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6 22:16:0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范文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语文教案范文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语言的优美。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品味语言的优美,以及试胆量过程中学生心理的变化和试胆量德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完成课后思考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校长教育孩子消除怯心理的方法巧妙,富有实效。

  (2)明确只要敢于实践,实践之后就会变得勇敢坚强起来。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并抓住重点部分——试胆量的过程进行重点学习体会。

  2、体会校长教育孩子消除怯心理的方法巧妙,富有实效。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觉得自己最勇敢的`经历是哪一次?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快乐吗?

  2、交流。

  3、你们都很勇敢,真见小英雄。

  4、在一个叫巴学园的学校里,有一群孩子在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试验。

  二、板体、读题

  1、板题、试胆量。

  2、读题。

  3、引导学生据题质疑。

  三、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字音。

  2、词意。

  3、指名读文,正音。

  四,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大意和脉络

  1、默读,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和叙述顺序是什么?

  (3)请按着一顺序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2、讨论、交流。

  3、汇报。

  (1)课文写了校长组织大家夜里到九品佛寺院和墓地里进行“试胆量”的游戏,结果不当鬼的同学吓得跑回来了,当鬼的同学也因为害怕而回来了。

  (2)叙述顺序是事物发展顺序。

  (3)按题目、经过、结果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22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23~24自然段)

  五、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优美及人物的心理变化。

  六、体会文章中的深意。

  1、讨论:这次试胆量有什么意义吗?

  2、体会校长教育方法的巧妙。

  七、你觉得怎样可以使自己的胆量大起来?

  板书设计:

  哭

  “鬼” 怕蚊子咬 世上没有鬼,克服胆怯

  跑回家去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g、k、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3、初步掌握三拼连读的拼音方法。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g、k、h,配有一幅图。图上一只和平鸽叼着弯曲的橄榄枝飞来,鸽子的“鸽”提示g的音,橄榄枝的形状提示g的形。湖边有水草和小蝌蚪,蝌蚪的“蝌”提示k的音,小蝌蚪和水草构成的形状提示k的形。两个小孩坐在靠背椅上喝饮料,“喝”提示h的音,椅子侧面的形状提示h的形。

  第二部分是g、k、h与单韵母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g、k、h的书写格式和笔画笔顺。

  第四部分是三拼音,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以音节guā为例,借助图画教学三拼音的方法;二是三拼音的练习。

  第五部分是认字,配有图画和一首儿歌。画面上一个小哥哥在湖边画荷花,弟弟拉着妈妈在一边看。

  教学重点难点:

  g、k、h的发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

  教学准备

  1、配合学习g、k、h发音的录音带;g、k、h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本课的生字、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单韵母和学过的声母

  (二)学习声母g

  1、看图,.教学声母g。

  (1) 指导看图。提问:图上画的什么?谁能给小朋友讲一讲鸽子。

  (2) 出示声母g。谁认识?请读对的同学当老师示范发音,让学生模仿、感悟,体会发音要领。(教师指导把鸽子的“鸽”读轻一点、短一点,就是g音。可以边读边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3) 指名试读

  2、学生练习发音,体会发音要领。

  3、利用图上的橄榄枝学习g的形。还可以用“9字带钩就是g”来记忆g的形。

  小结:图上的“鸽”标音,用弯曲的树枝表示g形。讨论一下自己还有什么办法记住g的形。

  4、教顺口溜:9字弯钩g、g、g。

  比较读g—e、g,让学生进行感知比较,进一步掌握g的发音要领。

  (三)练习拼音

  1、复习拼音方法。

  2、让学生试着拼读:g—a、g—e、g—u。

  3、指名拼读音节。

  4、范写g,学生书空练写。

语文教案 篇3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上册第一单元

  1、稻草人

  一.教材简介:

  本文是一篇童话,通过稻草人前后的心理活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学会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介绍事件的背景,表现人物的生活遭遇;

  2.学习人物动作、心理、外貌描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3.学习作者的表现方式。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a。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和的?

  b。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

  二.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

  a。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b。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c。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甚)

  三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

  a。给课文分段: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人区类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B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2.齐读本段;

  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同情)b。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

  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

  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C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轮读课文至第五自然段,然后听老师读6———8自然段,思考:

  a。听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疑惑?

  b。文中“她看到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

  c。文中表现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劲、恨不得、)

  d。“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

  三.学生自由读本部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讲6———8自然段

  四.小组评选一人上讲台讲授这一部分,其他同学可进行质疑问难

  五.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思考:

  a“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处在哪里?(表现肉虫的贪婪,令人厌恶,闻者的不忍与心痛)

  b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在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是什么原因?

  六.想象一下老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语段,表现老太太那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七.总结全文

  八.学生通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九.语段仿写:

  a。第一自然段外貌描写

  b。第三自然段环境与心理活动描写

  课后反思:

  2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2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

  锐利戳得穿坚固戳不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2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

  课后反思:

  3、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要求:

  一、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二、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四、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

  课前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1-4节。

  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5-6节、第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谁写的?(世界著名的丹麦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

  介绍安徒生。(资料附后)

  这篇童话非常感人,你们自己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

  二、自学课文

  1。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注意题目;提出“卖”的写法)看了题目你怎么想?

  2。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

  3。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

  4。分段、编写段意:

  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敢回家。

  第二段:小女孩坐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展开了美好的幻想。

  第三段:小女孩在大年三十夜冻死路旁。

  三、范读课文。

  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

  四、讲读第一段。

  1。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

  (时间―――大年夜,一个下着雪的又黑又冷的晚上。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认识“团”、“量”等12个生字,会写“谁”、“怕”等6个字。 2、朗读谜语,边读边想,能说出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3、收集谜语和自编谜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掌握“遇”、“尊”难认字的字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导入: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动脑筋的了,所以这节课李老师特别为你们准备了动脑筋的游戏——猜谜语。(课件出示上学期学过的造字内容:“鱼羊——鲜”等) 同学们不但脑筋灵活,而且记忆力还很好呢,这些字谜我们在什么时候见过? 2、好,热身活动结束了,现在老师就来点难的谜语给你们猜。

  二、学第一个谜语课件出示第一个谜语: 1、读谜面: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借助拼音认识它。

  (2)、谁会读这条谜语了?教同学们读一读。 (小组读、个人读、小老师带读)

  2、理解意思:这条谜语说的是什么意思?如果我要同学们表演出来,需要几个人?为什么?应该怎样站? 3、猜谜底:

  (1)、谁来猜猜谜底?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猜?

  (2)、我们来看看谁猜得对呢?(让学生把谜底写在旁边。) (3)、哪些同学猜错了,说说你猜错的原因。

  (4)、多有意思的字谜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一边读,一边回想谜底是怎样猜出来的。 4、你在读字谜时认识了哪几个字? (1)指名说。(出示:团、量、跟、谁) (2)小老师带读。

  (3) 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5、总结猜谜方法:第二个谜语就要来了,让我们想想怎样把谜语猜出来吧。(课件出示:动

  脑筋,猜谜语,先读读,再想想,谜底藏在谜面里。仔细观察抓特征,结合起来想仔细。看谁识字多,请他当小老师带读。)

  三、学第二个谜语

  1、出示第二个谜语,自读。小老师教读。 2、逐句读读猜猜。

  (1)、读了第一句想到了什么? (左右结构)

  (2)、你可以做个什么手势表示“相遇”呢?“起凉风”是什么时候?读到“左右相遇起凉风”时你怎么想?

  (3)、什么喜欢及时雨?什么最怕水来攻? (4)、连起来想想,猜猜谜底。

  3、揭晓谜底“秋”,看看猜对没有。从哪些词语可以肯定左边是“禾”字? 4、再来读读这个成语,回想一下猜谜的过程吧。

  5、在这则谜语中认识了哪些生字?(相、遇、及、怕、攻、凉、最) 6、再跟老师念念猜谜语的.儿歌。

  四、学第三个谜语:有信心猜出第三个谜语吗? 1、借助拼音读读。 2、小老师带读。

  3、我们来看看谜语说了什么。提示理解词语:“尊重”、“互相”、“令人感动”、“万里无云”、“纯洁透明”。

  4、你怎样来猜这个谜语?

  (1)、点拨出示:情、清、请、精、晴、睛,你发现了什么?再读谜语,你又想到了什么? (2)、猜到谜底了吗?怎么猜出来的?随学生回答板书。

  5、猜不出时出示老师改编过的谜语:有“言”互相尊重,有“心”令人感动,有“日”万里无云,有“水”纯净透明。

  6、有什么发现?喜欢哪种说法?领读这则谜语。(来、至、到的意思差不多。) 7、在这则谜语里学了哪些生字?小老师教读。

  五、再读课文。

  1、这三个谜语有趣吗?课后,你打算说给谁来猜一猜?

  2、还想不想猜谜语?(有时间就猜,没时间提醒学生复习猜谜语方法,下一节课再猜。)

  八、板书设计

  识字五

  众秋 请 情 日 青 晴清

语文教案 篇5

  具体步骤

  一、朗读课文,复习回顾。

  1、背诵课文《水乡歌》,注意:荡是上下结构的字,掌握飘、新的书写

  练习:连一连,组成新字,再组词

  巾 斤 票 竹 壮 口

  衣 凡 风 自 亲 罗

  填上合适的词

  一( )河 一( )白帆 一( )池塘 一( )船

  一( )歌曲 一( )宝石

  写出带点字词的反义词。

  歌儿唱着水乡的新生活

  水乡什么多?

  水乡真是美丽极了。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水乡有三多,( )多,( )多、( )多。描写水乡水多的诗句是( )。

  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白帆片片像云朵。

  丹顶鹤的头顶像

  弯弯的月儿像

  小朋友的笑脸像

  2、齐读课文《云房子》,能够正确流利的背诵,正确区分要 耍的`书写。

  区别 净 静 及 极 级

  洁( ) 安( ) ( )时 年( ) 南( )

  ( )悄悄 干( ) 来不() 阶( )

  给句子正确的加上标点:咦 云房子变小了 云房子不见了

  哇 这么多白云 我们来造云房子

  没有了 没有了

  4、齐读课文《夕阳真美》,复习生字词,正确背诵课文,了解沉、夕阳、傍晚的反义词,区分:蓝 兰

  练习:比一比再组词: 客( ) 芒 ( ) 装 ( )

  容( ) 忙 ( ) 壮( )

  照样子写句子:(笑咪咪)的太阳

  天上有一个笑咪咪的太阳。

  ( )的蓝天

  ( )的阳光

  二、复习《练习8》,会正确粘贴春联。

  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人们欢天喜地的过年,会让你想到哪些成语?

  三、听写本单元词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天地》教案10-28

语文《狼》教案09-21

语文《赶海》教案11-24

语文试讲教案09-05

语文《跳水》教案01-03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