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语文教案范文合集7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文言字词;
2、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3、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重点文言字词;
2、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导入
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着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2、简介作者,释题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着作整理编辑而成。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唐雎()怫然()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休祲()缟素()色挠()
二、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1、根据课文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学生自己翻译课文。
教师强调以下重点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希望;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通"措",放置;请广于君扩大;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违背;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交换;
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曾经;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脚;与臣而将四矣成为四个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穿丧服;挺剑而起拔
2、学生翻译全文,全班交流。
四、达标提升
1、按注音填空正确的字
(1)唐睢不rǔ____使命(2)秦王fú___然怒
(3)免冠徒xiǎn____(4)以头qiāng____地
(5)休jìn____降于天(6)天下gǎo___素
(7)秦王色náo____(8)huì____星袭月
(9)好收吾骨zhàng___江边(10)天上宫què____
(11)三年jī____旅客(12)低qǐ____户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3)岂直五百里哉!()()
(4)长跪而谢之曰()
3、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扑于殿上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之怒乎?D、秦王不悦。
4、填空。
1、《战国策》是____末年___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____篇。
2、唐睢是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的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奏国的使命。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____;聂政之刺韩傀也,____;要离之刺庆忌也,____。
教后感: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10个:、铃、响、请、讲、束、争、演、滑、梯。临写左右结构的字4个:请、讲、滑、演。
2.在识字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区别字形相近的字。
3.正确朗读课文,并读出熊猫妈妈和孩子打电话的语气。
4.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和同学分角色玩打电话的游戏。
5.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把人民的友谊传到了世界各地。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熊猫玩具或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能介绍一下吗?
2.对了,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经常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把人民的友谊带到各个国家。熊猫妈妈的孩子们就出国演出去了。今天,她接到了孩子们从国外打来的电话。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熊猫妈妈和小熊猫们都说了些什么。
3.出示课题:23熊猫妈妈听电话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部分生字
1.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熊猫妈妈听了几次电话?谁打的?
2.他们和妈妈说了些什么有趣的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3.指名读第1节。
4.小组学习5个生字。
5.交流:零—铃,形声字。
请,换部首。
请、讲,都是言字旁,左窄右宽,指导书写。
响,找朋友。
6.齐读第1节。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这是谁的电话呢?指名读第2节,其他学生思考:谁打的.电话,他在什么地方,说了些什么?
2.根据学生板书:丽丽日本一束樱花
3.学习生字:束,翘舌音。
4.指导朗读,高兴的语气。
5.那么,明明和林林在什么地方呢?他们会告诉熊猫妈妈什么呢?学生自由读课文3—6小节。
6.交流,补充板书:明明法国巴黎照相
林林美国纽约滑滑梯
7.学习生字:争、演、滑。
8.同桌读一读,演一演。
9.熊猫妈妈听完电话,心情怎么样?他说了什么?齐读课文第7小节。
四、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抽读生字卡片。
2.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弟弟照相请讲丁零零
滑梯想法友情电话铃
表演响亮铃声演讲
扶梯光滑争先恐后
3.读句子:
(1)妈妈,我是丽丽。我来到了日本横滨。朋友们送给我一束雪白的樱花。
(2)妈妈,我是明明。我来到了法国巴黎。一群黄头发的娃娃,争着和我一起照相。
(3)妈妈,我是林林。我来到了美国纽约。小朋友们看我表演滑滑梯,都笑个不停。
4.你发现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点吗?
5.想像一下,熊猫妈妈的孩子还会在哪里给妈妈打电话?和同桌合作玩打电话的游戏。
五、指导写字,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请、讲、演、滑。
2.词语:雪白照相表演滑梯友情。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 教授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学生读题《那片绿绿爬山虎》)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A、读课文,读准字音。B、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1)读后评议 (2)出示填空,讨论填空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板书:改作文做客) (3)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
三、学习第一段(1-4节)
1、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一段。我们先来看第一小节(出示多媒体课件,打出第一节字幕)这一节讲了两层意思,(打出分层号)请同学们速读第1节,用简洁扼要的两句话来概括层意。(“我”的作文获奖了,老师告诉“我”是叶老帮“我”改的。)
2、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速读2、3、4小节。
3、今天老师带来了修改稿的部分(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议一议。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4、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5、文章中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叶老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修改。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谁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为什么?
6、“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好处呢?指名答出示重点句。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1)“气候”在字典里有这样几个解释:气象情况;比喻动向或情势;比喻结果或成就。在这里句话里面,应该选哪一个解释? (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的感受,一是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两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比第一个方面更进了一步,所以用了“不仅……也……”这样的表达方法。)(板书:下大力气一丝不苟) (3)做文章,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要十分投入,化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 (4)指导朗读。
7、是啊,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板书:改 评),指名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8、“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出示课件) (1)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2)指导朗读。(个别读、女生读、男生读、集体读)
9、学生置疑。
四、总结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好,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着重研究的。
五、作业 1、抄写词儿 2、朗读课文
板书: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了解作者。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教学难点:
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
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轼,又叫苏东坡。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也有美好的东西。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了,赶紧向夫人禀报,夫人从屋里出来怒火中烧。两人只好散了。
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月娥老家是河东人。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同时,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这个陈慥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家世和人生经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他。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同时,民间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是个才貌双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给了秦观,其实这是民间传说的,是民间杜撰的,不是事实。
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
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高级厨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
【文言知识点】
1、 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犹见于眉间:“见”通“现”。 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
2、 古今异义词: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人的配偶。
3、 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一年。
4、 特殊句式: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 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内容解析】
1、 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
明确:第一段,直接叙述,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第二段,细节描写,写了他乡遇故知。第三段,倒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
2、第一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4、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明确:(1)他与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2) 生活态度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 待人接物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4) 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换句话说:对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明确: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作业布置:预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进入学习
1、同学们,暑假的时候,老师去了一趟北京,来到了一处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的地方。(出示照片)这是哪里?(颐和园)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注意看老师板书课题。颐字的左边里面是个口,左右要写匀称,其他两字也要写得方正。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不要拖音再读一次。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指生说)同学们,自己读书能知道这些真不简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通过刚才的回答,老师知道同学们对颐和园都有一定的了解。
1、听课文朗读,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为了更好地读好这篇文章,让我们先来解决一下生字词这些拦路虎。
出示课文的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词语。
3、指导写字“廊”,注意笔顺,竖提,横撇弯钩,“广”撇画伸展,里面笔画要紧凑,竖为悬针竖。(指导完,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过渡:拦路虎解决了,读起课文就更轻松了。
4、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课文的同时,找出作者主要游览了颐和园哪几个景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景点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板书)指名读句子,(出示)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6、出示颐和园景区地图,借助地图,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过渡: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足迹再游览一番,从中慢慢体会吧。
三、学习“长廊”特点
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1、默读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部分,用笔画出能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指名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吉尼斯世界记录”。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长廊除了长的特点,还有什么样的特点?(美)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
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槛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 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 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配上琵琶乐)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 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收获真是不小!下一节课,我们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2、作业:仿照《颐和园》介绍景观的写作手法,你能用上一定的表达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你曾经去过的一处景观吗?
板书设计
长廊 七百
颐和园 万寿山 …没有…相同…
(美丽) 昆明湖 …像…
语文教案 篇6
一、揭题激趣
1.谈话:小朋友,我们天天读书,你们知道读书的好处吗?
读好课题。
2.质疑: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你的脑子里跳出了哪些疑问?
二、以问题带问题,初解“刨根问底”。
1.教你一招:读课题,先提问,带着问题来读书,阅读的效果会更好。课文中有一个小朋友,也跟我们一样会提问题,他的名字叫(川川)。他一连串提了哪些问题呢?打开课本,
(1)一边默读,一边在川川提的问题旁边打上勾;遇到生字词语多读几遍。(复习一下:怎么默读)
(2)检查字词
(3)交流、汇报,读好六个问句,读出疑问的味道。(注意表情,读出疑问的语气。)
2.一连串提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
课文中有一个成语来形容川川——“刨根问底”(课件)
(1)猜一猜:什么意思?(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问个明白。)
(2)学习“刨”:这是一个(形声字),左(声)右(形),
a师强调:形声字的声旁表示读音,形旁则跟意思有关。
b谁能给“刨”编个字谜来记住它:包旁边立着一把刀。(边说边书空)
c顺口溜回顾带有“包”的形声字。
三、以问题带答案,感知“根”和“底”:
1.问题一、二:第四自然段。
(1)学习“岩”“册”、“厚”
独体字一般查起笔,有些常用的'独体字,它本身就是部首,也可以查整个字,如“日”“月”这样的字。
(2)“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课件)
a.为什么说岩石是书?哪些方面很像?形状、一层一层、厚厚
看来这是一个(比喻句),同时,还是一个(反问句)
b.反问句练习:课件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意思是说:这岩石一层一层的,。
c.巩固练习:课件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不就像春天的眉毛吗?
改成: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不就像?
改成: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
教你一招: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说(反问句和陈述句)课件
2.岩石像一册书,除了形状像,还有什么像?(有文字、有画)也就是川川提出的第三个一个问题:有字吗?课文哪一节告诉我们有字了?
(1)抽读第六节,当堂评价。
“有。你来看……雨痕;波痕;矿物。都是字呀!”
(2)学习生字“印” “痕”(注意前鼻音)
(3)岩石上的字指的是()、()和()。
也可以这样说:()、()和()都是岩石上的字。课件
还可以这样说:()、()和(),不就是?
(4)我们又发现了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变换词序)课件
(5)如果说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波痕的足迹叫波痕,那么——练习说:泪痕、疤痕、折痕。
5.问题四:课文哪一节告诉我们有画了?抽读第八节
(1)“有……有……,还有……”
灵活运用:()、()和(),不就是?
看来,我们小朋友都会举一反三了哦。
(2)那第五个问题这画能说明什么呢?抽读第十节。这部分内容有点难,而且也很有意思,不过还需要我们到课外查一些资料,所以我们要留到第二课时去解决。
四、推荐阅读:
小朋友,大自然就是一本最大的书啊,这本书永远也读不完。在这本书中,你会汲取更多的科学知识的营养,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岩石这本书,小朋友现在还读不懂。不光是你们,老师和在座的各位家长也都读不懂,只有地质勘探队的叔叔阿姨们能看懂。你们说,要像他们一样能看懂这样的书,我们现在该做什么?
推荐阅读:(课件)《自然百科全书》 推荐网站:中国地质博物馆(岩石馆、矿物馆、矿石馆、化石馆)
五、作业:
1.当堂作业:
(1)书写本课带有竖撇的字:课件:册、铁、质、“厚”字和“底”字都是半包围结构,但“厚”字上下都没有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
(2)完成课堂本2、3
2.课外作业:搜集关于化石或矿石的资料。
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本人由于准备得不够充分,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课堂中学生的书面练习时间不够,课堂内容安排不够紧凑,重点不够突出,课堂节奏显得有些拖沓;朗读的训练不够充分,本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朗读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所以应该采取更多的朗读方式进行指导,对于这一点明显做得不够,形式也比较单一,多是以齐读、男女生对读为主,评价方式也不够吸引人,没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是在本堂课上比较欠缺的,特别是因为时间的不够,最后也没来得及充分地进行写字的指导,总觉得整堂课就是匆匆走个过场,没有很好地进行字、词、句和朗读的训练。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词语接龙的方法积累词语。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3、了解人们使用的各种笔的发明及的演变过程,能够按要求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把“笔的演变”介绍清楚。
4、在了解“笔的演变”的基础上展开想像,改进一种笔,能够把未来的笔介绍清楚,写一篇习作。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
2、能够把未来笔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
[教学难点]:
1、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2、能够展开想像,将未来笔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出示图片:看,这是语文百花园。让我们开始语海畅游吧!
1、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这个游戏有的同学可能玩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1)自己读例子:藕断丝连——连绵不绝——绝处逢生……
轻易而举——举一反三——三长两短……
微不足道——道听途说——说三道四……
(2)小组内练习:1、2小组3、4小组5、6小组分别进行一组练习。
(3)指名学生班级内展示。
(4)师生共同进行词语接龙的游戏。如:生龙活虎——虎头虎脑——恼羞成怒……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1)自己读例子:小船远去了。
(轻快的)小船(渐渐地)远去了。
对比读这两句话,看看第二句话补充了哪些内容?
什么样的小船?怎样地远去了?
(2)自己先独立做练习并写到书上,然后小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4)同桌互相检查修改。
二、积少成多:
老师知道许多同学积累了好多优美的词语和名言警句,谁愿意给大家说几个?今天我们在学习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名言警句,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1)出示:读读背背的词语和名言警句。
(2)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和名言警句,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
(3)师生交流,感悟其意思。
(4)指导背诵:自己读背——同桌互背——教师抽查。
三、阅读平台
(1)自己读全文,标出自然段,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短文,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人们从鼹鼠打洞得到启示,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
(3)默读短文,想一想人们从鼹鼠打洞得到什么启发,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
(4)联系生活实际,你还能说出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哪些许多方便吗?
(5)读了这篇短文你还有哪些收获?(如:我们人类往往可以从其他生物那里获得启示。)
四、总结:
第三、四课时
一、能说会道:
我们日常与朋友沟通是通过口头的语言传递来完成的,口语的表达是需要反复训练的',下面我们就进行口语的表达的训练,看看谁口齿最清楚,最能说会道。
(1)将课前搜集的关于笔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出示课件:笔的发明及演变的过程。
(3)自由选择学习伙伴,选择一种笔介绍给他听:注意把笔的结构、质地、发明及演变的过程说清楚。(可以采用“笔的自述”、“笔的对话”等拟人化的方法表演。)
(4)指名汇报,集体评议修改,看谁说的好,演的棒。
(5)回家后讲给家长或邻居听,请家长或邻居评议。
二、笔下生辉:
平时喜欢写作的同学,现在是你大展才华的好时机,看谁写的文章最出色。
(1)你最喜欢哪种笔?你了解它吗?(可以从它的外形、质地、结构、功能和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去思考。)
(2)小组内交流:展开合理的想像,未来的笔会是什么样子,会具备哪些新的功能。
(3)打好腹稿,写出初稿。
(4)班内交流,集体评议,提出修改建议。
(5)自己修改初稿,读给学习伙伴听,征求意见。
(6)把你们习作读给家长听。
三、小结:
今天我们在知识花园中畅游了一番,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的收获。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精选】08-30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精选)08-09
语文教案(经典)12-23
[精选]语文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