美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2)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同桌之间交流读。

  (3)找学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评价(预设:学生可能很难读出美感)

  (4)教师范读其中一句,边读边讲解重音和停连的方法(情感重音,感情停连)

  (5)学生体会方法,再次朗读,完成目标

  3.三读:读出特点,想象意境

  (1)学生找出认为最能体现济南“温晴”特点的句子,并且在这句中划出最能体现特点的词或短语,读出来。要求:在这些重要词语中做重音和停连处理,读出“温晴”。

  (2)学生找句子,做标记,读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景物。

  (3)教师总结朗读的方法

  4.四读:配乐朗读,再次感受美景,美言,美情

  全班学生配乐齐读这段

  (四)迁移方法,读同类文章

  读老舍的《济南的秋天》的风景片段,体会重音和停连

  布置作业

  1.根据你的理解,标出第三自然段的重音和停连,读一读。

  2.写一写你家乡的冬天的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根据课文内容理解生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燕子、青蛙、蜜蜂等小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词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猜谜语:雪花

  冬天到了天气变得怎么样?(寒冷)人们是怎样过冬的呢?(穿棉衣,戴棉帽,外出活动少,躲在房间里……(出示课件1)小动物们也有自己过冬的方式,你们想知道小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吗?

  二、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出示课件2)《小动物过冬》,出示课件3:读生词 请小老师上前领读。

  《小动物过冬》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小动物过冬,(学生边回答,老师边贴图片:小燕子、小蜜蜂、青蛙)

  三、 精读训练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出示课件4:一天,它们三个好朋友又聚到一起了,看,它们在干什么?

  生: 商量过冬的事

  师: 为什么要“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理解:聚到 商量)

  生: 天气渐渐凉了 (理解:渐渐)

  它们是好朋友,互相关心

  2、 齐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三——七自然段

  1、 三种小动物都有各自不同的过冬方式,你觉得哪一种小动物过冬的方式最有意思呢?生答

  2、 下面我们分小组学习:每一小组任选一种小动物,看看哪个自然段介绍了它是怎样过冬的,你们这个小组就学习哪个自然段。出示课件8:学习提示

  2、 小组学习

  3、 集体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学习小燕子:

  ① 小燕子是怎样过冬的?出示词卡:迁徙。

  ② 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理解:春暖花开

  ③ 既然你这么喜欢小燕子,你还知道有关小燕子的其他知识吗? 出示课件4

  ④ 指名有感情朗读。

  学习小青蛙:

  ① 小青蛙又是怎样过冬的呢?出示词卡:冬眠。

  ② “这里”指哪里? “来年春天”指什么时候?

  ③ 谁能向大家说说你所了解的青蛙。出示课件4

  ④ 喜欢小青蛙的.同学起立,有感情读第5自然段。

  学习小蜜蜂:

  ① 小蜜蜂也是飞到南方去吗?出示词卡:备粮。

  ② 理解:蜂巢 看图 课件4

  ③ 人们为什么常说“勤劳的小蜜蜂”?(学生介绍小蜜蜂)

  ④ “勤劳的小蜜蜂”们,一起来读读第7自然段。

  师:老师不明白了,冬天到了,大家就各自去过冬,为什么还要“商量”?

  (好朋友 互相关心 小燕子的问话)

  第二年春天他们还会见面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第8自然段 理解:约定)

  四、 练习:出示课件9、10

  五、 分组 分角色朗读全文 。

  六、 扩展:出示课件11

  七、 指导写字:你们觉得哪个生字最难写?老师范写 学生描红 (注意姿势)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你们看了《小兵张嘎》后,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嘎与胖墩儿摔跤比赛的情景。老师出示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如“擞”,应读“sǒu”,不要读成“shǒu”;“绽”,应读“zhàn”,不要读成“zàn”,也不要读成“dìng”;“扳”,应读“bān”,不要读成“bāi”。

  3.思考:文章的主要写了什么

  4.组内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1.再读课文,边读边在头脑里浮现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情景,读后可以模仿小嘎子的动作体会。

  2.播放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电影片段让学生观看。

  3.再次模仿小嘎子的动作

  4.谈谈:读了课文,小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课文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塑造这一形象的。

  出示重点语句:

  ①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

  ②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③两个人走马似的转了三四圈,……小嘎子摔了仰面朝天。

  写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小组交流,这些语句体现了小嘎子什么样的性格,全班交流。

  四、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1.组内进行朗读,各组推荐最佳选手进行比赛。

  2.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怎样刻画人物呢?方法是多样的,有以环境描写来烘托的间接展示,有以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直接揭示,还有以动作描写来折射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写法。其中对动作描写的偏好,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作家皆不能例外的。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这一意义上说,动作的确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

  动作描写动作细节,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重笔特写凸现人物的个性,提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监死前“伸”最终使其成了世界文学名著人物画廊中的又一吝啬鬼的典型。至于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九尺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时的得意,

  浓墨泼写体现人物性格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物个性的符号。浓墨泼写人物一连串的动作,在动作群的刻画描写中可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刻划人物的一项基本功,其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内心独白、表情描摹、展开联想等。心理描写经常与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表现,一定得注意合情合理。

  这篇短文采用的是内心自白法。即用人物"怎样想"来表现。这种写法最能清楚在表明人物的心迹。如“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句心理描写。

  五、拓展

  阅读《三国演义》。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多重朗读,理解诗意,领悟诗理,品尝诗味。

  2、能仿写诸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之类的句式。

  3、能切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并如何去去实现理想。

  【教学设想】

  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以朗读为主,从中悟得诗理,对其中的深奥含义不必作死抠式理解,允许学生见仁见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山的那边》中里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海就是孩子心中的美好理想。谁能说出关于理想的名言。

  二、自由朗读一遍,给生词注音

  如:缀连 洗濯 寂寥 玷污 诅咒

  全班齐读,要求响亮、有力量。

  三、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诗意,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的疑问可参看教参上有关分析

  四、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六、再读全诗,要求有情感

  七、作业:仿写

  例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友谊是 , ;友谊是 , 。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在回味故事情节中,品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4、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目标2、3

  学习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看过)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河北白洋淀) 影片中那涌起阵阵绿色涟漪的芦苇,那夕阳斜照下深沉宁静的芦苇,那一望无际的水域深深吸引了我;小英雄嘎子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惊叹。今天,我们将再次踏进白洋淀,去认识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芦花荡》。

  二、作家作品介绍:

  (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作者简介,哦,你来说。)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哦,说得不错,老师再向大家补充一点:孙犁年轻时曾在白洋淀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人和事很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他曾经满含深情地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帷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在《芦花荡》里,作者将这种力量赋予一个老人,演绎出一段悲壮地传奇!

  三、绘声绘色说老人。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地老人,请同学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为了节省时间,我给同学们分了四个大组,每组从一个方面来找就行了,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从 描写,我看到了一位 的老人。)

  答案示例:①“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老师也看到了一位“瘦而有精神”的老人。)

  ②“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这位同学是从语言上来说的`,主要体现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

  ③“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说得真不错,这是从动作方面来写的,体现老头子“敏锐机智”“自尊”。)

  ④”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大江大河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哦,这位同学读得可真好!把老头子那种愧疚、难过的心情读得绘声绘色。请同学们也来用心读一遍。

  总结归纳:随着同学们精彩地回答,老头子的形象变得更加清晰了!他是一位瘦而有精神,自信自尊,动作敏捷的老人。

  四、立足情节品传奇

  过渡:这位干瘦得老人,年近六十,应该在家养老了,可孙犁笔下这位老人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演绎着一次又一次的传奇。

  1、请同学们找一下,这篇小说的哪些情节富有传奇性?用“老英雄奇在

  ”这样的句式来述说传奇!

  答案示例:老英雄“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

  老英雄“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却特别有精神。

  老英雄“奇”在:他没有一支枪,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老英雄“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悠闲地撑船出入。

  老英雄“奇”在:在白洋淀迷宫似地水道上,自由行进。

  过渡与总结:老头子的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悠闲乐观的情绪。那么老师想再问一句:这样的一位老人,为什么会演绎传奇?

  在被压迫中激发出来的爱憎分明的情感让他有了神奇的表现。

  在战争中练就出的智勇双全的本领让他有了神奇的表现。

  五、联系背景悟精神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难以想像在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民过着怎样一种水深火热的生活!但历史却清晰地让我们记住了这些曾在抗战中奋不顾身的有名或无名英雄!他们是正义的象征,和平的缔造者!让我们全体起立!向这些英雄们致敬!同学们,努力学习吧,做个新时期的英雄,用知识武装自己,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六、满怀敬意写英雄

  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表现战争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其中的英雄形象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动笔来写写你心中的故事,以表达我们的敬仰与追思。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二、结构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三、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那很好;虽然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年高德劭的人,所以我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上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来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一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志土发怒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啊。”

  四、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五、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六、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本文篇幅虽短,却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双方交锋两个回合。秦王盛气凌人,威逼唐睢,唐睢镇定自若,据理力辩,回绝了秦狂妄无理的要求。秦王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竟以“天子之怒”、武力杀伐相恫吓,企图使唐睢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然而,在生死存亡的考验下,更显出正义的力量、英雄的`本色。唐睢引述古代侠士义举,指出“布衣之士”发怒的威力,暗示自己将以身效法,并“挺剑而起”,表现了为国献身、义无反顾的决心。秦王在这大义大勇之下,“色挠”而“跪谢”。这些行动、语言、胆识气概的层层对比,使古代爱国义士的形象和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秦王专横的性格将唐雎不畏强权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文章主要篇幅写人物对话,全篇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句外,其余均为人物的对话。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秦王的话充满“天子”的压人威势,如文章开头第二句“寡人……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以大易小,这是显而然是欺诈:“其许寡人”一语,突出地表现秦王无可商量的横蛮态度。第二段中,秦王责备安陵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种问罪口吻,在欺诈的同时,加之以威胁。唐雎回答:“否,非若是也”。语气坚决,否定了秦王的“逆”和“轻”的说法。第三段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秦王的仗势骄横、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在精彩的对话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开头和结尾简略地交代故事的缘由和结果,中间两段详尽细致地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七、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战国策》善于写辩论说辞,尤其是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浓。《》写秦王从以大国自居、妄图欺侮弱小的安陵的野心到向唐雎长跪道歉、恭而折服的丑态;写唐雎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不畏强秦,胆识过人的勇智,均是通过直接记录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野心狡诈,“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狡诈恫吓,软硬兼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骄横、狂妄,“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好话说尽,丑态毕露。这是写秦王。写唐雎呢,从第二段开始,用双重否定句和反诘句,其特点是据理力争,坚决果断,义正词严。第三段的回答则是针锋相对,咄咄逼人,激昂慷慨,陈述句与反诘句、排比句和比喻句交叉运用,气势突兀,雄心尽示。全文就是在这样主体对话并助以行动的描写中,用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反衬出唐雎的大无畏精神。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文章的笔法上最具特色,值得我们去学习、揣摩。

语文教案 篇7

  Ⅰ、教学目标:

  1、会认“壁、虎”等9个字,还有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Ⅱ、教学重点:

  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Ⅲ、教具准备:

  1、课件、生字卡片、动物头饰。

  2、学生搜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

  Ⅳ、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猜谜语。出示谜语:活动地盘在墙壁,专门收拾飞蚊虫,尾断无碍会再生,医学名称是守宫。

  2、复习导入。你还记得《比尾巴》这篇课文吗?指名拍手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动物尾巴的童话故事。

  二、对话平台

  自学(学生自己想办法扫除字音障碍,利于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1、课文没有注音,怎样才能读懂这个故事呢?学生联系以前的经验自己想办法。(看图、查生字表、猜读或请教别人)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重点看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三、识字(有创意的识字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指名当小老师领读读得准的词语,并提醒大家应注意的地方:蛇是翘舌音。虎的声母是“h”,不是“f”.

  (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成功体验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读文(举一反三,让学生感悟对话的.不同语气,提高朗读水平)

  1、图文对照读课文,思考: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

  2、重点指导第三自然段,读好小壁虎和小鱼对话的语气。

  (1)出示句子: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小鱼,把尾巴借给我。

  通过比较朗读,学生体会出小壁虎说话很有礼貌,语气略带请求。

  (2)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学生做动作理解“拨水”,体会小鱼的心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3、方法迁移,学生练习分角色读好小壁虎和黄牛、燕子的对话。

  评价(自评和互评结合,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和评价能力)

  学生带头饰分角色表演对话,先自评然后请大家评价。

  五、写字(有针对性的指导,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1、重点指导“有、在、什、么”四个字。

  2、学生书写,教师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字。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导入(读说结合,再次感知读文)

  回忆: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为什么没借到?先指名概括的说说,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二、读文(感悟读文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感受能力)

  1、学习6、7自然段,自读讨论:

  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只好爬回家里找妈妈,结果怎么样?为什么?

  2、指导朗读:小壁虎这时的心情可高兴了,它的话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评读、齐读)

  三、表演(童话表演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熟悉角色,加上表情动作练习排练。)

  3、分组表演,全班评议改进。

  (评议标准:表演的连贯性;角色的表情语气是否恰当。)

  四、拓展(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1、书后练习“读读说说”。

  2、小壁虎还会向谁去借尾巴呢?模仿文中的说法结合查找的资料,再续说一两个自然段。

  3、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写字(延时评价写字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写“变、条”两个字,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如果不满意可重新申请。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猜字谜。通过说绕口令,能分辨“四”与“十”的发音。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2.练习“照样子说”,通过扩词练习,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人、水、火、山”。学习新笔画竖折。

  4.通过阅读欣赏古诗《静夜思》,复习拼音、汉字、阅读训练,感受古诗的美,学习积累语言。

  5.了解读书的正确姿势,培养良好习惯。

  6.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阅读欣赏古诗,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教学准备

  小黑板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字谜

  1.激趣导入。

  2.猜一猜。

  教师读谜面,让学生好好想想,再指名说谜底。(三、七)

  3.说一说: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二)照样子说

  1.出示题目,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学生分组读词语,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3.照样子进行扩词练习,指名说。教师及时肯定或纠正。

  (三)写字板

  1.出示“写字板”,读生字“人、水、火、山”。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几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我们也要写得这么美。学习新笔画竖折。注意按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来写。

  3.学生在“写字板”上先描红,再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四)说绕口令

  1.过渡语:“四”和“十”两个生字宝宝经常在一起玩,所以很多小朋友有时会叫错他们的名字。今天,他们又跑来了,想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2.小黑板出示绕口令。

  学生试读,同桌互读。

  指名读、纠正读音。

  齐读。

  比比谁说得又准又快。

  第二课时

  (一)精彩表演

  1.猜谜比赛。(教师准备几则谜语,让学生猜)评价、奖励。

  2.说绕口令。评价、奖励。

  (二)阅读欣赏

  1.出示古诗《静夜思》及插图,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听配乐朗读。学生反复朗读、吟诵。

  4.齐读,指名读。教师引导评价,指导朗读。

  5.学生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

  6.鼓励学生背诵其他古诗。

  (三)读书姿势

  1.让学生看一看读书姿势图。

  2.教师领读:读书时身体要坐直。学生齐读。

  3.演一演:指名上台表演正确的.读书姿势,比一比,谁表演得最好。

  4.学生模仿读书姿势,表扬坐姿好的学生。教育学生读书姿势要正确。

  第三课时

  (一)指导观察课程表

  1.出示课程表,指导观察。

  2.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课程。

  (语文,数学,体育,品德等等)

  (二)进行口语交际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2.向大家说说爸爸妈妈小时候喜欢哪些功课。

  提出要求:把话说清楚,声音响亮。

  3.分小组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功课,最好还说说为什么喜欢。

  4.指名说,师生评价、补充,提醒注意礼貌用语。

  5.你从这些功课中学到了什么?

  6.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学生要学好每一门功课。

  (三)课外交流

  学生与其他亲人交流,问问他们小时候喜欢什么功课,为什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8-03

语文《公输》教案01-17

语文《跳水》教案01-03

《语文园地》教案01-07

语文背影教案12-14

语文教案08-31

语文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