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用充满童真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遥远而又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诗歌共有5小节。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由此,我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我真实的童年生活。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并与诗歌的开头相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学情分析
关于人类祖先和原始森林的话题,孩子们很感兴趣,教学时,可以从此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对于祖先的摇篮的理解有些困难,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示。
教学建议
1、识字时,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写字时,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教师可以结合学过的字,引导学生交流写字的方法。
2、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注意诗歌中有的语句比较长,而且排成两行,教师应该通过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注意语句中的停顿。
3、以画助读,展开想象。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动手画画这美丽的摇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4、学习准确使用动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读好问句,学习准确地使用动词。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难点
1、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新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习准确地运用动词。
3、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知道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习准确地运用动词。
难点
理解课文大意,知道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三、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儿吗?请看录像。(播放原始森林录像)
2、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3、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4、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四、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4)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五、检查自学情况
1、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课文,下面老师来看一看你们自学的情况怎么样。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自学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习这些字词的?
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读。
(3)提出问题:你在自学课文时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学习动词。
读一读以下短语,注意加点的词语。再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带有动词的短语,读一读。
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
逗松鼠捉蜻蜓逮蝈蝈
看夕阳赏明月数星星
(1)齐读短语。
(2)分组讨论:加点的词语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3)教师提示:加点的词语都是动词,表示人做一件事时的行为、动作。
(4)学生可以演一演上面这些动词表示的动作。
六、初读课文,了解祖先的摇篮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几小节。
2、指名读课文第1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祖先的摇篮是指什么?(指名说)
3、分组讨论:第1小节写了祖先的摇篮的什么特点?
(写了祖先的摇篮很大。)
4、指导朗读,从中体会摇篮的大。
七、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的字,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学生注意书写。
祖的偏旁是礻,不要多写一点。
摘、掏的偏旁都是扌,右边笔画数较多,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能漏写笔画。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
八、梳理板书
祖先的摇篮
祖先的摇篮原始森林
祖啊浓望蓝
摘掏赛忆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2、仿照课文第2、3小节说句子。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难点
1、仿照课文第2、3小节说句子。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复习导入
1、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相应的字卡。
2、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3、齐读课文。
四、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师配乐范读课文,生思考: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1)指名回答。
指导读句: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2)再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为祖先的摇篮?
(3)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做了些什么?
2、学习第2、3小节。
(1)同桌互读,说说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有着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2)我们的祖先曾在这里做了些什么?(指名说)
(3)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范读第2、3小节,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5)学生练读第2、3小节。
(6)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第2、3小节。
(7)想一想,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第2、3小节,说一说。(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3、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1)全班齐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苍苍茫茫)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说一说: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保护环境)
4、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有感情地读一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拓展延伸
1.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摇篮中会做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置身于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中,你会做些什么?
六、梳理板书
祖先的摇篮
摘野果和野兔赛跑
掏鹊蛋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捉红蜻蜓
采野蔷薇逮绿蝈蝈
原始森林苍苍茫茫
七、教学感悟
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课前学生的预习到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看图编故事的兴趣,指导学生能够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能按一定的`顺序将图意看明白。
3、能够根据图画之间的联系,发挥大胆丰富的想象编说故事,鼓励创新求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将故事编完整,说清楚,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幅图,请仔细观察。
二、初步了解图意。
今天,在它们来到了这里,要向我们讲一讲我们的梦想。,那么每个同学都有什么样的梦想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三、教师指导看图,在小组里讨论。
选代表在班里讲讲
四、学生写作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蒲公英的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直接板书课题,设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如: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金色的草地是怎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和美句。
2、小组内互相认读生字新词和课文,正音并推荐组员。
3、展示交流。
⑴小组推荐代表认读新词比赛。
⑵小组开火车比赛。
⑶“顺风耳”比赛。教师读词语,学生在词语表中指出这个词语。
⑷你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
1、根据设疑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学习。
2、全班交流,感悟课文。
如: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你从哪儿看出来?
课件演示整片蒲公英的景色,观看蒲公英。说说你看到这样的景色,有什么感受?你最想再这样的草地上做什么?
如:金色的草地怎么样?
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课件演示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说说此时兄弟俩的心情怎样?用这样的心情读一读。理解词语“一本正经、假装”,然后加上动作让学生读一读。
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用“有点像……有点像……还有的像……”联系说话。
兄弟俩还会玩什么游戏?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用你的声音来表示吧!有感情地读一、二自然段。
⑵草地会变颜色。
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出示填空题,同桌互相说说蒲公英变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晨,花朵(),是()色的,草地也是()色的;
中午,花朵(),是()色的,草地也是()色的;
傍晚,花朵又(),是()色的,草地就变成()色的。
学生上台讲述蒲公英变色的原因。你知道这个秘密后,想对蒲公英说什么?
第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摘蒲公英”游戏:把蒲公英状的生字卡片认读后,贴在黑板上,师读词语,指名学生上台取卡片,并领读2遍。这朵“蒲公英”就作为学生的奖励。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3、指名演一演:兄弟俩玩耍的情景。
4、指名述说草地变色的原因。
二、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读第四自然段。
2、说说我们为什么会爱上“蒲公英”?蒲公英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最喜欢的花?
3、为什么说蒲公英跟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你怎么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1、你心中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快画一画,与同学交流一下吧!
2、学生画画。
3、成果汇报。
四、写字指导。
1、默读田字格中的`生字,想象用什么办法记住。
2、全班交流。
3、教师着重指导“耍、绒、瓣、察、假”。
4、学生练习写字。
课后反思:
挥洒想象和才情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他们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不仅可以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的火花,而且可以让孩子挥洒想象和才情,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当学生感受到草地的美并想在草地上玩耍的冲动时,让学生读读演演文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随之我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说:“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说:“绒毛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这片草地上还会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我!”唯恐我不让他回答。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此时的草地和最想对草地说的贴心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孩子们拿着笔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激情、才华……我的心情灿烂无比,原来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啊!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不锈钢的发明》是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英国著名金属布诺雷发明“不锈钢”的过程,指出了各种不同类型“不锈钢”由于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而成为用途广泛的工业材料。
设计理念
教学中立足学生,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思、辩、写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铬、迄、冶”,会写“宇、宙、途、诺、冶、废”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不锈钢发明的过程,理解“歪打正着”这个词语的含义。
3.初步体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不锈钢发明的过程,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歪打正着”这个词语的含义。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在生活中“不锈钢”的用途,收集其他发明创造的有关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疑导入
每个同学的`家里都有一些用不锈制成的器物,你知道它是怎么发明的吗?这节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3课《不锈钢的发明》。(板书课题)
(通过简洁而富有悬念的,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读书的活动当中。)
二、初读明意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在初读中了解到什么是“不锈钢”,并有可能说出布诺雷在研制耐磨、耐热的枪膛用钢时,发现了一种不生锈的钢。对于学生的一些疑问,可以适当由学生相机讨论解疑,也可留作问题在下面的教学中进一步解决。)
三、研读理解
在什么情况下,布诺雷发现了不生锈的一块钢,找出这个自然段,让我们共同来读一读。
1.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速读。
(2)提问:在什么情况下,布诺雷发现了不生锈的一块钢?
(3)讨论:你觉得,不锈钢能被发明出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4)指名读“为了查清它的成分,……这是世界上第一件不锈钢产品。”
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5)出示句子:“在此之前,有些冶金学家也炼出过这种铁铬合金。但是,他们都没有注意到它抗腐蚀的特点。布诺雷又进行了反复试验,发现加12%的铬炼出的合金钢是最理想的不锈钢产品。”
学生默读体会。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读中通
过学生的讨论和深入思考,使他们感悟到,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来自不懈的质疑和反复的研究试验。)
对于布雷诺的发明,人们是怎么的呢?
2.学习第3自然段。
(1)生齐读
(2)学生质疑、讨论:“戏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布雷诺的发明是“歪打正着”的一项发明?
教师追问:“歪打正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歪打正着”加了双引号?
(以语言训练为重点,通过学生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不锈钢的发明并不是布诺雷“意外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理解
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出示:
·它是一种防腐、耐高温的合金。
·它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铬。
读一读,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学生讨论。
(通过读句析词,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学生对这段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
二、扩展延伸
1.学生交流介绍在现代社会中“不锈钢”的广泛用途。
2.学生介绍其他发明创造的有关资料。
(将学习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为进一步读写结合作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自学交流会认会写的字
四、作业设计(任选其一)
1.试一试:用自己的话复述“不锈钢”发明的过程;
2.找一找:搜集有关科学方面的名言(至少两条),和同学交流。
3.小练笔:以“×××的发明”为题写一短文。
板书设计:
13不锈钢的发明
用途广泛
反复实验
“歪打正着”
语文教案 篇5
内容预览:
23.游恒山记
教学目标:
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
2、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
3、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
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
3、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有这样一部著作,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记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文字图片资料。
2作者简介
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生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览群书,鄙弃权贵,摒绝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是我们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学实践中,以惊人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朴实的文字,记下行履所至,观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实践、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
二、检查字的读音
风翳(yì)净尽无攀跻(jī)劳虬(qiú)松萦(yíng)回
杰坊(fāng)官廨(xiè)拾(shè)级庑(wǔ)门
穹(qióng)碑攀蹑(niè)仰眺(tiào)槎(chá)枒(yā)
辄(zhé)断折若堕(duò)洪涛汩汩(gǔ)不能出 久之棘(jí)尽
俯瞰(kàn)山麓(lù)龙山西亘(gèn)比肩连袂(mèi)
下扼(è)沙漠不啻(chì)崖隙(xì)
三、疏通文意
1、 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
2、 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
3、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 合作探究
1、 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
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示意图略
2、 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3、 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
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写景顺序为: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
多媒体展示恒山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4、 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
明确: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
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5、 小结:
这篇文章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踪,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祌。
五、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六、迁移拓展
1、 查阅资料,探究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这种现象的成因。
2、 利用图书馆,阅读整本的《徐霞客游记》,写好读书笔记。
七、小结文言词
1通假字
还通环,转,绕。
例句:还过岳殿东。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峭:陡峭,这里是峭壁的意思。
例句:循崖乘峭而上。
2.名词用作动词
室:屋子,这里是改成一间屋子的意思。
例句: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像:雕像,这里是塑造的意思。
例句:台中像群仙。
3、古今异义
但 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例句:但能钩衣刺领。
于是 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转承。
例句:于是石路萦回。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即飞石窟也。
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加上即,加强语气。
译文:就是飞石窟。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例句: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宾语虎风口之松柏前置。
译文:比虎风口的松柏大不止百倍啊。
②状语后置
例句:有一人飘摇于上。 状语于上后置。
译文: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
③定语后置
例句:北瞰隔山一重。 山的定语一重后置。
译文:向北远看,隔着一重山。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推荐阅读《徐霞客游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发现汉字的一字多义的特点。
2、联系生活实际识记生字,并积累成语。
3、看图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并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做善于思考的孩子。
4、绘画、写话、培养初步的习作能力。
5、完成填字游戏,进行谜语展示。
重点难点:
1、学习一字多义的用法,积累新词。
2、进行口语交际。
3、绘画、写话。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一字多义的用法。
2、认读新词。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投影出示三个句子
①丹丹回头一看,原来是小艺。
②我的朋友马玲是回族,陈琳是满族。
③有一回,列宁去找养蜂的人聊天。
2、指名读三句话,再读学习伙伴的提示语,想想三句话中回字的意思。
3、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集体,了解回的几种解释。
①还,走向原来的地方。
②掉转。
③旋转、环绕。
④答复、答报。
⑤量词、指事件的次数。
⑥回族,我国少数民族名。
5、再读句子,选择回在句子中的准确意思。
句①:回是掉转的意思。
句②:回是回族的意思。
句③:是量词,指事情的件数。
6、学生汇报:说说从刚才的学习中发现了什么。
7、教师小结:汉字有一个字多义的特点,因此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的意思,提高阅读能力。
二、读读认认
1、学生借助拼音读生词。
2、小组交流;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些字跟偏旁有什么关系,了解字义。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并说说识字方法。
4、出示相应的图片认读。
5、扩展练习:学生回家观察厨房里的用具,看是否能说出名称,并积累新词,学习新字,制成词卡。
三、课堂练习
1、投影出示句子,说说同一个字在不同句中的意思:
①花
妹妹穿着一件花衣服。
公园里的花开得非常鲜艳。
我花了五元买了一支钢笔。
②火
早晨,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
看到我的成绩,爸爸发火了。
我军向敌人猛烈开火。
2、字、音连线:
zào guō sháo chǎn hú tāng
汤 壶 灶 锅 勺 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积累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用具: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上节课学过的厨房用具卡片,指名认读。
2、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词卡认读
二、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读读读背背中的成语,并想想这些成语意思。
2、小组合作:读成语,互相正音,交流自己理解的成语,提出不懂的成语。
3、全班交流:分组读成语,讨论不懂成语的意思。
4、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背成语。
三、巩固练习:填空
()()协力()()成城()()不林
人外()()博采()()()()益善
()学()问读书()()()()自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看图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挂图
1、看图,说说每幅图画的.什么内容。
2、议图,弄明白四幅图连起来说的什么事。
二、续编故事
1、假如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做呢?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选择合理的想法,小组合作续编故事。
⑴小朋友认识这位叔叔确实是爸爸的朋友,该怎么办?
⑵小朋友不认识这位叔叔,又该怎么办?
三、全班展示
1、小组评选好的同学到台前讲故事。
2 、评选故事大王。
四、讨论交流
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展示台中的填字游戏,谜语展示。
2、画画、写话。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展示台
1、完成填字游戏。
⑴投影出示填字游戏。
⑵同桌合作,把词语补充完整。
⑶指名读成语,看是否正确。
⑷竖着读填好的字,说说发现了什么。(新世纪我能行)
2、猜谜语
⑴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谜语。
⑵小组互猜谜语。
⑶全班猜谜语比赛,评出猜谜大王。
二、画画、写话
1、教师出示一幅画,指名说说画的内容。
2、学生自己动手画一幅画,并说出画上的内容。
3、写话,注意语句通顺,写清楚画上的内容。
4、小组相互展示交流。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学习用音序查字典
2、照样学写铅笔字。
3、熟记四条成语和一句古文。
4、任选三个动词,各写一句话。
5、学会问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自读对话
(2)分角色读对话
(3)教师讲解音序查字典法
3、练习。
(1)查小猴不会写的字
(2)开展用音序查字典的比赛
4、反馈。
二、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学生认读“龙 亮 兔”3个字。
(2)引导归纳三个字的结构。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习描红。
3、练习。
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地问题,并进行纠正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
学生自读4条成语。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理解成语的意思。
风吹草动:风一吹草就晃动。
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渠。
瓜熟蒂落: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借助插图讲解这个古文的意思。
第一行意思是: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第二行意思是:高达许多层的平台,是从堆积泥土开始逐步建造起来的。
第三行意思是:千里路途,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完的。
(5)教师再次范读。
(6)教师指导: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最后取得成功的。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朗读理解:同学们要取得成功,必需从小努力,从现在开始做起。
(4)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第六题。
审题。
1、揭示言语交际的题目:他们在做什么。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的两个要求。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要求认真观察图中每个小朋友的动作,并把每个人的动作用一个确切的词语表达出来。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表示动作的词。
吹 写 投 跑
游 跳 看 唱
2、指导说话。
(1)从以上的词中选一个练习说一句话。
(2)范说例句:陈超同学在教室里扫地。
(3)指导学生练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三、练习。
学生任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四、反馈。
1、指名说。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说到。
2、评议。
3、任选3个词写三句话。
一、观察图画,明确要求。
1、请小朋友读一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想一想:兰兰要去哪?遇到了什么困难?她需要怎样做?
2、请看图:如果你是兰兰,应怎么问路?如果你是老爷爷,应怎么回答?
二、指名表演,明确要点。
1、 请两名小朋友来表演,其他小朋友认真看,一会请你来评价。
2、指导评价。他们表演得怎么样?指导孩子们说出问路的要点:第一是要有礼貌;第二是把要问的路说明白;第三是要仔细倾听指路人的回答,把线路弄清楚。
三、创设情境,提高能力。
情意一:王老师生病了,李明小朋友要去看望她。但不知道她家在哪?就问了和王老师同楼的鑫金小朋友。
情境二:强强忘记带钥匙了,他知道妈妈在长青公园里跳交谊舞,想去那向妈妈要钥匙。但不知道路怎么走。他有几种问路方式?讨论后,分别演一演。
1、 他向老师问路。
2、 他向路人问路。
3、 他在公用电话厅拨通了妈妈的手机,向妈妈问路。
4、 他坐出租车上,向司机问路。
情境三:小军要和同学去中山陵,他问爸爸,中山陵在什么地方?我要去那儿该怎么走?爸爸拿出地图,帮助小军找到了南京中山陵,并告诉他行走的路线。
四、应用生活,实际锻练
1、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问路的困难吗?你是怎么解决的?
2、让爸爸妈妈或其他亲友带你出去旅游,看看他们迷失方向,不知道怎么走时,是怎样寻求帮助、到达目的地的。
课前思考(参考设计):
一、课前活动
大家快快坐坐好,来给大脑做体操,跟我念念好不好?(生:好)
先想后说有条理,吐字清晰声音亮,礼貌大方人人夸。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阿姨敲门,问老师:“请问校长室怎么走?”教师答:“一直往西走,那边的第二个教室就是。”阿姨:“谢谢!”教师答:“不用谢。”
2、导入课题。
1)、小朋友,刚才那位阿姨找王老师干什么呢?(问路)
2)、在现实生活中,问路是经常发生的,你有没有问过路?别人有没有向你问过路?(学生交流)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问路(出示课题)
3、在这节课上你想知道写什么呢?(问路人要注意什么?指路的人要注意什么?
三、再现情境,学习问路。
1、图画,语言再现书本情境。(图画出现白马石刻公园,教师用语言描述)并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发言)
2、真聪明,替兰兰出了这么多好主意,兰兰最后决定问路。如果你是兰兰,你会向谁问路?怎么问?(民警叔叔、过路人、附近人家)
3、用图画出现一位老爷爷,真是巧,看谁来了?
4、兰兰该怎么问路呢?(小组合作,推荐两个人练习问路,其他小朋友做评委)
5、请两组小朋友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认真听。
6、评评哪组棒,说说理由。
7、互动实践,巩固问路要领自主把握。请小朋友按照问路的要求,再找朋友练一练,这回还要注意动作、表情哦!
8、指名台上表演,指导学生从问路要领、礼仪态度和动作表情几方面进行评议。
9、总结:兰兰找到了她想去的白马石刻公园,心情很高兴,我们用掌声祝贺她问路成功!
四、再创情境,学会指路。
1、图画、语言再创情境。
(媒体显示小熊的家)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它请了好多小朋友到家里共同庆祝。有小猪、小狗,还有小猫呢!
小猪正皱着眉头发愁呢,这是为什么?原来它找不到小熊的家啦!
2、小朋友,你们说小猪应该怎么办?(问路)
3、(媒体演示小猪很有礼貌地问路,但大象伯伯指路不清楚的情景)为什么小猪还是找不到小熊家呢?
4、快到吃饭的时间了,小猪多着急啊,同学们,如果你认识小熊家的.话,你愿意给小猪指路吗?
5、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小熊的家。(出示路线图)
6、找好朋友练习:一人扮演小熊,一人演指路的小动物。
7、学生戴小猪、小猴、老牛的头饰表演。
8、你喜欢哪一位指路
本课的读读背背虽然内容比较多,但是有了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对学生而言也没有很大的困难,学生在读准了成语的字音后我让学生观察图画自己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理解了多少,由于在前几堂课向学生渗透了怎样理解成语的方法不仅可以通过插图帮助理解还可以把每个字的意思合起来,因此学生基本都能讲到点子上。对于课文后面的古代名言学生也能自己学习。看来平时要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学习方法的渗透,一方面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老师也为今后的教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教法的钻研,为怎样使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分析】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脉络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学习目标】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神话故事,尤其是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2、“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交流课前部分资料: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3、揭题:18盘古开天地。
(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学生急于展示自已的感受。又能让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为学习本课奠定感情基础。)
二、初读感知
1、识记生字:
⑴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⑵同座互相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读通课文:
⑴自由练读课文。
⑵同座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3、感知文意:说说自已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此环节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又利用学生的互助互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三、研读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2、重点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3、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⑴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
⑵让学生根据教学挂图介绍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⑶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的自主、探究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盘古的伟大及他所创造的宇宙的美丽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象思维、理解能力,更锻炼学生以自已的感情来指导朗读。)
四、作业
练读课文。继续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二、指导写字
1、学生自由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2、练习书写。写一遍生字,再抄一遍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3、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这样设计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
三、朗读回味
1、展示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得最美。
2、记忆读。看谁能记一些优美的词,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
四、练习复述
1、同座练说。
2、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五、课后拓展
1、思考,提供思路:我想把手接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生写诗句(我想……
2、将自已搜集到的神话故事展示给自已的小伙伴们看。
(如此设计思考拓展,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感悟,通过让学生去想,感悟盘古的伟大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创造成性地应用语言;第二个拓展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并培养了学生的查找资料的能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天地》教案10-28
语文《狼》教案09-21
语文《赶海》教案11-24
语文试讲教案09-05
语文《跳水》教案01-03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