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时间:2025-01-02 07:36:12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模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认识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变”“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顺畅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写景的内容和层次。

  4、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并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讨论法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播放海市蜃楼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行字﹑词﹑句解释大比赛;小记者采访的形式体味山市之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海市蜃楼图片,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图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学生介绍作者及《聊斋志异》,课件出示资料助读。

  2、师生竞读

  ①抽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字音﹑停顿﹑断句)

  ②教师配乐朗诵,学生体会停顿﹑语调﹑情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准确断句﹑读出情味。

  ③选派学生代表与老师比赛,学生评论并说明理由。

  ④集体有感情朗读、

  3、译读(字﹑词﹑句解释比赛)

  4、品读

  (1)体会山市之“变”、

  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时间很短暂,看来山市瞬息万“变”。

  ②随着时间推移,山市呈现怎样的景象?(学生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用自己的话描述)

  ③山市变化的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请简练概括。

  (2)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组讨论所看到的山市奇观、同学们都是山市的目击者,派小记者下组采访、

  参照采访提纲:你看到怎样的景色?

  它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呢?

  你觉得这些美吗?美在哪里?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小记者交谈,总结小记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品味山市之“美”。

  ①集体朗读一段课文,有感情的`描绘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观、(多媒体出示图片欣赏)

  ②师生评说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词语﹑句子体现出来。

  (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汉、暗然缥缈)

  三、讨论研究

  为什么那时的人把山市称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思考、议论、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引导明确:古代的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才归结为鬼在作怪。实际上我们现代科学已经完全能够解释这一现象了。自由组成研讨小组。搜集相应资料或故事,讨论、探究其中科学道理。

  四、课堂练笔

  学生欣赏烟花绽放情景的图片,然后用笔有顺序、抓特征、运用美的语言去描绘。

  五、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述美丽神奇的山市。

  2、给蒲松龄先生写信说明山市形成的原因。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模板2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朱自清先生将对美的认识融入文字其中,同时也在细腻的描写之中展现出独特的个人心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要将文字和情感联系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很难体会语言蕴含的美感和情感。所以本次教学将立足在感受语言和情感的基础之上。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

  2、掌握课文脉络、基调及大意。

  3、寻找朱自清的另一个自己。

  4、跟随朱自清独特的心境,鉴赏荷塘月色之美、语言之美。

  5、培养学生对“生活之美”的向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朱自清眼中荷塘月色的美。

  教学难点: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下体验到的另一个自己。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本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再配上那“更深月色”,自然就是是“荷塘有月人有情,荷香月色美共赏”。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今天我要将要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荷塘月色》。

  (二)朱自清生平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走近朱自清,在走近朱自清描绘的那片天地。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1923)、散文集《背影》(1928)、诗集《踪迹》(1929)等。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历史》、《别》、散文《给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三)掌握课文大意、基调和脉络

  1、学生再次深入阅读,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出发地点(家门)和缘由。

  第2段:写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8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9、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从段落大意中,理出文章线索

  提示线索:线索:事物、人物、情感、事理、空间、时间等。

  线索:空间和情感。

  空间:家—荷塘小路—荷塘—荷塘下路。

  情感:颇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四)整体感知

  初步读懂文章之后,我们回到我们这节课的主体——寻找另一个自己。文中什么地方提到另一自己,换一句话说就是与平常有所差别的自己。

  第三段第二句: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也就是有一个平常的自己和一个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们在文中找找,朱自清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平常的自己: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我爱热闹;爱群居。

  3、有一定要做的事,有一定要说的话。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1、爱冷静;爱独处。

  2、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3、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4、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五)透过朱自清的眼睛看景物描写

  朱自清另一个自己享用的是怎样的荷香月色呢?那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哪些段落描写荷香月色。根据前面我们的段落大意,是哪些段落?第四、五、六自然段。那我们且来看看第四自然段。我们先来听一段朗读,来感受一下。听完之后,请说说你的感受。

  美、宁静、朦胧、优雅、清香、有音乐感,生机勃勃。是什么景物让你有这种感觉,朱自清先生又是如何把这种景物的特点融入文字之中的呢?

  讨论要求:

  1、找出景物以及景物给你的感受。

  2、分析作者如何描写景物。

  3、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

  讨论要点:

  1、分析如何描写景物应该从哪些方面分析。

  2、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六)明确描写方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用典、借代、对偶、通感等。

  2、描写手法: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实写虚、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渲染、白描等。

  (七)赏析关键的词

  1、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2、叠词。

  (八)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1、生动、形象、强调、突出、烘托、渲染等。

  2、语气(加重、减轻、表达喜爱色彩)、音乐感。

  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方法,也能感受到朱自清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看到的荷塘。以上,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的另一个自己,在颇不宁静之中,走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淡淡的月光之中找到了内心宁静的自己。

  (九)简要鉴赏景物描写

  1、我们看到了如此美丽的荷塘月色,而朱自清当时也沉醉其中,感受到了宁静。但是我们在创作背景中了解到,朱自清所处的年代、所处的境况并不如意,为什么他在荷塘月色之下能够写出这么美好的景色呢?

  因为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这样的享受之中他也发现了抛开了生活中扰乱心绪的事情,然后尽情欣赏自然之美的自己。

  发现了热闹是它们(外界)的,我什么也没有。或许正是这种“没有”的简单才能拥有精神的自由——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想。

  2、那朱自清想起了什么?

  由荷花想到:江南的旧俗——采莲。

  3、采莲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热闹、风流、有趣、舒服、欢愉、天真、清新、纯净······

  4、这时候的朱自清先生又是怎样的自己?

  与不宁静的平常的自己形成对比,看见了那个未受时代污染、骚扰的完全本真的自己——享受想象中的自我娱乐。

  5、文中提到的什么地方比较符合朱自清先生寻找自我娱乐和自我享受?

  江南也就是家乡,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家,回归到了平常的自己。

  (十)总结

  生活可能会让你“不宁静”,但是你却可以在繁杂的生活之中,找到适合自己自由灵魂的自由天空,让自己摆脱苦恼的心情,享受生命本身的快乐,享受精神自由的快乐,享受自我娱乐的快乐。总之,生活的黯淡不能隐没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模板3

  教学目的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案优秀12-02

高中语文教案11-23

高中语文教案11-10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10-05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10-15

高中语文教案【推荐】05-28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10-24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11-05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11-11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