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模板合集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中含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小组讨论。
2、小结板书: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美:
⑴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 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 羊群……大白花。
⑷ 那些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找出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
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草 原
草原美景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人人都有幸福而美好的童年。在家里,得到爸爸、妈妈的亲切爱抚;在学校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心。一年四季都有漂亮的衣服穿。天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而小珊迪没有幸福的童年,在饥饿和痛苦中挣扎,但他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小珊迪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学习课文。
(二)指导预习。
1.认真读课文,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1)正音:
本课中的“缠、侍、质”是翘舌音,要读准。
还有些字声母读起来易错,或因字形相似易读错,教师应给予提醒。如:
珊:sh1n不读s1n,裸lu%不读k8。
(2)课文中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便bi4n,轧y4。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练习。
(1)填下表
(2)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质”,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有的字可以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纠”字是旧字“叫”把“口”字旁换成“纟”旁。“侍”字,把旧字“待”的“彳”旁换成“亻”旁就是“侍”。“掏”字,旧字“淘”把“氵”换成“扌”旁。
还有的字是旧字加偏旁。如:“几个”的“几”加上“饣”就是“饥饿”的“饥”字。“轧”字是“ ”加上“车”旁,就是“轧断”的“轧”。
(3)扩词
柴:柴草、柴垛、火柴、木柴。
纠:纠正、纠察、纠缠。
乞:乞食、乞讨、乞怜。
猜:猜迹、猜测、猜想。
(4)组词
(5)近义词
乞求--请求 诚恳——真诚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以“猜想”和“断定”为例,分以下几步完成。
①感知课文的用法。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带有“猜想”和“断定”的句子,并思考“我”根据什么猜想自己可能上当了,又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②理解词义。让学生明确“断定”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判断,排除其他可能性;“猜想”则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估计、猜测,不排除其他可能性。
③变换词序。课文原句中,“猜想”和“断定”都在后半句,要求学生把它们放在前半句。说成:“我猜想可能上当了,因为我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因为我想到他那诚恳的面容和使人信任的神情。”
④课内迁移。出示下列句子,评议“猜想”、“断定”用得是否正确。
a 天很冷,小男孩的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我断定他一定是冷极了。
b 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到我,难受地哭了,我断定他已经快死了。
⑤补充句子。
c 老师今天没来给我们上课,我猜想( )。
d 我断定体育课在室内上,因为( )。
通过以上五步训练,以感知、理解到运用,由易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训练过程。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乞求:请求给予。
饱受饥寒:形容饱受饥饿寒冷的折磨。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脉络。
1.老师范读课文,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从而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听完老师范读后,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可以归纳出:
(1)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他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2)全文一共有17个自然段。
教师小结:全文17个自然段写出了小珊迪的悲惨的命运,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哪些事情体现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这样教师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的1~10自然段。
1.引导学生小声地读课文,思考:
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说明他的生活处境如何?
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品读。
投影:
①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穿着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脚冻得通红。
②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教师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在文中的作用。当学生读后,发现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只”、“又薄又破的”、“瘦瘦的”、“赤着的”这些词语后,一个饥寒交迫、生活境遇艰难的穷苦孩子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语言的感情色彩也更加强烈了。这也是下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要“我”买他火柴的那些话,这些话语又说明了什么?
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小珊迪卖火柴时由“请”到“请求”再到苦苦哀求的话,体会此时小珊迪已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从小珊迪的外貌,可以见其“寒”,从其卖火柴时“请”、“请求”、“乞求”的语气可以见其“饥”,而且不是一般的“寒”和“饥”,而是“饱受饥寒”。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此一个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的孩子,此时换零钱没有回来,“我”会产生什么想法呢?
投影出示重点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让学生讨论、思考:
(1)“断定”是什么意思?
(2)“那种人”指的是什么人?
(3)“我”怎样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学生经过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为理解和概括小珊迪的`品质搭了一座桥。
“断定”是下结论的意思。
“那种人”指的是用行骗的方法得到别人的怜悯,品质低劣的人。
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小珊迪的外貌和他卖火柴时的语气理解:
“我”是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让学生理解到:“我”是根据他的面孔和神情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联系上文,他的面孔是“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再联系他的穿着,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紫,靠劳动谋生的孩子,不是那种靠欺骗诈取钱财的人;他的神情从请求到乞求,迫不及待地要把火紫卖给“我”,并且不惜降低价钱,也说明了他不是那种人。
4.总结第1~10自然段的段意。
白天,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
5.指导学生复述第1~10自然段。
课文第1~10自然段写了三点:①从小珊迪的外貌说明他极其寒冷;②从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时的语气说明他极其饥饿。③从小珊迪换零钱没有回来,引起“我”的种种猜想。按照这个顺序学习复述课文的第1~10自然段。
(三)一个先令,引起了“我”对小男孩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学习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
小珊迪是在什么情况下叫弟弟给“我”送来买火柴找回的零钱的?
通过学生读课文,自己思考,集体讨论,让学生知道小珊迪是在被轧伤,帽子、火紫和另外几个便士丢失,而且在自己面临死亡的情况下,还让弟弟前来,把保存下来的四便士送还给“我”。
再读课文,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这表现了他什么美好的品质?
从他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表现了他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个事情说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有道理的。
2.品读重点词句:
投影出示: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学生读句子,思考讨论:
“目不转睛”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小珊迪为什么会这样看着“我”,他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知道了:“目不转睛”的意思是不转动眼珠地看。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珊迪在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他的弟弟。联系上文理解:小珊迪和他的弟弟是孤儿。小珊迪惨遭车祸,在那个社会里,无人过问,足见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小珊迪临死前担心的是他弟弟将来的生活。他的话,表达了他对弟弟的爱、深深的担忧和绝望。珊迪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决心照顾小利比。当小珊迪听了“我”的回答后,“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说明他对“我”寄予无限的希望。“目不转睛”体现着一种托负,一种信任,一种感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思考:小珊迪临死最牵挂的是弟弟,而不是病危中的自己,看出了他的什么品质?
4.总结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
通过晚上发生的事:小珊迪的弟弟替他把换来的零钱交给买主,并且交待了没及时送钱的原因,在伤势严重濒临死亡时还想着这件事,说明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他临死还在牵挂弟弟,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课文写了晚上发生的事,“我”对珊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5.练习复述,指导复述第11~16自然段。
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写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复述时要强调:从其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显其诚实;从其临死前对弟弟的关心显其善良。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难点
理解珊迪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饱受饥寒的小珊迪死了,但他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是对全文的总结。
(二)带领学生在弄懂每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投影三段的段意,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下面的内容?
(1)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
(2)小珊迪换好零钱往回跑,发生了车祸。
(3)小珊迪的美好品质永远给人以教育。
2.根据三段的段意内容,归并目然段分段。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10自然段):小珊迪要“我”买火柴,“我”没有零钱,小珊迪去换零钱,却没有回来。
第二段(第11~16自然段):小珊迪受了重伤,派他弟弟来送找的零钱,“我”对珊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珊迪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他的美好品质永远给人以教育。
3.指导学生找一找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分: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
第一段表示时间的词:有一天。第二段表示时间的词:晚上。第三段表示时间的词:直到今天。
(2)按地点转移:找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旅馆门前和旅馆里。
(三)指导复述课文。
在一段一段复述的基础上,进行全文复述,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把整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要求要怀着对小珊迪的深切同情,用被他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的心情,来讲这个故事。让每一个听故事的人也受到教育。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投影出示文章的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启发学生思考:
1.文章为什么要先写饥寒,再写其品质?
2.为什么要把这两者放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写?
让学生理解:这是事情发展的顺序决定了的。因为家里穷,所以才饱受饥寒;因为饥寒,所以才卖火柴;因为急于卖火柴,所以才发生了被车撞倒的灾祸;因为发生惨剧,所以才让弟弟去找“我”交还零钱;因为“我”被其诚实的行为所感动,所以才亲去探望,才亲睹了小珊迪临终嘱托的感人一幕。这些情节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一环扣一环地写下来的,先后有序,层次井然,不能颠倒。另外,写饥寒交迫的处境更能突现其高尚美好的心灵,小珊迪的诚实和善良正是在残酷的现实、巨大的惨痛中放射出更加美丽的光彩。
语文教案 篇3
二十一世纪,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及计算机的大量普及给现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 “表演”,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可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无疑给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然而,如果过多过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喧宾夺主,违背了多媒体 “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过多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能由表及里,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件作为一种用来控制计算机实现教学功能的计算机软件,应该以人为本,关爱教学双方,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既方便教师演示,又方便学生自学。
一、围绕教学目的、内容设计,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为切入口。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
A、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五册《蜘蛛织网》一课时,学生对于蜘蛛织网的过程缺乏了解,这儿是学生认知理解的难点,可以制作蜘蛛织网的相关CAI课件(主要是动画),再加上声音的渲染,从空间概念上展示过程,让小学生仿佛来到了蜘蛛织网的现场,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溶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教师稍加点拨,即可为学生突破难点。
B、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琥珀》一文中,琥珀的形成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理解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视听一体化的特点,借助CAI课件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再现当时的故事:松脂球形成经过清晰而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重点部分。然后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容易得出四个必备条件:a.夏天,强烈的太阳光。b在松树林里c.蜘蛛扑向苍蝇,松脂下滴,正好将它们包裹。d松脂不断下滴。由此进一步懂得了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的道理。文章的难点迎刃而解。
C、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望,愉快地学习。
课件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特点。利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八册《海底世界》,作为内陆地区的小孩子,他们对于海洋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难以集中。利用形、声、色俱备的现代信息技术—— CAI课件,能立即抓住孩子的视听,给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一个最佳的情绪背景。播放的声音从“海面波涛澎湃”逐渐转入到“再往下500米深”的一片静谧;视频图像从“广阔的海面”再到“闪烁的‘小星星’(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的深海”,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海底世界。学生的思维立刻就活跃起来。这样,CAI课件给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营造出一种再现课文情景的氛围。使文字、声音、动画等声情并茂的信息代替课本插图、投影图片等静止画面。学生观看着活动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孩子都溶入到了奇异的景色之中,仿佛真的驾御着潜水艇或穿着潜水衣来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当看到海底“五彩斑斓的鱼群”时,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能充分到位,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四十分钟的效率极高。而且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昂然。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时,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如学习《颐和园》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功能,领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设计类似“电子公告板”的一个“课堂讨论区”,由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任意一自然段学习,并且点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地理解课文。视频文件上的精美的图片、美妙的音乐,使学生惊喜地发现了课文之外更多的精彩内容,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兴趣盎然地流连其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高潮迭起。
四、课件必须科学合理。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指明之一,尤其是演示模拟实验,更符合科学性。课件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图表及概念、规律的表述式力求准确无误,语言配音也要准确。但在科学性的评判上宣粗不宜细,要做具体分析。如果片面强调科学性,就会束缚人的手脚,不利于多媒体课件应用发展。所以,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事实证明多媒体技术与小语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从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的转变,有利于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多媒体教学课件既是现代教育的运用,更是对传统教学的完美和补充。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优势。
语文教案 篇4
一、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着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来到了《巨人的花园》,进入了一个唯真、唯善、唯美的童话世界,下面让我们再来重温童话里的真、善、美,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收获呢?(课件展示图片、文字)
请大家齐读。谁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说得真好,分享快乐也是一种幸福!这节课就让我们跟谁着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继续追寻《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检查预习。
三、 初读感悟。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链接语,提炼出学习信息,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幸福是什么?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的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注意做好批注。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有很多收获,下面哪个同学来交流一下这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简要复述课文)
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他们复述的怎么样?
大家说的.很好,复述课文时要做到语言简洁,内容具体,脉络清晰,记住了吗?
四、 再读感悟。
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至26自然段,也就是从42页“他们都照自己的话做了,到课文结尾”,看看你是否会有新的体验,或者让你心动的地方?动心处请做批注。
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你的学习体验。 板书
听到同学们读得这么美,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感受一下幸福是什么,好吗?下面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2、交流情感体验。
大家都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相信大家也都有过许许多多幸福的记忆,下面结合自己身边的事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哪位同学来打第一炮?机会总是给勇敢的人准备的!
同学们说得太感人了,是啊,幸福是一朵美丽的小花,找到他的人都是快乐的;幸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看到他的人个个心满意足;幸福是一缕明媚的阳光,温暖着寒日里的每个人。幸福是一种感觉,却可以画在脸上,描在眉间,唱在嘴上,写在心里。幸福是一种体验,却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拥有。拿出你的幸福,一个人的幸福会变成许多人的幸福。
五、 拓展阅读:
让我们感谢埃林彼林,讲我们带入这样一个真善美的童话世界,无独有偶,作家鲁克也给我们记录了一篇美丽的童话《谁丢了尾巴》,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想一想这篇童话和《幸福是什么》之间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1、 语言亲切、自然、优美。
2、故事情节动人。
3、写作方法多样,想象丰富。、
4 、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是啊,每一篇童话都会引起我们感情的共鸣,语文基础训练上也为我们编排了一篇感人的童话《幸福在哪里》,让我们一睹为快,看看哪些地方引起了你心灵的震颤呢?
谁来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把句子补充完整。)
六、 作业:
同学们,幸福就像是氧气将我们围绕,只要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发现幸福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在你给妈妈捶背时,你是幸福的;当你扶着年迈的老奶奶过马路时,你是幸福的;当同学教会你一道难题时,你是幸福的,当你们送给老师一张节日的贺卡时,我们都是幸福的!总有那么一些幸福的瞬间让我们感动于心,铭记于心,课后,请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幸福瞬间记录下来吧!
同学们,就让我们在幸福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好吗?大家一起来!齐唱《幸福拍手歌》。能与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很幸福,大家幸福吗?那就让我们共同祝福所有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生活幸福,好吗?
这节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下课!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3.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4.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的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
[考核要求]
1.领会: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与简单应用: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3.领会:所记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典型事例。
4.领会: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练习]
一、填空题
1.叶圣陶,又名_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3.《流年碎影》的作者是_________,《顺生论》的作者是_________。
4.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主要品德是_________。
5.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
6.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为,“作”的意思是_________。
7.学而不厌,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8.仁者见仁,_________。
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二、选择题
10.叶圣陶先生是_________的发起组织者之一 ( )
a.新月社 b.未名社 c.创造社 d.文学研究会
11.下列作品哪一部不是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
a.《顺生论》 b.《倪焕之》 c.《流年碎影》 d.《佛教与中国文学》
1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举“做”、“作”分工的例子,旨在说明叶圣陶先生( )
a.宽厚 b.礼让 c.律己严 d.谦虚
13.本文选自( ) a.《流年碎影》 b.《顺生论》 c.《文言与白话》 d.《谈文论语集》
三、解词题
14.高文典册 15.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6.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8.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19.己欲立而立人,己于达而达人 20.著作等身 21足以沾溉后人的。 22.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 23.不即不离的文就会发荣滋长 24.余然之
四、简答题
25.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
26.作者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
27.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28.试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9.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五、阅读分析题
30.阅读本文第五段(文革的大风景--越少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段反映了叶先生什么品德?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本段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六个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合作,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天下第一关”指的是什么关口?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峻青一起领略一下山海关的风光。
介绍山海关。
二、初读课文,理解新词。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熟悉一下课文内容。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名不虚传 气势磅礴 广袤无垠 干戈扰攘 浑然一体 捍卫忠贞 慷慨悲歌
3、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生字。
指名板演生字,其余同练。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了课文之后,你对山海关有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谈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
2、山海关气势雄伟,历史悠久,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山海关?
(学年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3、指导理清课文脉落。
(1)城楼(2)山海关所处地理位置(3)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4)现在的作用。
学生交流。
四、课堂练习
出示问题(小黑板)
比一比,组词语。
嘱 泳 抢 员
瞩 脉 沧 贞
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铮 铮 响 嗬 渤 海 嘉 峪 关 纵 缰 驰 马
广袤 盔甲 干戈 扰壤殷红
五、作业
熟读课文。
搜集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作斗争的故事。
板书设计:
城楼
2、山海关 地理位置
历史作用
现在的作用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炼、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3、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诗歌含义。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言的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练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2、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
1、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2、搜集鲁迅《野草》中的描写自然景致的诗篇,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3、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
4、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汇报。
由各学习小组学生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展示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畅谈对雪的感受。营造“雪”的氛围。(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前自主合作学习情况,对课文的熟知程度,便于教师对课堂学习预设的调整。)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情感。
2.教师放课文朗诵或范读课文。然后抽学生朗读。
3.由学生比较二者的优劣,体会散文诗的朗读方法。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设计此问题是为了促成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三、问题探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散文诗的特点。分四个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精选】08-30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精选)08-09
语文教案(经典)12-23
[精选]语文教案11-10